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文創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6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0, 2023 at 8:32pm

(續上)此外,在三樓的人民共和國中展示了 1870 年利物浦的社區住宅空間。參觀者走近這個複製的街區,可親身體驗到當時困苦的生活環境。模擬的空間以及結合了五感體驗的設計,配合投影在壁爐牆壁上的解說影片,讓整個展示給人走進時光隧道回到維多利亞時代之感。這些創意設置,讓歷史文化本身活了過來,比起單純看到圖片或者是影片,這樣的呈現方法讓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轉譯成每個參觀者都能理解的深刻體驗。博物館利用這樣的詮釋手法,使參訪者和歷史更貼近,能了解到文化遺產不再是充滿距離感的斷層過去,而是孕育出現在的深刻過往。

運用創意的解說技巧 利物浦博物館在每一個展廳都有配合主題動手操作的互動裝置,其展覽重點

之一就是希望能讓展品處於開放的狀態,並希望參觀者能夠使用觸覺感受文化遺產。利用將解說資訊放在抽屜的方式引導參觀者自行拉出,或者是將展覽內容相關的周邊知識設計成可以互動測驗的巧思,讓參觀者主動去發現驚喜。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 The Great Port 區甚至還提供可以聞到味道猜測是當時何種進口產品的裝置。此外也可細聽由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在鏡頭前講解的生動歷史故事、在皇家軍團區試戴不同軍帽、也可在人民的歷史區體驗結合了利物浦流行音樂的歷史而設置的大受歡迎的卡拉 OK。博物館還運用了大量的高科技產品來做為解說的輔助工具。在不同展場有多樣化的互動裝置。不僅讓孩童可以藉操作的機會學習知識,甚至成人也樂在其中。

重視各客群的不同需求

 利物浦博物館並不把自己定位為只對高雅人士有吸引力的傳統博物館。針對不同的客群都應該要能符合他們的需求。因此他們盡力把博物館的解說與呈現運用創意做的生動活潑,讓少數族群、殘疾人士等各不同客群的人皆能參觀,並感到自身也是被重視的一份子。其中最令人訝異的是博物館對於孩童的貼心設置。

體諒到孩童的身高,整座館內不僅在較矮處特意設置了也能孩童也能看到的展品,也規劃了專屬六歲以下的孩童專區 Little Liverpool。孩童專區中的Liverpuddles 是以梅西河為基礎的水流互動裝置。以充滿趣味動手玩樂的重要性教導孩童維持水域的潔淨對於保護動物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對於環境的責任。

此外,博物館非常重視當地居民的聲音,強調其聲音應和策展人的意見受到同等重視。利物浦博物館群的 2011-15 年的策略計畫中提到博物館應作為社會改變的代言人,也應該要負起社會責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的創意城市概念中提到,創意城市不僅需要耀眼的創意經濟,社會正義及弱勢發聲也很重要,相較於一般創意城市多半只注重產值,或強調某個「創意階級」,因此它特別注重市民的創意,以及創意與社會文化間的永續性。此外,也強調網絡的概念,注重與其他區域城市的關係;具體而言,創意城市網絡不只是一個行銷計畫,也是一個學習跨界提案、合作的機會 2。

結語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2:22pm

(續上)創意並不僅只是藝術家與創意經濟者的專有,而有可能來自任何人。藉由促進創意,並在公、私、社區領域內合理運用創意,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居住並生氣勃勃 3。從亞伯特碼頭的再生活化創意空間利用到利物浦博物館的創意解說與呈現,我們可以發現藉由這樣的規劃,讓硬體和軟體文化的價值提升了。結合當地文化資產及地方特色,並透過將文化遺產轉譯成更容易讓一般大眾消費的方式,能夠讓城市找到自身的發展潛能。除了能轉變城市的過往形象,打造新品牌以外,更能提高城市的競爭力。而在再生的過程中,亦不能忽略當地居民的感受。

