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歷史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3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8, 2024 at 8:41pm


It i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which you had thought special and particular to you. And now,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 have never met, someone even who is long dead. And it i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Alan Bennett, English playwright (1934- )

“History is a vast early warning system.” Norman Cousins, American journalist (1915-1990)

“If you don’t know history, it’s as if you were born yesterday. If you were born yesterday then any leader can tell you anything.” Howard Zinn, American historian (1924-2010)

“What is the use trying to describe the flowing of a river at any one moment, and then at the next moment, and then at the next, and the next, and the next? You wear out. You say ‘There is a great river and it flows through this land, and we have named it History’.” Ursula K. Le Guin, American writer (1929-2018)

“Study history, study history. In history lies all the secrets of statecraft.” Confucius, Chinese teacher and philosopher (551-479 BC) 

“The entire history of mankind is, in any case, nothing but a prolonged fight to the death for the conquest of universal prestige and absolute power.” Albert Camus, French-Algerian author (1913-1960)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6, 2024 at 4:16pm


History is a map of the past for the modern traveller

“One of the deepest impulses in man is the impulse to record, to scratch a drawing on a tusk or keep a diary… The enduring value of the past is, one might say, the very basis of civilisation.”  John Jay Chapman, American author (1862-1933)

“History is not the past but a map of the past, drawn from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to be useful to the modern traveller.”  Henry Glassie, US historian (1941- )

“History is the story of events, with praise or blame.” Cotton Mather, American writer and politician (1663-1728)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all the world’s crime.” Voltaire, French writer and philosopher (1694-1778)

“History is who we are and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David McCullough, American historian (1933- )

“No other discipline has its portals so wide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history.” Johan Huizinga, Dutch historian (1872-1945)

“History gives answers only to those who know how to ask questions.” Hajo Holborn, German-American historian (1902-1969)

“A generation which ignores history has no past and no future.” Robert Heinlein, American author (1907-1988)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4, 2024 at 10:48am


Echoes of Time: Reflecting on History's Lessons by Dr. Tan Beng Huat

1. History is essent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terials uncovered and studied by historians. We should always value the honest work of academics, regardless of personal biases.

2. Historical materials encompass artifacts and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such as books, journals, reports, and documents.

3. The sources of these finding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context.

4. Importantly, history isn't solely about the past; it also in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5. In the past, whenever Malaysians engage in debates about the "true history," it often leads to bitterness and complicates our collective efforts for a better future.

6. In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oetics are intertwined. Just as poets craft their perceptions of reality through words, rhythm, and mood, historians do the same through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advocacy.

7. Our ancestors' history should guide us toward a noble purpose of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8.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Malaysia-China diplomatic friendship provides an opportune moment to articulate this vision.

9. Let's kick-start our efforts right after Chinese New Year 2024. May it be the greatest gift for the Year of the Dragon.(4.12.2024)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June 29, 2022 at 10:36pm


石隆門華工起義遺跡探詢

——謹以本文紀念起義一百五十周年
華工遺跡值得憑吊

一百五十年前的石隆門華工起義雖然失敗了,卻給後來不少啟示,不但反殖反帝事跡永在流傳,也遺留不少遺跡,值得供人經常憑吊。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這些遺跡怎樣了?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值得再作報導。

石隆門(Bau)是砂拉越(Sarawak)西部一個市鎮,其開發和發現金礦及銻有重大關係,華族金礦工人和當時的“公司”組織對石隆門的開發貢獻巨大。華人到石隆門開采金礦,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不過,遠在一千多年前,華人已經在石隆門留下蹤跡。考古學家在石隆門地區掘出許多古代中國文物就是明證。

根據多本書籍記載,一七七七年,來自中國廣東梅縣的一批人在羅芳伯的帶領下,抵達荷屬婆羅洲坤甸附近東萬律地區開采金礦,並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大約在十九世紀初,便有一部份華人礦工想另求出路,輾轉北移越過哇橫山進入石隆門地方,開采這裏的金礦,並成立了“義興公司”,就是後來的“十二份公司”“三條溝公司”

當年開采金礦是使用“泥溝沖洗法”,所謂三條溝者,應該是指三個開采金礦的地點,據說第一條溝是指石隆門帽山地區,第二條溝是指新堯灣友蘭路(數十年前有人稱“牛欄肚”)地區,第三條則指左手港——即巴都吉當一帶。陳紹唐在1947年到帽山探詢華工起義遺跡時,曾經拍照,他在照片後寫上“義興公司旗桿夾”字樣。

