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8.1963 沙巴從英國殖民地政府手中取得獨立,16‧09‧1963,聯合砂拉越、新加坡和馬來亞成立一個新的國家叫:馬來西亞。算起來,馬來西亞今年才成立49年;不是聯邦政府說的55年。

55年前,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叫馬來西亞的國家,何來獨立?只有在49年前,一個由當時在政治上毫無相關的四個獨立國家(Negara):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和擁有11個州(Negeri)的馬來亞組成了馬來西亞。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4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7 hours ago

駱頴佳: 問馬克思,情感為何物

對於左翼宗師馬克思而言,情感又是甚麼呢?駱頴佳說,研究這個問題會發現學術界有不同觀點,對情感在馬克思的理論位置存有分歧。美國社會學家Stjepan Meštrović在其著作《後情感社會》(Postemotional Society)指出,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修辭偏重認知(cognition)遠多於情感。通常馬克思主義者提到情感,都是屬於商品拜物教、異化和宗教的非理性等脈絡。由此推論,人性中的情感面向是妨礙革命的,重要的是提高群眾對階級意識的認知。

另一端的詮釋是把情感視作馬克思人性觀的內在核心,這角度可以在青年馬克思著作中得到印證。譬如社會學教授L. Frank Wehyer就發表過一篇學術期刊論文,Re-Reading Sociology via the Emotions: Karl Marx'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Estrangement,當中引述到馬克思寫於26歲的代表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青年馬克思說,「人類是感官的存有(sensuous being),因而是受苦的存有(suffering being)。」換言之,情感是我們感知痛苦的條件,若不同意這一點,便無法推斷出我們能感受工人被剝削之痛苦。

馬克思更認為,情感乃是人與世界建立整全關係的條件,駱頴佳闡釋道,「大家知道馬克思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知,必須先由情動身體(affective body)的物質性出發。」客觀地説,馬克思從未建構一套有系統的情感理論,我們閱讀《經濟學哲學手稿》,也只能引述一些相關的段落。但是在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情感與身體這些物質元素可謂構成勞動主體的重要條件。

即使談到勞動異化的問題,背後也基於一個假設:人需要自主地選擇熱愛的工作,隨本性發揮自己的情感才會感到自由。駱頴佳興奮地讀出《經濟學哲學手稿》一番話,說很適合放在臉書分享:「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相信讀者諸君都感同身受。正因如此,偷懶某程度上可能是為了「向異化說不」,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不想出賣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已。這不是說笑的,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Paul Lafargue)便寫過一本著作叫《懶惰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Lazy),高舉懶惰和創作力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泉源。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Thursday

駱頴佳: 情感政治的革命構想

駱頴佳讀出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於80年代寫在Pleasure: A Political Issue的一段話,句句鏗鏘:「快感政治既要針對本土問題作出回應,但也需要一種帶來社會轉化的,革命性的烏托邦想像,才能真正推動具有進步意義的快感政治。要不然,這種快感政治不會走得很遠,也總會困在本土或個別小圈子的關注之內,僅屬圍爐取暖的頹廢舉動,永遠不能帶來真正的解放。」猶如羅蘭巴特的狂喜論,詹明信肯定快感具有革命潛力,是因為相信快感能夠動搖主體的身體。

駱頴佳提到兩種以情感作為革命力量的想像。其一是意大利哲學家內格里(Antonio Negri)的「諸眾」(multitude)論述。內格里認為馬克思說的階級分野已經涵蓋不了現時的社會狀況:社會剝削的再不限於物質性的勞動力,還有更多知性的、情感性的勞動力。所以他提出「諸眾」作為一種聯結不同勞動力與勞動者的概念。到底今日還可以如何聚集群眾進行社會革命?內格里指出我們要訴諸一種情感力量,回到一種斯賓諾沙說的「愛的生機力」。皆因人們遺忘了,愛是一個公共政治的概念,是一種為他者負上責任的情感;愛不應演變成僅存於保守家庭的私有化觀念。駱頴佳補充說,猶太基督教的傳統反而會視愛為一種凝聚群眾的力量。

