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7, 2023 at 6:17pm


很多領域,我們其實早已看見,那兒的所謂知識工作者,只算是既有知識機械的一個延伸器官/屏幕。行之有年,但不具複雜思維、高階創造的功能。

[例如記者以cut & paste或改寫政治人物部落格博文為「新聞」;專題/評論作者根據網絡現成材料重寫的「特稿」。]

我這回借A24公司的《天馬行空》得獎現象議事,是因為覺得它對本區域文創領域啓示蠻多。

有友好善意提醒我,喂,你的書寫會不會扯遠了?因為谷歌、百度上所能找到的相關探討,雖說一片鬧哄哄,百花齊放,怎麽就是沒人像你那樣討論事情的?

現在流行「團結」,我們的文學藝術口味,就像對別的社會領域的口味一樣,口徑若不一致,就是「不正確」;「其心必異」。誰有點權利,就給他打馬賽克、標簽、滅音或投報。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對「高階知識」的「創想」,有著個人信仰般的誠心與固執,恐怕還得為自己發言才是。

要不,談何文創?

對待創想知識的態度,和對待文學藝術的態度,不就是同一件事?


很多年前,我和本邦獨立電影先行者之一的James Lee聊天。他說,本地觀眾絕大部分都不愛動腦筋,對於本土獨立電影,不管怎麽個拍法,他們都說看不懂的。

[谷中城影院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了「國際電影」(一般是得獎藝術片)院綫,好片連連。在網絡視頻、串流視頻還陌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中何曾缺乏好作品?]

網絡世界即使來到GPT時代,一個只願意轉發熱門梗圖的社會,只要不是政壇網紅的東西,絕大部分人大概什麽都會說看不懂。

難怪福柯、洪席耶諸子建議,借自身的美學修煉解放主體的感知能力。

理由很明顯,失去感知能力,人只能是超級機械人的一個延伸器具/器官。

跨世紀時,我跌跌撞撞四處「傳道」說了關於知識經濟的事,壯膽的文獻包括一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維科學研究》,裏頭收集的內容包括了錢學森先生晚期努力的心得,寄望的,唯二字:創意。


這幾天,我說:我為自己的文創努力發言,「空談又如何」?至少能澄明自身的存在;友人說:會不會只是「存在感」?

也好啦。有感,是消泯無感、冷感的開始。

海德格爾說的:煩憂,往往是走向存在的開始;沒有死亡,談什麽生的意義?(17.3.2023)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6, 2023 at 11:06pm


陳明發〈扯不扯,問視野〉

仿似大衛打敗巨人,A24電影公司擊退好萊塢傳統五大,從本屆奧斯卡捧回家7項大獎。

其中,楊紫瓊還圓了影后夢。

我一連寫了幾篇稿,有的網友可能覺得我扯遠了。

習慣上網者,甚至會質疑:為何你說的,和谷歌到的內容不一樣。

再且,有些人看過這片子反應說:它不過就是美國版的「周星馳作品」。就因為它得了獎,就給它扯上一堆冷僻的名堂?


扯不扯,問視野。

好嘢,癟嘢,總要說個理由。


首先,我說它是寫實主義的。

一位經營洗衣店的女移民微商,兼女兒、妻子、媽媽、鄰人和繳稅者,承擔一重叠一重的生活壓力,還不夠真實嗎?

經過慘如世界大戰的冠病災難,誰敢說這只是美國移民獨有的命運?

美國銀行開始倒閉的今天,它不僅是「真實寫照」,不少家庭恐怕會覺得它是一部「啟示錄」。

好吧,寫實主義就寫實主義,那又何來荒謬?

