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傳播澳大利亞形象的口號:澳大利亞2000種歡樂與游戲。

User-Generated Content

User-Generated Content alternatively knows as User Created Content (UGC) refers to any digital content that is produced and shared by end users such as texts, audios, images and videos on social media and online platforms in order to showcase some major applications and genres such as news, entertainment, music, gossip and even research.

To be apt, user-generated content is basically those pictures, videos, testimonials, tweets, blogs posts and lot more that is posted by unpaid and not really associated users with the brand but does it’s promotion as a brand, and are better known to be ‘fans’ which thus helps a brand build an immediate sense of authenticity.

And the process is running so smooth and shining quite bright in such a short span of time for the fast-paced world of internet. It has given such huge profits and assets to fine organizations and firms without even paying or spending the fans (users) those are somehow the brand ambassadors anything and are enjoying the icing on the cake.

UGC is really compelling for both brands and consumers as it’s like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s one get content while engaging with consumers at the same time!


One of the best benefit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is that it serves as an excellent social proof. Going through the content of real customers has a strong impact and increases a company’s credibility and brings a brand’s promise into perspective. Most of all customer-created content is clear and genuine because of which people or the viewers as an individual definitely just trust the UGC more.

And because the content is created by people who trust your brand, their opinions and content are seen or understood as compelling and unbiased, thus attracting even more users and viewers.

Other than this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as, because a company or brand sources images directly from fans on social media, there’s a little to no cost involved. Us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can make the people feel seen and heard and it can even boo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ements too.

Where there are so many pros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 there, of course, are con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too.

Like uncertain content quality that is being received as not everyone is of the same mindset and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There’s always a risk of credibility of the source who submits it. It is indeed a time-consuming process to make people trust and believe in your product and make them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same. Company does face lack of participation most of the time that puts them in danger of a soon to be flop business show.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1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ERI 22 hours ago

脫口秀回歸「新人」勢頭猛~~近期,由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分別推出的《喜劇之王·單口季》和《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同期「對決」,伴隨著「賽程」過半,脫口秀節目一直被詬病的人才危機似乎不復存在,新人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實力碾壓「老人」的場面,曾經的脫口秀綜藝格局也就此改變。

■競爭

從一家獨大到兩家平台「對打」

脫口秀綜藝過去一直是以騰訊視頻一家獨大,以《脫口秀大會》為代表的脫口秀綜藝,多年來塑造並培養了一批觀眾耳熟能詳的脫口秀藝人,其中李雪琴、徐志勝、龐博等人更是走出了脫口秀的舒適區,廣泛出現在各類綜藝節目中。今年年初,龐博、楊笠、王建國等人陸續離開了當初的公司,《脫口秀大會》的幕後創作團隊也同期加入愛奇藝成立了工作室,由此才誕生了此次愛奇藝的《喜劇之王·單口季》。

看上去更有「傳承」的騰訊視頻推出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選擇了從內容和陣容上出招。嘉賓陣容請回了張雨綺、大張偉和張紹剛,演員陣容則保留了呼蘭、張博洋、徐志勝、何廣智、小佳等脫口秀「老人」。節目將首期內容的特色定位於「重聚」,不少演員的表演內容也聚焦在脫口秀節目的回歸上,打出了一手情懷牌。

從賽制來看,《喜劇之王·單口季》延續了《脫口秀大會》的核心理念,增加了「魔王」挑戰賽,更強調了新老對決的沖突感。與之相比,《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在賽制上的創新也大同小異,比賽將選手分為三個賽區,同時延續了車輪戰和搶麥的賽制。

有趣的是,首播節目中兩檔節目的賽點都出現在「魔王」被挑戰成功的時刻,知名選手如小佳、哈瑞、繼業都意外在首輪落選,而當強大實力的線下選手「殺到」線上,久未被撼動的老選手和「魔王」們也終於感受到了一些危機。

兩檔節目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新人上桌」「老人慘敗」的局面,《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先的「四大魔王」在首輪挑戰賽中悉數落敗,第二賽段甚至直接被拿掉了比賽資格,轉而坐鎮嘉賓席。能夠「出圈」傳播的脫口秀片段也大多來自新人,如東北慢性子史妍的「結婚戀愛故事」,在社交網絡引起熱烈反響。與之相比,過去屹立在脫口秀舞台上的脫口秀「老人」則顯得普遍失去了斗志,包袱不響,抑或表達趨於保守而顯得平庸。