他在陳錦輝主編的《一切:聖保羅與當代思潮》文集中也論述道,無論是巴迪歐(Alain Badiou)抑或齊澤克(Slavoj Žižek),都在聖保羅身上看到一種革命力量。而內格里以「愛的生機力」作為基礎號召的,是一種擺脫國家主權、在憲制以外所實踐的基進民主。

而假如讀者還嫌談情說愛過於陳腔濫調,駱頴佳會推薦你看巴特勒(Judith Butler)談哀慟。巴特勒認為面對「脆危性」(precariousness),或一個不斷營造不安感的苦難世界,我們需要將這些情感轉化成一種公共性的哀慟。她在近作Notes Toward a Performative Theory of Assembly便談到哀悼集會的倫理。這裡處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真正與社會的弱勢群體,甚至是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所說的裸命(bare life)同在?對於巴特勒而言,公開的哀悼不只是儀式,也是一種倫理性的身體操演(performative act),能夠產生出一種生命政治的倫理力量。她說,真正值得活的生命,是可以哀慟的生命(grievable life)。透過生命的痛苦,我們或可以連結成改變社會的生命能量。(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8, 2025 at 11:59pm

沙巴民族英雄安丹南(Ontoros Antanom,亦稱Antanum或Antanom [1885-1915])今年逝世110週年。他所來自的內陸地區,連月來發生多次百年一見的大水災。10年前,根地咬宣誓石發生異象,神山地區發生罕見的大地震;今年,宣誓石又風波不停,難怪不少沙巴人——特别是郷區土著——憂心忡忡。

對大小事都可以發揮擬象手段的有些公眾人物,當然不這麽想。

除了宣誓石,根地咬還有一塊會發出音樂的大石。內陸一條路走到高原處的Ulu Tomani再走,還有沙巴最古老的千年Lumuyu古圖騰巨石陣。到了內陸,毛律(亦譯穆魯)人的山區,請帶一份深深的敬畏的心。(下圖:9.3.2025 沙巴亞洲時報)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3, 2025 at 6:17pm

愛墾APP: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國家所謂的「穆斯林」領袖, 借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做舞台,思想界應該如何看待的?

至少在西方思想界,第三世界國家中某些自稱「穆斯林」領袖利用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進行政治表演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這些政治人物通過將宗教情感與地緣政治議題相結合,試圖提升自身影響力或鞏固政權。然而,這種做法被視為對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和對複雜國際問題的簡化處理。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擬象表演」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1. 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將宗教情感用於政治目的,可能削弱宗教的神聖性,導致信仰被世俗利益所綁架。

2. 國際關係的複雜化:利用宗教議題煽動情緒,可能加劇國際緊張局勢,阻礙和平解決方案的推進。

3. 公眾認知的扭曲:通過媒體傳播簡化或偏頗的信息,可能誤導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情況產生誤解。

總體而言,西方思想界對這種「擬象表演」持批評態度,認為其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和政治風險。 [CITE Needed]

愛墾APP: 情動領域(Affective Studies)關注情感如何影響個體和社會的認知、行動及文化生產。當涉及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情動研究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1.情感動員與政治操控:宗教信仰天然具有情感感染力(affective contagion),容易成為政治或意識形態動員的工具。領導者可以通過訴諸集體恐懼、憤怒、悲傷或希望,將宗教話語嵌入政治敘事,以鞏固權力或合法化特定政策。

2.媒介與「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現代傳播技術(如社交媒體)使得宗教敘事可以被快速傳播,並與特定情感框架(如受害者敘事、救世主敘事)結合,形成「擬象式信仰」(simulacral belief)。通過選擇性傳播某些情感材料(如戰爭暴行的視頻、歷史仇恨的故事),塑造群體情緒,使宗教成為政治「情感治理」的工具。

3.情感資本的操控與神聖化:宗教團體的情感資本(affective capital)可被動員用於政治目標,如煽動忠誠、犧牲精神或抵抗情緒。當宗教話語被高度情緒化,並與民族主義或敵對政治相結合,就可能產生極端化趨勢,甚至激發暴力行動。

4.宗教的「情動經濟」與消費化:在某些情況下,宗教被市場化,成為可消費的情感商品。例如,一些政治領袖可能通過精心策劃的儀式、公眾祈禱或宗教象征符號,打造自己的「神聖光環」,以此吸引信眾支持。這種情感經濟化可能會削弱宗教的內在倫理價值,使其淪為政治秀場。