當二戰後「嬰兒潮」世代在成長中,開始懂得為自己的生命找尋意義時,存在主義闖進了不少人亟待敞開的視野。

那時的青年男女沒現在抖音世代那麽聰明,三分鐘就搞懂了誰是海德格爾、誰是卡繆,還說得出他們之間有何分別。

我們只能去找有關的小說來讀,其中有一部是卡繆寫的《瘟疫》。

讀完了摸不著何謂「存在」,卻深深感受到那份「荒謬」感。

某城發生黑死病,某記者接到任務去采訪。那大概就像過去數不清、後來也想不起的活兒。

不就是去現場看看災情,訪問一些人,收集一點病情數字,寫些字,偶爾用個感嘆號表示事態不樂觀。然後就可以回家了。

誰知道(這要命的轉折句),病情失控,全城封鎖;不管你是誰,不可能再進出。

到了這時刻,男角一號才開始意識到,這是多嚴重的一回事。

天知道(又是一個要命的轉折句),喪鐘下一刻為誰響起。

極可能,他不但再也見不到他所愛的人,連說聲再見都沒機會。

我在文字間感受到了,這叫:荒謬。


記得911那天早上嗎?多少像平時一樣高高興興去上班的男女,就這樣一去不回。
根本還不及搞清楚,自己為何遇上了死神。

那荒謬,不需要文字說明了。電視直播的鏡頭畫面,是許多人許多年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很快來到冠病期間。高峰時,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我認識的人忽然就走了。

那離去,肯定不在他們原定計劃中。

常人說:生命無常;存在主義者說:荒謬。

在《天馬行空》戲裏,憧憬歌唱生涯的公主,遇上了她的王子。雖得不到父親的諒解,但愛情給了他們翅膀,以為飛到人人可能實現夢想的美國,一切就會好起來。

怎麽就開起一家天天像上戰場的洗衣鋪?

還好生下一個女兒,給店裏帶來笑聲。偏偏這位公主長大後,愛上另一位公主,母女之間還有安寧的時刻嗎?

老爸爸摸來了,但她得趕去稅務庭解釋,為何買卡拉OK器材的開銷算進公司賬......。

這一團接一團亂七八糟的糾纏,在她最初的憧憬裏嗎?

答案自然是:不。

這無意義的生存狀態,在卡繆看來就是:荒謬。或荒誕。


生命荒誕,還值得活下去嗎?

讀了《瘟疫》後許多年,我明白了一件事:在看似無盡止的無意義狀態中,努力去找到那或可能還沒具現的意義,那一刻的意識足以闡明此生實在不虛空。

我這視角得益於卡繆、海德格爾諸子。我請他們來協助詮釋《天馬行空》,可以照亮女主角與女兒二人從沖突到和解;空心甜圈圈符號蛻為家庭圓滿的存在。


過去許多年和愛墾網一起學習與成長的友好,會發現這平臺上有大量有關海德格爾和卡繆的內容;我個人取徑存在主義的文字創作也不在少數,借此分享其中一個詩與詩想的專頁~~

https://iconada.tv/photo/shenbo01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5, 2023 at 11:07pm


陳明發〈叫人精神分裂啦;It's 科幻寫實主義?〉

楊紫瓊從奧斯卡捧回一份影后榮譽,已然三天。

馬來西亞網民的有關議論,看起來,洋溢的熱情才剛剛冒煙。

看仔細些,這些議論所觸及的,主要都是網民本身所「認識」或「逮到」的「楊紫瓊」,例如曾和某某政要合照過之類的那位;或「越過」楊紫瓊身影而出現的一群群「複製楊紫瓊」、「楊紫瓊2.0」,憧憬他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然後從奧斯卡擡回一籮籮金像獎,為國爭光。

大家都臉紅耳赤努力發聲,但誰也沒看見眼前的楊紫瓊。

人的大腦神經連接無法計數。不少男女玩手機也都懂得什麼叫網絡,但凡事好像都只有一道線。

很多時候爭執起來,彼此其實都在同一道線上。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

得獎?算什麼東西?vs 得獎?楊紫瓊做得到,大家都做得到;来,我們一起去拿更多更多回来。

大家都沒看見,成功是怎麼來的。


極可能,他們連電影《天馬行空》(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本身,也沒看過。


他們過於熱衷於「逮人」或「國光」,所以他們根本就看不見,站在楊紫瓊身邊的整個電影文創團隊。整套有關他們異軍突起的專業知識。

但也不是每一位馬來西亞人都是這個款。其中有位後生的,就很興奮地告訴我和老伴,他從這片子幕前幕後所理解到的不少事。

《天馬行空》團隊贏得七項大獎,令人側目地成了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

其中,最佳女主角楊紫瓊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

最佳男配角是越南華裔關繼威;

