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政治領袖利用宗教狂熱掩蓋自身道德缺陷,在學術與文學領域都有所探討,尤其涉及權力、偽善(hypocrisy)、情感操控、宗教武器化等主題。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學術理論和文學作品,它們深刻揭示了這種政治-宗教的欺騙策略。
1. 學術探討: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
(1)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性、權力與偽善——福柯在《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中指出,權力不僅通過法律或暴力運作,還通過規訓(discipline)塑造人們對道德和性的認知。在宗教背景下,政治領袖可以利用「神聖」道德標凖對他人進行規訓,而自己卻享有特權(如私生活放縱)。
相關概念:牧養權力(Pastoral Power):宗教領袖或政治人物扮演「牧者」,管理信徒的行為,但自身卻可能不受約束。
懺悔機制(Confession Mechanism):普通民眾被迫承認自己的「罪行」,而掌權者卻不受同樣的審查。
案例:某些穆斯林、天主教或福音派領袖大力宣傳「家庭價值」,但自身卻爆出性丑聞,如美國右翼福音派傳教士的丑聞、伊朗宗教領袖的私生活爭議等。
(2)齊澤克(Slavoj Žižek):意識形態與偽道德
齊澤克在《暴力:六個旁注》(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中提到,宗教狂熱常常是對現實創傷的補償。領袖利用宗教情緒煽動,能讓大眾忽略他們自身的丑聞或失敗。相關概念:幻想結構(Fantasy Structure):政客制造「神聖使命」,掩蓋自身腐敗。替罪羊機制(Scapegoating Mechanism):借宗教道德話語,將問題歸咎於外部敵人(如LGBTQ群體、女性、異教徒),轉移注意力。
案例:美國右翼政治人物在反墮胎、反LGBTQ議題上大做文章,但後來被曝光曾嫖娼或性侵,如特朗普政府時期的一些丑聞。
(3)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宗教性別控制與偽道德
巴特勒在《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分析,性別和性道德常被政權用作控制工具。例如,一些政客會極端宣揚「純潔」與「家庭價值」,但私生活卻充滿丑聞。相關概念:規范性權力(Normative Power):領袖塑造「正常」與「非正常」道德觀,以掩蓋自身問題。宗教性別政治(Religious Gender Politics):利用宗教框架來約束女性,而男性領導人卻不受約束。案例:某些國家的伊斯蘭宗教學者倡導女性必須戴頭巾、必須貞潔,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侵案,例如馬來西亞、伊朗或沙特的某些案例。
2. 文學探討:宗教偽善與政治欺騙
(1)莎士比亞:《權力與虛偽》(Measure for Measure)——劇中反派安傑洛(Angelo)是一個極端道德主義者,宣稱要淨化維也納的性風氣,但自己卻企圖強奸女修道士。揭示了宗教道德狂熱背後的偽善,以及政客如何用道德立場掩蓋自己的欲望。
(2)伏爾泰:《老實人》(Candide)——伏爾泰通過這部諷刺小說揭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虛偽,比如一邊高喊道德純潔,一邊沉溺於性放縱。小說影射的是18世紀法國宗教領袖如何利用信仰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私欲。
(3)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Animal Farm)
小說中豬領袖拿破倫(Napoleon)最初高喊革命、平等、道德,但掌權後卻沉溺於奢華和性放縱,同時用宣傳機器轉移人民注意力。影射了極權主義如何利用道德話術控制民眾,但自身完全不受約束。
(4)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小說中的極端宗教政權基列共和國(Gilead)以「神的旨意」為借口,強迫女性成為生育奴隸。但高層男性領袖(如指揮官)卻沉溺於妓院和性剝削,顯示宗教狂熱只是控制工具。
3. 現實案例與學術批判的結合
許多現實中的政治領袖,尤其是利用宗教話語的獨裁者或保守派人物,都符合這些學術批判和文學作品中的偽善模式。例如:一些高級宗教領袖大力推行伊斯蘭道德法律,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丑聞。
美國福音派政客:如保守派議員大力反對同性戀,但自己卻被揭發與男性有性關係。
某些穆斯林國家:政客利用宗教狂熱制造「神聖戰爭」敘事,但私下生活極度腐化,如某些東南亞和中東國家的領導人。
4. 宗教狂熱的政治功能
制造道德恐慌,以掩蓋領袖自身的丑聞和腐敗。利用偽道德標凖規訓他人,但自己卻不遵守。塑造「神聖領導人」形象,以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通過制造外部敵人(LGBTQ、女性、異教徒)來轉移公眾注意力。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與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提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擬象的第四階段——即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循環指向其他符號,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階段:
