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德國歴史之旅
2005年,二戰結束60年紀念,我背包包到了德國柏林。這一趟的歐洲文化之旅,補充了我對歷史敘事體驗設計的認識。例如,在不復存在的歷史現場,把昨日戰爭與極權政治一幕幕的發生,用開放的展覽與導覽方式呈獻給世界。罪深惡極的納粹德國蓋世太保,在他們為所欲為的年代,充滿了見不得光的黑幕;今天,全在光禿禿的遺跡上公諸於世。那種 體驗呈獻美學,帶引觀展人陷進深深的反思。此照中,昨日照片中的種種,對照今日現場四周的種種,太多太多的故事在心靈裏發酵。(2016年7月18日臉書)
Views: 80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德國柏林二戰遺址
Comment
“文化認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對自身的文化接觸經驗的理解與再建構,依Polkinghorne(1988)的看法,人的“體驗∕經驗”充滿著各種意義,如果想要探索這些意義,一個直接而立即的方式就是去探究人的“敘事∕敘說(內容)”(narrative),因為這是人將自身經驗加以意義化的主要形式,而敘事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將自身的經驗賦予時間性和情節。由於敘事提供人們意義建構的工具,透過分享彼此對事實的詮釋,亦有助於凝聚社群,因此敘事的概念對於文化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Bruner, 1990; Hammack, 2008)。
而將個人的經驗、遭遇以事件及情節方式與自我概念相連結的敘事,稱為生命故事(life story),生命故事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充任個人和社會心理功能,從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認同的發展,與敘事息息相關,學者甚至以“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稱之(McLean, 2008)。為了使個人認同與其親身經驗和遭遇相協調,生命故事並非一成不變,一方面其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新的故事主題來接納陌生經驗,另一方面也會以既有的認同來同化對新事物的理解,個
人認同的問題與生命故事的創造乃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期發展的兩大特色(Pasupathi, Mansour & Brubaker, 2007, p. 86)。從個人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對生活經驗如何做首尾相連的解釋,並對其行為之意義及目的有所瞭解。(胡紹嘉, 2012《旅歷台灣,返想中國: 一位來台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台灣《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一期,2012年4月,頁43-87)
關於張正隆的《雪白血紅》
《雪白血紅》是中國大陸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的代表作,描述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林彪率領中共軍隊在中國東北戰場與中華民國國軍作戰的事跡。
作者採訪了上百個林彪有工作關係的人整理而成,寫得相當紀實,其中加入了大量林彪與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互通的電報內容,書中涉及強制動員參軍、長春圍困戰中長春圍城餓死大量平民等敏感內容,出版後引起轟動,在被禁前在中國已經賣出超過十萬本。
此書於1990年被禁止在中國大陸發行,被禁的原因是“為蔣介石評功擺好,為林彪翻案”,據悉彭真氣極敗壞地對他的秘書說:“林彪難道比毛澤東還英明嗎?”結果出版社遭到牽連,一些人遭到降職和下崗,責任編輯馬成翼被關了23天,張正隆被關了一個月,對張正隆後來出的書內容也審查得更嚴。2002年,此書在香港出版。如今在中國大陸少數圖書館可借閱。(維基百科)
敘說古朝鮮女史官事跡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新進史官丘海昤》劇照,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的朝鮮王國,劇情史實根據待考,唯可見唐代李世民前的中國史官制的縮影。
故事與莫名的病
二次大戰後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當個體失去故事時會產生混亂及迷失方向;而當民族失去故事時,整個文化便會遭受莫名的病。(Ray & Anderson,2008:329)榮格派的分析師伍德曼(Marion Woodman)也這樣告訴我們:“沒有了故事,我們在個人的世界瓦解時,就無法回想起我們自己的身份” (見邱于芸著 《故事與故鄉~創意城鄉的十二個原型》,臺灣遠流出版社,2012年12月,65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6 Comments 3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5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4 Comments 43 Promotions
Posted by Covid-19 Narrative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38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4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5 Comments 44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12 Comments 57 Promotions
Posted by moooi on August 20, 2013 at 6:00pm 53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September 16, 2010 at 9:30pm 13 Comments 55 Promotions
© 2022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