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Tour & Incarceration~~The unchanging traveller is pigeonholed, numbered, and regulated in the grid of the railway car, which is a perfect actualization of the rational utopia.
Only a rationalized cell travels. A bubble of panoptic and classifying order, a closed and autonomous insularity - that is what can traverse space and make itself independent of local roots.
Inside, there is the immobility of an order. Here rest and dreams reign supreme. There is nothing to do, one is in the state of reason.
Between the immobility of the inside and that of the outside a certain quid pro quo is introduced, a slender blade that inverts their stability. The chiasm is produced by the windowpane and the rail. These are two themes found in Jules Verne, the Victor Hugo of travel literature: the porthole of the Nautilus, a transparent caesura between the fluctuating feelings of the observer and the moving about of an oceanic reality; the iron rail whose straight line cuts through space and transforms the serene identities of the soil into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y slip away into the distance.
These are two complementary modes of separation. The first creates the spectator's distance: You shall not touch; the more you see, the less you hold - a dispossession of the hand in favor of a greater trajectory for the eye. The second inscribes, indefinitely, the injunction to pass on; it is its order written in a single but endless line: go, leave, this is not your country, and niether is that - an imperative of separation which obliges one to pay for an abstract ocular domination of space by leaving behind any proper place, by losing one's footing.
The windowglass and the iron (rail) lines divide, on the one hand, the traveller's (the putative narrator's interiority and, on the other, the power of being, constituted as an object without discourse, the strength of an exterior silence.
As invisible as all theatrical machinery, the locomotive organizes from afar all the echoes of its work. Even if it is discreet and indirect, its orchestra indicates what makes history, and, like a rumor, guarantees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history.
The machine is the primum mobile, the solitary god from which all the action proceeds. It not only divides spectators and beings, but also connects them; it is a mobile sym-bol between them, a tireless shifter, producing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mobile elements.
In any case the blesses in trains are humble, compared to those in airplanes, to whom it is granted, for a few dollars more, a position that is more abstract (a cleaning-up of the countryside and fimed simulacra of the world) and more perfect (statues sitting in a aerial museum), but enjoying an excess that is penalized by a diminution of the ("melancholy") pleasure of seeing what one is separated from.
