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兩條絲綢之路,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環境,經歷過國號的改變,國界的改變。
可是,文化商貿和友好情誼,還是越久越醇實的那個傳統。
在新的紀元里,我們要增添什麼新的內容?
高期待、高關注度的背后,最現實的問題,是落實和普及的艱難。
要促進沿線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共識,如何來對話談合作? 如何來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
要講“文化先行”的優勢,文化產業在提升文化互動方面,可扮演怎樣的角色?
(攝影:鄧福恒遺作·沙巴日落)
Tags:
Albums: 沉思·海上絲綢之路
Favorite of 1 person
Location: Sabah Maritime Silk Road
Comment
一帶一路高校聯盟
從歷史看,絲綢之路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最開放的時期;年輕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是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的有效途徑。
整合優質資源走出去,選擇優質資源引進來,成了中國各高校為服務“一帶一路”而製定的方針。
沿線國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可先從“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合作備忘錄開始,然後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攜手同心,不斷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資源共享。
‘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重點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Hispanic college graduates standing together in caps and gowns byGable Denims)
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大局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促進民心相通,二是提供人才支撐。教育部鼓勵有合作基礎、相同研究課題和發展目標的學校締結姊妹關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中國教育部支持在共同地域、有合作基礎、具備相同專業背景的學校組建聯盟,不斷延展教育務實合作平台”。
相互啟迪、凝聚共識、分享智慧、合作交流,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和各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貢獻真知灼見。教育作為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徑,已成為世界各國促進對外交流、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重視全球人才流動和知識共享,越來越重視弘揚民族文化,創建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構建互知互信、互幫互助、互學互鑒的“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聯盟成員的共同願景。他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共建互惠合作機制,二是共創新型合作模式,三是共享多元合作平台,使得“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努力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有力支撐,為建設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綜合整理)
2015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
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59萬人,單位公派1.60萬人,自費留學48.18萬人。2015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0.91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11萬人,單位公派1.42萬人,自費留學37.38萬人。
2015年度與2014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均有進一步增加。出國留學人數增加6.39萬人,增長了13.9%;留學回國人數增加4.43萬人,增長了12.1%。隨著年度回國人數與出國人數的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年度出國/回國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了2015年的1.28:1。
從1978年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04.21萬人。其中126.43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277.78萬人已完成學業;221.86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79.87%。(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2016-03-17)
中國90後留學生思想解放,選擇越來越多元化
2015年中國國際教育展(CIEET),由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所院校,先後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提供現場留學咨詢,參展機構包括綜合大學、高等技術學院、大學預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語言學校和高中等。
1、搶人才,國家展團各使絕招也都蠻拼的“2015年的巡回展是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國家性的國際教育展覽,意義重大。” 巡回展將全面圍繞落實留學工作會議精神,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權威、專業、全面、直接的海外留學信息,為參展院校提供全方位的宣傳、推廣服務,為國內院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也以國家展團的形式參展,集中展示該國作為留學目的地國的整體形象與優勢。其中,美國和英國仍是參展機構數量最多的國家。
2、抓機遇,“一帶一路”國家留學漸“給力”在俄羅斯展臺,一股濃濃的異域風情迎面而來,而前來咨詢的家長居多。一位老者告訴記者,他曾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蘇聯,現在想讓其孫子去俄羅斯深造。
“俄羅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參展國家,其教育質量一直在全世界居於前列,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等都擁有上百年歷史,在世界大學中排名前列,培養過無數著名科學家、藝術家。”孫建明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一帶一路”作為工作重點,為此本屆巡回展中特別注重“一帶一路”國家參展。
在德國、荷蘭、土耳其等“一帶一路”等,與有著語言優勢的港澳臺高校,也抓住機遇重推“一帶一路”小語種專業招生。其中,澳門大學的葡萄牙語專業成為其推出的一張王牌。
前來參展的德國高等教育機構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綜合大學、應用科學大學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其中,綜合大學主要是培養科學的後備力量,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化,而應用科學大學是伴隨現代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其教學密切聯系實際,畢業生除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外,實踐能力很強,因此應用科學大學的畢業生備受企業的歡迎。此外,有天賦的年輕藝術家可以在藝術、電影和音樂類學院發展並提升他們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3、觀風向,商科依舊受捧但選擇日益理性化一向在商科領域保持卓越地位的法國,這次帶來了12所商科類院校參展,並一直被參展者包圍。商科的魅力,依然吸引著中國留學生。然而,在國外大學招生官眼中,情況也在轉變。
