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台灣馬拉松長跑攝影家 蔡鎮鴻
攝影主題:2016/3/15,台南古都馬拉松

《愛墾哲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4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4, 2023 at 9:47pm

(續上)規範的裁定在與通用語相關的部分已經不再成為威權的規則。通用語中流通最廣(massive)且似乎最深陷於某種大陸性中的英文和西班牙文,在美國的土地上重逢(波多黎各人、奇卡諾人、佛羅里達的移民)。可以說它們的相遇使這廣博(massivité)產生龜裂,使英語美國人多樣化的變異性看來像是來自西班牙文的極為幸福的污染物,反之亦然。這過程可能進展得比我們所做的分析還迅速。如今關於法語拼字簡化與否的爭論展現出究竟有多少污染物在干預著。這些提議都是反裁定的(la contre-édiction),他們所反對的純粹主義(purisme)既無用也不作用(inopérant)。若在世界中語言必須改變,若其複數性需要被證實,那麼唯有仰賴口說的話語(la diction),而非威權的版本。

我們僅能夠遠遠跟隨著這實驗,在我們所夢及的所有其他地方感受其路徑。中文在吸收著拉丁字母嗎?蘇聯如今的語言狀況如何演變?克丘亞語(le quetchoua)開始要遠離沉默了嗎?在歐洲,斯堪地那維亞的語言開始要向世界敞開了嗎?克里奧化(la créolisations)已經在暗中進行了嗎?在哪裡?史瓦希利(Kiswahily)和富拉尼(Peul)與非洲其他語言分享著同樣的書寫系統嗎?法國的地方方言正在消逝嗎?以怎樣的速度?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和其他書寫形式會出現在這圖景中嗎?翻譯已經使語言系統之間擁有可感知的相互往來了嗎?17有多少少數民族在雙層語言(diglossie)中掙扎,像是路易西安那州西南的那三十萬個說克里奧法語的黑人?或在巴芬島(l'île de Baffin)的三萬個因紐特人(les Inuits)?——這一長串的清單並不是天真的發言,它讓我們的心習慣於以圓環狀的方式了解問題,並同舟共濟地準備解決之道。將所知領域(問題和解決方法)放入關係中並不是一項學科訓練,亦非科學,而是屬於對現實的想像,它使我們得以逃避或然論者的點畫法,亦不落入過度的概述中。

無論如何,裁定(頒佈法令以框限語言的未來)並無法將你們從集體的焦慮中解放出來。所有具備此一科技工具的國家所播映的電視遊戲,強調了語言驚人的不穩定性。這遊戲在所有地方都大同小異。人們要重新組織字詞,這些字詞中某些字母不是被隱藏著就是被打亂了順序。字義無足輕重,有些案例中電視節目的挑戰者會在學完字典的某一部分後,出現在節目中。所以人們肢解(désarticule)一個語言,整體來說,僅在乎其骨骼(若我們將詞彙稱作骨骼),緊抓著它。

這些遊戲的娛樂性隸屬於真正的表演,近似於另一種比賽,這種法國所舉辦的大規模比賽是為了更菁英主義的實踐:聽寫(la dictée)。聽寫是淋漓盡致的朗誦(la diction)。當然,它關乎要克服句法和法文文法的困難,而眾所週知,這並非易事。

因此,這個學習相關的實踐,要掌握它必須日復一日地反覆練習(我們都記得小學時那命運般的聽寫時間),而它變成了一場表演。

那時我們必須學習,而現在我們必須勝利。要證明還有些人,一開始是這些小競賽的常勝軍,他們仍然關心語言的這些細微之處—即使是最為似是而非的[地方]—而他們通常都能有所掌握。戰者會在學完字典的某一部分後,出現在節目中。所以人們肢解(désarticule)一個語言,整體來說,僅在乎其骨骼(若我們將詞彙稱作骨骼),緊抓著它。(下續)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3, 2023 at 8:41pm

(續上)這些遊戲的娛樂性隸屬於真正的表演,近似於另一種比賽,這種法國所舉辦的大規模比賽是為了更菁英主義的實踐:聽寫(la dictée)。聽寫是淋漓盡致的朗誦(la diction)。當然,它關乎要克服句法和法文文法的困難,而眾所週知,這並非易事。