■破局

線下輸送新人緩解發展困境

自脫口秀節目在國內網絡綜藝市場誕生以來,過去一直圍繞該類型的困惑便是人才的接替。以《脫口秀大會》為 例,該節目最早於2017年首播,延續至第五季時已被批評為「江郎才盡」。重復的演員陣容、難堪大任的新人,在最近幾年已成為脫口秀綜藝的瓶頸。歷經一年的「停業整頓」,相對繁華的線下脫口秀市場,反而為綜藝節目輸送了不少新鮮血液。

在《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本久經沙場的各位「魔王」先後被打敗,來自線下脫口秀市場實力雄厚的新人「來勢洶洶」。這一季節目強化了地方脫口秀廠牌(注:即演出團體)的概念,將脫口秀節目的選人標准擴大到全國范圍,比如一直為脫口秀節目輸送優秀選手的單立人喜劇,就帶來了已經通過喜劇類節目走紅的「劉暘教主」,而小鹿、黑燈、鑫仔等已在線下積累了足夠人氣和能力的實力派選手,成了這屆脫口秀節目「老人」們最直接的威脅。與此同時,來自貓頭鷹、喜番、來瘋等各種線下單口喜劇的寶藏級演員,借助綜藝節目從線下來到線上,已播出的節目中,付航的「passion脫口秀」、哈哈曹講述的「哈圈」那些事兒,都已成為今年脫口秀節目的高光時刻。

兩檔節目同時強調線下廠牌,背後也隱藏著綜藝節目未來,將打通線上線下聯動的可能。其中,《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就已經和不同城市的俱樂部聯合開展線下點映活動,打通線上線下的營業空間。《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項目監制白洪羽表示:「脫口秀從小眾賽道到爆款節目,再到現在成為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流行文化,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在他看來,資深的行業從業者一定都會為今天的「對打」感到高興,「隨著流行文化的推廣,如果一個賽道能逐漸被觀眾認可,並有許多後來者入局,反而佐證了我們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大家都希望這個行業越來越好。」(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2024-09-09 来源:北京晚报 )

Comment by CERI yesterday

漢水襄江:實體店如何通過短視頻種草,達到引流和私域運營 

當前,實體零售、餐飲面對流量增長緩慢且獲取成本越來越貴的難題,如何借助抖音、視頻號、小紅書、快手等社交媒體的線上流量運營平台和工具,幫助門店引流,提高商圈滲透率,加快品牌私域轉化和構建,為當下活得更好以及未來的長期發展助力。

打造本地化短視頻矩陣

其實,各商家都能夠切身感受到短視頻在營銷中的重要性,也都在紛紛嘗試短視頻營銷。但不同的平台,種草方式和內容發佈會有差異,掌握平台的規則極為重要。

比如說短視頻平台,短視頻平台的流量分短視頻流量、自然流量、直播流量。而短視頻流量和直播流量並不能完全搭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抖音賬號粉絲上百萬,但直播的時候卻很少有人進來。有的人賬號粉絲也就一兩萬,直播銷售額可以達到上萬元甚至幾百萬元。核心就是流量投放方式的不同和不同的平台規則。

因此,摸透規則,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短視頻平台的機會。

但對於區域實體零售企業來講,全國性流量的意義並不大,重點是聚焦本地流量的打造。

目前各短視頻平台對於有廣告植入,包括一些軟廣植入的內容,都不會給太多流量。而平台不給流量,短視頻的影響面就出不了當地,就在當地傳播。這對於實體店來講反而是有利的一面。

因為,即使外地用戶看到視頻到賣場所在地購買的可能性也極小,所以外地流量對區域零售企業的作用不大。

而且,大數據平台本身自帶私域傳播的特性,好友在看的短視頻,都會被推送給自己,已經是私域不能再私域,不需要再拉到群里去轟炸。所以,零售企業在做短視頻營銷時,需要學習並掌握抖音、快手等的大數據原理,在上百萬的標簽中,這些標簽的邏輯是怎樣的,傳播率是怎麼樣,來提升短視頻的穿透力。(下續)

Comment by CERI yesterday

(續上)目前來看,大部分實體零售企業做短視頻采用的,是草地里面種大樹的模式。

大樹包括公司短視頻號、門店的短視頻號以及在短視頻方面比較有優勢的員工個人短視頻號,這些是大樹。

草地就是公司員工及導購員隊伍。大樹是單點突破,尋求流量的最大化,包括吸粉,打造公司內部的網紅。而草地則是采用群狼戰術,雖然相對而言拍攝技術、剪輯的內容沒有那麼好,但是體量大。