華人礦工在石隆門開采金礦,發展很快,可以說是業務蒸蒸日上。在石隆門、大段、燕窩山、武梭、砂南坡、北歷都設有礦場,吸引大批在荷屬婆羅洲的華人遷入。公司的大本營——帽山地區,變成為一個繁榮的鬧市,有商店數十間。砂南坡(Paku)也形成另一個有商店數十間的小鎮。

約在一八四○年左右,“義興公司”已在石隆門建起具有獨特經濟基礎的社會,有本身的法制和貨幣,嚴然成為一個獨立人口約四千人的小王國。


華工流傳雙音暗語


“義興公司”的成員之間,在需要的時候,會以一種“雙音話”交談,不懂這種語言者,無法了解談話的內容。筆者在學生時代聽過長期居住在石隆門的嬸母說過,堂姐曾經作簡單介紹。劉伯奎老師在他的著作中也曾提及這種語言。根據我從語音學的角度看,這種“雙音話”,和舊字典中的“反切”拼音法相近。

如果懂得“反切法”和客家話,大概就聽得懂了。石隆門華工的發展,後來受到英國殖民地主義者詹姆士·布洛克皇朝的欺壓。野心勃勃的詹姆士·布洛克鞏固其統治砂拉越的地位後,開始擴張勢力,不但逐漸蠶食了汶萊的領土,也向石隆門華工公司進逼。

在政治上他不准許華人建立具有自治獨立意味的“公司”與他分庭抗禮;在經濟上他要向石隆門的華人礦工征收稅務,以增加他的收入,消滅石隆門華人“公司”便成了他的目標。而華人礦工已把石隆門建設成一個繁榮的社會,不容布洛克來干涉,也絕不肯受制於布洛克,由是雙方的矛盾便日益嚴重化,終於導致一八五七年的華工起義。華工起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許多著作都有提及,上期“風下”副刊已有提及,在此不贅。

在石隆門華工起義一百五十周年的今天,筆者只想就多年來經常探訪華工起義遺跡所得,作一些敘述。


帽嶺公園未能建成


當年的“石隆門華工起義”遺留下來的古跡,包括帽山大本營的“旗桿夾”、重修後的幾座廟宇:天師龍宮、國王古廟、將軍廟(忠臣廟)、把水口伯公廟和古墓群。在新堯彎地區則有劉善邦廟。在裕恒山下之立達坦那(Lindah Tanah)則有碼頭和古亂葬崗遺跡。這些古跡,“風下”副刊都曾經報導。我由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關注石隆門華工起義事件,並且多次帶領學者友人前往考察,並留下不少照片。

我也曾經和一批友人深入鬼洞,尋找華工留下的遺跡,可惜一無所獲。對於當年華工在帽山的遺跡,石隆門中華商會和第一省華總文教組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召開聯席會議,計劃將它發展成為“帽嶺古跡公園”。並擬定了完整的計劃書,還請當時在石隆門擔任公務員的周發勝畫了公園構想圖,並將計劃書提呈給當時的一位助理部長。令人遺憾的是,此項計劃後來宣告胎死腹中。


旗桿夾仍屹立不倒


根據各方面的資料,當年華工所組成的“義興公司”在帽山的大本營建有“國王古廟”和“天師龍宮”,廣場立有一座旗桿。旗桿以兩塊鹽柴木板夾住(俗稱“旗桿夾”)。該兩塊鹽柴木板相距九寸,離地八尺八寸,闊一尺六寸,厚四寸,旗桿據說高約兩丈多,在七八十年前倒下。

國王古廟和天師龍宮都經過重修,寫著“天師龍宮”字樣的牌匾仍在。“旗桿夾”經歷超過一百五十的風雨,仍然屹立不倒。二○○六年杪,劉添財為它加蓋了一座亭子加以保護。在目前的天師龍宮外邊右側地上,可以看到兩塊鹽材木板,經過多年的風雨,表面雖然已經有腐朽的痕跡,木質仍然堅硬。

據說華工大本營前面有一小溪,溪上架著三塊鹽材木板,若有觸犯規章者,便在這三塊木板上受罰。大約在十多年前,對“石隆門華工事件”有研究興趣的林柏森、賴南球等幾位教育界人士,在“旗桿夾”附近進行發掘工作,除了找到許多陶瓷碎片之外,也找到上述兩塊鹽材木板。

把水口伯公廟和將軍廟也已經重修,舊貌只能在照片中追尋。古墓群在三十年前仍然可辨別,去年考察時多數已經難以尋找了。在一戶人家的門外,仍然可以看到露出地面的棺材頭。去年的考察計劃,原本包括裕恒山碼頭舊址,但是向導告知,需乘船才能抵達,只好放棄。當年的遺跡還存多少,只能有待來日查考了。