“在過去,中國學生和家長只將目光放在商科上,例如我們學校就以商科和工程學科擅長,但現在與中國家長交談,發現他們孩子的思想越來越解放,他們開始選擇新聞、公共關系、健康管理等非主流專業。”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國際辦公室主任狄士禮認為,總體而言,中國家長給了學生越來越多的空間讓他們選擇留學專業,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
中國教育部關於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內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幹意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我部牽頭制訂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並已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2016年7月13日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加強合作、共同行動,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共同開創教育美好明天。
Graduates taking photographs by XiXinXing,for more click here >>
一、教育使命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沿線各國唇齒相依,教育交流源遠流長,教育合作前景廣闊,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合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發展潮流。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既是加強與沿線各國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進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合作願景
沿線各國攜起手來,增進理解、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互學互鑒,謀求共同利益、直面共同命運、勇擔共同責任,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促進區域教育發展,全面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共同致力於:
推進民心相通。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不斷推進沿線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提供人才支撐。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支持沿線各國實現政策互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
實現共同發展。推動教育深度合作、互學互鑒,攜手促進沿線各國教育發展,全面提升區域教育影響力。
三、合作原則
育人為本,人文先行。加強合作育人,提高區域人口素質,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堅持人文交流先行,建立區域人文交流機制,搭建民心相通橋梁。
政府引導,民間主體。沿線國家政府加強溝通協調,整合多種資源,引導教育融合發展。發揮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活躍教育合作局面,豐富教育交流內涵。
共商共建,開放合作。堅持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推進各國教育發展規劃相互銜接,實現沿線各國教育融通發展、互動發展。
和諧包容,互利共贏。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尋求教育發展最佳契合點和教育合作最大公約數,促進沿線各國在教育領域互利互惠。
四、合作重點
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中國將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三方面舉措為建議框架,開展三方面重點合作,對接沿線各國意願,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推動各國教育提速發展。
(一)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
加強教育政策溝通。開展“一帶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協同研究,構建沿線各國教育政策信息交流通報機制,為沿線各國政府推進教育政策互通提供決策建議,為沿線各國學校和社會力量開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詢。積極簽署雙邊、多邊和次區域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制定沿線各國教育合作交流國際公約,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頸,實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協力推進教育共同體建設。
助力教育合作渠道暢通。推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簽證便利化,擴大教育領域合作交流,形成往來頻繁、合作眾多、交流活躍、關系密切的攜手發展局面。鼓勵有合作基礎、相同研究課題和發展目標的學校締結姊妹關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舉辦沿線國家校長論壇,推進學校間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支持高等學校依托學科優勢專業,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應對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沿線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機遇。打造“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各國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開展研究和學術交流。推進“一帶一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研究構建語言互通協調機制,共同開發語言互通開放課程,逐步將沿線國家語言課程納入各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拓展政府間語言學習交換項目,聯合培養、相互培養高層次語言人才。發揮外國語院校人才培養優勢,推進基礎教育多語種師資隊伍建設和外語教育教學工作。擴大語言學習國家公派留學人員規模,倡導沿線各國與中國院校合作在華開辦本國語言專業。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助力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加強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願者隊伍建設,全力滿足沿線國家漢語學習需求。
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鼓勵沿線國家學者開展或合作開展中國課題研究,增進沿線各國對中國發展模式、國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建設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與對象國合作開展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研究。逐步將理解教育課程、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沿線各國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加強青少年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加強“絲綢之路”青少年交流,註重利用社會實踐和誌願服務、文化體驗、體育競賽、創新創業活動和新媒體社交等途徑,增進不同國家青少年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理解。
推動學歷學位認證標準連通。推動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支持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範圍學歷互認機制,實現區域內雙邊多邊學歷學位關聯互認。呼籲各國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認證機制,加快推進本國教育資歷框架開發,助力各國學習者在不同種類和不同階段教育之間進行轉換,促進終身學習社會建設。共商共建區域性職業教育資歷框架,逐步實現就業市場的從業標準一體化。探索建立沿線各國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促進教師流動。