構建自己的發聲渠道

01.讓門店員工形成拍視頻的習慣

任何新事物出現時,或者做一些改變時,初期肯定會有不理解的過程。而且短視頻不是人人都能夠拍得好,一定是有些人拍得還好,大部分拍得不行。加之賣場的導購員的年齡普遍偏大,讓導購員拍短視頻比較難,需要進行多輪的培訓。比如,可以讓在短視頻拍攝方面有特長的員工進行培訓,讓大部分員工學會自己拍短視頻,形成拍攝的氛圍。

02.激發內在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前期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激勵方式,播放量達到多少,點贊量、轉發量達到多少,包括開場的數據到多少,都進行相應金額的獎勵。也可以通過舉辦短視頻大賽的形式來激勵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運營本身是發散性的思維,是一個娛樂的平台,不能采用原來的管理方式,要求員工每天必須發幾個抖音,必須要怎麼樣做,慢慢員工就沒有興趣,沒有動力了。做短視頻的激勵一定要從解決內在動力興趣方面去入手。通過激發員工內在的動力,員工自己想去發,就會想創意,想大家喜歡看什麼。

03.培養自有KOL

對於短視頻,想讓全員都做好不可能也不現實,內部挖掘在短視頻方面有特長的人員,培養成自有KOL,網絡達人,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自己品牌的短視頻矩陣。但可以要求門店店長要做好短視頻,門店店長有意識,做好之後才能夠起到表率作用。

04.與外部網紅合作

當前,傳統廣告效應在遞減,如果新媒體營銷再沒有動作,將失去發聲的渠道。所以,在依靠員工做短視頻的同時,也要與外部網紅合作,好處是見效非常快,不足是費用高,外部網紅對企業內部並不是很了解。但與外部網紅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其作用實質是替代傳統電視台宣傳。

05.短視頻制作專業化

目前,很多企業都成立了新媒體部,基本都屬於市場營銷策劃部內。

對於區域零售企業來講,一定要將短視頻作為重中之重,作為重要的發聲渠道。可以說,沒有門檻的事,一定是沒有紅利的事,真正的互聯網之魂不是用來索取,而是用來給予的。當今割韭菜的時代已經過去,種草的時代來臨時,怎麼樣能種好自己的草最重要。

畢竟,大部分目標客群已經分布於不同的平台當中,比如有的在知乎、豆瓣、小紅書,有的在火山、微視、抖音、快手等等快節奏的短視頻平台, 80後、90後的消費人群可能會在哪里?更年輕的消費人群在B站還是在哪里?如何有效觸達?這是實體零售企業要研究並實踐的。

將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作為常態化交易渠道,門店輻射范圍被放大,並能帶來更加豐富的客群。當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零售企業的核心要關注消費者在哪里。同時,短視頻平台的短視頻和直播,可以讓商家信息更高頻地觸達用戶,或做私域沉淀,從而提升復購頻率和拉新效率。

短視頻如何種草,為實體引流

充分發揮實體零售的「營銷天賦」是做抖音本地生活的關鍵。實體零售規劃抖音的初期是為了拓展宣傳渠道,從公域獲取更大的流量,拉動更穩定的客流。但隨著消費環境的改變,當前零售、餐飲企業投入抖音運營的最終目的應落在提升銷售效率,進而為實體場景賦能。所以,如何合理利用短視頻帶動流量和會員的增量是實體零售最應考慮的問題。

短視頻種草的優勢就是集品牌營銷、精准引流和到店/帶貨三重作用於一體,長尾優勢明顯,可以持續打造品牌,通過短視頻吸引而來的流量也都是精准流量,可能會長期轉化。

短視頻種草矩陣最根本的一個作用就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投放數百條視頻,讓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在本地,在抖音、京東、淘寶、快手等短視頻平台被搜索到,通過興趣+ LBS進行定位,由門店進場。

在種草之前,需要提煉出最打動消費者的吸引點或者基於場景需求的激發點,也就是需求動機。有了需求動機,還需要若干支撐【滿足需求】的賣點。再把二者結合一起,做出N組不同選項。

在正式推廣之前,將這些組合進行小范圍的測試,保證成功率——抖音平台種草的成本其實不低,建議先做測試,再正式種草。

Comment by CERI on Sunday

(續上)小紅書尾部達人(粉絲5k-1萬,)種草來測試,小紅書采取雙瀑布流模式,用戶瀏覽時發現感興趣的內容直接點擊進入,因此,品牌方可以用封面和標題展現待測試的不同賣點,根據點擊率和回搜率測出不同賣點的吸引力。而且,小紅書可采取圖文方式(甚至直接給達人供圖),對比抖音的視頻,更快更簡單。

