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Tags:
Albums: “大象無形” 設計故事館
Comment
景區尤其傳統型、山水型,或者是老牌的景區做文旅IP,要與景區的發展定位;所在消費市場的客群關注點以及本土文化做緊密結合,通過這些結合點找到其中的引爆點、關聯點,持續不斷去找一些創新的點。
IP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通過不斷的磨煉、深化,形象化,讓遊客深刻記住。一方面是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抽離文化屬性,將文化內容IP化;另一方面則是對員工進行高標準要求,形成獨特的全員軍事化管理模式,共同打造景區精神。
文旅IP是以特定社群基因為基礎,以特定消費價值觀為引領的一種商業權利,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號召消費者和影響消費者進行旅遊產品消費,創造行業社會價值和財富。
現代景區的改革升級,離不開智慧景區、數字化的應用。此時對於文旅景區來說,如何理解新時期的智慧景區,以及如何利用新科技賦能景區呢?旅遊景區智慧變革背後有三大原因:首先新冠疫情是直接因素,使旅遊景區被動的思考新的發展之道;其次是社會矛盾對景區轉型的推進作用,這種矛盾決定了景區需要改造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後是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景區不能只解決‘有玩’的問題,要解決‘好玩’的問題。”
而在景區在智慧升級過程中要思考八點:其一是文旅深度融合——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推動景區高質量發展;其二是互聯網+旅遊——新技術賦能旅遊業變革;其三是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旅遊市場重構;其四是強化依法治旅——促進旅遊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其五是六要素一體化+獨立化——促進旅遊景區叠代變革;其六是生態健康+旅遊——新理念促進旅遊產品轉型;其七是生態健康+旅遊——新理念促進旅遊產品轉型;其八是危機意識+應急管理——對旅遊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用AI定義旅行?流影Vlog賦予了旅行新玩法中的新科技邏輯。它定義了以往的拍攝與視頻服務,不僅對用戶來說可以達到有效分享的目的,對文旅景區來說也有助於打造品牌價值。不論是宏觀層面智慧旅遊的熱潮,還是微觀層面景區智慧管理模式的演化,以科技為核心基礎的數智化經濟搶灘文旅新賽道,催生旅遊新業態。
據邁點研究院統計,中國4A級及以上的景區共超過4300家,而這些景區根據核心旅遊吸引物對現有景區可以被劃分為包括山水型景區、海濱型景區、文化場館型景區等29個不同類型。邁點注意到,不同類型的景區也擁有不同的特點和營銷玩法。不同的景區如何“因地制宜”打造新的營收增長曲線呢?
海島景區創新運營的營銷思路,可考量引領海上娛樂,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玩好,更要玩的有趣。為此,在產品端、服務端和經營模式端都做出了相應的升級創新;而在營銷層面則致力於滿足遊客精神層面的需求。
單一的自然觀光已經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而是需要更具特色的深度體驗產品。因此,得重视歷史文化和智慧數字化在歷史遺址型景區中的重要作用。
過去講文化是靈魂,旅遊是市場,現在文化被具象成一種產品,想要通過旅遊市場手段達到目的,實現文化的價值,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擺在面前的重大問題。在此基礎上,以孔子為引領的中國儒家文化品牌、以運河文化為主線的文旅康養項目品牌、以東方儒家為特色的餐飲服務品牌、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旅遊商品品牌、以智慧旅遊為依托的全域旅遊品牌,共同構建文旅景區產業閉環,成了新方向。
首屆中國文旅景區MBI影響力品牌獲獎品牌。據統計,現場共頒發了15大類重磅獎項,其中包括“2020年度中國5A級景區影響力品牌獎”、“2020年度中國4A級景區影響力品牌獎”、“2020年度中國主題景區影響力品牌獎”。(信息來源:恩傑資訊 2021-09-21)