(二)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
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為沿線各國專項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把中國打造成為深受沿線各國學子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國。以國家公派留學為引領,推動更多中國學生到沿線國家留學。堅持“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並重、公費留學和自費留學並重、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並重、依法管理和完善服務並重、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並重”,完善全鏈條的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保障平安留學、健康留學、成功留學。
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有條件的中國高等學校開展境外辦學要集中優勢學科,選好合作契合點,做好前期論證工作,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運行管理模式、服務當地模式、公共關系模式,使學校順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發揮政府引領、行業主導作用,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鼓勵中國優質職業教育配合高鐵、電信運營等行業企業走出去,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合作設立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項目,開展多層次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當地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整合資源,積極推進與沿線各國在青年就業培訓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倡議沿線國家之間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實施“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開展“絲綢之路”教師培訓,加強先進教育經驗交流,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加強“絲綢之路”教師交流,推動沿線各國校長交流訪問、教師及管理人員交流研修,推進優質教育模式在沿線各國互學互鑒。大力推進沿線各國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教材課件和整體教學解決方案輸出,跟進教師培訓工作,促進沿線各國教育資源和教學水平均衡發展。
實施“絲綢之路”人才聯合培養推進計劃。推進沿線國家間的研修訪學活動。鼓勵沿線各國高等學校在語言、交通運輸、建築、醫學、能源、環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學、海洋科學、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領域聯合培養學生,推動聯盟內或校際間教育資源共享。
(三)共建絲路合作機制
加強“絲綢之路”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開展沿線國家雙邊多邊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商定“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總體布局,協調推動沿線各國建立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教育質量保障協作機制和跨境教育市場監管協作機制,統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
充分發揮國際合作平臺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中阿合作論壇、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等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作用,增加教育合作的新內涵。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力量,推動沿線各國圍繞實現世界教育發展目標形成協作機制。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韓大學交流合作促進委員會、中阿大學校長論壇、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日大學校長論壇、中韓大學校長論壇、中俄大學聯盟等已有平臺,開展務實教育合作交流。支持在共同區域、有合作基礎、具備相同專業背景的學校組建聯盟,不斷延展教育務實合作平臺。
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發揮教育援助在“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重點投資於人、援助於人、惠及於人。發揮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沿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支持力度。統籌利用國家、教育系統和民間資源,為沿線國家培養培訓教師、學者和各類技能人才。積極開展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倡議各國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通過國家資助、社會融資、民間捐贈等渠道,拓寬教育經費來源,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實現教育共同發展。
開展“絲路金駝金帆”表彰工作。對於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區域教育共同發展中做出傑出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國際人士、團隊和組織給予表彰。
五、中國教育行動起來
中國倡導沿線各國建立教育共同體,聚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首先需要中國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率先垂範、積極行動。
加強協調推動。加強國內各部門各地方的統籌協調工作,有序開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推動中國教育治理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和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質量和水平。教育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和全國性行業組織緊密配合,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大局,尋找合作重點、建立運行保障機制,暢通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渠道,對接沿線各國教育發展戰略規劃。
地方重點推進。突出地方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主體性、支撐性和落地性,要求各地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抓緊制定本地教育和經濟攜手走出去行動計劃,緊密對接國家總體布局。有序與沿線國家地方政府建立“友好省州”“姊妹城市”關系,做好做實彼此間人文交流。充分利用地方調配資源優勢,積極搭建海內外平臺,促進校企優勢互補、良性合作、共同發展。多措並舉,支持指導本地教育系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區域高地,助力做強本地教育。
各級學校有序前行。各級各類學校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國傳統,有序與沿線各國學校擴大合作交流,整合優質資源走出去,選擇優質資源引進來,兼容並包、互學互鑒,共同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能力。中小學校要廣泛建立校際合作交流關系,重點開展師生交流、教師培訓和國際理解教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重點做好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來華留學質量、優化境外合作辦學、助推企業成長等各項工作的協同發展。