共創新生意模式,獲得增長

經營思維的創新,有機會導向生意模式的創新。

很多本地生意的生意模式,可以用十年如一日來形容。即使有新平台、新工具出現,商家也只是把它們當做提升引流、轉化、付款效率的手段,生意模式沒有本質改變。但很多紅利和增長,不把原有模式打破重塑,是很難吃到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水果店大多開在路邊上、小區里,是很接地氣的生意。但百果園在眾多零售企業遇冷的大環境下,憑借智慧零售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增長之路。百果園發現了抖音的「數字+」價值,從而將抖音作為百果園智慧零售布局的一部分。

百果園最初以「探索者」姿態入局抖音,隨著探索的深入,百果園決定擁抱抖音數字化經營。百果園數字化經營的落地方式,並不複雜,主要以區域爆款短視頻+達人視頻+自播的三角組合展開。此外,百果園還采取了以下動作,與抖音一起打造自己的「智慧零售」模式:做私域運營,保證與消費者之間的粘性;用抖音數據反哺策略制定,為門店引流形成復購;通過抖音用戶行為推動產品貨架完善,從而滿足更多消費需求。

同樣完成零售數字化轉型的,還有來伊份。休閒零食新品牌持續湧入,成熟品牌想要保持領先優勢、找到新增長點,擁抱新業態是一個解題思路。來伊份的數字化模式體現在經營的方方面面,並充分利用了抖音的流量和玩法:

· 營銷數字化。例如,春節是零食消費的重要節點,來伊份將線下春節場景搬到線上,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間收獲消費者注意力。

· 幕後流程數字化。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僅僅是開始,來伊份還通過抖音,擴大「新鮮零食」的品牌理念,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將來伊份的技術保鮮、供應鏈保鮮、產品采摘等過程,直觀展現給消費者。

· 客群輻射數字化。LBS轉化是來伊份在抖音的新增量,通過數字化能力,門店的輻射范圍被擴大,基於LBS+興趣推送,門店客流和用戶群打開了活水。

· 長期經營數字化。來伊份的數字化經營,抓住了「可持續」這個重點。會員粉絲是屬於品牌的可持續資源,來伊份將私域運營作為數字化經營的重點,長期積蓄屬於品牌的「人」的資產。

以上兩個案例,根本意義是,帶來新增量並打破原有生意模式的限制。零售門店形態是與用戶近距離交流的觸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制約:一方面,傳統水果店和零食店是「家門口」的生意,實體門店的輻射范圍有限;另一方面,線下門店受購買頻率制約,商家做拉新、復購缺少抓手。百果園和來伊份生意模式的迭代,是對傳統模式局限性的打破。

將抖音等社交平台作為常態化交易渠道,門店輻射范圍被放大,並能帶來更豐富的客群。當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零售核心要關注消費者在哪里。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超越了線下門店的空間限制,覆蓋人群的邊界得到拓寬。同時,抖音的短視頻和直播,可以讓商家信息更高頻地觸達用戶,或做私域沉淀,從而提升復購頻率和拉新效率。

在過去,實體門店是線下零售生意的「根」,但隨著消費市場和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迭代,線下生意的物理空間反而成為獲得新增量的限制。零售生意的數字化轉型,就是突破原有模式限制、探索新紅利的過程。

百果園模式和來伊份模式,不僅僅是「水果店」模式和「零食店」模式。在行業浪潮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零售品牌、零售店乃至各品類本地生意,都可以讓線下生意不僅僅局限於「線下」。


抖音同城號如何為實體店引流

打開抖音,在頂部菜單欄,「關注」的左側,就是同城頁。通過這個頁面,我們可以看到附近的抖音視頻,包括附近的直播間。在賬號的隱私設置中有個「同城展示」,開啟後你的作品和直播才會在同城頁展示。所以,在進行同城引流時,就需要遵從抖音系統的距離優先邏輯原則。

在發佈視頻的時候,通過開啟同城定位,視頻就會被追加投放到同城流量池里面,更大的在同城里面曝光。


通過同城頁進入直播間的用戶,相關數據就會統計在「同城」這一欄。如果關閉了同城展示,默認不會有同城的流量。所以,抖音同城號其實就是基於生活分類服務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賬號類型,利用抖音的智能推薦算法,把視頻內帶有同城的內容推薦給帶有同城標簽的用戶。


結語

對於實體零售而言,不能完全依賴線下商圈客流,應保證線下客流的同時,以短視頻平台為依托,創造線下客流增量。渠道價值是短視頻對於商家的顯性價值,真正能決定商家經營成果的,是如何透過流量和渠道的背後,發掘屬於自己的可能性,將平台力量與自己的生意模式有機結合,找到自己的增長點。

(摘自:漢水襄江:實體店如何通過短視頻種草,達到引流和私域運營,2024-10-18,https://www.zm8887.com

Comment by CERI on May 9, 2024 at 7:14pm


中国版《三体》连续剧,讲故事就像给孩子读书一样?

