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鮮拿哥·鐵棒磨成針?鐵棒都分膚色了。
我們30歲以下的年輕人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只不過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我不是臺灣新竹科技園那些IT新貴,他們的生活怎麼過我不知道, 但在馬來西亞,我們的生活壓力是很重的。我們整體的薪金在過去十年,只是提高了區區2%的,而一年的通貨膨脹率就不只雙倍於這個數字。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對“活得像個人樣”的理解,是“要活得合理”;我很努力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而且這現象不限於我一個人,而是大部分青年人都面對同樣的困擾,那麼問題就不在於我們年輕人了,而是這個社會出了漏子,那就不合理。
我向一些前輩請教過,日子怎樣才可能“活得合理”,他們都很喜歡Jump to conclu-sion,倚老賣老。有一個uncle問我:“你聽過鐵棒磨成針的故事嗎?”他又說:“不會錯的,行行出狀元,堅持做下去,吃得苦,才有出頭天。我以前就是這樣熬過來的,不會錯的!”
我心裏想,對他來說,這是他本身經歷過的事實,確實沒錯。可是,現在是不同的光景了,他所經歷過的歷史,以及他本身的體會,恐怕都不能這樣解釋了。至少,對於第二個人,特別是新的一代,這樣的解釋派不上用場,無法幫助我們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我舉一個例子,這位unlce年輕時給人打工,時間久了,和供應商混熟了,取得信任,他們便支持他在另一個地方開了一家分行。那是沒那麽競爭的年代。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是,行行業業都是那麼多人在競爭,互相砍伐。再說,很多生意其實都是掌控在既得利益者手上,要講關係、背景與膚色,已經不是一句“吃 得苦中苦”可以面對的了。
當然,空間還是有的。四五年前,同學的弟弟去念電影,聽說他的父母一面把積蓄掏出來,一面很憂慮的問他:“叔叔嬸嬸他們說,馬來西亞誰來拍戲,你畢業後找得到吃嗎?”那天碰到這位老弟,他說他現在忙得不得了,不過很開心;碰上許多人都願意投資電影的時候,不會餓死啦!
我要拍電影似乎太老了。不過,其他空間還是有的,要是怎麼找也找不著新空間,我們恐怕要考慮轉換那遊戲規則了。好像說,許多生意要講膚色、關係,這規則太豈有此理了,害慘我們這一代人,非對抗它不可。怎樣做法,我不太懂,但也許可以借助網絡媒體廣邀有心人、同路人(別誤會,不是上梁山啦),一道來探討。你看,說了這麼多,還是需要互聯網、筆記電腦和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逃不掉的。 (鮮拿哥 2011年8月17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鮮拿哥:我母親的ipad故事
moooi妹妹(還是姐姐?),妳也不好怪罪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它們其實是好東西。工具嘛,讓它們成為我和妳之間的橋梁便好了。好像汽車,我開車來找妳,一道去兜風,多好;可是,假如我們天天為車子吵架,工具就變成了我和妳之間的柏林墻(這墙其實也早倒了好多年),我和你跳得很高也看不見彼此。
講個笑話給你聽。上幾個月,我老媽子做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忽然接到一通電話,說老同學有個兩天的敘舊短遊。怎麼說,我媽媽當年也是有幾個追求者、仰慕者的女生,相夫教子了這三十年,忽然出現,也不好截然變成兩個人,讓當年沒追到我媽媽的男性高興,同情我爸爸。老爸於是有點緊張,說我給你買一部iphone或ipad帶去,讓人知道你其實也是很跟得上潮流。還是老媽子夠底子,氣定神閑的說,那麼複雜的新東西我不會用的啦,人家要看的是老朋友,不是看新東西。
老媽回來後說,許多同學好像為了這個兩天的敘舊生活,特地去買了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卻不太善於操作,要拍照、找個檔案,手忙腳亂。許多人把時間都花在研究這些東西怎麼個玩法,而忘了問對方,這三十年你是怎麽過的?倒是老媽子還是年輕時的那麼熱心,處處關心人,主動和人交流。所以有的師長、同學便說:“你看來不只是樣子沒多大改變,個性也還是那麼可愛!” 老爸子聽後樂壞了,我卻很懷疑是不是老媽子自編故事,自我陶醉,看來又不像。
當然,老媽子是一個很溫馨的女性,沒有恥笑老同學的意思,反而贊賞他(她)們願意學習新東西。她說:“新科技看來很有趣,但需要一點時間才摸得熟。”我說,不難的,我正好要換新手機,這個舊機賣給你吧,附送無限時培訓課程,她說:“母子不講錢,送給老媽還差不多!” (鮮拿哥 2011年8月17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OVEPI:追著自己有興致的事物發展
讀過許多蔣勛的書,在這裏讀到這篇文章,有點傷感。我們年輕人怎麽啦,居然活得“沒人樣";我覺得蔣勛沒有誇張,我們的確是離開自己很遠了,忘了人的原點。
最近在整理Bruno Walpoth的木雕照片(見下圖),大家可以在愛墾納達的照片欄目看到,讓我明白一點,美不是什麼,是體會到生命本身的好感覺。看看Bruno的創作,選擇的對象都是普通人,然而就是雕得神,好像雕象在和你說話的樣子。那肯定是藝術家與模特兒之間有很好的溝通,讓藝術家抓到了那對象的神韻,美是這樣產生的。
moooi說,許多朋友見面,好像都無法好好交流。年輕人(好像我很老很老了)沒法子和人溝通,卻有本事和電腦溝通,人變得只能和機器來往;我看過男女朋友見面,各玩各的iphone、FB,不知道約會來幹嘛。這是個問題!