當地居民是城市的根本,結合在地文化的再生計畫以及重視居民的生活福祉,不僅能使城市煥然一新,也能增加當地居民對於城市的參與感與認同感。運用創意元素,重新審視空間尺度、文化傳承、當地人民需求、城市氛圍來做規劃,不但能增加當地獨特性,也能打造一個更可能永續經營下去的城市。

1 引用自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蕭明瑜

2 引用自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李永展

3 引用自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蕭明瑜

參考資料

Cloke, P. (2006). Rurality and creative nature-culture connections. In H. Clout (Ed.),Contemporary rural geographies: Land, property and resources in Britain: Essays in Honour of Richard Munton (pp. 96–110). London: Routledge.

Crang, P. (1997). Cultural turns and the (r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15, 3-15.

Ivanovic, M. (2009). Cultural tourism, Juta Academic.

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Earthscan:James & James.

Mommaas, H. (2009). City, culture and identity: The city as third spa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ultur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Istanbul Bilgi

University, November.

Richards, G. (1996).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Oxford: CAB International.

Richards, G. (2011). Tourism and creativity: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 , DOI:10.1016/j.annals.2011.07.008

曾信傑。(2005)。文化行銷:博物館在都市再生中扮演之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0(4),33-47。

林政逸。(2010)。創意都市與文化產業群聚:台北市案例與反思。發表於第二屆發展年會。台北:台大,國立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

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蘇鈺雯 [第5章] 利物浦的創意元素―以亞伯特碼頭及利物浦博物館為例)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7, 2023 at 11:10pm

戴瑋琪·第 4 章〈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以英國鐵橋谷布里茨山维多利亞小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為例〉

鐵橋谷(Ironbridge Gorge)位於英國什羅普郡(Shropshire)境內賽汶河下游的一個縱谷,被眾人稱為「孕育工業革命的搖籃」,原是一片優美的河谷地景,18、19 世紀工業時代當地曾經發展起蓬勃的鑄鐵與煉煤、陶瓷工業,盛名富於一時,但後因經濟因素被他處工業區取而代之,使得當地產業逐漸凋零。直至二次大戰後,英國人民對於環境劇變產生不安定感,紛紛想從過往的榮景尋求一種慰藉,遺產工業與文化遺產的保存於是開始受到重視。1970 年代起英國尤對於往昔特有的工業文化遺址考古產生興趣,那一段文學作品中深刻刻畫的、曾經黑暗隱晦的工業的歷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自此之後,英國以工業歷史與鄉村生活類型為主的博物館紛紛設立,一陣工業地景轉型成為博物館的浪潮中,鐵橋谷逐漸奠定其初步雛形,以將鐵橋谷「建立第一座鐵橋」這一段可被稱作是人類史上重要的一步呈現在世人眼前為己任,欲積極證明工業遺產內涵的價值。

 在發展整個河谷作為博物館群的框架下,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原名為布里茨山露天博物館)亦是計畫中的一份子,一開始就以一個露天博物館的形式存在於整個鐵橋谷博物館系統下,1973 年開放大眾參觀時一開始著眼的是當地工業的過往,包含原址保存下什羅普郡的一段運河,19世紀遺留下的鼓風爐遺址與往昔的陶瓷、磁磚工廠。隨後園區又納入了湯馬斯·特爾福德 1(Thomas Telford)在什魯斯貝里市(Shrewsbury)西邊謝爾頓地區(Shelton)建造的收稅站、還有一座位處紐波特市(Newport)的河岸倉庫,也被購入改建為木匠的工作坊,收藏赫福德郡(Herefordshire)印刷設備。自此之後博物館快速擴張發展,越來越具規模,形成了「小鎮」的風貌1。本文意欲探討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於管理層面應用了何種策略將景點打造成文化觀光產品?又在遊客一趟造訪程中設計出什麼樣的方式詮釋文化景點,進以達到露天博物館作為一種活的歷史教材,提供遊客「寓教於樂」的體驗呢?