如果你对完全基于想象的推想科幻作品有耐心和胃口,你可以把这部剧集的缺陷视为呈现一个好故事所需的“进口税”。 虽然《三体》呈现出中国电视剧中常见的一种倾向——讲故事的方法就像给孩子读书一样,但它有一个好处:如果科学驱动的情节转折让你感到困惑,在场景结束之前,你会得到解释。(摘自:中国版《三体》电视剧:忠于原着的平庸之作;作者:MIKE HALE,2023年2月10日)

延续阅读: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

Comment by CERI on May 8, 2024 at 7:48pm

加速內爆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寫

首先,由許道軍老師對本次工坊活動作開場白。對於媒介變遷、人工智能進化、AI寫作日益成熟等時下狀況,許道軍老師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消極的,認為人工智能因其不斷學習、迭代等進化優勢,遲早會取代與寫作相關的學科老師,成為更好的寫作指導者;另一種觀點則是樂觀的,認為信息技術只是可以被利用的輔助工具,能幫助作家與寫作教學者完成基礎性工作。而人只需要「規訓」人工智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工作效率。許老師表示自己的觀點偏向後者。他認為寫作活動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選擇」,尤其是與情感相關的「選擇」。人類在這方面的主導地位目前還無法被人工智能影響。隨後,本次工坊活動正式進入發言與評議階段。

發言與評議

發言人程倚飛以「論賽博朋克文學類型寫作——以《全息玫瑰碎片》為例」為主題,圍繞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萊恩·考斯基馬《數字文學:從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等書目展開探討。她指出,基於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誕生的賽博朋克文學類型創作具有內封閉的,黑暗的特征,往往鑲嵌在狹隘的都市視野中。其敘事主人公大多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玩世不恭、隨性頹廢的底層人物。賽博朋克文學的敘事極度缺乏中心,呈現出隨意化、零散化,實感與幻覺的界限和模糊。正如萊恩·考斯基馬所言:「用賽博格作者這個概念來指創作文學性文本的人類和機器的結合」。因此,她以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為對象,結合萊恩·考斯基馬對於賽博作者的思考,從創作者主體與創作內容的類型特征來觀照數字文學時代的賽博寫作。

評議人李昔潞針對《全息玫瑰碎片》文本中的畫面描繪、城市圖景等細節展開探討。她指出,小說文本所描繪的畫面色彩要麼是灰、黑、白等冷色調顏色,要麼是金黃、紅色等高飽和度的顏色,兩種類型的色彩碰撞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同時,作者熱衷於營造雜亂、骯髒、總是下著雨的、犯罪猖獗的未來城市。這一城市圖景顛覆了人們想像中科技烏托邦的光鮮動人,而盡顯混亂骯髒,帶有強烈的反烏托邦精神。總體而言,賽博朋克藝術並非是標新立異,而是用張揚的反叛表達人類自身的焦慮與不安,反思與人類精神意志不匹配的高科技,批判技術無限發展帶來的社會現實問題。賽博朋克類型的小說創作是有積極現實意義的。

發言人鄧冰冰以「論賽博入詩之可能」為題,以《全沉浸末日腳本》為討論對象。她指出,科幻文學以小說為主要表現體裁,詩意是許多優秀科幻小說的共同特征。正如陳靜將賽博格視作一種文化景觀,認為賽博格是對人類在信息社會中主體性的文化新表征,新詩也開拓新的審美空間,筆觸探向科幻領域。由此,可借分析翟永明的《全沉浸末日腳本》的多重特征與豐富內涵,試論賽博空間、賽博身體及賽博想像入詩之可能性。(下續)

(原題:趙天琥「加速內爆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對寫作者的延伸、遮蔽和取代」閱讀激發工坊,2023年5月26日8:30到11:30,在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文學院308學術研討室順利舉行,工坊由許道軍老師指導,由陳勇彬同學主持。)