符號(如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不再反映現實,而是製造「比現實更真實」的幻象。現實世界的經驗被符號系統(如品牌、社交網絡、算法推薦)所取代。
在這個框架下,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正是擬象社會的核心體現。
2. 網紅:擬象的像徵操控者
網紅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他們實際上是擬象的策劃者,通過控制影像、內容和敘事,製造「超真實」的消費體驗。
(1) 網紅形象是擬象的產物
濾鏡與AI美顏:現實中的個人形象被美化、修飾,使其成為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超真實」符號。
生活方式的策劃:網紅分享的「日常」,如旅行、美食、健身,並非現實生活,而是經過策劃、剪輯、品牌合作優化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產生向往和模仿。
身份的符號化:網紅的身份(如「成功企業家」「健身達人」)通常由粉絲數、流量、市場需求所定義,而不一定基於現實經驗。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後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愛墾APP:地方文化意識運動~~根據陳明發博士的文創哲學,在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中,五大關鍵概念或元素,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並共同塑造在地民眾的文化主體性、價值認同及未來行動方向。H概念對在地民眾的意義,可作如此理解:
Holism(總體性)—— 在地文化的整體認知
地方文化意識並非單一元素的堆積,而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動態系統,包括歷史記憶、語言、信仰、習俗、生態環境等多個層面。強調總體性意味著,在地民眾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僅僅是片面的符號或民俗展示。 促進跨代際的文化認同,使年輕一代能從整體視角理解地方文化的價值,而非斷裂地繼承部分傳統。文化保存與創新能同時進行,避免單向度的復古或全盤現代化的取舍困境。
Heuristics(啟發式認知)
意義:強調通過探索、經驗和發現來建立文化意識,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 比 Holism 更具動態性,意味著文化認知不僅是完整的圖景,還涉及不斷深化的認知過程。 適合強調文化復興、教育和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Hypercontextuality(超語境性)
意義:指文化意識必須被放置在高度複雜的、多層次的語境之中,以理解其深層價值。其強烈處,不僅僅是總體性的視角,而是強調文化的跨時空流變,以及多重語境的交織。適合強調地方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現代化與本地傳統之間進行複雜互動。
Heritage-consciousness(遺產意識)
強調文化認同源自對歷史、傳承和集體記憶的高度自覺。比 Holism 更聚焦於文化的深度時間性(Deep Temporality),即文化的延續性和歷史性。適合用於文化保護、地方記憶復興的社會運動。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強調地方文化意識必須帶有對主流敘事、殖民遺產、經濟霸權的批判性思考。更強烈之處:不僅強調文化的整體性,還強調對外來意識形態的主動辨識和反思。 適合社會運動、文化解殖(decolonization)、地方文化復權等場景。
如果是強調整體性認知的深度與批判性,Hegemonic Reflexivity 可能是最有力的選項;如果是強調文化的探索性與流變,Heuristics 或 Hypercontextuality 則可能更適合。
政府將發布指南·規范穆徒參與非穆慶典
(吉隆坡5日訊)首相署(宗教事務)部長拿督莫哈末納因說,即將在本月25日至27日舉行的第126屆大馬伊斯蘭宗教事務理事會(MKI)會議上,料敲定規范穆斯林參與非穆斯林各類慶典與儀式的指南。
他說,這指南料會詳細概述了穆斯林參與非伊斯蘭慶典的事項,並且不得涉及任何可能冒犯穆斯林敏感性的行徑。
「另一項指南即將發布,即穆斯林參與非穆斯林慶典和葬禮儀式,以及參觀和在非穆斯林禮拜場所舉辦活動的指南。這些指南明確規定了穆斯林在非穆斯林慶典中的參與方式。」
莫哈末納因昨日在國會下議院,如是以書面回答伊斯蘭黨峇東埔國會議員法瓦茲的提問。
他說,這些可能冒犯穆斯林的行徑,包括了侮辱或嘲笑穆斯林信仰的表演或演講、任何涉及傳教性質的言論或歌曲、不得展示非伊斯蘭的象征或標誌。
「不得在穆斯林禮拜時間舉辦活動,而活動地點不得靠近清真寺、祈禱室、穆斯林墓地和宗教信托(waqf)土地。」
他還說,若邀請穆斯林領袖或信眾參與慶典,主辦方必須獲得相關當局的許可,並在邀請穆斯林領袖或個人參與慶祝活動之前,諮詢伊斯蘭宗教當局的意見。
他說,該指南也補充了2005年發佈的指南,並仍可作為參考,但舊指南中任何與新指南相矛盾的條款將不再適用。」(5.2.2025 中國報)
特朗普倡美國「接管」加沙地帶 當地巴人安置鄰國