因此,這個學習相關的實踐,要掌握它必須日復一日地反覆練習(我們都記得小學時那命運般的聽寫時間),而它變成了一場表演。

那時我們必須學習,而現在我們必須勝利。要證明還有些人,一開始是這些小競賽的常勝軍,他們仍然關心語言的這些細微之處—即使是最為似是而非的[地方]—而他們通常都能有所掌握。

這些遊戲在我看來是一個懷舊遊戲,不乏一抹強烈的集體焦慮。

朗讀(dicter)、裁定(édicter):兩件事(在其秘密的合謀中:裁定將規則安貼在我們身上,聽寫本身是一個加諸於人的命令)試圖構築一個路障柵欄—反語言的脆弱性、污染物、馬虎隨便,反野蠻未開化(barbarie)18 但你所稱之為野蠻的是語言的閃光永無止盡的運動,它用卡車載

運煤渣與發明物,支配與協議,致死的沉默和抑制不住的爆發。這些語言合併、變化、衝突,如此迅速,以至於過去那冗長的訓練不再派得上用場。裁定應該方言化,構思一個變數的系統。聽寫,若還存在,便需要轉變為創作實踐,沒有義務,亦無懲處。如今句法的錯誤較之關係的錯誤(雖然它們可能是病徵之一)已不再絕對,且很快就會自我修正。另外,讓我們承認吧!當這些規則改善我們的表達時,我們也對它們懷有極為個人的好感(plaisir)。一個語言的「修正」(correction),唯一的價值在於這語言在世界中說了什麼:而這修正/正確性本身也是多變的(variable)

巴洛克的自然性和不會先天地鬆綁的混沌-世界形式中有一(可欲的)耐久力,這不會早於他們的作用,拿取(prise)的(思想上受支配的[emprise]和意料之外的[surprise])動作,在其中其物質性和完整意義同時湧現。回聲-世界並不導致拓樸學的生成。但另一方面,巴洛克並非只是狂熱和神秘,而且科學嚴密的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落入安於實證的教條中。巴洛克的自然性,若存在的話,應有一個結構,或至少是一個秩序,而我們必須發明一種知識,不預先保證其規範,而是要過度地跟隨,以跟上令人暈眩的變異的那可度(mesurable)的數量。19

18 譯注:這裡帶有文字遊戲的成分,因為法文le barbarisme是詞意混淆的意思,而la barbarie則是野蠻。前文所討論的都是語言相關的問題,後面突然使用barbarie而非barbarisme,以暗指若非依據正統法語,掌握了法語的所有細微之處,那麼語言脆弱、污染、馬虎隨便、詞意混淆,便是野蠻未開化。這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卻真實反映了法國內部對正統巴黎口音的貴族式迷思與啟蒙思想文明論中隱含的歧視。

19 譯注:au fur et à mesure 意指「逐漸地」、「逐步地隨著⋯⋯而⋯⋯」。但格里桑在此玩弄文字遊戲,將mesure改為démesure,使有度變為過度,呼應前文談到的mesure/démesure、ordre/désordre。最後又說是跟隨著la quantité mesurable可測量的數量,mesurable因此有了雙關意,不僅是可測量的,也是可「度」的。

[作者:愛德華 ・ 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原題:《關係詩學》(節選)(Selection from Poétique de la relation);摘自:Édouard Glissant. 1990. Poétique de la relation. Paris: Gallimard. 林書媺 譯translated by Shu-Mei LIN;見:思想翻譯 《文化研究》第二十八期(2019年春季):380-399;]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6, 2023 at 9:45pm


ArvinTheAlien·當今的存在主義

作爲文化運動的存在主義已經成爲了歷史。但作爲一種哲學發展,存在主義帶來了新的常態,本真性的概念,以及理解“何爲人”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以一種後笛卡爾的思想,去將個人當作一個實際的,被體現的(embodied),在世(being-in-the-world)的存在。