5.宗教武器化的社會心理後果:在宗教被武器化的情境下,群體對立情緒(affective polarization)加劇,社會容易陷入「敵我二元」模式,喪失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這也可能導致宗教自身的精神性與超越性被侵蝕,使其失去本應具有的安慰、療愈與社會團結功能。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0:40am

愛墾APP:情動·宗教·武器化~~

情動研究強調宗教的情感力量如何被政治和媒介操縱,提醒我們警惕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趨勢,以避免其對社會產生破壞性後果。這一領域也呼籲建立更具反思性的公共情感空間,以抵御極端化情緒的傳播。

針對宗教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Religion)的政治文化現象,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圍繞權力操控、媒介傳播、意識形態動員和社會分裂等問題展開。以下是幾個關鍵學者及其觀點: 

1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功能主義視角

作為社會學功能主義的代表,帕森斯認為宗教在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中起著關鍵作用,提供道德框架和集體認同。他警告宗教一旦被政治利用,其社會凝聚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導致社會極化和衝突。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會破壞社會信任,使本應彌合分歧的宗教成為煽動仇恨的工具。 

2 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與宗教話語操控

賽義德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批判西方如何建構「伊斯蘭恐怖主義」敘事,以合理化其在中東的政治與軍事行動。他指出,權力體系通過宗教符號塑造「文明 vs. 野蠻」的二元對立,使宗教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往往通過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進行,以便為殖民或帝國主義政策提供道德正當性。宗教衝突的制造,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產物,而非宗教本身的必然。 


3 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後世俗社會」與宗教公共性

哈貝馬斯在「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概念中,提出宗教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公共作用,並警告當宗教被政治化時,可能會破壞民主討論空間。他的理論批判的是宗教如何被武器化,用來壓制異見和多元對話。批判要點: 政客利用宗教來制造「道德優越感」,但實際上是為了鞏固權力,而非真正關心信仰。宗教話語的濫用,可能會削弱世俗社會的公共理性,讓極端主義聲音佔據主導。 

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可悲憫生命」與宗教暴力

巴特勒在《可悲憫生命》(Precarious Life)中討論宗教武器化如何塑造「可哀憫者」和「不可哀憫者」的二元政治。例如,一些政客以宗教道德為依據,將某些群體(如難民、LGBTQ+群體)污名化,而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加劇社會排斥,使某些人被剝奪「合法的哀憫權利」。這種政治手法通過情感操控,使宗教成為道德審判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1, 2025 at 2:15pm

5 吉爾·凱平(Gilles Kepel)——全球伊斯蘭主義的政治化

法國政治學家凱平研究伊斯蘭如何被極端勢力武器化,形成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的意識形態。 在《先知與法老》(The Prophet and the Pharaoh)中,他探討20世紀以來,如何通過宗教修辭煽動政治行動,最終導致極端主義的崛起。批判要點:宗教極端主義的政治化,並非「傳統宗教信仰」的直接結果,而是現代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的產物。宗教武器化的背後,往往是對不平等、全球化或外部干涉的不滿,被有意地導向激進化路徑。 

6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宗教與戰爭

布希亞在《海灣戰爭並未發生》(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中指出,現代戰爭已成為媒體制造的擬象(Simulacra),宗教亦然。許多領導人利用宗教符號(如聖戰、殉道、神聖使命),制造戰爭的神聖敘事,以掩蓋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批判要點:當宗教成為政治舞台上的視覺符號,人們可能不再關心信仰本質,而是消費一種「宗教景觀」。這導致宗教淪為權力游戲,而不再是個人超越性體驗。

7 齊澤克(Slavoj Žižek——宗教狂熱與意識形態

齊澤克從拉康(Lacanian)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宗教武器化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當社會面臨焦慮或不確定性時,極端宗教意識形態填補了心理缺失,使人們願意為「神聖事業」犧牲。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是意識形態的變體,本質上是人們對現實創傷的回應。通過制造想像的敵人,宗教可以被用來提供「意義幻覺」,讓人們忽視現實問題。  