In the mobile world of the train station, the immobile machine suddenly seems monumental and almost incongruous in its mute, idol-like inertia, a sort of god undone.
Everyone goes back to work at the place he has been given, in the office or the workshop. The incarceration-vacation is over. For the beautiful abstraction of the prison are substituted the compromises, opacities and dependencies of a workplace. (引自 Chapter VIII: Railway Navigation and Incarceration,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y Michel de Certeau [米歇爾•德•塞托])
米歇爾•德•塞托:鐵路旅遊~~不變的旅人被劃分類別、編號、並被規訓於鐵路車廂的方格中,而車廂本身正是理性烏托邦的完美實現。
只有理性化的單元才能旅行。它是一個監控與分類秩序的泡泡,一個封閉且自主的孤島——正是這種形態才能穿越空間,使其脫離地方根源而獨立存在。
在這之中,是一種秩序的靜止狀態。在這裡,休息與夢想成為主宰。無需作為,人處於一種理性的狀態中。
內部的靜止與外部的靜止之間,被引入了一種某種程度的錯位(quid pro quo),一把細長的刀刃顛覆了它們的穩定性。這種交錯是由窗玻璃與鐵軌所構成的。這兩個主題可在儒勒·凡爾納(旅行文學中的維克多·雨果)作品中見到:諾第留斯號的舷窗,是一個透明的分界,劃分觀者搖擺不定的情感與海洋現實的流動;而鐵軌那筆直的線條,則切開空間,將土地沉靜的身份轉變為一種迅速遠去的速度感。
這是兩種互補的分離方式。第一種創造了觀者的距離感:「你不可觸碰」;你看得越多,擁有得越少——這是一種將手部擁有權剝奪、換取眼睛更大視野的剝奪過程。第二種則不斷地刻寫著一種命令:繼續前行、離開,這裡不是你的國度,那裡也不是——這是一種強制性的分離命令,要求人以失去立足之地為代價,來換取對空間的抽象、視覺上的主宰。
窗玻璃與鐵軌線條,一方面劃分了旅人的內在(或假定敘述者的內在性),另一方面則劃分了存在的力量——一種無言的、來自外部的沉默力量。
如同所有戲劇機械那般無形,火車頭從遠處操縱著一切回響。即便它低調且間接,它的樂團依然表明了歷史的運作,並如同謠言一般,保證著歷史依然存在。
機械是第一動因,是那獨自的神,所有行動皆由它而生。它不僅劃分了觀者與存在,也聯繫了他們;它是一個在其間移動的象徵,一個不知疲倦的轉換器,改變著靜止元素間的關係。
無論如何,火車中的祝福者仍是謙卑的,相較於飛機上的旅客,那些人僅需多付幾美元,就能享有更抽象的位置(一種對鄉間的淨化以及世界的模擬影像),也更為完美(如雕像般坐在空中的博物館裡),但這種過度的享樂卻以一種代價補償——那種被隔離之物所帶來的「憂鬱」觀看快感的減損。
在車站這個流動的世界中,靜止的機械突然顯得宏偉且幾近突兀,它那無聲、如偶像般的靜止狀態,彷彿是一尊瓦解了的神。
每個人都回到分配給自己的工作崗位——辦公室或工場。這場囚禁式的假期已然結束。曾經那美麗抽象的監禁,如今已被工作場域中的妥協、不透明與依賴所取代。
——引自第八章《鐵路的航行與監禁》(見:米歇爾•德•塞托 [Michel de Certeau]著《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
賈平凹·「臥虎」說
我說的「臥虎」,其實是一塊石頭,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側。自漢而今,鴻雁南北徙遷,日月東西過往,它竟完好無缺,倒是天光地氣,使它生出一層苔衣,駁駁點點的,如麗皮斑紋一般。黃昏裡,萬籟俱靜了,走近墓地,撥荒草悠悠然進去,驀地見了:風吹草低,夕陽腐蝕,分明那虎正騷動不安地衝動,在未躍欲躍的瞬間;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駭怕了! 怯生生繞著看了半天,卻如何不敢相信寓於這種強勁的動力感,竟不過是一個流動的線條和扭曲的團塊結合的石頭的虎,一個臥著的石虎,一個默默的穩定而厚重的臥虎的石頭!
前年冬日,我看到這只臥虎時,喜愛極了,視有生以來所見的唯一藝術妙品,久久揣賞,感嘆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樸,曠遠,其味與臥虎同也。我知道,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作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豔之華。「臥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體,重氣韻,具體而單一,抽象而豐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得啊!
我在那墓場呆了三日,依依不肯離去。我總是想:一個混混沌沌的石頭,是出自哪個荒寂的山溝呢?被雕刻家那麼隨便一鑿,就活生生成了一隻虎了?! 而固定的獨獨一塊石頭,要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 可正是有了這種限制,藝術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嗎?! 貌似缺乏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則來得這麼的單純,樸素,自然,真切!