社會力量順勢而行。開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一帶一路”教育民間合作交流,吸納更多民間智慧、民間力量、民間方案、民間行動。大力培育和發展我國非營利組織,通過購買服務、市場調配等舉措,大力支持社會機構和專業組織投身教育對外開放事業,活躍民間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加快推動教學儀器和中醫診療服務走出去步伐,支持企業和個人按照市場規則依法參與中外合作辦學、合作科研、涉外服務等教育對外開放活動。企業要積極與學校合作走出去,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經貿發展。
助力形成早期成果。實施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合作機制,優先啟動各方認可度高、條件成熟的項目,明確時間節點,爭取短期內開花結果。2016年,各省市制定並呈報本地“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有序推進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及絲路合作機制建設。2017年,基於三方面重點合作的沿線各國教育共同行動深入開展。未來3年,中國每年面向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未來5年,建成10個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
六、共創教育美好明天
獨行快,眾行遠。合作交流是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主要方式。通過教育合作交流,培養高素質人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沿線各國人民生活福祉,是我們共同的願望。通過教育合作交流,擴大人文往來,築牢地區和平基礎,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中國願與沿線各國一道,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共同構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機制,制訂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彈性化合作進程,打造示範性合作項目,滿足各方發展需要,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教育部倡議沿線各國積極行動起來,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益,互知互信、互幫互助、互學互鑒,攜手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2016-08-15 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一帶一路教育商機·技職教育展篇
作為“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2016年)的一個重要板塊,職業教育國際論壇以“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探索之道”為主題,其中全體會議上各界嘉賓就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討論成為本屆論壇的最大亮點。
會議開幕致辭和主旨演講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以下簡稱“交流協會”)職業技術教育國際交流分會執行理事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學敏主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和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周燕分別致開幕詞。王繼平指出本次職教論壇的主題非常契合當前國內國際大背景。他強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同時立足本土實際。
世界職教院校聯盟主席丹尼斯•阿米歐發表主旨演講,分享了世界職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趨勢。她認為,職業教育應該著力應對未來的技能挑戰,吸引多方投入,尤其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培養創新能力的機會。
中國保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姚義純以貴州清鎮職教城和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項目為例介紹了民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在他看來,民營企業參與投資職業教育是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但我們需要重視整合平臺、立足區域與國際合作。
瑞士聯邦職業教育培訓與研究所代表麥吉姆•紮惠闡述了以雙軌制和學徒制為特色的瑞士職業教育體系對國家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教育行業技術總監周軼認為,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引進課程等形式將最新技術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是否具有能力來應用這些技術,這是目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同時,他透露,微軟課程體系中超過一半的課程是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技術,微軟已經建立了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
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宗瓦發表了題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與展望》的演講。
他指出,職業教育國際化意識日益增強,國際化辦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國際合作與交流環境日趨改善,“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召開等諸多標誌性事件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目前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與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院校國際化辦學理念落後,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基礎薄弱,整體合作水平不高。國際化發展人才缺乏,無論是國際化師資,還是從事國際化工作的管理人才都比較缺乏。因此,他建議應該盡快實現雙向留學規模與質量大幅提升,建議教育部實施“留學中國—高職計劃”、加大優秀職教學生海外留學選派力度、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下一步,應圍繞《中國制造2025》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機構,建設若幹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宗瓦建議,應盡快實施“魯班學院”建設計劃,深化推動產教協同“走出去”辦學,傳播“中國職教故事”和“大國工匠精神”。
專題研討部分,與會嘉賓分別圍繞“引入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研究與探索”與“提升中外合作質量、培養優質國際化人才”兩個主題展開討論。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戴勇、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施祝斌、愛爾蘭卡洛理工學院副校長德克蘭•多伊爾及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約克學院商學與信息學院院長查爾斯•格勒分享了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研究價值、引進方法、學生技能與證書的接軌,以及職業技能培訓與證書對接等方面的經驗與成果。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管平、澳大利亞博士山技術學院校長諾曼•格雷、加拿大應用技術與職業學院協會副主席白瑞南、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中國—新西蘭職業教育示範項目主任托尼•歐布萊恩及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副院長李俊英等在討論中建議從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發展理念、推廣職業教育的質量認證、加強行業企業參與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培養優質國際化人才。