“文化認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對自身的文化接觸經驗的理解與再建構,依Polkinghorne(1988)的看法,人的“體驗∕經驗”充滿著各種意義,如果想要探索這些意義,一個直接而立即的方式就是去探究人的“敘事∕敘說(內容)”(narrative),因為這是人將自身經驗加以意義化的主要形式,而敘事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將自身的經驗賦予時間性和情節。由於敘事提供人們意義建構的工具,透過分享彼此對事實的詮釋,亦有助於凝聚社群,因此敘事的概念對於文化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Bruner, 1990; Hammack, 2008)。
而將個人的經驗、遭遇以事件及情節方式與自我概念相連結的敘事,稱為生命故事(life story),生命故事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充任個人和社會心理功能,從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認同的發展,與敘事息息相關,學者甚至以“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稱之(McLean, 2008)。為了使個人認同與其親身經驗和遭遇相協調,生命故事並非一成不變,一方面其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新的故事主題來接納陌生經驗,另一方面也會以既有的認同來同化對新事物的理解,個
人認同的問題與生命故事的創造乃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期發展的兩大特色(Pasupathi, Mansour & Brubaker, 2007, p. 86)。從個人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對生活經驗如何做首尾相連的解釋,並對其行為之意義及目的有所瞭解。(胡紹嘉, 2012《旅歷台灣,返想中國: 一位來台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台灣《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一期,2012年4月,頁43-87)
石博進老師·創作劄記
我的一張不起眼的牽牛花,
經過剪裁,擷取局部拼貼重組,
三原色強烈的色塊對比配置,
具有野獸派作風,
出乎意料地獲致吸睛奪目的鮮明趣味,
設計性效果十足,
這不啻為值得嚐試的作法。
(收藏自石博進老師臉書, www.facebook.com/shihbc)
我們在上面看到,石老師的一幅畫,可以演變成多種不同的呈獻方式。
企業故事、社群故事也可以在很多載體上發光;而且是不斷的發光。
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說,一個好故事可以“賣許多次”:
品牌、內訓教材、動漫、音頻、視頻、紀念品等等。
這是內容資源的美妙處:只要有創意,它不會被耗盡。
發展得好,它可以是品牌文化動力。
每家企業創業、創新,總有許多值得值得講述的故事。
企業領導應該是這些故事的發言人、代言人。
不過,除了少數例外,日理萬機的企業領導人是不可能親自執筆寫下這些故事的。
在深度匯談後再做深度詮釋,有經驗的創作人可以幫上忙。
這肯定不會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很多複雜的概念、材料需要梳理、組織與提煉,最後才加工成故事。
有太多見解、評說、解釋、引申、剖析、挖掘的工作,需要新穎的銳氣、創意、洞見。
有了創作人的創作後,其他載體的敘事方式便有了再次創作的根據。
例如,導演可以開始寫劇本。
不管什麼載體,企業故事說的就是: STORY~~
S=Subject 人物
T=Treasure 珍藏
O=Obstacle 阻礙
R=Right Lesson Lesson 學習到的正確功課
Y=Why 原因
馬来西亚華人虚擬文化街
2017年4月15日,我在臉書發了一個有關“馬來西亞華人虛擬文化街”的帖子:
大家說,馬來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華族,可是,我們沒有一間華人博物館。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這條百年老街,不僅可以有族群的綜合歷史博物館,各行各業,各商各號,各鄉各鎮,各館各會......,光輝歲月,偉大傳統,可誦事蹟都有了一方天地。