靜觀臥虎,便進入一種千鈞一髮的境界,臥虎是力的像徵。我們的民族,是有輝煌的歷史,但也有過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樣都是看不清任何東西的。現在,正需要五味子一類的草藥,扶陽補氣,填精益髓。文學應該是與世界相通的吧,我們的文學也一樣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但是,這竟不是一個仰天長嘯的虎,竟不是一個撲,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動,卻終未動的臥著? 臥著,內向而不呆滯,寂靜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瀾深藏,它臥了個恰好,是東方的味,是我們民族的味。
以中國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這是我創作追求的東西。但是,實踐卻是那麼艱難,每走一步,猶如鄉下人挑了雞蛋筐子進鬧市,前慮後顧,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懷疑到了自己的腳步和力量。終有幸見到了「臥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後的創作生涯將更進入一種孤獨境地。喜從此有了「源於高度的自信」,進一步「精於其道的自感」(這是袁運甫的畫語),我想,藝術於我是親近的。
我的「臥虎」啊……
(本文為賈平凹先生於1982年4月為《當代文藝思潮》「作家與創作」欄而作,王志傑綜合整理)
延續閱讀:趙毅衡丨當代文化的「雙軸共現」文本增生趨勢
丹納《藝術哲學》希臘人~在整個希臘境內,沒有一樣巨大的東西,外界的事物絕對沒有比例不勻稱、壓倒一切的體積。希臘人的眼睛在這兒能毫不費事地捕捉事物的外形,留下一個明確的形象,因為一切都是那麼的大小適中,簡單明了,容易為感官接受。希臘的河流短小,大海平靜,顏色動人,空氣非常純淨。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他們看慣了明確的形象,因為絕對沒有對於其他世界的茫茫然的恐懼,更不會生出太多的幻想和不安的猜測。同時,這些清晰可見的自然狀貌,使古希臘人傾向於肯定和明確的觀念。古希臘的區域面積小,並且多被分割,在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之內,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映在腦子里,國家的觀念不像我們心目中的那麼抽象、無邊無際。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考察古希臘人的宗教。因為以上所說的原因,所以古希臘人並不會意識到宇宙的無窮。他們不會想到威力無邊的上帝,更不會在萬事萬物中去尋找那神秘而無形的威力。(引自第153頁)
靠著這種希臘人的氣質,希臘的雕塑臻於盡善盡美,真正成為他們的民族藝術;因為沒有一種藝術比雕塑更需要單純的氣質,情感和趣味的了。希臘人的全新的頭腦沒有唸過書,沒有抽象的觀念,所有的思想都是形象,所有的字兒都喚起色彩鮮明的形體,練身場和田徑場上的回憶,神廟,風景,明晃晃的海和海岸,一大堆活生生的人物,像荷馬時代的人物同樣接近神明,也許更接近;對於這樣的頭腦,我們極難想像。(引自第193頁)
由此可見,全部的私人生活,從婚喪大典到娛樂,都把人訓練為我們所謂的歌唱家,跑龍套,模特兒和演員,但他們對這些名稱都以莊嚴的態度,用最美的意義去理解。(引自第221頁)
愛墾APP:Raumgeist~~德文Raumgeist由Raum(空間)和 Geist(精神、靈魂、思潮)組成,類似於Zeitgeist(時代精神),但強調的是空間維度的精神性或氛圍感。
可能的中文翻譯:
1. 空間精神(最直接的翻譯,強調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意識)
2. 場域之魂(結合「場域」概念,突出空間的氛圍感)
3. 空間意象(適用於偏向象征性與文化表達的語境)
4. 地域精神(強調地方性與文化歸屬)
5. 環境心靈(適用於生態哲學或環境感知的角度)
6. 場所之神(類似「土地神」或「場所精神」,富有詩意)
如果討論涉及地方文化意識、情動地理學或文化詩學,「場域之魂」或「空間精神」可能最合適。
如果強調哲學性與環境心理,「環境心靈」可能更具洞察力。
愛墾APP:尊嚴·歸属感·再生產~~
Belonging(尊嚴,歸屬感)—— 歸屬感與尊嚴
社群認同與政治包容性,與文化認同息息相關,簡單易懂。
Benevolence(仁愛/尊嚴)——體現對人類尊嚴的維護
強調關懷、倫理責任及社會正義。
Bioreproduction(再生產)—— 文化生命的延續機制
文化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它如何被不斷實踐、轉化與再生產,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文化若失去再生產的能力,就會變成靜態的遺產,而非活態的生命體。
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性在於:讓在地民眾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被動的繼承者。