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政府、企業、中外職業院校、專業機構、行業組織等200余名代表參加,共同探討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參會院校代表普遍認為這次會議主題鮮明,緊扣院校發展實際需求,信息量大且內容豐富,對於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很有幫助。
(來源: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16-11-02 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計劃~中國與東盟
根據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2014-09-02 的透露,9月1日在貴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來自東盟國家的行政官員、教育學者齊聚,共同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教育培訓、中外合作辦學等領域進一步務實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東盟各國將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統籌資源,加強教育部長組織、大學校長聯盟之間的聯系,打造合作格局;同時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方面合作,加強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資質互認等方面合作。
東盟輪值主席國緬甸駐華大使吳帝林翁表示,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將促進中國與東盟加強相互理解,深入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構建中國-東盟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贏關系。
全國人大副秘書長曹衛洲說,教育交流周為中國-東盟開展廣泛交流、深入合作搭建起合作交流溝通務實平臺,成果豐碩。目前,行政機構和高效達成合作協議371份,中國-東盟“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順利推進,目前中國在東盟留學人員達11萬人,東盟國家在中國的留學人員超過6萬人。
記者了解到,在過去6年裏,交流周舉辦了教育部長圓桌會議、大學校長論壇、研討會、教育展、青少年體育文化節、學生夏令營、美食文化節等48項內容豐富的活動,東盟國家的教育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區域國際組織與國內高校、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廣泛參與。
據了解,本屆教育交流周的主題是“友鄰相攜、教育惠民”。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及東盟留學生服務中心揭牌儀式。
東盟—中國一帶一路教育智庫
通過教育間相互學習與交流互鑒,提升雙方教育質量,推動世界教育改革;通過教育政策智庫間機制化交流合作,加強雙方教育智庫基礎能力建設;通過開展教育開放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合作研究,深化雙方人文交流機制,努力為促進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促進人類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就創新創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等雙方高等教育領域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和交流,並就智庫對教育決策的影響,以及智庫自身建設等問題進行探討,促進建立教育智庫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教育研究者、決策者及實踐者的對話,交流最新教育政策及發展動態、教育研究發現,以及一流智庫建設經驗,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發展。
馬來西亞教育現況
馬來西亞是外國學生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外國及本地學生的比例為1:10。在過去10年,馬來西亞迅速崛起為國際學生選擇深造的地點,年增率超過16%。
馬來西亞政府每年把人均國民收入的20%都用於教育投入,馬來西亞共有20所公立大學,34所私立大學。截至去年12月31日,馬來西亞擁有13萬多名來自160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在私立、國際學校求學。
2013 年開始,外國學生的增加率達16.5%。2015年提出申請的外國學生包括來自孟加拉、奈及利亞、中國、印尼、巴基斯坦、葉門、利比亞、蘇丹、哈薩克斯坦及印度。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及日本學生也有增加趨勢。其中中國學生超過兩萬人。
馬來西亞已經制定了2020年吸引20萬名外國學生的目標,從而成為區域教育樞紐。
相比亞洲其他國家,比如說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的學費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比較容易申請。馬來西亞是大英國協國家,國民普遍英語水平較好,而且很多私立學校採用英語教學,畢業後還能比較容易申請到去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繼續深造,所以馬來西亞對中國、日本甚至歐美國家的留學生的吸引力也在增強。
除了上述競爭優勢,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去馬來西亞留學沒有語言障礙。作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馬來西亞的中資企業眾多,優秀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不僅容易獲得工作簽證,還是不可多得的了解雙邊貿易的人才,比較搶手,容易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所以現在越來愈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去馬來西亞留學。(愛墾網整理)
互聯網+雲端+文創:會發生什麼?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引發熱議。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深刻改變了國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而在產業層面,“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與多個傳統行業的結合帶來了新變化,甚至顛覆了很多行業的商業模式。這種機遇和挑戰同樣也擺在了文化產業面前。
“互聯網+”可以依托互聯網開放的信息平台、強大的資源整合和數據分析能力、海量的社群用戶,打破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各個行業之間存在的壁壘,讓文化產業釋放出更多潛能。
互聯網+文化產業=?目前可能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答案,但在文化產業各個領域中,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了探索,他們或是在產業鏈前端的市場調研、產品研發、作品策劃,或是在中端的創作、制作,或是在后端的發行傳播、營銷推廣、衍生開發、版權交易等環節深度地與互聯網融合,將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優勢融合到企業生產和管理中,他們的做法可能無法完全復制,但其理念和探索對同業應有所啟示。
改編自盛大代理、韓國公司開發的網絡游戲《龍之谷》(見圖)的3D動畫電影《龍之谷:破曉奇兵》(以下簡稱《龍之谷》),在去年7月底上映后,票房4天突破3000萬元,同時發行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票房黑馬。對於很多業內人士來說,其華麗的視覺、宏大的場景、細膩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國內3D動畫制作水平一直相對落后,《龍之谷》的進一步和突破,特別是其令人稱道的渲染處理技術,是如何做到的?