學者們的核心批判

  1. 宗教被政客用作合法化工具(哈貝馬斯、帕森斯)
  2. 媒體如何塑造「宗教戰爭」的擬象(布希亞、齊澤克)
  3. 宗教符號被用來制造二元對立(賽義德、巴特勒)
  4. 宗教狂熱並非單純信仰問題,而是社會不滿的政治表達(凱平、齊澤克)

現實意義:宗教武器化並非宗教本身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產物。警惕政客如何利用宗教符號制造情感動員,特別是在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操控的可能性。批判性思考宗教話語,避免成為政治游戲的情感工具。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17, 2025 at 8:12pm

愛墾APP:東馬復邦的五行考量~~在聯邦國家的區域自主運動中,例如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與砂拉越(Sarawak)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可能的獨立,若用五行思維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種相生相克的動態博弈,涉及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的互動。

1. 五行與聯邦政治的對應關係

五行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生)與競爭制衡(相克)。如果用五行來象征聯邦國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建立以下對應:

| 五行 |            象征意義            |       與聯邦政府、沙砂關係的類比       |

|   木   | 地方認同、生長、自治意識 | 沙巴、砂拉越的本土文化、語言、歷史認同感 |
|      | 改革、激情、衝突                | 自治運動、對中央政策的不滿                          |
|   土   | 穩定、結構、法律                | 馬來西亞聯邦憲法、中央政府的權力               |
|      | 資源、經濟、基礎設施         | 經濟利益、自然資源(石油、木材等)           |
|      | 適應、外交、談判                | 聯邦政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機制                  |


從這個角度來看,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可以理解為木行生火行——即地方認同感(木)推動自治運動(火),但這會受到聯邦憲法(土行)的制約,形成「木克土」的局勢。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分析

(1)木生火——地方認同激發自主運動: 沙巴、砂拉越的獨特歷史(曾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合組馬來西亞)形成了較強的地方認同(木),這促使當地民眾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推動獨立(火)。例如近年來沙巴、砂拉越政黨要求更多石油稅收的控制權,以及更大的法律自治權,這反映了「木生火」的過程。

(2)火克金——自主訴求挑戰 / 争取經濟利益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依賴沙巴、砂拉越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木材等,屬金行),因此地方自治(火)會挑戰中央政府的經濟利益(克金)。 例如,砂拉越要求恢復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完全控制,這威脅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17, 2025 at 5:03am

(3)金生水——經濟資源影響外交與談判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尤其是巫統和國陣政府)借助經濟資源(金)影響地方自治訴求,通過談判(水)進行妥協。 例如,中央政府在2018年同意重新審查《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試圖通過談判(水)緩解地方自治壓力。

(4)水克火——談判與利益交換壓制自治運動

由於自治運動(火)可能導致政治衝突,中央政府通過水行(談判、政策調整、法律手段)來抑制自治訴求。例如,中央政府通過法律訴訟或財政撥款調整來限制地方政府的獨立行動。

(5)土克水——中央政府用憲法與法律制衡地方談判

馬來西亞的憲法(屬土行)被用來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確保中央集權結構不會被破壞。例如,盡管沙巴、砂拉越有自己的移民法,但其核心政策仍受馬來西亞憲法約束,這顯示了「土克水」的制衡作用。

3. 未來發展的五行動態預測

在五行動態中,以下幾種可能性可能決定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未來方向:

1. 「木生火」持續增強(自治運動強化):

如果沙巴、砂拉越的地方認同持續增強,並且本土政黨掌控更多地方政治資源(如執政州政府),自治運動可能繼續升溫。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更激烈的「火克金」,影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並加劇政治緊張。

2. 「水克火」加強(談判緩解自治衝突): 如果中央政府願意進一步讓步(如給予更多自主權、財政回饋),則可能通過「水克火」方式緩解衝突,防止分離主義升溫。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同意沙巴、砂拉越恢復完整的石油資源管理權,自治運動的激進性可能減弱。

3. 「土克水」加強(中央政府強化法律控制):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更強硬的法律措施(如加強對地方自治的限制,或以憲法裁定地方政府無權單方面決定自治政策),則可能強化中央集權。例如,如果馬來西亞憲法法院裁定地方政府無權修改《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則自治運動可能受限。