重修過的劉善邦廟(善德廟),相傳是劉善邦英勇犧牲處,經常有人到訪,算是香火依舊。據劉楊謙俊敘述,華工與詹姆士·布洛克軍當年曾隔河炮戰,華工傷亡頗重。友蘭路山崗下,曾經尋獲直徑三寸左右的炮彈。


歷史遠去事跡流傳


石隆門華工起義已經一百五十年了,歷史雖然遠去,華工卻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形象。最近幾年,不斷有人重寫這段歷史,以恢復事件的原貌,並且取得一定的成績。至於華工起義遺跡的保護與發覺工作,則仍然有待相關單位的努力。願大家重視歷史,並以實際行動保護歷史遺跡。
(李南林 2007年3月17日)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9, 2022 at 5:31pm

詩性空間研究網摘文獻
NguyenDung越南西原銅鑼文化空間遺產

I第一章·開題

1.1研究背景

越南是一個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類型的國家,其中順化宮廷雅樂、歌籌、西原銅鑼文化空間等都已經成為世界非文化遺產。這裏本人特提到“越南西原銅鑼文化空間”極其特征不僅是越南人的自豪而且同時也是整個東南亞文化和人類的珍貴遺產。
西原文化也被稱為長山-西原文化,是越南6大文化地區之一。銅鑼從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到表演藝術,音樂舞蹈藝術都給人一種好奇的感覺。

銅鑼以其獨特的演奏方式成為越南自古以來突出的文化象征。在繁盛的藝術文化資源之中,銅鑼藝術就像一顆明亮之珠。


西元銅鑼文化空間包括:銅鑼、西原鑼鉦音樂、銅鑼演奏者、使用銅鑼的節日(包括:稻米祈福的儀式、悼念儀式和收獲慶典)。這一地區的銅鑼並非在當地制造。

2005年11月25日“西原鑼鉦文化空間” 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宣布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最近幾年由於受到西方文化和新興形式的娛樂影響,大部分年輕人不太重視銅鑼傳統藝術,這已使的這種傳統藝術日益沒落。除此之外、一些反動分子已經利用信仰文化搬弄是非,刺激部分人民賣銅鑼,撤銷銅鑼儀式。這樣的不軌行為已經引起“銅鑼流失”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從“西原鑼鉦音樂”被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10余年,銅鑼文化不但沒有趁勢興起甚至都沒在各民族生活中恢復到舊有位置,反而發生許多變異現象。

深入研究銅鑼文化的目的是繼承並發揮越南傳統文化價值,為人類文化,尤其是越南文化宣傳做出貢獻。我想通過此研究工程,向中國各位老師和各位同學介紹越南文化中的銅鑼文化的內在特色,同時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成果成為音樂理論家、音樂作曲家,藝術文化管理者貢獻一份參考資料。


作為文化藝術管理學生,本人認為研究西原銅鑼文化空間,從此提出一些保存、繼承和發揮此文化空間的辦法是當務之急。銅鑼文化也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精彩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因此本人選擇“越南西原銅鑼文化空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作為自己的答辯主題


1.2. 研究動態


除了一些文化專家對西原文化進行研究,現在一些校園也開始舉行“西原文化研究”會議,或者在報紙上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小論針對這個主題提出觀點。

然而實際上越南銅鑼研究僅限制在小範圍,還未普及到更大的範圍。大部分研究工程只涉及到銅鑼形式而不涉及到其內在含義內容。這也就是說明銅鑼研究工作未做到位。此外,我們還沒有成立一個有關銅鑼專門研究的項目工程,所有的研究只是短文或者小論。

此題材專門研究 “西原文化中的銅鑼文化”以期能夠幫助部分學者對越南西原銅鑼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1. 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銅鑼的特點,銅鑼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提出針對越南西原銅鑼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方法。


1.3.2. 研究意義


此研究題材有巨大意義就是:分析西原銅鑼在西原人的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為中國各位教師和各位同學介紹越南豐富的文化形象。 最後希望通過研究能提出針對西原銅鑼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方法。


1.4. 研究方法


為了完成這篇論文,本人使用幾個方法包括:


- 收集和處理資料: 在報紙上、各個研究工程中進行收集並選擇所必要的信息


-參考專家意見:參考文化,社會,旅遊等領域的專家的意見並通過調查表得到最準確的評價


-對比方法


-分析,綜述走訪調查方法


在這些研究方法中,第一方法為本論文的最重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5.1. 研究內容


第一章:題材選擇理由,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銅鑼文化空間簡介。具體內容:西原銅鑼的來歷、形成和發展過程銅鑼文化簡介


第三章:西原銅鑼文化空間繼承和發揮情況。具體內容:西原銅鑼的影響,繼承和發揮西原銅鑼文化的缺陷西原銅鑼文化繼承和發展情況


第四章:繼承和發揮西原銅鑼文化空間的一些辦法繼承和發揮西原銅鑼文化的方式方法。(下續/原載:https://www.academia.edu/22668862/cong_chieng_tay_nguyen)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9, 2022 at 10:29am