最佳(聯合)導演及編劇關家永是美國華裔;

上臺領最佳影片獎的(聮合)製作人王慶是美籍臺灣人。

他們說的是有關中國香港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故事。

一個有關東方家庭倫理的故事,並向香港動作片、(王家衛)藝術片致敬。

敘事基礎是科幻荒誕劇,後現代主義時期的佛洛伊德、卡繆、海德格爾、德勒茲與克里斯蒂瓦諸子在場哲學指導的跨界藝術形式。

單單這樣一個矢量的、去中心的交集,「政治正確」主義者或可方便地,以一詞「多元化」便打發掉,但不妥協的思考者則可能不嫌「精神分裂」(借德勒茲用詞);看它是何等的「寫實主義」,如何地「寫實主義」。

如果我們不再以一貫「祥林嫂」的文化符號,來理解楊紫瓊所詮釋的美國移民媽媽,就會接受所謂「寫實」,不再是「反映」在洞穴上的影子。

它應該也包括無時無地閃過我們腦子、意識/潛意識的意象。

剩下的,便是「怎樣把好故事說好」的工作了,我們以後再聊。這會解答我的另一命題:寫《詩學》的阿里斯多德,這回為何有難了。(15.03.2023)

[按:網友說,我提到過多大家深感陌生的作者/概念,謹此致歉。凡多年來和愛墾網 www.iconada.tv 一起學習/成長的友好,大體應該能理解我在說的是什麼。不過不要緊,我會陸續在分享中加以說明、簡化。因為馬來西亞的文創世代要更大步前進,無法繞過這些作者/概念。]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4, 2023 at 1:16pm


陳明發 “没人可以說你是日落西山的人” ~~一個人的《瞬息全宇宙》

314日,一家人一整天的話題,都離不開第95届奥斯卡獎。

我會一直很懷念這磁場。


楊紫瓊是一閃火花。身為第一位亞裔奥斯卡獎影后,而且是来自馬来西亞的華人,讓社媒又多了一個新話題:

楊紫瓊真的是馬来西亞之光?vs 馬来西亞為楊紫瓊的影藝生涯做了什麽?沾人家什麽光?

好吧,社媒上活躍的馬来西亞男女老少,素来就是這樣有想法。有事没事都熱鬧一陣子。

很快滚起来,又很快不了了之。

誰能從楊紫瓊“遲来的肯定”學到什麽人生功課,是個人造化。

誰想繼續凡事都能在媒體上嗜血似地加减乘除個没完没了的,好自為之吧。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4, 2023 at 1:15pm

看了楊紫瓊得獎影片《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亦譯《天馬行空》、《妈的多重宇宙》与《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為個人領會做點筆記,或可對文創(特别是影視)前景更具信心。

就像楊紫瓊在得奖致詞時所說的:“Don't let anybody tell you, you are ever past your prime.” (直譯的話就是:“没人可以說你是日落西山的人”,或“過去的人”)。

對于很多事物,我們其實也可以這麽說。

夕陽不夕陽,過去式非過去式,事在人為。


《瞬息全宇宙》是這回奥斯卡的大赢家,除了楊紫瓊荣膺影后,整個团隊還捧回其他六項大獎。

對于成立才10来年的電影公司,A24這回擊退包括殿堂级的史匹保一眾强勁對手,讓故事工作者,特别是影視與媒體文創領域玩家大開眼界。


這種種最新發展,對于友好們一路来所探討的幾個文創焦點議題,可說是天賜的最新典范———


1 ChatGPT超级AI對低檔創意,不開玩笑,真的會摧朽拉枯;美國獨立電影公司叫陣好莱塢傳統五大,是最好的說明。(此前,我們已經談過Netflix串流媒體是另一股勢力。)

2 《瞬息全宇宙》全面採納後現代視角,但回歸傳統家庭與社區精神;明顯的從存在主義與佛洛伊德學說等語境與情境得到養料,并從其他藝術領域如舞台荒誕劇/歌劇,借来許多叙事手段;大大地推翻/解域了傳統藝術形式。(我一邊看這戲,一邊替阿里斯多德焦急:您這回有難了!)。