Thomas Telford (1757-1834),英國建築師與土木工程師,改良了建築拱橋的鑄鐵技術並將其發揚光大,在英國各地建造許多橋梁、道路與運河。

何謂露天博物館?

根據《國際博物館會議》(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座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它負有蒐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娛樂為目的。」2 從文藝復興時代出現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到現代的博物館演化出各色各樣的型態,吾人能發現今日博物館的呈現方式已不再侷限於將文物剝奪原有的時空環境,貼上標籤後鎖入玻璃展示櫃,逐漸發展出成為強調某時空居民與其生活社區共存的樣貌,呈現其經濟、科技發展與歷史文化脈絡軌跡的型態 3

1 參考 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 Souvenir Guidebook

2 張譽騰,博物館的特性和觀察向度,博物館學教育資源中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露天博物館的觀念源自 19 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原先為的是保存工業革命風潮席捲下面臨重大型態變革的傳統生活方式。瑞典學者亞瑟.哈茲里烏斯(Artur Hazelius)自斯堪地那維亞民俗博物館(Museum of Scandinavian Folklore)得到靈感,於是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座露天博物館―斯堪森(Skansen)露天博物館,這樣的創舉給予了北歐其餘國家不少啟發,類似的博物館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歐洲各國的露天博物館大部分以展示農業型態生活為主,英國則以保存工業地景文化為多;除了小型規模的地方博物館展示民俗及生活歷史外,較為著名的為位於杜倫郡(Durham)的畢密胥―北英格蘭戶外博物館(Beamish,The Living Museum of the North),伯明罕附近的布萊克地區生活博物館(Black Country Living museum),與本文著眼的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

而維多利亞小鎮又是具有什麼特色的露天博物館?小鎮內包含約五十處景點,為十九世紀時什羅普郡與其鄰近地區具代表性特色的建築,其中保存有若干原始座落於露天博物館址內的橋梁、工廠、礦脈遺跡4。這裡每一幢房舍或建築即是一個節點,將維多利亞時代小鎮居民生活景況濃縮成一連串被創造出的縮影場景,體現的是一種「時空壓縮」(Boyarin, 1994)

露天博物館址內的建物共有拆除瀕危建築或重建、原址再利用、複製他處建築至此、重新使原有遺產恢復其特色四種類型,建築內外以及內部收藏現存狀態都很良好。內部展品設置經過嚴謹地考察後妥善還原當時樣貌,經常可以發現時間在傢俱擺飾與生活用品像是靜止了,好似曾使用過它的主人只是暫時離開的狀態。除此之外像是鑄鐵、製陶等工作坊中的技藝演示與古色古香的商店、學校、農場也是各個露天博物館中常見、與先人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場景
(如圖 4.1)。(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戴瑋琪·第 4 章·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以英國鐵橋谷布里茨山维多利亞小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為例)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4, 2023 at 1:22pm

3 歐洲露天博物館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Open Air Museums

4參見官方網站

一進入園區就迎面而來的銀行內行員歡迎遊客將英鎊現鈔兌換成維多利亞時期的先令,入園購買的商品皆能以此支付,亦或能直接留存做為紀念品收藏。

在小鎮上遊客能透過窗戶一窺 19 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家庭生活中進行晚餐的情景,在主要商店街購買布料、雜貨與麵包,各家店主有時還會因為聚在街上和警長閒聊而不在崗位上。
若非能看到現代穿著的遊客來往穿梭,這裡從內到外就像跨越時空般的幻境空間。不僅如此,小鎮還包含了若干「原汁原味」的往昔工業遺址―載運礦產的運河與一座鼓風爐,能夠一窺斑駁老舊的熔爐和低矮的礦坑隧道放任想像遨遊,遊客本身就像是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作為一個重建歷史場景的文化觀光景點,它不是人們憑空建造、與地方文化毫無關係的主題樂園,小鎮所在的鐵橋谷本身就是一個富含歷史意義的工業文化地景,被創造的原意本是著重於作為一個博物館的教育與維護保存功能,漸漸其易於親近的特質更提供了民眾一處適合闔家同遊的遊憩場所;每年帶來為數可觀的訪客皆因園區塑造「回到過去」獨特的氛圍,爭相拜訪此地。2009 年時園區內新的興建計畫竣工,除了舊有的工業遺產和建築,新增了遊客中心和舊商店街等更多能讓博物館工作人員與遊客互動的場所,體現此處文化景點詮釋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