這話是說得早了些,因爲在第二年三月,華總便把籌備多年的實體華人博物館辦成了。我們團隊當時還特地拜會了發起人丹斯里吳徳芳,聆聽他寳貴的展望與經驗。
帖子發出後,登嘉樓(2017年)全國華人文化節顧問荘發明回應說:“我記得砂拉越詩巫有間文化館,至於博物館好期待哦。我最近向登嘉樓大會堂建議,向政府申請唐人街申請一片地建文化館,其實登州擁有很多天然的景色但少了一些文化的靈魂。”
另一位網友補充,根據一位在登嘉樓巳80歲的長者說,華族落腳登州至少巳有215年了,這位老者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前人在登州的文物與資料。
文化街計劃包括美術館,以展出藝術家的心血。
自2008年為商團策劃過在光華獨中辦的“肉骨茶嘉年華”,並啟發了一些肉骨茶店成功走上連鎖店生意,臺灣多家大學曾邀我到寶島講學,分享相關經驗,並上電臺清談節目。從最北的宜蘭到南部的恆春,發現肉骨茶是挺受關注的大馬美食。在各大學教授陪同下,我也實地考察過他們輔導過的一些文創鄉鎮,獲益不淺。
經營地方磁吸力(1)老地區 新經濟
2000年前後幾年,我擔任雪州政府投資委員會諮詢委員,也擔任過商團的黃金海岸委員會主任,曾積極為巴生發展大藍圖的旅遊項目,做過不少實地調查與建議,到過巴生五條港與吉膽島等處與居民談民宿等建議。可能是走得太早,大家接受不了也就不了了之。現在受到韓國、臺灣的影響,欣喜的是大家比較有概念了,自動投入地方創生。
2009年,創立愛墾網之初,我設想一個在巴生城南左岸經營文創活動的生態,眼看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原是文化城的巴生的文化遺產,覺得很多事情真的需要時間醞釀。
延續閱讀 《文創技能係列 71》 YOUTUBE 華商》
大家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像一些在地團隊那樣,開始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並很努力在做地方經營與行銷。這樣的熱忱發揮了它的正能量。接下來的挑戰是,怎樣把這種努力的體驗整理、結構成大家可以參考、可以學習的知識系統。“虛擬文化街”就是設法打造一個平臺,讓大家更方便、更完整地親近地方經營的專業學習。
幾經多時構思與籌備,這項構思實體版在2019年10月以“海絲館”之名,在沙巴亞庇市郊的打里卜鄉鎮落實,於馬中與南海東盟東部成長區數鄰國百餘位貴賓見證下正式落實,並獲得中國駐亞庇總領事館代總領事章禾閣下蒞臨主持開幕。
延續閱讀 》沙巴海絲故事館
海絲故事館裏,除了展示著各種珍貴歷史照片,也有沙巴州原住民的傳統手工藝品,見證著本地華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緊密聯繫和歷久不衰的友情。
我在會上介紹時表示,館內收藏各種書法、文物、紀念品、舊時海絲路發展史等,使參觀者了解在1913年中國客家紫金人從沙巴州古達上岸後,開始在舊時婆羅洲生活的足跡,與原住民建立起非常好的 友情。海絲路不僅教育中華民族,也教育當地土著,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胸襟。
沙巴如今擁有更高推廣中華文化的地位,而海絲會也將持續推動東盟經濟成長區經貿發展,並計劃以海絲故事館為出發點,推動本區域經貿等各領域來往。以故事館成為基地,將來希望促進不同媒介與材料合作,成為經濟生產文化產物的合作中心,讓本區域有心人一起合作,未來將海絲路發展推向另一個境界。
我也特別感謝楊秋立,他認為要推動一帶一路,就必須帶到沙巴最偏遠的地區,讓人們知道一帶一路。至今,沙巴海絲路學會把一帶一路推廣遍佈沙巴各個角落,甚至已到了印尼邊界地區。
奈何一個多月後的2020初一場冠毒爆發至今,多少願景的跟進工作都耽擱了。暫時在網路上保溫與探索。期待災難早日結束。
延續閱讀 》沙巴海絲故事館
巴什拉的《空間的詩學》內部精神空間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年-1962年]) 是20世紀法國重要的科學哲學家、著名文學批評家、詩人。早年曾攻讀自然科學,192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30年起先後任第戎大學、巴黎大學教授,1955年以名譽教授身份領導科學歷史學院,並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院士,1961年獲法蘭西文學國家大獎。在哲學和文學這兩個領域多有建樹。他被認為是一位獨樹一幟的哲人,他既有科學家嚴密的邏輯思維,又有哲學家深刻的哲理沈思,更有詩人的豐富想像力。
延續閱讀 》