很多人會說,人與人不溝通好像也沒事。只是很多人沒發覺到,他不和人溝通,實際上就成為某些事物單向推銷的對象。有些所謂的”偶像“(好像百萬主播說的那兩位仁兄,我想我知道是誰,最近風頭的確很勁,有點功高震主的模樣),以為自己有名氣了,說什麼垃圾人們都會接受,都會在網絡上受人轉播、推崇(我相信是操作的),許多人便上網捧場,期待他們下次在那裏露面。
可是,像百萬主播這類的朋友可不買賬,在網絡上說出來和其他網友溝通。這動作可能很小,不像moooi說的,在演講會上衝上去和人理論那麽大陣仗,但總會找到同樣想法的人互通信息,理清一些觀念。這是科技給予我們的方便,可以更快讓更多人看見真相。
當然,心思時時刻刻讓手機、ipad帶著團團轉,也是一種病態。可是,換個角度看,人人追著自己有興致的事物發展,也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我們有讓人感到有興趣的事物嗎?有的話,我相信人們還是會追著看。人們不一定只有興趣三級、不文明的東西。(OVEPI 2011年8月16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百萬主播:不讓自己成為一些事的犧牲者。
很了解moooi的心境,妳說“這輩子不結婚,大概也沒有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有本事過自己要過的生活。”可是,妳在“發牢騷”,可見妳並不甘心。我的意思不是說妳不甘心沒把自己嫁出去,而是不甘心人與人怎麼越來疏遠?
科技、媒體熱鬧得很,可是似乎並沒有促進人對人的了解;也沒促進我們對大問題的了解。很能明白蔣教授的憂心,人都不了解自己了,怎麼去了解旁的人與事與物?美學,似乎太奢侈了吧!
我們現在用手機、ipad之類的,不外為了兩點,一為了工作,加速了效率,方便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二是為了娛樂,工作苦啊,所以要抽空在零零碎碎的時間裏找點樂子。我們拿個ipad不是隨時隨地,一有時間便看看有何新的MV、trailer、視頻?
我懂得你的意思是,做很“多”事情,未必就是做“對”了事情,尤其是關係到大我(靠,我好像很偉大似的,原諒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的事情,需要具體行動的事情?我們懂得了很多事情,對許多事情其實卻是無能為力的。
有些事,對的事、好的事,需要更多的人來一起做。至少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成為一些事情的犧牲者。
說一個例子,前陣子朋友要我買一場演講會的餐卷,我帶了姐姐的小孩一道去吃飯,順道聽演講。分別來自西馬據說是很“紅”的青年導師,從頭到尾整個演講,並沒有談到我們應該怎樣改善問題重重的社會,只是從頭罵人罵到結束。最最難堪的是,他們居然臉不紅頸不赤,開口講粗話、講三級片的東西。害得我要向姐姐道歉,她的孩子無辜的坐在我旁邊。
當中居然有人鼓掌、喝彩,還說“爽啊”、“爽啊”,很變態。後來我發現,帶頭鼓掌、喝彩的,其實只是有組織的一些人在做。朋友告訴我,是演講者從吉隆坡帶過來助陣的“粉絲”。其他的在場者受到影響也失去了判斷力!
moooi你說你唸大學時喜歡一群人去聽演說,一起自動的為精彩的演說鼓掌。這等事,還是有人在做,只是這群人做的,是很令人難看堪的事。我和我的外甥成了這場演講會的犧牲者。
科技是中立的,我們可以借科技完成大家一起做好事的行動。也應該這麼做,免得自己成為濫用科技、挾持民眾熱情者的犧牲品。(百萬主播 2011年8月16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Moooi:問題是我們都有本事了
我常常想,這輩子不結婚,大概也沒有問題。男人可以到烏克蘭、越南找個女人;我們女人怎麼辦,總不成也出國去隨意找個男人嫁。
其實想想也沒事,這輩子也不太難過。以前的女人要依賴男性,有個伴,有個依靠;現在可不同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有本事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我們現在的問題,正好是我們都有本事了,似乎誰也不需要依靠誰。
有時候,想找幾個朋友出來聊聊,卻發現她們好像更有興趣Iphone、blackberry上的那些人與事,多過眼前活生生的人。和你談沒幾句,又看手機,然後拉個手機上出現的事物來說。斷斷續續的,很沒意思。
我很懷念以前大學時候朋友間的深談。那時候,看什麼事不順眼,大家集中注意力、聚焦興致地談著談著,便能拿出好的行動方案來對付。有時候,老師們會說:“有頭腦,還有勇氣啊。” 青春的美學啊!