Comment by CERI on May 8, 2024 at 11:42am

(續上)評議人李雅琪針對《全沉浸末日腳本》的書寫面向展開探討,並結合其中的四首詩歌文本作具體分析。她指出,在《全沉浸》與《永生是什麼》中,作者對「永生」做出「永生即是死亡」的解構,這是一種對於人類最終走向的思辨與探討。人的形態變得虛無而多變,人的主體性從而需要重新定義。在末日背景下,「人」的概念、尊嚴、主體性被消解與重塑。《德洛麗絲的夢》與《雪豹的故鄉》兩首作品則將詩歌從那些討論理性、政治、文明的傳統文學文本拉到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幻文本范疇中,從而為詩歌面向未來、想像以及更廣闊的人類命運提供了一種嘗試的路徑。

發言人馬俠以「在技術加速時代中捕捉一個有情的世界」為題分析小說《後來的人類》。她指出,電子產品承載著每個人大量的知識和記憶,如今的我們很難離開手機,與其說它是一個機器,不如說它是我們的器官,也是科幻作品中所謂的「義肢」。而在這個加速內爆的時代,我們的感知能力、生活體驗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作和文學也應當走進時代、觸及人類最柔軟和最堅硬的部分。《後來的人類》講述的是技術時代最普通的人類日常,不僅寫未來社會的後人類,還寫那些被技術拋下落後於時代的人,當進化或異化的颶風吹進普通人的生活中時,他們從被遺棄和摧毀的廢墟找回殘存的人類之心,喚醒勇氣、疼痛、智慧、愛,再造生機。《後來的人類》不僅可以為我們書寫信息時代中的情感和網絡時代人們獨特的生活體驗提供范例,更能啟發我們對於在虛擬與真實混溶的時代該如何生活產生進一步思考。
評議人陳勇彬針對《後來的人類》的寫作面向與風格展開探討。他指出,作者糖匪的小說筆法既具有以展現世情為追求的現實主義色彩,又呈現出科幻文學天馬行空的幻想風格,可謂是一種從科幻文學走向現實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化科幻文學」。科幻小說往往是在突出某種現實問題,並將其放置於想像中的未來世界。可實際上,這些看似科幻的內容的本質與當下生活是同構的,科幻小說所運用的手法正是將這些表面微小的時代、生活細節無限放大。糖匪的《後來的人類》正是利用這種手法營造出陌生化效果,使我們從常規的認知中跳脫而出,也以此拓展了科幻小說的思想內涵。

發言人施岳宏以「新媒體時代下的世情書寫」為題分析張怡微短篇小說集《四合如意》。他認為,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與各種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不僅為人類生活帶來顯著的科技便利,在技術爆炸的倒影中,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交流方式也正向新的形態轉變。《四合如意》聚焦平凡人生活日常中的細微、瑣碎之處,注重呈現當下都市人的生活經驗與心理感受。小說內數篇故事的落腳點是新媒體世代日常中「反傳奇」的生活細節,也是不同都市人共同偏向疏離、焦慮、迷惘的精神狀態。「情隨世變,事事如新」,該作品關注都市人在與各種新技術相處中的適應與不適,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世情小說的書寫范疇。進一步而言,作為加速內爆時代中的寫作者,能如何書寫不斷劇變中的生活經驗與精神情感?《四合如意》或許能為人們開拓更豐富的視野。

評議人鄭沁辰針對書中人物的生活經驗和精神情感展開探討,她認為《四合如意》的書寫很精准地建構、處理了一種矛盾和融洽相統一的狀態,即是當手機以機器的物質形態佔據了人們的精神空間時,人們會對著手機來履行新的社會和情感責任,並在虛擬空間型塑另一個願意被他人看到的自我形象的生存情境。而在情感處理方面,作者利用各種媒介背後的虛擬社交方式建構想像,將其有意佈置在描寫人物內心「情感處理」發生的上下文之間,使得這些想像產生足以引人深思的文學氣韻。

 

(原題:趙天琥「加速內爆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對寫作者的延伸、遮蔽和取代」閱讀激發工坊,2023年5月26日8:30到11:30,在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文學院308學術研討室順利舉行,工坊由許道軍老師指導,由陳勇彬同學主持。)

Comment by CERI on April 16, 2024 at 8:01am


參與式藝術不是鄉建,也不是社區營造——陳曉陽專訪

导读

随着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资讯在国内的传播,社会参与式艺术这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渐渐为国内艺术界所熟知,相比传统精英化、白盒子空间式的当代艺术,社会参与式艺术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化和社会参与感的特点,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仅在去年主持过相关东南亚的参与式艺术展览,同时也策划发起过多个在地实践项目,在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跨领域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学术理论积淀。近日,艺术中国记者对陈晓阳进行了专访,陈晓阳解读分享了卡塞尔文献展和东南亚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部分作品,同时也对社会参与式艺术与乡建、社区营造等其他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并回应了在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可能的方法路径。