1-1-1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論文“越南西原銅鑼文化空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主要想解決一些問題:


第一,研究越南西原銅鑼文化與本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關係系。


第二:進行對比越南銅鑼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銅鑼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第三:第三,研究越南西原銅鑼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同時提出保存和發展的辦法。


1.2. 論文的創新點


明確銅鑼文化在越南的價值。


區分越南銅鑼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銅鑼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提出辦法以保存並發展越南西原銅鑼文化空間。



II. 第二章:西原銅鑼文化空間遺產概述

2.1. 西原地區簡介


西原地區以前被稱為越南中分高原。在很久之前西原地區被稱為越南中分高原,從北到南包括崑篙、加萊、得樂、得農及林同等5個省。西原是一個小區,它和南中部近海區域結合形成南中部,屬於越南中部。


2.1.1. 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簡介


西原是中部西邊的高原,面積為65。000平方米、人數超過300萬,其中近50%人口是當地人。西原地區境內有五個小高原:高度為800米的波來古、高度為500米的崑篙、高度為500米的得樂、高度為1500米的林園、高度為900至1000米的夷玲和高度為800至1000米的墨儂。這些高原都被西邊高大的山脈環抱。高原土質好,可耕地多,加以氣溫高,對發展農業和畜牧特別有利,尤其是種植橡膠、茶葉、咖啡和各種果樹。


處於越南西南的西原地區雖然經濟和文化不太發展但在軍事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戰略地位。西原具有自然走廊通道與老撾和柬埔寨東北地區,同時具有連接中部近海的各個省市和東南部地區的連環交通道路。西原是南東長山區的中心位置,西邊靠老撾和柬埔寨。在東-西走廊,西原地區與榮橘、仁會等海港的距離不太遠。


西原氣候分成兩個季節:從11月份到下年3月份是熱天,從4月份到10月份是冷天。正式因為西原這兩個對立的天氣而形成其特殊周期的文化生產習俗。


森林茂密,種類繁多,覆蓋率偏高的西原是越南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的地區之一。森林集中斑鹿,象,虎,野牛,野豬等具有經濟意義和科學意義的珍奇的飛禽走獸。可以說森林是西原各民族的好朋友。人的生活都以種地,耕作和牧畜為主。

可以說西原人民的文化是“森林文化” 西原之所以被稱為旅遊之地是因為這裏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文化歷史和人民的文化遺產。西原有著陰人的名勝古跡和動食物系如:長山-西原地區最突出的文化特點是耕地生活習慣。從信仰節、風俗習慣到人民的情感生活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耕地習俗,因而西原文化也被稱為“森林文化”。


西原也是理想的旅遊地區。這裏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文化歷史和人民的文化遺產。西原有著陰人的名勝古跡和動食物系如:Yaly、春香湖,Chư Mom Ray、Yama Yang Yung國家深林,玉玲、Nam Nung國家自然保存區,海湖,福強、嘉龍,Đam B'ri飛泉等豐富和引人的勝地和動食物的生態系。


2.1.2. 居民簡介


西原和其附近是20個屬於孟-高棉和難島等兩種主導語系之地。西原5個地區有:巴拿族、色當族、葉堅族、布婁族,勒曼族、墨儂族、麻族、格賀族等屬於孟-高棉的族人生活;嘉萊族、埃地族、珠魯族、拉格萊族等屬於南島語系族人生活。


*人民分布:西原民族分為三類


- 巴拿-色當(也被稱為巴拿北)主要生活在西原北部,屬於嘉萊和昆嵩等兩省


-墨儂-麻(也被稱為巴拿南)主要是墨儂、斯丁、麻、遮羅等族人生活在西原南部(屬於林同省)和附近省市。


- 南島族:(拉格萊、埃地等族)主要生活在西原中心(屬於得樂省)得弄北部和嘉萊南部等省)


長山-西原地區最突出的文化特點是耕地生活習慣。從信仰節、風俗習慣到人民的情感生活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耕地習俗,因而西原文化也被稱為“森林文化”。


由於以前西原人民的生活習慣都與區外社會分開所以各民族的鄉村就成為當地帶有同族的傳統行政單位。每個民族又單獨分區居住所以西原社會帶有原始性。西原傳統文及其生活、社會特別簡單。至今當地人民還保留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如:樂器、民間文庫、風俗習慣雕刻、建築等都是國內外研究學者一直追求的題材。(下續)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8, 2022 at 9:31pm