3 美國的軟實力當真失去了光環嗎?經過這一回的衝擊,南海區域文創工作者或可得到更持平的視野。

我會進一步說明這些觀察點。(14.3.2023)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9, 2023 at 4:30pm


陳明發〈家庭書童/知識主管

整理書房,翻開一本已收藏了四十二年的舊雜誌,發現其中有四個人都在我目前所參與的一個社媒群組中。

這四個人,一位是雜誌當時的主編,三位——包括我——是作者。


原來,曾有那麼一刻,我們一起分享過該刊物的「舞臺」;算算彼此認識也快半個世紀了。我個人于這段創作時期所歷經的千百人事物,不由思索一會兒湧上心頭。


這小小的「遭遇」,因為它釋放的敘事能量,成了存在主義者的「此在」,由此一下子澄明人與當下生命知識的實在狀態。


好像莊周夢蝶的那樣的交會。


因為一本薄薄足齡四十二的黃舊刊物,腦神經的突觸瞬間搭上豐富的感知內容,媒介是兩位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和羅洛梅。


準確地說,存在主義是從海德格爾的哲學開始的;羅洛梅則是從精神分析領域轉入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療大師。


他們各有一個概念,為我提供了經營群體創造力體驗極好的方法。


一是羅洛梅的「遭遇」(際會、交會或交融);一是海德格爾的「此在」(此時此地此事)。我前面提到過了,這裏交代它們來處。


我以常人的腦袋領悟這整件事的前生今世,然後借漢字中式造句表達出來,只能是這個樣子。



如果以超級人工智慧(Sup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uper AI,ASI)如ChatGPT,來管理這回生命知識的遭遇,情況又會怎樣呢?


我猜想,若能把GPT培訓成我的個人書童/知識主管,整間屋子就成了一個大腦,美好體悟則可能隨時隨地敞開。


它會日日夜夜把樓上樓下各處的書籍、雜誌、剪報、相簿、會議報告、學術論文、建議書、來往文件、錄音帶、錄影帶、光碟、插盤、舊硬盤、使用說明書、收藏品證書、日記、劄記、筆記本等等內容,全都輸入腦子裏。

這家人在眼前生活環境中,所有已被書寫/記載的信息、知識、記憶與創造,都私密收藏於雲端,想知道任何相關事宜,一句有所範疇的提詢,懂得「大語言模式」法寶的書童,一眨眼就把統整性、可讀性都極高的報告獻上,那該多精彩?


目前,這報告暫時還只是文字的形式。不過,語音轉成文字的技術可說已經相當成熟,影像與語音遲早也將巨細無遺進入資料庫以備使用。這肯定比目前的抖音、優管等平臺精彩萬倍。


話說回來, 「遭遇」這些趣事的人兒,屆時存在何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9, 2023 at 4:29pm

家裏有位曾在國際電訊公司上班的工程師,他說,以Bloom的6要素學習模式來考察,低Creativity1 Knowing,2 Understanding,3 Application開機3件事,GPT3.0恐怕已經比人類Smart。(所以好多人開始憂慮要失業了。)

剩下的4 Analysis,5 Evaluation,6 Creation,一般普羅大眾原來就不強;而目前相對還保有優勢的個人或群體,到了2040年,恐怕都要面對「大裁決」了。


我跟這年輕人說:2040?到時別讓老人去操心那麼多事吧?


你的兩個弟弟都在各自領域的內容生產行業,你們三人到時會是三家人,身旁還有多少行業/團隊內的working associate,怎樣 To have and to be,是現在就要思考的。


倒數17年,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呢?