(原題:参与式艺术不是乡建,也不是社区营造——陈晓阳专访; 2022-07-23;来源: 艺术中国)

Taring Padi 安装视图,2022 年 6 月 14 日,卡塞尔 Hallenbad Ost。照片:Frank Sperling(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官网)

艺术中国:现在很多人会将乡建社区营造参与式艺术这些概念混淆起来,如何界定和厘清这些概念?

陈晓阳:
虽然这几个概念的实践场域可能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其各自的实践起因、参与者、受益者和工作目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乡村建设运动历史悠久,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绵延百年至今。早期不乏重要的学者、实业家和政府管理者参与,以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俞庆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建设者开始在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实验。

(原題:参与式艺术不是乡建,也不是社区营造——陈晓阳专访; 2022-07-23;来源: 艺术中国)

延续阅读:

鄉韻

PGC

世界文化遺產
Comment by CERI on April 15, 2024 at 10:39am

(续上)据统计,在战前全国从事乡村建设的工作团队和机构达600多个,先后设立的试验区达1000多处。他们有些受过西方现代教育,有些从新儒学角度在反传统的思考中开始实践。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试验区第一次农品展览会颁奖合影(1931年)(图片来源:搜狐)

比如梁漱溟在1928年前往广东开始思考乡村治理问题,辗转多地后于1930年在河南进行村治试验,后转到山东邹平继续开展乡村建设,一直延续到1937年战前才被迫结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既留下丰厚的遗产,也留下很多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的乡建实践可以视为这一运动的持续回响和继续发展,依然还有很多做农村研究的学者、乡村发展振兴的研究机构及很多公益组织在扎根乡村,从生态、农业、生计、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实践。其实艺术家参与的乡建项目在其中是比较少的部分,但是因为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力比较强,在公共媒体中看到的多一些。

上海大鱼社区营造(图片来源:搜狐)

社区营造的概念史比实践史更久远一些,与19世纪末工业化社会成型有密切关联,“社区(community)”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被提取出来,并从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延展到农业社区,社区营造通常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从社会管理层面提出的应对方案。中国国内的社区营造项目受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案例影响更多,主要因为同处东亚拥有相似的生态环境和稻作传统的农耕社会历史,很多工作方法比较容易借鉴和吸收。日本社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完成工业化社会转型,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全面进入城镇化建设,社区营造运动也就在这些时期陆续出现。社区营造通常由政府管理部门提出需求,由专业的规划或研究实践机构推进,需要更多管理和执行系统支持,很难以自由的个体项目介入,但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其目标指向建设更良性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生活。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艺术参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可以从上世纪初的欧洲现代艺术运动开始回溯,英国也有名为社区艺术的项目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实验,但是真正以社会参与式艺术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广泛实践,还是在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规则的上世纪九十年代。

这些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团体和个人在进行实践时,因为需要更多策划和协作,很难避免要向NGO和社工组织学习社区工作方法,其开放的集体创作方式常常会减弱其艺术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特征,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社会参与式艺术针对社会议题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依然要回应艺术发展提出的本体性与形式问题,才能保全其作为艺术工作的不可代替性。

印尼的艺术小组ruangrupa(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官网)

艺术中国: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首次采用一个集体策展方式,文献展也呈现了世界各国的参与式项目,中国也有团队的作品展示,您对此有怎样的评论?

陈晓阳:从2019年初确定邀请印尼的艺术小组ruangrupa来策划展览开始,我一直留意本届卡塞尔文献展所带来的信息和讨论。但是因为疫情限制不能去到现场观看,从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上获得的部分信息中,只能简单说一下基本看法。从目前的展览状况和反馈而言,我觉得未来在讨论展览史时,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可能会反复被提及,虽然并不一定全是乐观的评价,而是一些更为复杂的讨论。

因为这届展览的工作方法中涉及到几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一个是ruangrupa小组的集体策展方式,以一种刻意的去中心化和去欧洲化的工作方法,的确呈现出一种国际艺术界并不熟悉的亚洲式集体协商机制。

