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口述歷史為什麽越來越被關注?怎樣做好口述歷史,並吸引年輕人來參與?
10月27日至28日,湖南圖書館為紀念建館110周年,舉辦“圖書館與口述歷史及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塞爾維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專家和各口述歷史團隊成員,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分享。本報應邀全程跟進采訪本次研討會。
為了培養湖南口述歷史的新生力量,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打撈身邊的歷史”,2014年11月,本報將與湖南圖書館、新歷史合作社聯合發起湖南青少年口述歷史培訓基地,並與崔永元口述歷史團隊、新歷史合作社共同征集 “家·春秋”湖南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
中國第一個歷史產品的全媒體生產平臺,由原《看歷史》雜誌核心團隊於2013年6月1日發起,百余名歷史專家參與,專注且專業於生產優質歷史內容產品,聚合更多的公民參與到歷史記錄中。
聲音:通過人們的聲音留下一段關於這個時代的記錄
美國參議院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談“變革時期的口述歷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巨變的時代
我曾經贊嘆我祖母的一生,她生於1888年,死於近一個世紀之後的1986年,一生經歷了許多不尋常的改變。她出生在馬拉篷車的年代,最後卻觀看了宇航員在月球漫步的情景。我以前覺得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是無法經歷那麽大幅度的變遷的,可是現在我的孫子孫女們認為我是另一個時代的產物—居然活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網絡都還沒有發明的年代裏。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巨變的時代。在我的有生之年,美國及南非共和國革除了種族隔離制度,而中國的工業化使其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體,改變了無數老百姓的生活。
所有這些事件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激發了很多口述歷史項目。那些覺得自己活在一個變革時期的人們,都會驅使自己把經歷過這些改變的人們的聲音記錄下來,讓日後的研究者受益。英國的小說家大衛·洛基曾闡明:“歷史是不在場者對在場者的判決。”我們口述史家決定要讓那些“在場者”有機會把他們過去的經歷和想法說出來並記錄下來,為子孫留下見證。
最好的項目應該是包括所有社會層面的聲音
為歷史留下聲音這樣的行動早在現代錄音機還沒有發明之前就開始了。三千年前,中國周朝的史官記錄了老百姓的諺語,希臘最早期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以及修昔底德也曾做過關於波斯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訪談。所有的法庭、立法機構、宗教組織、歷史學家以及記者都會用不同的速記和筆錄的方式記下訪談的內容。
在二十世紀初期,鋼絲錄音機被發明出來,但它們笨重又不易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批口述歷史檔案的成立與當時問世的磁帶錄音機有直接的關系。1960年卡帶式錄音機面世以及後來1990年代電子技術的出現,加速擴展了口述歷史的實踐。
在美國,開創口述歷史的學者都是傳統的歷史學家。在當時,他們擔心電話的流行會取代信件及文字稿件,所以開始做口述歷史。這些學者都從事政治、軍事以及商業歷史方面的研究,當他們做早期的口述歷史時,他們所訪談的人物都是政治家、軍官以及商業主管。
與之相比,早期歐洲的口述歷史是由社會學家和文化歷史學家所發起的。他們挑戰“由上至下”的治史方式,他們要寫“由下至上”的歷史,將先前被邊緣化或完全被擯除在歷史之外的聲音記錄下來。歷史學家為了這兩種不同的治史方法爭執了許多年,直到人們公認兩種方式都可行時,才達成共識。 其實,最好的項目應該是包括所有社會層面的聲音—上層、中層到底層,依項目的主題而定。
收集訪談時要掂量各方看法的證據
我最初接觸口述歷史時還是研究生,當時我在撰寫一篇關於詹姆斯·M·蘭迪斯先生的論文。在我還沒有開始這一項目前,這位先生已經去世十年。
偶然間,我發現蘭迪斯先生在臨終前做了一個很長的口述歷史訪談。 當我第一次讀到那份訪談時,我大開眼界。我想要研究的人物,居然親口向我敘述他的一生以及他的事業。他一生的事業一帆風順,可他的個人生活一敗塗地。很自然地,在那次訪談中,他僅談了他成功的那一面。我需要審視這個人另外的一面,才能寫出完整的傳記。我開始去訪談他的遺孀、兒女、同事、朋友和對手。那次的經驗一樣令我大開眼界,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意另一個人的說法,事實上,他們彼此尖銳對立。
那些訪談反而讓我對研究對象的理解比先前更加模糊,而不是更加清晰,也讓我理解到口述歷史不僅與記憶相關,更與個人感知有關。每個人看人或看事都是以自己的視角為出發點的。所以在收集訪談時,我們需要掂量一下各種看法的證據,將所有看法都納入到我們塑造的最終畫面中,讓它愈立體化愈好。
口述歷史的永恒主題:時代變遷