設計力創新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陳明發院士·英倫2005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巴什拉致力於認識論和詩學這兩大主題的研究。他在法蘭西學院倍受尊敬,影響了包括米歇爾福柯、路易·皮埃爾·埃爾都塞和雅克·德里達在內的新一代哲學家,被認為是法國新科學認識論的奠基人。
巴什拉的《空間詩學》出版於1957年,一改西方哲學界著重關注“物質空間”的傳統,轉而對“內部精神空間”進行詩學探討,這在所謂“空間轉向”時代,對空間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福柯曾經評價,“巴什拉的偉大作品與現象學的描述教導我們: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均質和空洞的空間中。相反的,卻生活在全然浸淫著品質與奇想的世界。”
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築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現象學以及象征意義的追求為建築注入豐厚的養分,此書在這樣的時期出現,自然激起建築的許多深刻想像。
諾伯格·舒爾茨(Norberg-Schulz),在他的《存在·空間·建築》這本書中,將《空間詩學》與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住居思》以及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有關空間的章節等並列為建築必讀的經典。
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里建構出具有存在意義的棲居空間詩學。
巴什拉從現象學和象征意義學出發,充分發揮其“物質與詩意統一的想像觀”,在對家宅、抽屜、箱子、櫃子、鳥巢、貝殼、角落、縮影和圓等意象的詩意觀照之中建構出“棲居的詩學”觀:空間並非僅僅是物質意義上的載物體容器,更是人類意識的幸福棲居之所。
書中,巴什拉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他說:“在家屋和宇宙之間,這種動態的對峙當中,我們已經遠離了任何單純的幾何學形式的參考架構。被我們所體驗到的家屋,並不是一個遲鈍的盒子,被居住過的空間實已超越了幾何學的空間。”
縱觀全書,長達32頁的引言部分論述了詩學研究的研究目的——確定空間的人性價值,以及方法論和基本論題,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City Reader 原載《新浪》)
體驗業·幻覺與反幻覺
舞臺幻覺是一種微妙的感覺,很不容易準確定義。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有一句話歷來被認為是最精練最確切的表述:“The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自願地暫時擱置不信)。”
所謂幻覺就來自這種擱置,但擱置不可能是自始至終的——即便可能,也有些戲劇家並不喜歡。幻覺與反幻覺是二十世紀戲劇家和戲劇理論家爭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有的堅持一定要在舞臺上搭起精確仿真的佈景來營造真實的氣氛,有的認為可以用象征寫意的手法來點出詩意的真實,也有人主張乾脆就暴露赤裸裸的後臺,提醒人們別忘了戲是假的,別上了舞臺情感詐騙的當。
理論上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為領袖的兩大陣營,代表了關於幻覺問題的兩個極端,但如果從托夫勒“體驗業”的角度來看,這兩派其實也並不那麼對立。
幻覺派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只要純情感的體驗,暫時擱置理性的評判;而反幻覺的布萊希特認為,理性評判是劇場體驗中更重要的成分,他要求觀眾盡量擱置情感的被動反應,而用理智和劇中的理念進行雙向的交流和碰撞。
他那著名的“間離效果”理論常常被人誤解,其實他常用的一個手段,恰恰是讓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這就是要把看戲的人更直接地,包容到演出的整體體驗中來。
巧得很,自托夫勒《未來衝擊》問世的1970年以來,這兩派之間的爭論越來越少了。作為體驗業一大支柱的戲劇越來越多元化,從刻意追求幻覺到堅決打破幻覺的兩個極端之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戲劇樣式,誰也沒法在幻覺和反幻覺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