他们通过超越空间建构的“谷仓(lumbung)”概念所强调的集体智慧、共享、互助、平等、弹性的描述,在东西方的历史及文化语境里,其边界和内涵未必完全吻合,会有一些交错和彼此误读的部分,当然这与他们强调展览的混沌性与生长性并不矛盾,还是能自圆其说并可以有效执行的策展方法。

文献展的大型壁画横幅被认为包含反犹太主义图像(图片来源:derstandard.at)

另一个问题是这种非西方中心的策展思路,以及艺术家们在世界上不同区域通过艺术实践进行社会问题反思时,会被裹挟进并未完全厘清和解决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及去殖民化历史叙述中,这种风险已经从文献展过程中出现涉及反犹主义问题的作品争议显现出来,因为对于不同区域的去殖民化进程所涉及的文化心态和历史遗留问题是有显著不同的,殖民、被殖民与去殖民也不是一些边界光滑的历史概念,其中彼此浸润侵蚀的复杂性,在如此多向度的艺术项目表达中会被反复缠绕起来,很难理出头绪。

Comment by CERI on April 14, 2024 at 9:44pm
还有一个艺术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不断被打开的当代艺术是否还需要对艺术本体进行再定义及确定边界?很多艺术家带来的项目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更像是持续不断的专题工作坊,加上很多发生在日常生活空间的对话与体验活动,让这些概念和定义的边界就更加模糊,那么这种有机性和可持续性也对未来的艺术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何种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挑战。

曹明浩和陈建军的作品:摆渡船上的博物馆(图片来源:搜狐)

几位参加这届展览的中国艺术家中,我相对熟悉的是曹明浩和陈建军的项目,我们一直也是很好的朋友。从他们很多年前的工作中,我了解一些他们创作的初衷和思考的起点。自2016年开始,他们的工作聚焦于与区域水系相关的生态及社会议题,选择和学术社团、专家学者、社工组织及社区成员讨论与协作,通过比较长时间的调研和互动,深入了解相关社群内部对这些议题的真正看法,并借此进入社群中进行直接对话,再以擅长的记录和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来,他们尤其擅长在展览过程中搭建相关问题的延展对话平台,这些对话既是与展览相关的公共工作坊,甚至也是作品本身,这就让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在地性和参与性特征。同时两位艺术家很在意最终问题呈现时的视觉呈现和互动媒介的形式语言,这让他们的作品同时具备很完整的可观看性和有效的图像叙事,并能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中持续生成阶段性作品,也因为他们选取的在地现成品素材非常准确,同时对展场塑造尽量节制,使他们成为在近年重要的国际展览中经常能见到的中国艺术家。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官网)


艺术中国:您在去年年底策划过《首
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第三个项目“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展览中涉及了大量东南亚参与式艺术创作实践,对于这次展览情况请您简单介绍下,并介绍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陈晓阳:我对东南亚的关注从华南研究延展开的,但是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前往当地考察,因此在2021年底,在我工作的广美美术馆推出了一个研究性项目“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邀请了两位在这个领域已有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年轻策展人及学者来策划。沿着两位策展人不同的工作路径,这个着眼于东南亚社会的参与式艺术项目展示也顺势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广美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思培博士带来的“穿针引线”和曾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的策展人潘思明的“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

她们一共带来七个子专题的项目,其中涉及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二十多个团体、几十位艺术家与研究者在过去二三十年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记录,还包括一些在区域艺术史研究中发现的跨文化对话材料。“穿针引线”以分享艺术家研究过程及田野材料、委任创作艺术家书、策划东南亚实践小组与华南本地小组进行项目合作等方式处理相关区域参与式艺术实践中的历史和问题意识。“联谊”项目则从更多空间和团体实践入手,带来很多实践过程中累积的视觉化作品和开放性讨论。在展览和工作坊讨论中,给观众和我们留下印象并有启发的项目很多,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项目。

Pangrok Sulap成员 (图片来源:s1gnal.org)

一个是在陆思培策划的“穿针引线”版块中“庞克摇滚社(Pangrok Sulap)”项目。这是一个由马来西亚艺术家、音乐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团体,其使命是通过艺术赋权农村社区和边缘人群。“Pangrok”是“朋克摇滚”的当地发音,而“Sulap”通常用来指婆罗洲沙巴州农民所使用的小屋或休息之所。

自2013年以来,通过创作大幅作品参加各类展览以及用手工制作的文创产品作为传播项目理念的媒介,尤其是大型合作式的木刻版画项目,已成为该艺术小组传播工作理念和公共议题的主要方法。该小组是“DIY”概念的提倡者,因此他们的口号是“Jangan Beli, Bikin Sendiri (不要购买,自己动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