家中另一位年輕人幾年前拍過兩部短片,第一部是贏過BMW大獎的《Hawa》,探討人們對於未名事物恐懼的現象。


第二部,是曾「周遊列國」參與過好些國際影展,已被美國經紀公司買下改編權的 The Masseuse,探討的是"人機倫理"議題。


片子拍好時,他才二十幾歲;我們這一代有我們世代的存在視野;新一代也有他們的視野。


面對新事物,世代間唯有陪同走段路,其他的發展要急也無從急。


我近年的實務研究工作,本體論兜兜轉轉最後以海德格爾守關,求的是那份對「詩意棲居」的追求。


關於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體驗,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幫我生成心靈敘事好幾十回。


2001年發表過一篇~~陳明發原創 《陪夢散步》 04〈夢的視角〉

(23.2.2023)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8, 2023 at 10:12pm


陳明發·吳海涼的《忘海的日子》

搬過幾次家,不少書都弄丟了。最近整理了幾天書房, 很開心發現到《忘海的日子》保留了下來。

吳海涼的《忘海的日子》是我1977年到吉隆坡上拉曼時,最早買來看的幾本書之一,裏頭對精神分析學派的佛洛伊德、榮格和弗洛姆諸子的介紹,觸發了我對他們專著的興趣;對這輩子授課、書寫與人生受用無窮。

記得最後和海涼兄見面,是上世紀末在林源徳位於加影的公司。林先生(那時候好像還沒勛銜)紙廠部分職工培訓是交由我公司做的。1997東亞金融風暴時,他身為商聯會全國總會長登高一呼,推動愛國-買國貨運動。此生有幸和好些有心人一起活動過,其中便包括這項凝聚了眾多社團的計劃。

此書封面是子凡(遊川)設計的。記得讀了此書不久,子凡告訴我說,那圖是個雙手扶頭在思考著的人,腦子裏是波動不息的濤浪。

我後來附會那三條橫線,中間那道水平線,像徵佛洛伊德所說的「自我」,日常、顯性而相對穩定的意識狀態;下沈線是潛意識狀態的「真我」,上升線則是潛意識、前意識與意識交叉不定的「超我」。

附會歸附會,後來一直都沒機會向子凡確定。許多年後,他有一回出席我公司辦的活動,那時候好像剛從中國回來,提到他的一個小孩是他在「中國製造;大馬生產」的。服了他廣告詩人本色,八個字就讓這孩子的形象鮮明突出。

海涼答覆:50年了,您還記得我這本小書, 非常感謝。寫詩的子凡和後來大有名氣的廣告設計人遊川, 是個有才氣又謙虛的文人。 我有幸十來歲便和他交往談文說藝, 首部小書的封面設計又出自他的心思和手筆, 除了感激, 還是感激。

抽象畫的闡釋是很個體化(individualistic )的, 您把那三條橫線以佛氏的意識界視之,無不可也有創意, 足見您對佛氏理論也很入迷。我到英國求學後, 才發覺英美心理學界不太看得起Freud, 說他的學說不scientific, 佛氏理論和practices今天已消失, 和西方心理學今天發展成一門empirical science 有關, 這是後話, 有機會再談。(22.2.2023)

海涼提及心理學的實證問題,先讓我笑自己一下。

以前瘋詩的時候,曾在拉曼圖書館把五四文學大系詩選中的作品都讀過一遍。

那些中學唸過的名詩人作品不說了,我特別喜歡的是至今似乎還是沒人提過的:陸志韋。

他的作品不多,印象中後來世代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和早期的楊牧,風格卻與他相近。

我那時把陸氏的詩抄了在活頁筆記本上,然後胡亂揣想:

他寫詩的才情若一直發揮下去,對中國現代婉約詩派未知會有怎樣的貢獻?