社會簡介

西原民族社會形式是鄉村。每個鄉村包括大型或者小型家庭在同一頂長屋居住,甚至整個村裏的人都在同一頂長屋生活。西原各民族中存在母系父系和雙系等家庭模式,其中母系家庭模式是代表當地的家庭模式。


西原地區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帶有集體性的社會。在傳統的機構,西原民族的鄉村是最高的社會行政單位。村裏面有居住,耕地,滸和墳地等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基礎設施所以每個鄉村就相當於較完整的單獨行政單位。


具體在埃地族,村長叫做Khoa pin ea是滸的主人。除了管理“滸”之外Khoa pin ea還要管理人事、保安、對外、神權等方面。


西原地區最突出的特點是各少數民族的自管機制。雖然這是一個具有一定歷史性的風土文化形式但至今還保存原有的價值。西原的風土以散文或者韻文為主並由人民世代人口授所以此風土無意中就成為整個西原社會的標準行為。在傳統社會,風土起著制約整個西原社會的作用。除此之外,風土也是各民族的特色文化遺產,它體現整個社會的觀念,法規和規則。


西原的少數民族具備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民間文化禮節,民間文庫,龍屋、長屋、雕像、鑼鉦、石琴等物體文化和非物體文化遺產。


文化旅遊:西原政府還保存當地少數民族在Kon Kơ Tu、Kon Du、Kon Sôi(緄髙省)、Đê K'tu(加萊省)等村莊的古老建築和生活文化。除此之外,至今西原人民還維持紡織錦緞、木頭雕像、編織藤編等傳統手藝和“刺牛”、“棄墓”、“象會”、“喝竿酒”等風俗習慣。經過歷史的變化,西原人民的生活已經漸漸離開原始經濟的采集方式但發展速速度仍然緩慢。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7, 2022 at 11:14pm
2.1.4. 文化特色概說

西原文化地區是眾多少數民族生活之地,因此當地具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服裝風格、信仰神鬼及風俗習慣系統也不例外。這個文化一直存在並超過其耕地經濟條件。與越南其他文化相比,西原文化明顯體現出自己鮮明的特點。經過漫長的時間,西原人民還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4.1. 建築和居住類型概說


西原以幕屋,幕屋雕像為標誌建築。幕屋和幕屋裝置是西原各民族的特征但每個民族又有不同的特色。在長山,我們可以看到龜甲拱頂的公共幕屋,房山布置東山風格的神鳥即有特殊性又有多樣性。


龍屋


西原北西集中眾多西原各民族的文化代表特征的龍屋。龍屋是村裏的行政機關,同時也是西原各民族組織活動,尊教信仰活動的舉行地方。西原人觀念龍屋是天地神氣凝聚以保護人民所以在每個龍屋裏面都供奉神聖的東西如:刀子,小石,牛角等

西原中部和南部的象征是長屋。長屋之所以被為母系代表制度的象征是因為幾代人可以一起在同一個屋頂一起生活。每當家裏有人結婚,人麽又再建一房使得整個龍屋更長了一點。

長屋

除了龍屋和長屋,西原還有吊樓。吊樓一般奉承兩個部分,上面的是人居住的地方,下面的是牧畜,同時也是擺放乾柴、家裏雜物的地方



2.1.4.2. 風俗習慣


西原各民族就像越南其他民族一樣,都有眾多特色的風俗習慣,其中有一下幾個風俗:


鋸牙張耳:據西原各民族的觀念,鋸牙張耳表示男女已經成長可以承受痛苦,擔當家庭的負擔所以可以成家立業。一般西原14, 15歲的年輕人都要鋸牙。


張耳:除了鋸牙,西原人還有另外一種臭美的方法就是張耳。他們觀念耳眼越大有越多情侶喜歡。最初,人們只用一種很尖細的檸檬刺穿過耳眼然後用一根細小的南竹或者木軸張耳眼。一般人們常用木軸來張耳,但在很多富裕的家庭人們已經用象牙來張耳。他們觀念像牙即是臭美的東西,有是代表人在社會的等級。


婚姻習俗:葉堅族的少女到了成家年齡就在父母所做的帳篷裏約會,過了五夜約會若男的未表白就要向女的的家庭承受罰款,罰款條件以一只雞和一杯酒為準。在一般情況下,雙方同意之後才像雙方父母坦白,讓父母叫紅娘進行彩禮。


生育習俗:西原一些民族有一種習慣就是在深林生育。到生育之日,懷孕的婦女要到深林準備生產。生孩子10天之後才能帶孩子回家,那時候家裏會舉行正式接受孩子的大禮。


生育的習慣:墨儂族又有坐著生育的習慣,很多孩子生出來的時候頭頂已經碰到地下。這裏的人觀念孩子生下的時候要保持原狀,洗個涼快的澡以供奉神靈。


帶卷兒的習俗:加萊有帶卷兒的習俗。按照帶卷兒的習俗,每個孩子出生後要帶上銅釧,每次過年,銅川上面又要刻上一個小孔。孔的數量表示這個孩子的年齡,直到孩子20歲才舉行成長大禮,結束銅川刻孔的習慣。