更重要的是,電影、電視和各色主題公園,使人們看到了屏幕影象以及超越舞臺的幻覺的多種形態,現在人們制造幻覺的重點,已經不是在舞臺上,而是在整個劇場環境當中。
這是隨著六十年代末的不少先鋒戲劇——也就是“環境戲劇”——的興起而蔚為大觀的,很快這股潮流也被商業戲劇克隆了過去。如在百老匯演了二十年的音樂劇《貓》,就把舞臺設計延伸到了整個劇場,把兩千人的多層觀眾席都變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場,讓貓們出入玩耍,幕間休息時還歡迎小觀眾走上臺去請貓們簽名留念,舞臺幻覺變成了整個劇場的幻覺。
就體驗業的環境佈局而言,這也和謝克納的環境戲劇一樣,是劇院模式在向妓院模式靠攏。(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 2008-05-29 《爱思想平台》)
(Ben Hur Live,Source:guardian.co.uk)
延續閱讀 》
愛墾體驗帶動慕課札記·帶動行業
忠實觀眾與品質服務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05》創意空間是磁場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02》活化街市動脈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28》你說的甜是甚麼甜?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25》縱情為了你開心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24》助人圓夢的企業
遊樂場式的環境體驗
比環境戲劇更流行得多的,是遊樂場式的環境體驗,這種體驗形式吸收了大量的戲劇工作者參與,從編導到演員、舞美設計一應俱全,近年來發展極快;但它的環境佈局卻是在模仿妓院模式,要盡可能讓遊客動起來,而且要動得快活。
我去年夏天重訪洛杉磯,更加體會到這一點。遊樂場基本上都超越了舞臺幻覺的觀念,也不滿足於其延伸——屏幕幻覺,要追求的都是劇場幻覺。
例如,立體電影綜合了平面的電影和立體的戲劇的長處,本來已經能給人一定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但一般立體電影的屏幕影象還是不夠逼真,因此迪斯尼把立體電影和真人表演的戲劇結合起來,讓演員化裝成斯瓦辛格等大牌明星,在銀幕上明星消失的時候“真人”天衣無縫地從銀幕的機關後面倏然出現,還穿過觀眾席去追擊壞蛋,讓全場遊客都驚叫著站起來伸長了脖子。
在迪斯尼的另一種電影院里,平面的銀幕也能造成特別衝擊觀眾的強烈幻覺,因為那里觀眾的座位會隨著巨大的電影畫面的變化而相應地運動,視覺、聽覺、嗅覺和輕微的運動暈眩合在一起,使人覺得是在身不由己、心驚肉跳地上天入地,甚至險些掉到《侏羅紀公園》那些恐龍的血盆大口里去。
迪斯尼還有一個場子專門上演昆蟲故事,那些碩大無比的昆蟲當然都是機器木偶,但劇場幻覺竟也不可抗拒。整個場子全部設計成了昆蟲居住的洞穴,當臺上的昆蟲告訴觀眾它們受夠了人類的欺負,要對人進行報復時,許多蟲子會從洞頂上猛然出現,全場都彌漫著它們噴出的“毒氣”,到處都有它們射出的“毒液”。
甚至在大團圓結局以後,觀眾還要突然被屁股下面座位上小蟲子鑽過的感覺嚇得跳起來,真的跳起來!(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 2008-05-29 《爱思想平台》)
延續閱讀 》陳明發《群眾互動美學》
設計的文化·迪士尼範式
設計師和文化批評家都認為,迪士尼代表了休閑空間主題化和品牌化的極端例證。作為歐洲到美國迪士尼樂園的遊客,翁貝托·艾柯討論了樂園製造假現實的能力,假現實顯然符合我們的白日夢要求。
艾柯主要討論迪士尼樂園的細節:例如,波利尼西亞主題餐館如何采用真實的菜單,和看上去真實的塔希提女服務生—如此令人信服以致你猜想,外面除了波利尼西亞人沒其他人。並非是現實的對等物不存在:相反是我們欣賞假貨的完美。我們的幻想願望由此被進一步激發(1986: 40)。
同時期,美國社會學家莎倫·祖金,更全面地縱覽了迪士尼樂園和迪士尼世界。她闡明了“它的規模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賴,使[它]成為一個真實城市的可行代表,這是為從城市逃亡到市郊和遠郊的中產階級人士所建的”(1995: 53)。它提供了一個裝有大門、安全的環境,討厭的下層階級不會被允許進入這個地方。這是城市空間的理想化:由企業管理方自主支配和控製。