過了大半生我才知道,不以其詩留名的陸志韋,後來成了中國大大有名的心理學家。

而且,自美國芝加哥大學考獲博士學位後,在1920年代給中國現代心理學墊下了基礎。

他28歲所發表的《記憶保存的條件》,據載在國際心理學界受到重視。

他采用的,便是統計與數學的理性邏輯方法,符合海涼兄說的實證研究。

陸志韋也是一位語言學家。我有一部香港商務印書館1977年出版的《語言學—言語研究導論》,原作者是美國的愛德華·薩丕爾,翻譯者陸卓元,校訂者便是陸志韋。(22.2.2023)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8, 2023 at 3:15pm


陳明發·雜談呉海涼新書《邊界上人類的嗚咽》


距第一部書《忘海的日子》出版快半個世紀後,吳海涼印行第三部著作《邊界上人類的嗚咽》,其人文情懷始終如一。

眼前的景觀雖依然是艾略特的荒原,只是他這回並不孤獨,因為精神信仰已有所歸依。

吳兄不忘初衷的堅持,從兩部書的書名意象,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部書雖說「忘海」,心裏恰是有海,那道海岸線即是「邊界」的意象。

人生單行道,談及「終極」,就是因為此生有涯/邊界,許多事及早有所抉擇,便有寄寓此身的答案。

臺灣的陳怡安老師在我1980年代參與青年運動期間的輔助極大,他在出版了《活出現代的意義》後的一部書,就叫《穏實安命》。

海涼兄為機械文明的人類命運憂慮,在GPT人機工藝議題讓人憂喜攪拌的此時此刻,良苦用心表現了知識分子的敏感;博覽群書後的雄辯,更讓有心人不只是「嗚咽」慌惑,而有個開始思考的路線圖。

從個人信仰來說,最新科技發展到底是脫軌造物主既有的設計,還是在原有的苦心設計之中,只是我們尚未觀察、領悟到?

這問題,恐怕又要回到楊百合在其讀後感裏,提到那個還要繼續探討下去的趣題:老子的「道」,究竟是不是聖經裏的「道」?

若問我個人的信仰,我的「道」,目前是海德格爾的「林中路」。

碰上這麽一個題目,不妨借一句網絡上的套語:一切的發生都是好的。

我這麽個套法,要回到海涼兄書裏提到的一位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他的《人對意義的追求》等書,是我常在課堂上、生活裏所提及的內容。

海德格爾的「林中路」,不只是教會了我詮釋法,它對我的存在有更大的澄清作用。

我在那裏看見我的生命意義。

有個時期,我一直嘗試讓海德格爾和佛洛伊德對上話,回答「夢是否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

扯遠了。

這裏除了要恭賀海涼兄出版了新書之外,也要表達我深刻的羨慕。

今天,能出版一部書,要算是「創造的勇氣」的一部分。

有機會可考慮把整本書上載到平臺去。從不知道什麼是「老之將至」的GPT搜索功能神通廣大,誰知道,有那麽一刻會把整部書「吞噬」進虛擬世界,成為它「學習」「思考」的一部分;在回答世人的困惑時,有更多選項,更明智。

[關於Frankl,我寫過好幾篇文字,借這裏分享他和佛洛伊德同臺的一篇短文。]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38》: 人對意義的追索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8, 2023 at 11:51am
(續篇)

很開心海涼兄能接受我的欣賞角度。期待他繼續思索、書寫下去。

馬來西亞人一般上也許不太願意想得太嚴肅,但一想到網路上有那麽多人時時刻刻在探尋他們想知道的事,就當自己當真是在寫給「未來盛世的備忘錄/註釋」,也挺樂的。

我很迷信,值得思考的事,不會只是我一個人願意思考的事而已。有些路走過了,未來的人也好參考參考,走得更遠一點。

我從柏格森、德勒茲那裏偷師了一點,那就是地下「塊莖」的概念。看似不知道怎麼個成長下去的生命,像一株薑似地,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忽地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破土冒出。

過去不時到沙巴內陸的丹南咖啡小鎮度假地帶課,都忙裏偷閑去那裏的農業公園看薑叢去。

說起丹南,想起一件事,足以說明不少人(包括我在內),對本身極有意義的事物,其實都理所當然地沒想太多。

甚至在日常視野外。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6》: 守候大王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