手環刻孔的習慣:加萊人有另外一個習慣就是手環刻孔的習慣。每次生病人們經常把手環公祭給神靈,希望神靈保佑自己。


2.1.4.3. 傳統服裝


西原的傳統衣服極為豐富多彩。西原女人的衣服上面紡織各種各樣的花紋

西原男人又帶著遮羞布,穿上襖,包著一條花哨鳥毛的長巾。最特色的是遮羞布鑲邊還加上長到鐮骨的穗子,這更添加男人服裝的

2.1.4.4. 音樂


西原各民族具有豐富多彩的樂器。每一種樂器又有不同的演奏方式。這裏的樂器主要有一下三個類型:


- 自然材料的樂器(這種樂器是自然材料結合而成)其中包括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絲樂器。如T’rưng、葉子、Goong Đe等角


- 自然材料與金屬結合的樂器如:Broh, Kơni, Tinh ning等樂器


- 金屬樂器:這種樂器主要由青銅,生鐵或者銅鼓、鈴鐺等黃金和白銀之類制作而成。


各首歌曲通常是千古神話流傳至今的歌曲,音調樸素自然。


西原各民族的跳舞藝術即豐富又獨特。跳舞通常在棄墓禮、刺水牛等節慶裏或者甚至是每個家庭歡喜之日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跳舞的類型特別多如儀式跳舞、男女聯合舞或者團隊跳舞等。西原民間的跳舞風格帶有原始性。即使快要殺一個動物之前,西原人也在此動物周圍跳舞以向動物表示歉意。。。。


2.1.4.5. 節慶


節慶是越南西原地區的文化信仰的習慣,它是從播種到收獲等耕地生產活動的標誌,是人從出生日期至死亡之日,同時也是從家族到村裏的共同生活的標誌。這具體體現在:滸禮拜,富裕祈禱等節慶。在西原的節慶裏“獻生”成為極為重要,不可缺少的節慶。今日“獻生節慶”的獻生物一般是水牛,因此“刺牛節慶”是西原各民族的大禮,帶有西原地區的特征。(下續)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7, 2022 at 4:56pm


西原5個省市的一些傳統節慶:棄墓禮,刺牛,村地祭奠,新稻節慶,象競賽,春節節慶等。

象競賽

-吃牛(刺牛節慶):

原各民族極為普遍的節慶是“刺牛”,同時也是民間帶有綜合性,最為特殊的文化生活。很多民間藝術類型融入節慶活動如:音樂,銅鼓,跳舞,刀舞,造型藝術等
在慶祝勝利,慶祝豐收,揭幕龍屋,每逢過年或者消除兇兆之際,西原人都舉行“刺牛節慶”,有時候村裏一個家庭出面舉行感謝神靈節慶,整個村裏人都一起參加。

-棄墓禮:

西原加萊,巴拿,埃地等民族都沒有祭族習俗。為了表示懷念死者,他們只衛護死者的墳墓一段時間,將來以棄墓禮為送別死者之禮。送別死者的禮節一般在死者去世兩到三年之後才開始舉行,這是向死者送別的最後一次,同時也是葬禮最重要的一部分。棄墓禮一般從兩到五天內在墳墓周圍舉行。在此期間內,村裏上下老少所有人都在墳墓周圍跟著震撼山林的鑼鉦聲翩翩起舞,一起吃飯。這是西原加萊,巴拿,埃地等族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儀式之一。

-新飯禮:

這個禮節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感謝神靈,特別是水稻神靈在農時已經保護人民,給了人民豐收之季。這也是村裏所有人經過了幸苦勞累耕地後的聚會機會。

西原所有家庭不共同舉行此節慶而輪流舉行。此節慶的大小規模都要看每個家庭的收獲情況,因而決定慶祝禮節延長的時間。

-村內土地祭祀禮:

村內土地祭祀禮是巴拿人在緄高和加萊地區的的節慶。這裏的人民一般都在二月底或三月初當準備到新生產季節或準備搬家到新的地方而舉行村內祭祀禮。

-墩村的象競賽:

象競賽每年都在農歷三月舉行。墩村的象競賽體現墨儂族的勇敢和尚武的精神。

-成長節慶( Mpú):