(華盛頓5日訊)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周二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加沙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衝突進行會談後在白宮向記者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將接管飽受戰爭蹂躪的加沙地區,打造成「中東的里維埃拉」,並誓言將訪問加沙。內塔尼亞胡稱,特朗普的加沙計劃可能「改變歷史」。
法新社報導,在與內塔尼亞胡的聯合記者會上,特朗普的言論一出,現場與會者感到驚訝。內塔尼亞胡表示「這個想法值得關注」,並補充稱這是「可能改變歷史的事情」。
特朗普暗示美國將對加沙進行「長期所有權」,並表示他對加沙的計劃將使它成為「中東的里維埃拉。這將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特朗普說:「美國將接管加沙地帶,我們也將在那裡開展工作。我們將擁有它。並負責拆除該地點所有危險的未爆炸炸彈和其他武器。」「創造經濟發展,為該地區人民提供無限數量的就業機會和住房。」
不過,特朗普似乎暗示巴勒斯坦人不會返回那裡。
他說:「曾經在那裡戰斗過、生活過、犧牲過、過著悲慘生活的人們不應該重建和佔領它。」
特朗普表示,加沙的200萬居民應該「懷著人道主義精神去往其他有興趣的國家」。
他表示,中東「最高領導層」支持這個想法,並加大對埃及和約旦的壓力,要求他們接收流離失所的加沙巴勒斯坦人。
特朗普此前提出要「清空」加沙地帶,要求埃及和約旦接納當地的巴勒斯坦人,但已經遭到這兩國斷然拒絕。
暗示或派遣地面部隊
巴勒斯坦駐聯合國特使曼蘇爾表示,「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的祖國」,世界各國領導人應該「尊重」巴勒斯坦人的意願。
特朗普並未透露實施接管計劃的具體細節,但暗示「如有必要」,美國可能需要向地球上最動蕩的地區之一派遣地面部隊。
這並不是這位前房地產大亨第一次談論巴勒斯坦領土的房地產,他去年10月表示巴勒斯坦領土可能「比摩納哥更好」。
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說:「我愛以色列。我將參觀那裡、加沙、沙地阿拉伯和中東的其他地方。」不過,他沒有承諾任何時間表。
以總理:最偉大的朋友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在兩位領導人在白宮會晤後稱贊特朗普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朋友」。內塔尼亞胡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首位獲邀訪問的外國領導人。
內塔尼亞胡告訴記者:「我以前說過,現在我再說一遍:您是白宮裡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朋友。」 「這就是以色列人民如此尊敬您的原因。」
在聯合記者會上,內塔尼亞胡表示有信心與地區競爭對手沙地阿拉伯達成和平協議,並告訴記者他致力於實現這一目標。
「我認為以色列和沙地阿拉伯之間的和平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我認為它會發生。」
不過,在特朗普提出「美國接管加沙」的言論後,沙地表示,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利雅得不會與以色列正式建立關係。(2025年02月05日 東方日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左)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周二,在白宮東廳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圖取自法新社)
馬來西亞建造加沙學校醫院和清真寺
以巴衝突掀杯葛潮 馬來西亞KFC過百分店關閉
以巴衝突之後,全球多個穆斯林國家逐一發起杯葛美資品牌浪潮,包括馬來西亞及圖中海報所在的馬爾代夫。
自從去年 10 月爆發以巴衝突之後,在穆斯林人口佔逾六成的馬來西亞,美資品牌長期受杯葛,其中連鎖快餐集團肯德基家鄉雞生意便大受影響,據報有過百間分店暫停營業。結業潮下,馬來西亞政黨要求政府插手,以免造成失業及外資撤離的雙輸局面。
馬來西亞媒體《南洋商報》報道,在持續逾半年的杯葛行動下,大馬國內的 108 間肯德基分店終於熬不住而暫停營業,佔全國分店超過一成。《南洋商報》是根據 Google 地圖的資訊計算,截至上周六(27 日),已有 108 間肯德基分店關閉,重災區位於吉蘭丹區(Kelantan),有 21 間分店停業,佔該區分店數量的近八成。
親巴組織否認針對肯德基
大馬的肯德基由當地飲食集團 QSR 經營,《中國報》引述馬來西亞民政黨署理主席胡棟強指出,政府應特別關注抵制行動而導致快餐連鎖店暫停營業的事件,如果不設法緩和或結束,最終將會嚇跑外資,拖累本國經濟。他指出,若任由群體繼續發動抵制,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大量員工將會失業,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外資亦可能會撤資。
根據 QSR 網站,該集團由馬來西亞人持有及經營,在星、馬等國開設了 850 間肯德基分店及 480 間必勝客分店,造就了三萬個就業機會,其中 86% 為穆斯林。單在馬來西亞,就有超過六百間肯德基分店。除了肯德基,星巴克和麥當勞都是馬來西亞穆斯林的杯葛目標。
新加坡娸體《海峽時報》則引述不具名 QSR 員工指出,集團是藉此機會重整各分店,以維持盈利。報道引述馬來西亞支持巴勒斯坦組織 Boycott, Divestment, Sanctions Malaysia 主席 Mohd Nazari Ismail 澄清,肯德基並非該組織針對的品牌,袛是馬來西亞人覺得任何美國快餐集團都是與以色列有關。(Yahoo新聞 2024年4月29日)