存在主義直至今日仍然在大陸哲學與分析哲學之中佔據着一席之地。包括美國的現象學及存在主義學會,或其他致力於研究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雅斯伯、波伏娃,或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學會,都在爲當今的正在進行的各項工作提供合適的交流論壇。

他們的這些或歷史性的,或學術性的,亦或者是更加系統性的研究大都衍生於經典存在主義之中。而這些工作,又會碰見其他主義的學説: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詮釋主義或女性主義。

舉例來説,Judith Butler在性別研究領域重點引用了存在主義的思想。類似的,Lewis Gordon在種族理論的研究中也引用了一些存在主義的概念,而Matthew Ratcliffe2008年更是發展了一種存在主義路徑下的研究精神病理學的方式。

在對於個人身份的敘述性概念的興趣之下,Charls Taylor, Paul Ricoeur, David CarrCharles Guignon,都植根於存在主義對於黑格爾派概念中,對於理性批判的重新理解之中。

Hubert Dreyfus著名的對於人工智能的批判,很大程度上都是植根於存在主義的思想之上。這些思想來自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他們宣稱,人類的這個有意義的世界,不能將其認爲是一個邏輯的、系統地組建了各種表象的世界,而是首先應被理解爲我們所代表的行爲之結果所構建的世界。

Michael Gelven的一系列書中,他反思了存在主義、道德、認識論和邏輯之下的個人經驗之間的相同與不同點,並展示了理解不同表現形式的方式,而不是單純地推崇一種方式。

道德心理學的復興讓許多作家,開始重新思考個人身份與責任的觀唸,而這些又與存在主義中的自我實現、選擇等主體息息相關。舉例來説,Christine Korsgaard極力推崇“自我構建(self-constitution)”和“實際身份(practical identity)”的概念;而Richard Moran則強調了“自我宣稱(self-avowal)”與第一人稱視角之間的關係,而這種概念來源於薩特。

最後,Thomas Nagel走上了追尋了存在主義者將意義與對於死亡的意識聯繫起來的路途。儘管這些作家比那些古典存在主義者們來的更爲自信,但我們還是要認識到,他們現在走的路都是前人所開闢的。

並且,存在主義的宣言繼多年在法國遭冷落之後,又一次被主流作家們所認可。福柯對於自由中的一些概念的敘述,以及他的“自我的關懷(care of the self)”,都可以在存在著一種找到類似的語境。

同樣,德里達近期的關於無神的宗教,連同他對於死亡、選擇、責任等概念的反思中,都可以找到存在主義的影子。而CooperAlan Schrift的書中提到,存在主義的傳統在當代哲學討論日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Reynolds在他的介紹存在主義的文章中總結了的如德里達、福柯等後結構主義者是如何延續了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思考的。Reynolds主要冩到的是福柯與梅洛龐蒂之間的“互動”。如果存在主義中的壞名聲和它所帶來的文化運動,阻止了人們將其認爲是一個嚴肅的哲學概念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從當代和未來的存在主義者們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理由來相信,存在主義正日漸變得重要起來。在上次這個詞條更新(2010年)之後,已經有許多出版物準備將存在主義的思想帶入當代哲學的對話空間之中。Edward Baring發掘出了德里達和存在主義之間的一個非常細小的關係:

德裡達1952年之前的早期作品中似乎有着一種“基督存在主義”思想的存在。 JudakenBernasconi一起編冩的合集則在當今對於經典文獻的批判之下探尋了存在主義者作品中的歷史語境。

Margaret Simons則從經典存在主義的角度下反思了波伏娃的關於女性主義的思想。2011年,Continuum Companion to Existentialism 出版,隨之而來的還有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xistentialism。兩本出版物都致力於展現存在主義與當今哲學工作和其他領域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最後,Aho強調到,即便是像認知科學、衛生保健、精神病學和環境哲學這類較爲複雜的領域之中,“存在主義的流傳下來的思想依舊是生機勃勃的”。
(發佈於 2020-05-13 知乎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July 29, 2023 at 6:43pm


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語言遊戲

語言遊戲是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用語。指“把語言與活動這兩者交織到一起而組成的整體”(《哲學研究》)。