每個埃地人的生命周期,從一個小孩成長到一個能承擔村裏負擔的男人一定要經過重大的儀式就是成長節慶,埃地人叫做MPU禮。這個節慶一般在兩天兩夜內舉行,經過此節慶就證明這個男孩已經成為成長的男人。節慶在河邊或者在這男孩的家裏舉行。西原很多民族儀式都與民間各口傳生活文化一起舉行。

2.2.西原文化的根源

2.2.1.概念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是鑼鉦文化儀式演變的空間,主體是巴拿,色當,墨儂,格賀,加萊等族人。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包括緄高,加萊,得樂,得儂和林同等5省。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包括一下幾個部分:鑼鉦,鑼鉦音樂奏曲,敲鑼鉦的人,各個使用鑼鉦的節慶(如慶祝新水稻禮,水邊祭祀禮等慶),舉行此節慶的地點(如長屋,龍屋,水邊,幕屋等地方)

在越南不僅僅加萊,巴拿,葉堅,色當等生活在西原的族人使用鑼鉦而且越南其他一些族人也使用鑼鉦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只有西原鑼鉦空間是最燦爛,最有影響力。

東南亞的鑼鉦種類繁多但與亞洲各民族甚至是世界上各民族相比西原人與其文化形成的需求使鑼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特色的鑼鉦之一。

西原音樂在當前收外來文化潮流的影響而形成。原初,由於這裏一些民族的生活都需要用鑼鉦因此其他民族開始去找鑼鉦供原市場,後來又自己生產鑼鉦以滿足這部分人民的需求。文化享受內力和民族本領已使西原人在漫長的時間內把鑼鉦成為帶有本地特色的象征征。

2.2.2.西原鑼鉦的根源

至今未有具體的材料明確的指出西原鑼鉦的根源。人們就通過長哥、傳說裏面而認識鑼鉦。世界上的很多學者都斷定十九上半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是西原鑼鉦最為鼎盛的時期。

各位專家在很早之前已對西原鑼鉦探本窮源,同時發現居多銅爐和鐵爐的古跡但未找到西原人鑄造出鑼鉦的證據。以前有的學者已做出假說:鑼鉦處於東南亞馬來-波裏尼西亞語的國家,此假說根據另外一個假說,就是說西原居多民族與東南亞馬來-波裏尼西亞語等族人有著共同的來歷。後來他們已經帶上鑼鉦出東海到現在的越南中部生活但至今,人們姑且確認西原鑼鉦來源於越南京族和老撾國家。跟蹤各位考古專家我們

可以發現各民族對鑼鉦起了很多名稱如: Ching Lao, Ching Joăn , Ching Kur等。通過這些不同的名稱,我們可以確定鑼鉦不是由西原各民族鑄造而是從其他地方流入。另外,西原地區當時的文明是“旱稻耕地高原”所以他們肯定未有鑄造技術。以下是各位專家對西原鑼鉦來源所做出的假說:

-- Ching Lào:Ching Lao 的鑼鉦來源於老撾。有的專家認為Ching Lao 是在緬甸鑄造,經過通商道路到了西原。這種鑼鉦包含著青銅和白銀因此“敲響最清亮的鉦,最低沈的鑼“

-Ching Joăn:Ching Joăn的鑼鉦被認為由京族鑄造而成。這也是引人注目的觀點。也許之前京族發現西原是一個“蛋糕”鑼鉦市場,因此他們開始制造鑼鉦並帶到此地進行貿易活動。據各位藝人,在使用鑼鉦的過程中由於聲音不響亮因此至今Ching Joăn鑼鉦已不收到西原民族的歡迎。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May 27, 2022 at 4:56pm

-Ching Kur: 這種鑼鉦被認為從泰國和柬埔寨帶過來sang。

據西原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加萊和緄髙等各民族的集體內,巴拿族保存最大的鑼鉦數量。

蘇武音樂家自從1978年就對鑼鉦進行研究並發現鑼鉦是石琴的後代。

當初還沒出現銅文化的時候,人們已經找到石頭的樂器。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人們一開始使用石鑼,石鉦後來才用上銅鼓。這些樂器為來添加西原生活的彩色起著重大作用。

之所以說西原鑼鉦是東南亞鑼鉦的搖籃是因為已下幾個因素:

實物上的遺跡::具有4000年歷史的東山鑼鉦的遺跡上體現打擊鑼鉦的人的體態與西原人的體態很相似。打擊方法是“原始的方法”,西原人還是“每人一個”,而泰國、馬來西亞、老撾和柬埔寨等各民族合成一套,由一個人表演。西原鑼鉦的形狀未發展成為鼓的形狀(即鉦低有方形或者圓形)。