訪談做得愈多,我往往想知道我問的問題是否合適,也常疑惑我該如何詮釋收集到的所有相互矛盾的觀點。很幸運,我發現許多口述歷史組織辦了各種培訓班和討論會來討論這些議題。
在美國,有一個包含本地的和地方的口述歷史團體的網絡,導致了日後“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的成立。很多國家也都成立了全國性的口述歷史協會。還有一個很活躍的“國際口述歷史協會”,他們每兩年開會一次,將世界各地從事口述歷史的同行聚集一堂。
在口述歷史的會議上有一個持續不變的主題,那就是“時代的變遷”。國際口述歷史協會聚集在南非開會時,正好是南非種族隔離結束之後的十周年,許多環節的主題都是有關於南非社會的變化,主講人也談到可怕的艾滋病如何在南非肆虐橫行,提醒我們並非只有經濟和政治可以影響人們的生活。我記得一個特別辛酸的項目,叫“記憶的盒子”,在這個項目裏,瀕臨死亡的父母為即將變為孤兒的孩子們錄下家庭的故事和其他的回憶。
口述歷史將保證受訪者的經驗和貢獻不被遺忘
數字革命使得設備變得越來越便宜,也越來越沒有侵犯性。現在不需要打很亮的燈光,也不需要一個攝影小組圍著受訪者,打擾他們,就可以制作出高水準的視頻訪談。一旦訪談完成,數據處理完畢,互聯網可幫助我們把訪談回饋給參與訪談的社區,並與世界各地的訪談者與研究人員分享。
雖然歷年來口述歷史的變化很多,可與受訪者面對面進行訪談的基本原則並未改變。口述歷史需要一名準備充分的訪談者,問一些慎重考慮過的問題,然後讓受訪者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做一個有效的訪談,需要訪談者與受訪者建立融洽關系,給予受訪者足夠的自信坦誠地回答問題。受訪者也需要有耐心坐著聽完所有的問題而不去打斷,並做出正確的抄本。這些特質都是不變的。
我們這些口述史家捕捉各式各樣的題材。然而,我們因為一個共同的研究方法而聯合起來。最重要的是,我們將通過人們的聲音留下一段有關於這個時代的記錄,不然的話,在以後撰寫歷史的時候,將無法再找到那些聲音。口述歷史將保證受訪者過去的經驗和他們的貢獻永遠不會被遺忘。(據10月27日唐納德·里奇在湖南圖書館的主題講座整理,整理/記者 劉玉鋒 匡萍)
Comment
“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2015年5月10日,首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在北京77劇場舉行頒獎典禮。來自30余所高校的20支大學生團隊與觀眾分享了他們在口述史記錄實踐中的經驗與感悟。崔永元現場致辭,為大學生團隊頒發獎項,並宣布第二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啟動。
“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我的歷史”公益計劃和騰訊文化頻道聯合發起,面向全國高校學生,征集優秀的口述紀錄影像作品參賽。
首屆活動收到100余份報名表,78個報名視頻。在綜合了網絡投票和專家意見後,20支團隊得到了基金資助,提交了口述史記錄作品。這些作品聚焦普通人,采訪親歷者,挖掘故鄉與親人記憶中的歷史,在官方歷史外留存一份對照與細節。
頒獎儀式將大學生口述歷史紀錄片分為故鄉、戰爭、磨難與記憶四個類別,邀請大學生代表上臺講述口述史記錄歷程中的酸甜苦辣。抗戰、文革、三線建設……,大學生將記錄的鏡頭投向了熟悉的歷史事件; 恐懼、貧窮、饑餓……他們將采訪的話筒伸向了陌生的歷史經歷。
頒獎儀式最後,崔永元為《五分之一》、《東堰橋頭60-2號》兩部紀錄片頒發了“最佳口述歷史影像記錄獎”,獲獎團隊將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交流學習機會。
頒獎儀式上,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及“我的歷史”圖書館對參賽作品進行了現場收藏。
第二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同時啟動。2015-05-13 (慈善 網)
在意普通人的掙紮與仿徨
歷史的洪流,除了書本上的大致脈絡,還能以怎樣的角度,來細致品味一二?5月,由永源公益基金會主辦的首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來自30余所高校的20支大學生團隊與觀眾分享了他們在口述歷史記錄實踐中的經驗與感悟。
“我以前並不認為我不了解我爸,但當我看到一向沈默寡言的老爸,在我眼前跳起霹靂舞時,我似乎覺得我才開始認識他。”作為《老爸》制作團隊中的一分子,大學生孫欣彤與自己的同學一起參與了首屆“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她將自己的老爸當做她的采訪對象,也從這一刻,她了解了老爸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什麼樣子,體會到老爸年輕時的“瘋狂”。
據了解,首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面向全國高校學生,征集優秀的口述記錄影像作品參賽。首屆活動收到100余份報名表,78個報名視頻。在綜合了網絡投票和專家意見後,20支團隊得到了基金資助,提交了口述史記錄作品。在頒獎儀式上,大學生口述歷史紀錄片分為故鄉、戰爭、磨難與記憶四個類別,邀請大學生代表上臺講述口述歷史記錄歷程中的酸甜苦辣。永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崔永元宣布,第二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同時啟動。 (北京晨報2015-05-18訊,記者 姜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