他認爲,語言是人們用來在相互之間傳遞信息的手段,是一種活動,而且是人的全部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遊戲本身就把語言的運用、活動包括在內,正如棋類活動這個概念本身,已把棋子的走法包括在內一樣。

語言本身作爲活動是一種生活形式,在特定語言中出現的語言遊戲,是人們的生活形式的表現,期望、意向、理解等等,也是通過語言活動而成爲生活形式的。

" 語言遊戲"這個概念,由維特根斯坦提出, 是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強調了語言活動的意義, 旨在通過語言的使用過程研究語義。

他的根本主張,是不要把語言看作孤立靜止的描述符號, 而要看作體現生活的動態人類活動。

根據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觀, 篇章理解應該被視作一種建設性和持續性的活動,而決不僅僅是將篇章所包含的信息,傳輸進聽者大腦中的簡單過程。篇章理解是根據內容、觀點和場景的種種關係,對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統闡釋的過程。(百度平台)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3:50pm


愛墾評釋:文創體驗的哲學基礎

本文通過重構胡塞爾與狄爾泰、米施的對話,凸顯了本質還原與超越論還原在什麽意義上構成一個方法論的整體,由此展示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的核心立場。在自然態度下,描述心理學把心靈當作研究主題,往往以默認其所屬的現成世界為前提。胡塞爾認為,這一前提不是空的背景,而是一種默許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即使千方百計為精神自立性進行辯護的狄爾泰也沒能免於這一前提。這一前提也對本質直觀起著限制作用,本質心理學對作為事實的心靈進行想象力變換,獲得的只能是這一已被預先給予的「全自然」中的可能心靈及其不變的本質。因此,經過超越論還原之後意識對自身的本質研究,並不等同於唯獨進行了本質還原的意識研究。

 

超越論還原的核心在於意識生命的體驗本身。無論心理現象還是物理現象,無論心理物理之間的連續性抑或因果性,所有的存在現象都就其被體驗著而獲得規定。我們當然會問,難道被體驗的不是心靈體驗?超越論還原豈非仍然把心靈作為第一實體?在自然態度下,體驗已經被體驗為屬於心靈的、被默許為屬於或者關聯於心理物理領域的東西,而所有經驗心理學都忽視了這一環節,進而把體驗理所應當地作為自然世界中的事件,而不去追問這一理所應當中包含了何種關乎體驗自身的機制。這也妨礙了經驗心理學徹底贏得自身理解。而現象學的超越論還原主張,哲學反思唯獨並且首先從純粹體驗本身理解意識生命。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現象學還原是一種訓練,它引導意識生命以體驗本身為切入點,回到先於心物二元的自身與世界經驗之中。對意識生命來說,這一「還原」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在超越論還原中意識生命將心靈從心物平行論中解放出來,變成了一種向著本質變換(想象力)開放的領域。恰好通過本質變換,超越論自我作為一種純粹的非設定的反思,經驗到了它自身的可能性邊界。反過來說,超越論自我是在本質直觀中就意識事實對其本質的操作,不依賴也不追求任何理念派的先天,而是在動態經驗中試圖開啟事關可能性的本質領域。

 

胡塞爾通過兩種還原的配合,使意識生命向自身敞開了純粹體驗,或者說實現了一般的主體性概念向超越論主體性概念的躍升。因此,盡管胡塞爾和狄爾泰一樣,把意識生命作為科學奠基的基地,但是他們對意識生命的揭示路徑與旨趣實則不同。狄爾泰默許的心理物理學仍然受制於笛卡爾傳統中的心物二元論,並且包含著模糊的自然主義前提。超越論現象學跳出了這一哲學圖景,構成了意識生命自身理解的一種新嘗試。(摘自: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 [結論] ,愛思想 2022-12-07)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1, 2022 at 11:00am

陳劍:怎樣做一個思想者?