目的:至今西原鑼鉦還帶有其當初的意義:慶祝新水稻,下耕地;關於信仰的觀念:鑼鉦是人同神靈交流的工具,通過“吹耳禮”、“棄墓禮”等禮節鑼鉦更加體現其不可缺少的作用。當西原鑼鉦還保留原初的意義的同時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鑼鉦已經“進化”成為宮廷裏帶有娛樂作用的工具。

關於“進化歷史”:當初每次樂器的變化都要經過數百年,根據鑼鉦上面的遺跡各位專家指出西原鑼鉦已有著最少2000年的歷史。

根據越南各民族的來歷和語系的研究材料,西原鑼鉦源屬於長山鑼鉦。可以肯定的是越,岱依等族人在很久以前已經一起生活所以“文化交錯”是理所當然。

在西原漫長的文化歷史的過程中,西原人經過商品交換貿易把鑼鉦帶到西原,即不制作鑼鉦而從廣南京族買回來然後回去把鑼鉦“調整”成為當地需要的音調種類。西原所使用的“老鑼”並不是在老撾做成而是通過抱布貿絲活動帶到西原。從此,出現另外一種觀點說西原鑼鉦就是越鑼鉦。

關於西原鑼鉦的來源目前還存在不同的意見但不管何地出現,我們可以肯定西原地區已經給了鑼鉦文化“生機勃勃”的活力。鑼鉦鑄造之後,即使摻雜白銀還是黃金,甚至黑銅,鑼鉦僅僅是粗略音樂器。只有經過各民族藝人調整音調和舉行迎接神靈之禮之後鑼鉦才真正有神氣,成為西原地區每個家庭密不可分的成員。不但西原人對鑼鉦帶有深厚的感情,外國人來到了西原,聽到西原鑼鉦翩翩起舞的聲音也被迷住。也許西原是鑼鉦空間發展最鼎盛的環境。

對於西原人來說,鑼鉦帶有當地音樂藝術和當地風俗習慣的價值,同時也是集體性的樂器的表現。在西原節慶裏,鑼鉦離不開每個家庭的活動。鑼鉦與西原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其心靈,表達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一生離不開鑼鉦。

在豐富多彩的文化的越南,只有西原地區才保存有這麽多原金屬的樂器。談起鑼鉦(越南的名稱),鑼鉦的種類極為豐富。有乳為鑼,無乳為鉦。每一類都有不同的尺寸,每一類在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名稱和機構。西原各民族根據鑼鉦的尺寸而起名為父鑼、母鑼、姐鑼、妹鑼等名稱。有的民族卻根據音調的高低來起名如:ania, Krah, moong, kanh khoc等名稱,這些名稱相當於音中、音高、音低。另外西原民族還根據音色來描述鑼鉦的聲音:knah hi (滿勝低語),knah hlong(清脆歌聲)

西原幾乎每個家庭,每個鄉村都最少都有一套鑼鉦,最多達到十套左右。然而鑼鉦卻不都是一樣。每個地方的民族帶有當地色彩的鑼鉦,同時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使用範圍和目的。

2.3.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西原在越南各民族的音樂中是最普遍的樂具之一。在越南土地上不僅有加萊、巴拿、墨儂、埃地等族人使用鑼鉦為日常生活文化的象征工具而越南其他很多民族也使用鑼鉦為該民族的文化象征。但最終只有西原地區的鑼鉦文化是最燦爛。

雖然東南亞的鑼鉦種類繁但與亞洲各民族甚至是世界上各民族相比西原人與其文化形成的需求使鑼鉦已成為西原最突出的特點,同時漸漸地成為西原當地代表的音樂。西原音樂收到當前外來文化潮流的影響下而形成。原初,由於這裏一些民族的生活都需要用鑼鉦因此其他民族開始去找鑼鉦供原市場,後來又自己生產鑼鉦以滿足這部分人民的需求。文化享受內力和民族本領已使西原人在漫長的時間內把鑼鉦成為帶有本地特色的象征。

2.3.1.鑼鉦質料的發展過程

從石頭到青銅的鑼鉦時期都屬於勞動工具改變的時期,它反映人在這段時間內的跨越的思維。諸如銅鼓鑼鉦的聲音更為鳴響因而有利於人在森林的狩獵。

關於鑼鉦的顏色與其不同聲音:越使用鑼鉦,人們越對其有更高的顏色要求。人們可以鑄造鑼鉦成繁多顏色。若用原銅來鑄造,鑼鉦以血色,金黃色或者黑色為主。在鑄造過程中,人們可以配制各種合金以制成不同顏色的鑼鉦。一般人們都有意配制顏色成黑色或灰色是因為實際上黑銅在各種同類之中具有最高的價值,代表主人的富裕和權利。在鑄造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配制使用輔料的合金以制出大小、皇皇等不同的聲音。正是由於此點而西原鑼鉦有著特殊的特點。(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