鍾啟章[灼見]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本月3日揭曉的2024年度十大候選漢字,「免」字14年來首次上榜,隨著馬來西亞和中國互相實施豁免兩國人民入境簽證措施,雙方旅游互訪的人數劇增,對促進旅游經濟立竿見影,「免」字自然就成為年度十大候選漢字。
我也沒錯過這個免簽的機會,上個月中應中國友人的邀請,到荊楚大地走了一趟。抵達武漢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盡管是旅游淡季,人潮依然是絡繹不絕。走進博物館的曾侯乙展館,看到眼前的九鼎八簋,我馬上就聯想到「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鐘鳴鼎食」幾句成語。
禮成中土文明象征
由於我們只有4個人,導游小張可以仔細和深入講解,他的九鼎八簋典故,讓我對中華數千年的文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來這九鼎八簋是周朝所遺傳下來的禮制,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
周武王滅商後,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歷史教訓,用禮樂制度來規范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鼎最早是一種烹煮肉和存貯肉的方形器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禮器,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簋主要用於放置飯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宴享之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君臣、貴賤得以清楚劃分,充分體現出了商周時期嚴格的等極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管理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生活的影響。
除了對內用禮制治國,對外也以禮相待,禮遂成為中土文明的象征,譬如禮尚往來,不強佔他人的土地,師出要有名,先禮而後兵,即先與敵人溝通,倘若對方不予理會,才會動武,即使如此也從不開第一槍,以免失禮。
雖然周朝距今已經超過3086年,但是禮儀在今天的中國仍深受重視,外交活動都會嚴格按照禮節進行。打個比方,假設我是一國首長,受邀到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我的隨行部長不懂國家禮節,在國宴上用手機自拍,以「當做江湖手段來宣傳」,肯定是要被中國核心圈人笑話了。當時中方官員可能礙於我的面子,沒有當面制止部長的行為,但難免要成為私聊談天的笑話。當兩國首長在對話時,我國隨行部長如果插嘴說我的祖輩來自中土,這種不顧禮節率性而言的行為也是失禮之至。
其他可能引起詬病的不當行為還可能包括曝光國宴菜色等,中方官員會認為私人拍照什麼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把它變成公開資訊,當做外交成績來宣傳是一種低層次外交禮儀。畢竟部長是代表國家,不是代表個人或個別政黨,層次有別。這種舉止跟中國的國格,差別太大了,也會被認為跟以前這個國家的官員水平相差太遠了。
小拿破侖自作主張
一個國家的部長有時候難免需要獨斷獨行,因為部門小拿破侖太多了,這些小拿破侖往往自作主張,制定一些不利國人的措施,身為部門首長不能受制於官員,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辦事作風。可是,國事訪問,不管怎樣還是需要咨詢外交部的專業知識,以免貽笑大方。希望泱泱大國的中方能夠理解我們這些外國人禮貌不足之處,畢竟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謹守禮儀嚴以自律
現今社會禮教不彰,不僅在神州大地之外,即令中國百姓本身亦面對同樣的問題。馬來亞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日前控訴,本身因身穿短褲進入學校圖書館而遭工作人員怒聲呵斥,並揚言要將此事上告學院,導致他面臨被開除的噩運。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政府部門都有本身一套嚴格的衣著禮儀規范,即使是賭場,都有本身的服裝規格,更何況是神聖的大學殿堂。《禮記·樂記》有一句成語「反躬自省」,希望這位學生能克己反省,我們年輕的一代也要注意個人儀表、言行舉止。
不論是中國或馬來西亞,其實都是重視禮儀道德的國家。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讓我們互相砥礪、互相學習。馬來西亞明年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屆時各國首長將陸續到訪,謹守禮儀,嚴以自律,讓外國領導感覺」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應是我們舉辦外交活動的座右銘。
(2024年11月10日南洋商報言論版)
作者厚道,没明说文中的“随行部长”是谁,不過大家也猜得到哪位江湖郎中永远是那么的风头十足。大家还记得有人一部不放松从中国现场,第一手给媒体抖料;更壮观的是,还代表習主席透露,领袖在见面时说了些什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