發展與詮釋遺產之策略

 使用工業遺產的特色發展文化觀光,是一種管理者創意運用資產的表現。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僅擁有文化資產還不夠,如欲發展遊憩活動與文化觀光,管理者需要先以將文化資產轉化成為文化景點為著眼點,學者 McKercherdu Cros(2010)歸納出,成功的文化觀光產品大多因其具有(一)敘述故事、(二)使資產生動化並讓遊客可參與、(三)使體驗對遊客具有相關性、(四)突出品質和真實性數種關鍵要素而成功吸引遊客。

 以下將藉由上述二位學者的理論分析布里茨山维多利亞小鎮將文化遺產轉化成為景點之策略:

創造文化觀光產品或景點之要素 維多利亞小鎮採取的策略敘述故事 以 1890-1910 年代維多利亞時期為背景使資產生動化 館內身著歷史服裝的解說人員可與遊客互動、技藝演示使產品具有可參與性 除了視覺外還加入其餘四感的體驗,舉辦節慶與主題活動鼓勵遊客參與使產品對觀光客具有相關性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童設計教材教具或提供導覽突出品質與真實性 對展品科學化的研究與嚴謹的考察詮釋遺產時的中立性

                 表 4.1 由創造文化觀光產品或景點之要素理論分析維多利亞小鎮採取之策略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2, 2023 at 5:13pm

(一)敘述故事:

為引人入勝,一個文化景點需經過精心設計、包裝既有的資產成為饒富趣味的故事,藉著故事中的人物或情節和遊客的知識或社會背景產生連結,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遊客想進一步了解資產的遊興,讓資產的內涵達到易於內化吸收的效益。維多利亞時代的城鎮風景以及各式各樣的工業時代機具,這些一景一物不只出現在歷史課本的照片上,而是藉由這個露天博物館活生生的躍於遊客眼前(如圖 4.2)。英國 BBC 電視台曾使用小鎮作為其一系列「維多利亞藥房(Victorian Pharmacy)」紀錄片的拍攝場景,播出後造成廣泛迴響,當遊客來此地參訪時不免聯想至劇中場景,若未來能透過電影電視成功塑造鮮明的目的地形象,他日或許能將文化資產運用於影視觀光之上。

(二)使資產生動化:

 會敘述故事還不夠,要能活用各種方法生動呈現文化遺產,讓體驗不致於呆版無趣,這點小鎮這個露天博物館可說是提供了多樣化的景點類型,體驗型態不再侷限於以往凝視告示牌上平鋪直敘的說明文字(圖 4.3),還為了促進可參與性,館方加入了多媒體(入口遊客中心的影片介紹、坐著採礦小車進入礦坑的數分鐘聲光秀)、觸覺(在銀行將英鎊兌換為舊時的先令、手工工作坊、試穿維多利亞戲服攝影)嗅覺(走訪陶土礦坑)味覺(炸魚薯條店販賣舊時使用牛油烹調的炸魚薯條、糖果店則有當時孩童最喜歡的零嘴小食),遊客可獲得多重感官上輕鬆有趣的體驗,這樣的經驗會使他們願意花費更多時間停留,進而有更多深度消費資產的可能性(McKercher & du Cros, 2010),而穿著維多利亞戲服的博物館人員、專業演員與志工們除了各司其職、演繹小鎮居民的生活外,更有意思的是與遊客進行互動,不僅娓娓道來此地的文化脈絡,也接受遊客開口詢問任何關於這個博物館的問題,可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三)使產品具有可參與性:

觀光體驗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漫步遊覽,館方提供的地圖上並無設定路線,只有將建物標註號碼,遊客可不受限的漫遊於六公頃的園區間。每幢小房子的門只要是敞開的,都歡迎遊客隨意進出。由於並非每處都有解說人員,對於遊客而言更增加了一種探險似的氛圍。根據鐵橋谷博物館群參觀手冊(An Access Guide to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s),小鎮於部分景點設有特殊設備以服務視覺與聽覺上有困難的遊客,並歡迎由館方人員的解說和帶領下觸摸物品,這般措施保障了弱勢族群的參與和體驗機會。

如何兼具教育性與娛樂性,是近年來詮釋文化遺產逐漸開始重視的議題。遊客造訪小鎮的目的不是來強記填鴨,需跳脫僵化的知識傳遞方法,藉由遊客身歷其境後源自環境的啟發取代教育機構中制式化上對下的教導,達到輕鬆愉悅的「寓教於樂」式體驗,才是詮釋遺產的上策。遺產詮釋之父費曼(Freeman Tilden)(1957)認為,詮釋主要的目的不在教導,在於激發,另外詮釋並非單純提供訊息而已,更重要的是揭示背後更為深層的真理與價值。

詮釋遺產的方式有動有靜,能給予遊客最直接參與體驗的莫過於邀請遊客同樂的活動了。維多利亞小鎮的節慶與活動種類繁多有目共睹(如圖 4.4),鐵橋谷博物館群網站的整體形象營造中也將她描繪成一個無時無刻充滿熱鬧氣氛,適合大人小孩同樂的活動場所;透過運動會、扮裝主題週、遊行、聖誕節,無形中傳達給民眾文物或文化場所的意涵和價值,讓大眾理解英國文化遺產屬於每位人民,提升遊客親近文化資產的意願。維多利亞小鎮頻繁地作為教育團體校外教學的指定場所,教師與博物館人員藉由落實上述詮釋資產的方式,比起背誦千遍歷史課本上生硬的年代數字,倒不如讓學生們穿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體驗工業時代時需要積極工作以支撐家計的男孩和學習操持繁重家務的女孩,他們如何度過一整天疲憊又忙碌的生活。對文化遺產的愛護與認同可從日常小處日漸培育起,不但對於文化觀光層面可說是形塑未來的潛 圖 4.4 在客層,了解並愛護資產的人於參觀文化景點時會自發自律將破壞行為減到最低,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層面也是正向的。

(四)使產品對觀光客具有相關性:

 身為歷史文化遺產,不論是物理上的距離或是知識上的認知都應該要具備易於到達或是易於理解內化的特質,以建立情感上的連結,增進學習的動機。

欲建立資產與遊客之間的相關性,首先要與遊客的知識框架相連結,應盡量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詮釋;每一位造訪遊客的文化資本皆不相同,若只是一味的豎立寫滿晦澀難懂文字的告示牌,只會得到事倍功半的反效果。相較之下館方鐵橋谷信託特別為小學的孩童設計結合歷史與故事的遊戲學習單(如圖 4.5)與教具、小屋牆上陳設的一張張斑駁的老舊照片,甚至是以前工人們遺留下的隻字片語等輔助媒材都更有助於了解過去那段歷史。搭配上述提及的體驗形式,讓造訪的遊客都給予十分正面的回應,表示擁有愉悅充實的參訪經驗與學習體驗。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1, 2023 at 8:37pm

(五)突出品質與真實性:

實際經營觀光活動或旅遊套裝行程中展現給旅客的文化,其實是對一地的本真文化 面進行了選擇、提煉、添加、甚至是再造後形成的, 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1988)將這樣的揀選過程稱為「策展干預(curational interventions)」,將物件抽離其原有文化社會背景,將它重新分類、貼上標籤、神聖化成為文化遺產。這種汰除陰暗面,呈現光明面甚至於糾正歷史的步驟若不經審慎思慮其客觀性與妥善使用,可能致使一處文化遺產淪為個彰顯權力或榮耀的空殼,對於歷史的真實性有欠偏頗。為了夠滿足、迎合或者創造旅遊者的需求,文化遺產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文化的「舞臺性」。

這種 MacCannell(1973)提出的「前台」(Front stage)文化展示給遊客一個與原真文化不完全相同的形象、符號來滿足人們求異、求新、求知的心理。因而,某種意義上觀光客看見的真實是經過市場選擇、提煉、創造後形成了舞臺化的旅遊文化商品(Timothy & Boyd,2003)。的確,在小鎮這個露天博物館內極少提及工業革命晦暗的一面,關於這一部分的歷史鐵橋谷信託將它安排至了陶瓷博物館內的社會歷史常設展另外著墨。

5 訪客意見來自 Tripadvisor 網站,瀏覽時間 (2012/6/25)

 對於真實性方面的議題,小鎮身為一個博物館,對於維護著工業遺產和維多利亞式建築的「客觀真實性(objective authenticity)」標準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在詮釋遺產部分也十分謹慎的採用「第三人稱」口吻,博物館解說人員以「他們」來稱呼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民,避免用過於主觀的角度代入自身,致使遊客質疑正當性。

 現代的觀光客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那些擁有相當程度文化資本的文化觀光客,他們不會願意花錢消費低品質的文化商品,因此文化景點要能提供足以使人信服的和滿意的體驗。學者 McIntosh(1999)的研究顯示,造訪 19 世紀英國工業遺址時,參訪景點對個人的意義主導了真實性的建構,遊客會因為個人經驗、旅遊動機與對於過去親身經歷歷史的認同與否,而對景點產生或褒或貶的評價,所感知到的真實性因人而異。

《國外實習體驗書寫》

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藝頻道》電影達人

文創觀光發展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1, 2023 at 8:35pm

(續上)John Urry(1990)指出後現代的觀光客(post-tourist)具有以下的三大特性:(1)經過電視、網路、虛擬實境等媒介,即可享受觀光者的凝視;(2)喜歡多樣化的觀光項目選擇;(3)不局限於單一和真實的觀光體驗。在這樣的特性之下,對於某些觀光客而言比起展品、環境的真實性,更在意親身參與脫離常規生活慣習、時空的活動,以收集到特殊的符號與沉浸於異於日常生活的體驗。現在一般觀光客大多不會詢問一座古董印刷機是否真的是從當時的工廠中拆卸下來原封不動的保存至今,重要的是親眼見到人員從製版到操作印刷機印製出一張又一張的報紙,或是參加工作坊親身當一回印刷工人。觀光客追求的「真實性」並非「實際性」,所認為的「真實」定義取決自個人的知識框架與背景(McKercher & du Cross, 2010),因此多數人並不瞭解工業革命的沿革與 1900 年的時代背景,卻對於維多利亞小鎮的生活體驗趨之若鶩。

結語

 時光洪流推動著歷史巨輪疾疾而去,社會瞬息萬變,而現代生活步調的驟變使人們對於往昔的歷史感到興趣與懷念,成為遺產觀光興起的契機;學者 Zepp & Hall(1991)的研究發現民眾喜歡造訪歷史主題公園是因為對於過往之人的生活產生興趣。藉由賦與豐富的故事性,文化資產可以塑造跳脫常規生活的體驗,造就一個趣味歷史幻境。布里茨山维多利亞小鎮身為一個露天博物館,將文化遺產的意義和社會價值發揚光大,她不僅兼具教育與遊憩娛樂的特質,並結合歷史空間的營造、原汁原味的遺址保存與多重感官體驗,帶領遊客穿梭時空,回味過去。