有朋友問,怎樣才能夠做一個思想家。回答,難,很難。思想家產生,既有個人的天才品質等因素,也與社會的呼喚,產生思想家的土壤有關。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從嚴格意義上說,能夠稱之為思想家的寥若晨星,但作為有點思考的思想者,則是可以努力實現的。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思想者呢?筆者以為,至少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一、質疑品德

質疑是一個思想者的基本品德。一個缺乏質疑品德的人,是沒有資格談論思想的。陳云說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就是一種質疑品德的體現。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很少。何為質疑,就是通過思考提出問題。

思考才能產生思想,沒有思考,也就不會產生思想。通過思考,提出問題,尋求對真理的認識。因而,思想者必須給 自己思考問題的時間,思想者一定是思考者。

質疑並不是高不可攀。質疑的另一面是提出問題。孩子的提問就含有質疑的基因。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滿腦子問號的小精靈。孩子的提問,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對問題的回答,能夠極大滿足他們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孩子的提問對家長是一個考驗。父母能否經受考驗,關鍵是能否積極主動與孩子溝通,這個過程最能提高孩子的創造力。

3~6歲的孩子經常愛問「為什麽」,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詢問期大腦迅速發展,隨之也會促進語言與智力上的發展。提問是思索未知的鑰匙。父母對孩子的問題引導得當,就能促進孩子創造力的健康發展。

一個健康的社會,孩子的「詢問期」應當成為社會的常態。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都始自質疑,提出問題。現實生活中,大到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針,更宏觀的或許還包括國家的外交政策,中到政府出臺的公共政策,小至小區管理,勞動者的職業健康和工作時間長短等,都有很多質疑的內容。(……略)

質疑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一個好的公共政策,其制定者一定是一個質疑者。只有廣泛征求多方面意見,全方面尋找問題,有利於政府制定的政策更科學,更符合事物本身發展規律。北京第七版城市發展規劃,正式頒布之前,廣泛征求市民意見,最終頒布的內容,吸收市民意見3160多處,意見采納率高達88%。使得這部規劃更接地氣,更具可行性。而市民對規劃提出的意見過程,就是質疑過程,也是使規劃更符合實際過程。

質疑有利於推進整個國家進步。(……略)

現實生活中,質疑的社會土壤並不肥沃。如果社會只習慣於接受表揚,不習慣聽到批評,不願接受質疑,在此情形下,批評和質疑有時不僅得不到鼓勵,還面臨巨大的壓力,甚至需要付出很高代付和成本。若如此,既是質疑者的不幸,也是國家和社會悲劇。道理很簡單,限制質疑和批評的力量,阻礙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二、尊重常識

對一個思想者來說,他應當有廣泛的知識儲備,知曉的常識顯然要比普通人要高一些。比如,懂得一些經濟學常識,政治學常識,歷史知識等,還需要具備一些人文精神。也就是具有廣泛的知識儲備。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尊重常識。例如,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必須被監督,這應當是政治學的一個常識。官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為民所賦,由此得出結論是,官員為人民做點事,是他們應盡的義務,不僅不應當要求人民感恩戴德,人民還有權監督他們是否做到位。如果做出一點成績就要求人民感恩戴德,並自吹自擂,就違背了常識。

尊重常識,看似簡單,實際複雜。有一些常識,昨天看來是正確的,今天可能就要重新審視。最典型的莫過於計劃生育。50年前,全球總和生育率從6.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3左右,中國則從6.0下降到1.3,短短的半個世紀,生育率發生劇烈變動,超乎人們的想象。40年前,國家強烈限制人們生育,今天鼓勵人們生育,但究竟效果如何並不清晰。因為,人類對自身變動規律至今也不能說有一個完整清晰認識。

但影響人類生活的諸多常識性內容,不會有類似計劃生育在半個世紀那樣劇烈變化。對思想者來說,他知曉的常識顯然要比普通人多一些。例如,近期美國議會將中國納入發達國家序列,對中國是好事還是壞事?把中國納入發達國家範疇,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貿易關稅也將做出重要調整,節能減排也將按照發達國家85%標準,等等。把中國列為發展國家,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利於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但這樣一個事實,不正是一些學者長期努力結果嗎?再比如,為什麽市場經濟可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計劃經濟卻難以做到,也難有創新;為什麽只有在自由的土壤才有持續創新潛力和空間;權力為什麽需要制約,權力之間為什麽需要制衡,等等。只有對上述問題有清晰認識,才會得出正確結論。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1, 2022 at 10:59am