迪士尼的理想仿真概念,來自沃爾特·迪士尼物化他的美洲烏托邦夢的一股熱情。同樣,迪士尼項目(1995)巧妙地說明了它的公共關係機構、它的規劃和細節以及它的職員訓練是如何緊密地裝配的,目的是為了維設計的文化持一個完整的外表,以致遊客絕不會識破它的情景,並且可以如同身處一個生產系統一樣體驗任何東西。它的景象是如何創造的一直是被隱藏的一面—魔術不應該被破解。
此外,迪士尼樂園被包裝成視覺的消費。它早期的批評者認為,它提供了太少的遊樂設施和太多的開放空間。但這是對瓦爾特·迪士尼思想的誤解。在南加利福尼亞奧蘭治縣開發第一個迪士尼樂園時,瓦爾特·迪士尼並沒有接受兩位建築師的計劃,該樂園於1955年開放。相反,與他的一位動畫片繪製者赫伯·萊曼(Herb Ryman)一起,他開始自己規劃(Marling, 1997)。結果,迪士尼樂園更鮮明地被刻上了迪士尼動畫框架中的敘事和視覺印記。它保證了理想化本土的安全性,猶如在《白雪公主》和《米老鼠》中看到的一樣。
1992年在法國開放的歐洲迪士尼在這方面更進了一步。祖金認為,“它設計成好像不能用人眼去觀看的樣子,而是只能用鏡頭—導演的電影攝影機或旅遊者的錄像機”(1995: 57)。它復製了歐洲旅遊者想要看到的所有美國因素:紐約城、西部以及甚至是迪士尼樂園本身。這樣,人工品和物品相互融化在一起。
迪士尼為旅遊者的目光模擬了場所和事件,包括它自身。(作者: [英] 蓋伊·朱利耶, Guy Julier / 原作名: The Culture of Design / isbn: 7544748413 / 書名: 設計的文化 / 頁數: 274 / 譯者: 錢鳳根 /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7)
戯劇裏的青樓體驗
歷史上劇院和妓院這兩大古老的體驗業常常是攪在一起。中國的青樓、日本的藝妓、巴黎的“紅磨坊”,都把戲劇的因素用在色情業里,而關漢卿的《救風塵》、小仲馬的《茶花女》、曹禺的《日出》則把妓女的生活搬到了舞臺上。
最絕的是法國作家讓·日奈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陽臺》: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戲劇化的妓院,嫖客在此首先要選擇扮演一個日常生活中只能夢想的角色,如主教、將軍、警察局長等,再讓相應的妓女來伺候這些“老爺”。
美國的“環境戲劇”(Environmental Theatre)大師理查·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 1934年—)在七十年代中導演了這個戲,他乾脆不要舞臺,讓觀眾和等待上場的嫖客/演員坐在一起看,這時他們的幻覺就不僅僅是傳統的戲劇幻覺——“偷看別人生活”,而有了一種更加真切的刺激——沒準自己也可以進去“體驗”一下!
謝克納這樣演比起一般鏡框舞臺的演出提供了更為真切的“體驗”,但畢竟還是模擬的演戲,除非有誰把日奈為舞臺而構思的這個創意用到真的妓院中去,同時還在大堂里賣觀摩票!
可以說劇院和妓院代表了體驗業中兩種不同的環境模式:劇院總是要分成舞臺和觀眾席兩塊,即便在謝克納那種打破觀演界限的“環境戲劇”中,即便演員鼓勵觀眾參與,那畢竟只是臨時的,這里的常規是主(演員)動、客(觀眾)靜。而妓院的環境是全方位包容性的,主(妓女)客(嫖客)之間決無分隔的界線,二者是互動的關係,甚至很可能是客比主動得更積極,客更“主動”而主倒是被動的,《日出》的第三幕里就表現了這種情況。
謝克納不滿於傳統戲劇里嚴格的主客分離,提出“環境戲劇”的觀念,試圖用妓院模式來衝擊劇院模式,產生了兩者的混合。(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 2008-05-29 《爱思想平台》)
延續閱讀 》
故事時光 001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作為一種創作風格的“後現代”
體驗時代文獻
迪斯尼體驗
和妓院與劇院這兩個古老的體驗業相比,迪斯尼是新型體驗業的一個重要代表。除了這些封閉式場子里的個別體驗,整個迪斯尼樂園的設計就是一個夢幻樂園的模擬環境。
它的創辦者沃特·迪斯尼在建園時,特地斥巨資把周圍的高壓電線全都埋到地下,還把加油站等現代工業設施統統搬到看不見的地方,就是為了製造一個最大規模的劇場幻覺,使遊客得到徹底的樂園體驗。
近一二十年來,迪斯尼的種種經驗在世界各地被克隆推廣,美國的許多大商場都被迪斯尼化了,而賭城拉斯維加斯是最大的“迪化”區,整個市中心都是樂園式的建築。中國不少地方近幾年來也引進了這種體驗模式,最近剛開幕的上海科技館里也有了迪斯尼那種全方位體驗幻覺的電影院,國人可以去親身體驗一番。(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2008-05-29 《爱思想平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