在管理層面上,鐵橋谷信託整合所有資源,將小鎮與谷內其餘博物館及景點串聯成線,形塑成一片完整的工業文化地景,成為貼近民眾又適合闔家參與的文化觀光景點。

 就規劃層面而言,管理方不能只短視近利的只專注於開發現有資產,主動創造資產並擁有宏大的遠見視野才是良策。為了使鐵橋谷維持良好的發展空間,將既有資產加入新元素以創造新的文化資產、導入創意觀光與遺址維護修復後再利用皆是鐵橋谷詮釋自身文化資產朝向長期發展所使用的策略。反身地思考台灣目前沒有正式命名為露天博物館的博物館類型,相似的民俗村及歷史主題公園主要標榜迪士尼遊樂園般的娛樂體驗以招攬遊客,由此可見仍需在體驗類型與詮釋文化遺產方面下一番功夫,希望藉由觀摩英國的案例以增進此類文化景點的吸引 力,給予前來的遊客更為鮮明與富含教育意義的體驗。


參考資料

Boyarin, J. (1994). Remapping Memory: The Politics of TimeSpa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2011). 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 Souvenir Guidebook. Norwich: Jigsaw Design & Publishing Ltd.

Kirshenblatt-Gimblett, B. (1988).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79(3), 589-603.

McIntosh, Alison J. and Prentice, Richard R. C. (1999). Affirming Authenticity: Consuming Cultural Herit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3), 589-612.

McKercher, B., & Cros, H. d. (2010). 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劉以德, Trans.): 桂魯.

Tilden, F. (1957). Interpretation our Heritag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Timothy, D. J., & Boyd, S. W. (2003). Heritage Tourism. (1st. ed) 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 tions Ltd.

Zepp, H. and Hall, C. M. (1991). Selling art and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2(1), 29-45.

鐵橋谷官方網站(Ironbridge Gorge Museum) 

鐵 橋 谷 遊 客 資 訊 ( Ironbridge Tourist Information and Visitor Guide )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戴瑋琪·第 4 章·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以英國鐵橋谷布里茨山维多利亞小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為例)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ly 5, 2023 at 2:17pm


楠楓書院·文創設計大賽

楠楓書院首屆文創設計大賽啟動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吸引了衆多設計機構、專業人士和愛好者踴躍參賽。

經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10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優秀獎7名!

本次大賽秉持高標準,經專家組慎重評議,一等獎及其他獎項有所空缺,我們期待也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作品能夠實至名歸。

讓我們一起欣賞獲獎的“最美文創”吧!

SECOND PRIZE
二等獎

鐘俊偉:尋味嶺南——家鄉的味道

創意闡釋:

設計初衷是探索文創産品更多的可能性及渠道廣度,突破文創産品固有形態,嘗試與消費者建立一個情感的橋梁。

文創産品不只有視覺和觸覺,其他感官會帶來的不同體驗,比如味覺。在快消零食品類中,很難找到嶺南風味的産品;在手信品類中,嶺南風味的産品形式僵化,受衆多爲外省遊客。

如果用味覺去闡述嶺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而家鄉的味道又能引出什麼回憶和故事?

專家點評:

創意新穎,調動了視覺和味覺,同時融入了嶺南文化元素,在文創産品中具有獨特性,有很大的想象和拓展空間。(原題:2022楠楓書院首屆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 設計競賽網 2022-11-19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ne 7, 2023 at 1:08pm


賴國芳·馬來西亞中文文創市場粗計

關於馬來西亞中文文創市場的規模,我是這樣粗略推算的:

大馬華人人口:660 萬(2016年,維基數據)

受中文教育人口:600萬(超過90%)

對文化創意內容和産品可能感興趣的人口,或稱“文親”:20萬

文親在人口中的百分比,我從業界和朋友間的訪談中得出的數據,大約在1% 到 5% 之間。取其中間值再取整數,20萬應是一個合理數目。即是説:假如在100個讀懂中文的大馬人當中,有3到4個對文化和創意有興趣,那麼,整個馬來西亞有20萬個“文親”。