結合在地經濟模式(如手工藝、農業、社區旅游)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而非依賴外部資源支撐。通過教育與傳承機制(如語言復振、手藝教學)確保文化基因能自然地延續,而非依靠博物館式的保護模式。
政治關係
社群歸屬(Communal Belonging):文化認同不僅關乎價值觀,也涉及政治包容性。尊嚴意味著一個社群是否被主流政治體系承認,以及文化權利是否得到保障。
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 Policies):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確保少數族群的尊嚴,例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而另一些國家則因政治偏見排斥地方文化。
現實案例
澳大利亞原住民憲法承認運動(Voice to Parliament):要求政府承認原住民作為「第一民族」,確保其文化權利和政治代表性。
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政策:雖然鼓勵不同族群共存,但也存在國家塑造的主流文化框架,導致部分社群感到邊緣化。
[B] Belonging(尊嚴/歸屬感)
[A] Affect (情動空間)
[A] Autonomy(自主性)
[H]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愛墾APP:以「情動典范」豐富美食文創內容
餐飲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從「情動典范」(Affective Paradigm)的角度進一步激發其體驗價值和情感共鳴,使飲食不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而是成為觸發感官與心靈深度體驗的藝術。
1. 情感引發的食物敘事
每一道菜肴都可以成為故事的載體,通過食材的選擇、烹飪手法的講述,賦予食物獨特的情感意義。例如,在一道用番薯制作的甜點中,講述貧困時期番薯如何像徵著溫飽與母愛的故事。這樣的情感敘事會讓食物承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喚起用餐者的情感共鳴。
2. 五感互動的餐飲體驗
除了味覺和視覺的沖擊,還可以將嗅覺、觸覺和聽覺融入設計。例如,使用特定的餐桌佈置與材質,讓用餐者在觸摸餐具時獲得溫暖或涼爽的感受;播放與食物主題契合的背景音樂,營造出整體氛圍。在食物呈現中,通過「爆炸糖+柑橘」的組合帶來舌尖的「綻放」,再以乾冰氣霧裝飾盤面,使用餐體驗如置身夢境。
3. 跨文化的創意融合
將西方「Food Architect」的理念與東方的傳統意象結合,例如用中國的龍鳳雕刻藝術結合西方極簡主義擺盤。可以創造出「東方神韻,現代美感」的蔬果雕刻風格。比如,將龍鳳的傳統雕刻替換為抽象的「祥雲」或「水紋」,搭配玻璃質感的透明盤,更能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注意。
4. 強調地方性與可持續性
通過在地化與環保理念賦予食材更多意義。比如,用地方農作物創作雕刻主題,不僅展現地方文化特色,也強調「零浪費」的環保概念。將大自然的意象,如河流、山川,甚至星空,用瓜果雕刻出來,與當地故事結合,這種具有在地記憶的創作,可以在國際美食節上形成品牌化競爭力。
5. 互動與共創
引入互動性強的餐飲體驗,如舉辦「蔬果雕刻工作坊」或「食物藝術展」。消費者可以參與到雕刻和擺盤中,親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可食藝術。這樣的互動活動不僅讓人們更深入了解美食文化,還通過創作體驗觸發「情感共鳴」,留下難忘的用餐記憶。
6. 重塑傳統題材
對於傳統龍鳳老鷹的題材,可以考慮引入現代寓意,創作出「守護與愛」(由鳳凰與圓環像徵),「傳承與生機」(通過竹子與新芽表現)等更貼合當代人審美與情感的雕刻主題。在擺盤上搭配鮮花或自然材質,形成更為詩意的藝術作品。
7. 引入虛擬與數字科技
在餐桌上運用投影技術,動態展現蔬果雕刻的制作過程,或者以AR互動展示「食物的前世今生」。這種結合科技的設計,既能教育消費者了解食材背後的文化,又通過情感互動增加他們的參與感與好奇心。
通過注重情感的滲透與體驗的豐富,餐飲業可以從簡單的食物供應提升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與創新藝術價值的產業,帶來超越味覺的心靈震撼。
陳楨〈food architect·美食建築學〉
餐飲業也是一門文化創意產業。飲食的學問越來越大,越來越講究,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它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是要求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得有個心靈的感受。
不只要求口腔舌喉的味道,還盼望心裡頭的味道;不只是味蕾的美味,還要性靈的美感。
