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琤《歲月邊緣》羅丹的雕塑藝術

華府國家藝廊的羅丹雕塑展將於一月三十一日結束。從去年六月二十八日起,這個展出已為時半年之久。可以說是國家藝廊少數重要展覽之一。

羅丹不但被公認為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他也被譽為是米開蘭基羅以後最偉大的雕塑家。

我在年節的百忙中抽空去看了這個展覽。說起來;這是我第二次看羅丹的作品了。第一次是在巴黎的羅丹藝術館,那已是多年前初遊歐洲之事。看羅丹雕塑也只是旅遊巴黎的節目之一,不是專訪,也不是因為什麼特別興趣。記憶中的羅丹館;建築並不雄偉。入口處左側有一面墻,墻前矗立著那座舉世聞名的《地獄門》銅塑。我在那座門前也曾“到此一遊”留影。羅丹館的後面是一座幽深的庭園;有噴泉水池,林蔭叢藪間,座立著羅丹的各種銅塑作品。有名的巴爾紮克雕像便是其中之一。那時候;我的註意力偏向於羅丹館內那些晶瑩素潔的大理石雕刻。

羅丹的大理石雕刻是那樣獨特,和希臘羅馬式的石雕大不相同。古典的石雕在視覺中是一種凝固靜止完整的形象。這種形象代表了人類在概念中對生命的美化、理想化或神化。形象背後的藝術媒介和創造過程已不重要。而羅丹的雕刻卻讓人清楚地看到他怎樣透過石塊完成創造。粗冷的原石和精美的作品同時呈現,斧鑿之痕歷歷可見,而鑿痕之外便躍動著投射生命的作品。羅丹的作品在精神上是動態的,是未完成的、是進行式的。它訴說著現實生活中突出的生命片段──愛的纏綿狂熱(如《吻》《擁抱》),離別的心碎嗚咽(如《別》),忿怒的裂眥豎發,凝思的專註超越……即使宗教的題材如《上帝之手》、《基督和瑪麗》;也讓我們感觸到造化力量中生命的塑造誕生,十字架苦難裏死亡的沈重痛苦。頑冷的石頭;在羅丹創作的掌握中,是熱活的,是會“點頭”的。

國家藝廊的羅丹雕塑展中;大部分屬於銅塑。去看這次展覽也正好補償了我當年在羅丹館對銅塑的忽略。

羅丹的銅塑;也不是一般人慣見的英雄偉人或天使美女的雕像。就像他的大理石作品一樣,他用銅鑄錯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透過僵硬的銅塑,他所表現的是血肉的溫暖和澎湃,是心靈的生動和摧裂。他的作品《痛苦》是一座婦人的頭像;仰天閉目張口,那種搶天呼地,欲訴無門的表情,是任何觀賞者能夠為之感到震撼的。他的巴爾紮克像,沒有將這個人人崇拜的作家塑成睥睨一世的偉人。我們看到巴爾紮克像,是一個寫作者在創造過程中掙紮的血肉之軀──通宵披衣、苦思達旦。深鎖的眉目,蓬亂的散發。雙臂交擁胸前,仰首沈思探索。那樣一個文壇奇才,也一樣無可避免地負荷著生命的沈重,經歷著創造的艱苦。巴爾紮克五十一歲就死了。他長期伏案的軀體早已臃腫變形。羅丹為了揣摹巴爾紮克的現實形象,特地找到巴爾紮克當年的裁縫,按原有尺碼縫制了一件衣服,再將這件衣服披在模型上,照衣服大小填塞揣度而成巴爾紮克體態。羅丹雕成巴爾紮克像時,距巴爾紮克逝世已四十二年了。一個久逝的名人是很容易被美化的。而羅丹卻費盡心血,要重新捕捉那個偉大作家的血肉生命。

國家藝廊的羅丹雕刻展;陳列方式及次序是經過細心經營的,由早期古典式的雕像到個人藝術的探索和發展;以及羅丹藝術對現代雕塑的啟發和影響。一個有心研究羅丹藝術的人;很容易從展覽中得到清楚的概念。展覽中;意味深刻的是《地獄門》的出現。觀眾在瀏覽大部分作品後,經由旋梯拾級下行;來到底層。燈影幽明裏矗立著總結羅丹藝術的不朽作品:《地獄門》。浮現《地獄門》左右上下的是各式扭曲赤裸的人體,意味著生命的掙紮、煎熬、狂熱、苦悶……,其“門”雖名“地獄”,實則是人世間的寫照。門楣上突出地坐著那著名的《沈思者》雕像;俯首支頤鎖眉,專註努力沈思著。人類命運的何去何從本是永恒的思想方向,也是一個得不到答案的徒然苦思。也許因此,《沈思者》的上方,也就是《地獄門》的頂端,那“三個陰影”的雕像;便象征了苦思徒然的沈痛和絕望。

看完羅丹雕刻展那天,走出國家藝郎。冬日午後的太陽燁然照瀉廊前廣場上。無葉的枯條插在陽光裏;在地上畫著錯綜的陰影。生命也是那樣呀!光華熱力後面總緊隨黑暗和寂滅。這個世界便在希望絕望,創造毀滅,生生死死的持續間存在著,羅丹藝術說明了這一點。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