4. 「金生水」增強(經濟談判主導解決方案):如果中央政府采取經濟讓步(如增加地方財政撥款、鼓勵經濟合作項目),則可能通過經濟利益(金)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使談判(水)成為主要解決方式。


五行框架下的策略啟示

五行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不同影響因素,並提供戰略性見解:地方政府(沙巴、砂拉越)應善用「木生火」推動自主權,但要避免「火克金」直接挑戰中央政府的核心利益,以防遭受「水克火」或「土克水」反制。

中央政府可通過「金生水」策略,用經濟利益促進談判,以避免「火克金」導致的財政危機。長期來看,只有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取得平衡,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才可能在不破壞聯邦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合理的發展。

最終思考: 五行思維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動態平衡的視角,使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中央 vs. 地方、統一 vs. 獨立),以更有機的方式理解政治經濟互動。對於馬來西亞的未來,這種思維模式或許能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15, 2025 at 10:35am

愛墾APP:讓·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其後現代理論中,將「擬象(simulacrum,複數形式 simulacra)視為符號和現實關係徹底崩解後的產物。在他的理論框架下,擬象不再是現實的映像,而是完全自我封閉、自我指涉的符號系統,最終導致「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狀態。

布希亞對擬象的層次劃分:在《擬像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1981)中,布希亞將符號和現實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反映現實的表象

符號是現實的忠實複製,如古典繪畫或早期攝影。


2. 第二階:掩蓋和歪曲現實的表象

符號經過修改,使現實符合某種意識形態或目的,比如宣傳或浪漫化的歷史敘述。

3. 第三階:掩蓋現實不存在的表象

符號成為純粹的表象,與現實已經脫節,例如主題公園創造的「歷史場景」並非真正的歷史。

4. 第四階:與任何現實無關的擬象

進入超真實(hyperreality),符號不再指涉任何現實,只指涉其他符號,比如電子游戲、社交媒體中的虛擬身份或廣告塑造的品牌形象。

關鍵觀點:擬象不是虛假,而是現實的瓦解

布希亞強調,擬象並非單純的「假象」或「欺騙」,而是一種超越真實與虛假的狀態。在擬象世界裡,現實本身變得不可辨認,甚至已經消失。

超真實(Hyperreality)

由於符號和現實的區分被消解,世界被大量的媒體、影像、廣告、商品等構造出的「擬象」所取代,人們生活在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空間。例如迪士尼樂園、真人秀、Instagram上的「精致生活」都是超真實的體現。

擬象社會的運作

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如名牌包代表身份地位)。這種符號的游戲最終使得現實失去意義,社會進入純粹的擬象體系。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揭示了後現代社會中,現實如何被符號體系取代,使得人與世界的關係變成了一種基於媒介、符號和消費的體驗。他的理論不僅影響了後現代哲學,還深刻地影響了文化研究、媒體理論和虛擬現實研究。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12, 2025 at 9:32am

聯邦法院駁回政府終極上訴,庇高庭審40%淨收司法審查~~

沙巴律師公會(SLS)發起的司法挑戰案,旨在確保沙巴有權依據《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向聯邦政府要求返還從沙巴獲得的40%聯邦稅收,並對長達48年的財政損失進行審查,該案件將在高等法院正式審理。

此前,聯邦法院在周四駁回了聯邦政府的上訴請求,拒絕其就哥打京那巴魯高等法院的裁決提出進一步上訴。該裁決允許SLS提出司法挑戰,並已獲得上訴法院的支持。由聯邦法院法官丹斯裡娜麗妮·帕斯瑪納丹(Tan Sri Nallini Pathmanathan)率領的三人法官小組駁回了聯邦政府的上訴,認為此案不符合《聯邦憲法》第128(1)(b)條款規定的專屬司法權限,法院無需批准上訴請求。

她表示:「目前尚無初步證據表明此案屬於聯邦法院的專屬管轄範圍。此外,SLS在司法審查申請中具有基本的法律訴訟資格,因此無需批准上訴。」她補充道:「如果必要,在正式司法審查過程中,仍可進一步審查SLS的法律訴訟資格。」 娜麗妮法官與拿督扎巴麗雅·莫哈尤索夫(Datuk Zabariah Mohd Yusoff)和拿督羅扎里亞·布章(Datuk Rhodzhariah Bujang)共同審理了此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