自個兒一個人是沒勇氣的,因為力量有限,看法也可能偏執。就像去聽演講會,聽見臺上的演講者滿口胡言,若是自己一個人總不敢喝倒彩,更別說上前去辯論。往往一群同學同往,一個人喊,其他人就跟著喊;一個人鼓掌,其他人就跟著鼓掌。很有力量。
畢業出來,工作久了,求變的勇氣慢慢消失了,因為一個人很仿徨。路子自己走,好朋友似乎都被別的事情拉開了注意力。有時候好像要上他們的面子書,才可能得到他們的留意!
好懷念生活在團隊中的日子。社交媒體給我們組織了圈子,好像也圈住了我們的深談、探索與行動的能力。今晚寂寞,讀了蔣老師的好文字感觸良多,牢騷多了。(Moooi 2011年8月15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陳明發《透明》
有的公眾人物告訴我們:
“這件事我們會透明處理。”
他的意思是:
“我當你們是透明的。
2017年1月4日
為何他們明明說好要“透明”,卻往往這樣回答民眾的詢問~~
“關於這點,恕暫無可奉告。”
“時間到來,我們會做出說明。”
“這不是討論這問題的場合。”
“你們應該去問問XXX,他(們)更清楚整個情況。”
“還在調查中。”
“還在了解中。”
"我其實也很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陳明發詩想《人設》
直播靠人設?但人設是什麼?“人設”,就是:人物設定。
就像是Cosplay那樣的一回子事。設定得當,就在線上當網紅。
在網上紅了,自然就有本事當“網笑”。至于能笑多久?有機會要問馬雲。
當“網紅”成了“網洪”,“網笑”,恐怕有一天就成了“網嘯”。會嘯多深?想想螞蟻金服的啟示好了。
我們也曾有個時期,由網紅治國。政績?鐵粉終經不住他們本身的酸液蝕質,短期內就“恨鐵不成鋼”,成了“人設崩了”的惡搞劇。
最可憐的是,那些無端端,“被人設”者,個個人仰馬翻。一届比一届惨烈。
直播下半場?別期待“網紅救國”啦。讓直播回到文化傳播的本位,讓大家成為綫上带動者吧。(13.2.2021)
《抹黑或漂白,看議程》
不少文化議論陷進“僵著”或“膠著”狀態,主要是因爲偏執作祟。這是從時下政治行為所感染的惡習。政治集團“選邊站”不言而喻是一種賭博,押對了就榮華富貴滾滾來,押錯邊就常常是身敗名裂,或“被身敗名裂”。直到下一回豪賭開盤,為了“智取”、“格局”的“謀略”需要,有些人或事不僅又“被恢復名譽”;更可能“被升格為神”。
(2017年7月31日 臉書)
《帶風球》
我過去提過一個理論,現在再說也無妨。22個月裏,在媒體與名嘴評論人帶風球下,社群上下一腔“救國”、“建設新社會”的熱血/熱空氣,都在關注:姓劉的行蹤已被鎖定,只等某國引渡;學生穿黑鞋子可防髒,省下洗鞋的時間可以提高教育素質;喝棕櫚油振興經濟又健美;大學賣車牌籌募教育基金;承認統考要先取得友族的“信賴”與“諒解”;飛行車帶動重工業;MRT / LRT精明策劃省錢還國債;隆新高鐵只要更改路線就可以建;東鐵新路線只要經過某些人的地方也可開工;關丹工業園“長城”圍墻充满玄機;中國業主只准卖屋不准定居新山森林花園.....,我認為,這一切都是“煙霧”,旨于轉移民眾注意力......。而老人家在短短22個月,專機去了幾趟日本?都給馬來西亞爭取來什麼投資?現在有人請教說哪些國家資產,會生金蛋的鵝寶寶怎麼轉到外國企業手裏?一般人都很專業說“經濟歸經濟”,只談這是“合法”的正常交易; 沒人談這是否“合情”、“合理”。人們都遺忘了面對1997年東亞風暴時,在救國名譽/煙霧下,那些僅剩的華人銀行都在“要更有競爭力”的指標下被人合拼掉了......。
老人家一句“競選宣言不是聖經”,就是一派吃定你們這些蠢民;“看死你們這些愚民,還有人替我漂白、洗個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