蘇州藍海彤翔系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海彤翔”)正是《龍之谷》的雲渲染服務提供商,為《龍之谷》完成了18.3萬多幀的渲染工作,佔電影全部渲染任務的90%。與其他在雲端進行渲染的場景相比,《龍之谷》的場景要大很多,單幀的渲染時間也明顯更長。如果按照傳統的單機渲染處理,該片將近90分鐘的渲染量需要約1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通過雲渲染服務,隻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渲染任務。在大大縮短了渲染作業時間的同時,藍海彤翔還與制作方提供的出口直接對接,保証資源同步的及時性,也讓渲染結果第一時間傳給制作者,方便其進行后期合成,保障該片能夠按期順利上映。
在雲端集結渲染資源
為何藍海彤翔能將渲染時間縮短這麼多?是這家企業所聘用的技術人員數量特別多嗎?事實上,藍海彤翔並未養活著一個龐大的技術團隊,之所以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數量龐大的渲染,在於其動用了在互聯網雲端的渲染資源。
藍海彤翔旗下的蘇州創意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永泉博士介紹,作為影視、設計創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渲染發揮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渲染成本已成為影視后期制作成本中的重要部分,以一部動畫電影為例,渲染成本一般要佔到10%。而渲染屬於資源密集型的作業方式,如果可用的資源數量較少,所花費的時間就會較長,電影《阿凡達》當時用了1000多個渲染節點,耗時1年完成。
要想縮短渲染時間,意味著必須增加渲染節點,同時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運算,這種資源和計算能力不是一家企業所能具備的。而資源方在互聯網雲端上傳渲染資源,藍海彤翔可以利用這些閑置的資源快速增加節點,並且對接了國家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和天河二號,使得過去需要花費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渲染處理,通過該超級計算機平台幾個小時就可完成。
藝術上對效果的追求讓圖形的計算日益復雜,這也客觀上提升了渲染的難度。憑借雲渲染技術的優勢,截至目前,藍海彤翔已為《龍之谷》、《熊出沒》、《神筆馬良》、《美食大冒險》、《特殊身份》等電影提供了渲染服務,今年底將上映的動畫電影《長江七號》也是由其提供渲染服務。
在雲端的文化產業生態圈
雲渲染服務只是藍海彤翔運營的“藍海創意雲”平台(以下簡稱“創意雲”)的一部分,“創意雲”到底是一朵什麼“雲”?魯永泉介紹,它以“雲”的模式為文化企業和個人提供一個支持需求發布、在線創作和成果交易的公共服務雲平台,希望以互聯網的方式來顛覆文創行業傳統的工作模式。
“創意雲”的研發起步於2012年初,當時魯永泉和團隊分析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短板,如創作團隊規模小市場能力不高,缺少訂單、資金,軟硬件及技術資源缺乏。而大中型企業雖然不缺資金和訂單,但其業務模式不能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快速調整,人員規模過大,固定人力成本過高,軟硬件資源投入很大,利用效率卻偏低。再如,文創項目投融資渠道不順暢、信息不對稱﹔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業務上不能互聯互通,形成一個個孤島﹔創意人才匱乏,地域分布不均等。
以上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在於文化產業在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上存在重重壁壘,在產業橫向發展上也存在地域和行業的各種壁壘,導致信息不對稱,人財物等資源無法最優配置。
而互聯網在打通壁壘、整合資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如果可以通過雲端對文化、資本、技術等進行有機整合后,打造出大的互聯網文化產業平台,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生態圈,那麼,人才、內容、資本、技術等資源整合,眾多分散的信息和知識產權被凝聚到一起,文化產業一直以來面臨的人才緊缺、創意短缺、資金空缺等難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