三、基本的是非觀

一個思想者,應當比普通人多一些基本的是非觀,具備一些基本人文精神。在當下,尤其重要。

具備一些基本的是非觀,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知名的學者,在一些基本是非觀上出了問題,知名的學者聲譽和美譽,也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否認文革是一場浩劫,對當下嚴重侵犯他國主權的特別軍事行動,不認為是侵略戰爭,等等。在涉及人類基本良知面前,沒有底線,缺少基本的是非判斷。這樣的學者,即使有很高的社會身份,也很難贏得人們的敬重。

具備一些基本是非觀,一些內容與專業背景有關。這也是一個思想者應具備的知識。例如,政府機構設置與政府的性質目標有關,也與社會發展成熟否密切聯系。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是無所不能的政府,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涉及到公共服務型工作,一般說來只能政府做,不適合他人做。大量社會實踐說明,很多社會性工作,確實不適合政府做,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一些政府辦的社會組織,例如作協、足協之類,地球人都知道,這些社會組織由政府去辦,很難有好的效果,如果交給社會,效果或許更好。

四、歷史觀

作為思想者,需要具備深刻的歷史觀。需要尊重歷史,了解歷史發展的大勢,能夠把握歷史的走向和脈絡。(……略)

尊重歷史,你不能否認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三年大饑荒,這有各地這一期間死亡數據和人口年齡結構數據作為支撐;尊重歷史,不能否認文革十年浩劫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災難,中共11屆6中全會的《決議》認定是一場浩劫;尊重歷史,需要對抗戰期間正面戰場有一個高度認可,因為整個中華民族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等等。

用歷史視野考察,人類很多的工作實際意義有限,一些當初被社會追捧的十分神聖的內容,今天已失去了神聖光環,甚至或許都有些荒唐。因而,一個思想者,必須能夠把握歷史大勢,這樣才能夠清醒的預知未來,並對當下發展,哪些更能反映人類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有一個清晰認識。

 

五、獨立的人格

獨立的人格,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在現實生活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可能有這樣或那樣壓力,但卻是人,一個可以成為大寫的人,最重要的品質。

何為大寫的人,就是有天下情懷,不是考慮自己個人安危,而是關注整個社會,也即天下蒼生幸福。作為一個思想者,或許有一些風險,與時代不合拍,但不應主動迎合。正因為此,或許難有一番作為,卻保持了人格光輝。如果能夠認清自身發展走向仍然堅守,只能說明內心強大,有強大定力。

可以選擇沈默,也可以做一些人們可以理解的小聲附和,但一定不能夠胡說。畢竟,歷史是有記憶的,作為思想者,作為大寫的人,這也是必須堅持的堅守。(爱思想 2022-09-30)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July 4, 2022 at 9:20am


洪席耶閱讀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953980

洪席耶:感性分享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948758

洪席耶·國王之死與新史學的誕生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ranciere004

Yo Chen·洪席耶 2022 最新專書,第一時間導讀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yo-chen-2022-1

洪席耶《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1088821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7, 2021 at 3:29pm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歷史—
在西方思想史上,義大利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維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維柯之前的時代,剛剛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學者,無不把滿腔的研究熱情傾注於對自然奧妙的探索之中。無論是伽利略(1564-1642)、培根(1561-1626)還是牛頓(1642-1727),他們的興趣都在於研究自然事物,以期從中獲得關於世界的普遍的確定原則。

                                                               (Faces of the World)


在西方思想史上,義大利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維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維柯之前的時代,剛剛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學者,無不把滿腔的研究熱情傾注於對自然奧妙的探索之中。無論是伽利略(1564-1642)、培根(1561-1626)還是牛頓(1642-1727),他們的興趣都在於研究自然事物,以期從中獲得關於世界的普遍的確定原則。


編註:喬瓦尼·巴蒂斯塔·維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或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年-1744年)是一名義大利政治哲學家、演說學家、歷史學家和法理學家。他為古老風俗辯護,批判了現代理性主義,並以巨著《新科學》聞名於世。
 