文創市場可觀

再假定,這20萬個文親每年花在類文化創意産品的數額,包括書刊、影劇、音樂、餐飲、遊覽等等領域,保守估計爲1000令吉,大馬中文文創市場(或“文親市場”)的年份額便是2億令吉。這是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市場規模。一個公司或組織若能爭取到其中5% 的市場份額,年營業額便是1000萬令吉,若毛利率爲10%,就有100萬令吉去養活一個超過10人的團隊,不必經過政治尋租,不必賣臉皮去尋求捐助,純粹通過市場接軌,真真正正的爲文創生態做一些有意義和影響深遠的事。

要做到此事,我覺得有3個主要挑戰:

1.由於文創行業的碎片化:文親在類文創市場的花費,尤其是餐飲、遊覽和娛樂等等領域,大幅度擴散並掉入麻瓜業者的口袋。結果是一條街上開了幾間奶茶店,一座城市卻養不起一間像樣的藝文咖啡屋;到一個城鎮不知如何找到高質導覽,只好去參考吹水站的吃喝玩樂資訊,或跑到國外去花泰銖、歐羅和美元。

2.垂直行業的碎片化:做出版的只做出版,演劇的留在戲劇圈,文創産品業者專跑市集……,雞犬不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做法,換成美國或中國的大市場,甚至是3倍中文人口的台灣,或許還行得通。在只有20萬文親的大馬,有多少人會去買文學書籍或期刊,或每個月去看《雲門舞集》?

3.地域的碎片化:西馬説大不大,説小也不小,從吉隆坡開車到怡保超過兩個小時,到檳城和新山接近4小時。除了雪隆區,地域加上垂直行業切割,受衆人數極其稀少。在檳城做付費文化表演,潛在市場隻有大約 70萬x2% = 大約 1萬4000人中對文化表演有興趣的人口(5%?700人。其中多少人會去買票?)。如果你在怡保開書店或文創基地,整個霹靂州的華人人口也不過70萬,推算結果無異。

所以,我認爲,大馬文創業者假如繼續只留在小圈子中互相取暖,糊口養家或許尚可,“天降大任於斯人”可以免談。在20萬文親市場規模的大馬,文創行業必須平台化,以網絡爲主,跨行業跨地域,聚集全馬文親消費力量,儘量避開實體商店的租金及人力開銷,與各地據點合作接觸當地人群。這便是《人間菸火》的策略,和 UberAirbnb 的商業模式,在本質上是一樣的。(2019年08月07日南洋商餘)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May 25, 2023 at 10:14am


Craft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Why craft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what we commonly understand as innovation.

In her foreword to an important new report today from the Crafts Council, Annie Warburton cites David Pye's The Nature and Art of Workmanship from 1968 where he considers the skilled manipulation of material that affords unplanned breakthroughs. This characterisation of craft should make it clear why it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what we commonly understand as innovation.

For all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in measuring craft activity, and thanks to the Crafts Council's earlier research we know that these limitations are many, they do show one undeniable feature: namely, the embeddedness of craft activity across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 fact, it turns out that craft occupations are amongst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of creative occupations across industries.

This combination – the intrinsic potential of craft to contribute to innovation, and the high degree of embeddedness of craft –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craft may be making ver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innovation – and therefore growth – in the UK economy. Or, as the report puts it, innovation through craft as opposed to innovation in craft.

Although it is intuitive, finding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the causal linkages between different activities like craft and business innovation is exceptionally difficult, because a business's propensity to undertake activities like craft is likely anyway to be correlated with its propensity to innovate. That is why rigorous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type undertaken by KPMG for the Crafts Council in today’s report is so important.

This work should be seen as an example of a wider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reativity in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 an effort which has in the UK, given the understandable focus on fast-growing individual sectors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cross-sectoral innovation tha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report. This is a theme that Nesta has long championed in studies like Beyo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reat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Credi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