最常見的,就是餐桌、餐盤的擺設裝飾,在味覺、嗅覺以外,再經營視覺、觸覺的氛圍。在西方,蔬果、冰塊、乳酪和牛油,都是飲食界發揮創意,創造美學價值的好材料。連草莓、鳳梨、芋頭、蜜瓜、南瓜與番薯都派上用場。
做大廚的個個至少都是蔬果調刻的藝術家,否則他們永遠只能當大廚的副手。
近年來,蔬果雕刻也在中國大陸受到推崇。這其實已經不是新的玩意兒,早在古代的周朝就已經出現,倒了清朝康熙當政,那滿漢全席道道佳肴都有蔬果雕刻的點綴。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廚師們所采用的材料,來來去去是那些冬瓜、紅蘿卜,題材也離不開傳統的龍鳳、老鷹。
來參考西方的一些蔬果、食物的裝璜,洋人叫這food architect, 已經提高到建築學、工程學那高度了。也有人說這活動是edible creation 或edible craft,可吃的創作或手藝,不簡單吶。
富而優雅的社會,讓人對美感富有想像力,即使是尋常不過的物體也給予我們美的趣味,催生創造力。
(4.8.2011 更多内容)
愛墾APP:情感地理~~「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象征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
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
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
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在我們結束本節討論以前,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系、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爱垦APP: 维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一道情动
将维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三者的“诗性”理论,置于“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的框架中,可以开辟出多个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在探讨情感、文化生成、语言结构与身体经验的互动时。情动转折强调情感、感官经验以及情感在塑造知识、社会互动和文化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将这三位思想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能为情感如何通过语言、文化和符号系统转化提供全新的解释——
诗性智慧与情感共鸣的文化生成
新视角:结合维柯的“诗性智慧”与情动转折的情感视角,可以研究情感如何在文化生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早期人类通过象征和隐喻构建文化的方式,而情动转折强调情感是社会互动和知识建构中的重要动力。这一结合可以探索情感经验如何通过象征性表述(如神话、仪式、语言等)构建人类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身份。
研究方向:通过探讨早期社会如何利用情感和感知的体验转化为文化表达,分析情感作为文化生成的驱动力在诗性智慧中的地位。例如,早期人类面对自然现象的情感反应(如敬畏、恐惧等)如何通过诗性智慧转化为象征性系统(如神话和宗教),从而创造出社会秩序和集体认知。
语言的情感功能与自指性
新视角: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自指性,而情动转折则关注情感在语言中的作用。将这两者结合,可以探讨语言形式如何不仅是审美表达的工具,也成为情感传达与构建的媒介。语言的诗性功能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可以通过音韵、节奏、修辞等语言技巧触发情感共鸣,进而影响社会和文化交互中的情感传播。
研究方向:例如,可以探索诗歌中语言形式与情感体验的互动关系,分析音韵、修辞如何引发情感共鸣,使得诗歌成为情感传达与社会互动的有效载体。情动转折框架下可以深化这一研究方向,探讨语言的自指性和结构如何引发深层的情感反应。
诗性语言中的潜意识与情感流动
新视角:克里斯蒂瓦的诗性语言理论与情动转折之间有很强的共鸣。她强调诗性语言打破象征秩序,释放情感和潜意识的流动。情动转折同样关注情感与身体体验的流动性,而非固定的符号系统。因此,将克里斯蒂瓦的诗性语言理论纳入情动转折,可以进一步研究诗性语言如何打破社会符号秩序,释放身体的情感能量。
研究方向:可以探索诗歌或文学中的符号与情感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分析如何通过打破语言的逻辑结构,将情感和潜意识的流动性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产生更广泛的影响,重塑集体的情感认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