維柯的興趣不在數學和自然,而在於人的世界。維柯認為,數學中的數量世界和人類生活於其中的民政世界,同樣都是人類創造的產物,而且與數學世界相比,民政世界更為真實,因為人類不僅創造了民政世界,並且生活和參與到其中。維柯說:「幾何學在用它的要素構成一種量的世界,或思索那個量的世界時,它就是在為它自己創造出那個量的世界。我們的新科學也是如此(它替自己創造出民族世界),但是卻比幾何學更為真實,因為它涉及處理人類事務的各種制度,比起點、線、面和形體來更為真實。」所以,歷史同樣也可以跟自然哲學一樣,擁有普遍永恆的原則,從而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維柯認為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科學,是因為歷史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自然而然,人類就能夠認識它,並把握其中的真理性內容。因此,被笛卡爾(1596-1650年)普遍懷疑所拋棄的歷史,在維柯哲學裡獲得了真理性的保證,從而成為一門新科學。

新科學的研究必須要以歷史開始的地方為起點,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必須要從理性尚未充分發展的、處於野蠻狀態下的人類開始。正是在這一考察過程中,維柯為我們揭示了「詩性智慧」


在維柯看來,所謂「智慧」並不僅是某種求知的活動,而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詩性」則是指原始人類由於缺乏充足的理性,而本身所具有的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詩性智慧並不是一種理性之下的低等智慧,而是人類產生之後的一種最基本的智慧。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5, 2021 at 4:30pm


定義維柯的詩性智慧

在維柯看來,所謂「智慧」並不僅是某種求知的活動,而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詩性」則是指原始人類由於缺乏充足的理性,而本身所具有的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詩性智慧並不是一種理性之下的低等智慧,而是人類產生之後的一種最基本的智慧。

                                                            (As A Dad Of Four)

在世界剛剛起源的時候,人類的思維就像孩子一樣簡單,不具備邏輯推理的玄奧智慧,只能憑藉自身具備的感覺力和想像力去認識和創造世界,他們最初「只感觸而不感覺,接著用一種迷惑而激動的精神去感覺,最後才以一顆清醒的心靈去反思」。這是一種類似於詩人般的智慧,只是在人類理智充分發展之後,才產生了哲學家的玄奧智慧。因此,原始人類都是詩人,有著孩子般的豐富想像力。

詩並不神秘,不具備嚴密的邏輯推理,只是對於人最本真的感覺能力的一種闡述。與哲學沉浸於理性的沉思之中不同,詩竭力避免受理性的侵蝕。原始的人類首先創造出來各種藝術,而後,哲學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各種科學的世界,人類才達於完備。


維柯認為,以己度物是詩性智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原始人類從個人出發來認識和衡量外物,將自身的脾氣秉性轉移到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上,在這種比喻和隱喻的幫助下,創造了遠古時代的神話和寓言故事。因此,神話故事就是以一種詩性的語言來表述的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而後人類通過一種象形文字表達自己,形成了一種詩性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產生處處落下了詩的印記,比如說對於比喻、描述、隱喻和意象的運用。

在古代希臘語中,「詩」與「創造」同義,「詩性」亦即一種能動的創造性,「詩人」也就是「創造者」的意思。這種古老的詩性智慧正是古代社會的起源,同時也是「真理即是創造」這一維柯哲學第一原則的根據。維柯將其看作是「打開本科學的萬能鑰匙」。


維柯還認為各民族的詩性智慧具有一種同構性,一種共同的道德情感和價值取向。維柯通過研究發現,各民族之間具有天神意旨、婚姻制以及埋葬制度三種普遍習俗或制度,這三種習俗和制度反映了各原始民族對於宗教、神以及生死方面的共同認識,同時也是構成新科學的基本原則。正是從這三大制度開始,產生了人類社會的法律、科學和藝術等。

維柯認為,民政世界的產生是天神意旨的結果,同時也是原始人類憑藉一種詩性智慧的創造結果。這種創造能力到底是以何種方式來開展的,維柯卻並未提及。同時,根據「真理即是創造」,維柯將「創造」僅僅看作是對於對象物的一種採集和結合的過程,並未突出其中的加工、制作和利用的意蘊。(2014/08/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思潮庫

Margaret Hsing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