基於這種設想,魯永泉和團隊打造了“創意雲”,並以“創意雲”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與高性能計算、雲計算相關的軟件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該平台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在線協同創制作平台,集合了創意工作者、資源提供者、文創需求方、文創投資方、營銷渠道商等各方資源,突破了傳統的產業鏈形式,使得文化產業中從訂單源頭,到創意產品設計、創作、渲染,再到末端作品發布、交易評估的完整服務產業鏈在雲端都得以實現。
比如,剛成立的小微設計團隊缺少資金購買昂貴的正版設計軟件,可以在“創意雲”上租用。而有些小微企業頭疼的是沒有訂單,也可以在“創意雲”上注冊工作室,承接訂單,還可以在線管理自己的創作工具、素材、案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隨時調用平台上各種軟硬件資源,還可以在虛擬會議室中進行頭腦風暴。
“‘創意雲’就像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文化產業虛擬園區,打破物理園區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最佳配置,為創業者解決了在資源、資金、市場等方面的難題,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風險。”魯永泉說。
這種基於互聯網雲端的協同創作模式正在改變以往文化企業的生產模式。以動漫企業為例,以前很多動漫企業的業務主要是代工,需要雇佣大量人員,固定資產投入大,但其業務波動很大,即使在業務很少時也需要養活大量人員,人力成本很高。
奧飛動漫曾經就是這種模式,但現在奧飛動漫已是“創意雲”的大客戶,它隻常設一個核心團隊,而不再養活大而全的各種崗位,當有項目后,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通過“創意雲”,快速找到需要的各種人才,與核心團隊組合成一個虛擬的項目團隊,這種合作不是固定僵化的關系,而是動態組合,其創作模式變成了一種社會化協同創作。
魯永泉透露,目前奧飛動漫已將動畫電影《超級飛俠》的制作放在了“創意雲”上來實現。“這種生產模式的改變,其實是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帶來的最大意義上的改變。”魯永泉說。
“互聯網+”會帶來什麼新問題?
將文化企業的生產都搬上互聯網雲端,極大解放了文化生產力,但同時基於虛擬的生產模式也會帶來一些新問題,值得注意,如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是文化創意的靈魂,還要警惕不健康的文化侵入以及互聯網壟斷等。對此,魯永泉深有體會。他表示,目前在互聯網協同創作中,最大的問題還是誠信問題,其中最容易發生的侵權就是需求方發布需求進行招標后,中標的設計師完成了作品,招標方表示不認可該作品,但其實最后是在該作品基礎上做少許改動就拿去使用,這構成了抄襲和盜用行為。
為了盡量避免這種侵權問題,魯永泉和團隊也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在注冊階段要求必須實名認証。在傳輸層面,對傳輸通道加密,防止信息被截取。在存儲層面,也有技術防止用戶存儲的資料被盜,對用戶數據嚴格隔離,互相不可能看到對方數據。在支付階段,平台發揮中間擔保作用,甲方先將款項放到平台上,乙方看到后再創作,等作品完成提交后款項再轉給乙方。此外,“創意雲”還使用了可信賴時間戳技術,通過雲計算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為用戶生成一個時間戳,得到一個標准時間信號,証明作品提交時間的先后順序。一旦發生糾紛,該証據可以用於法律訴訟。
“互聯網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主要是溝通和協作方面,以前是線下直接見面溝通,現在存在新的溝通成本和問題。我們會對雲端協同創作的全過程進行管控,讓一個項目的進度透明化,這類似於建筑行業的監理,需要一個很強的過程管理系統來做。”魯永泉表示。(2015年05月09日中國文化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