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都靈:尼采1889年發瘋的CARLO ALBERTO廣場

尼采(1844—1900)發瘋傳說是因為一匹馬。那時,尼采儘管身體衰弱,精神經常混亂,但還是能在清晰的時候走出書房去散步,放鬆心情。但是在1889年的某個傍晚,當尼采順着與往常一樣的道路進行着他的散步之旅時,悲劇發生了。

尼采看到一匹老馬拉着沉重的車,在那裏艱難地前進,而馬的主人卻殘忍地揮着皮鞭,使勁地抽打着那匹馬,尼采當即瘋狂地跑上前抱住了那匹馬,失聲痛哭,大叫道:「我可憐的兄弟啊。」隨後尼采就瘋了。

這和尼采「主人和奴隸的道德」有關。在這當中,尼采闡述了主人和奴隸道德之間的差別。在主人道德來說是對於生命的頌揚,而奴隸道德則是對主人的憤恨。(每日頭條)

愛墾編按:陳明發提出,如果一個人白天是主人,信仰颂扬生命的道德;夜里入梦却是一名奴隶,充满了怨恨,那一匹中介的马,能載上他逃逸而不發瘋,詩的語言能幫得上忙嗎?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嘗說:“按嚴格意義界定的詩,從來不僅僅是日常語言的較高等模式。其實正相反,日常語言是一首被遺忘且被耗盡的詩,再也發不出任何回響。”)(《夢:私我的神話》193頁)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45

Albums: 說好的俳句
Location: Durin Italy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4 hours ago

丹納·藝術哲學:希臘的雕塑~~濫用戰艦和軍隊,揮霍從美洲掠取得來的金銀,虛擲最優秀的子弟的熱血,攸關國家性命的熱血,消耗在窮兵黷武,一次又一次的十字軍上面;那種固執,那種風魔,使西班牙在一個半世紀以後民窮財盡,倒在歐羅巴腳下。

但是那股熱誠,那種不可一世的聲威,那種舉國狂熱的熱情,使西班牙的臣民醉心於君主政體,為之而集中他們的精力,醉心國家的事業,為之而鞠躬盡瘁。他們一心一意用服從來發揚宗教與王權,只想把信徒、戰士、崇拜者,團結在教會與王座的周圍。異教裁判所的法官和十字軍的戰士,都保存著中世紀的騎士思想,神秘氣息,陰沉激烈的脾氣,殘暴與偏狹的性格。

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了幾世紀只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聲一樣,在藝術家四周齊聲歌唱。只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能成其為偉大。 在各人特有的差別中始終保持同一家族的面貌。

和魯本斯一樣,他們喜歡表現壯健的人體,生命的豐滿與顫動,血液充沛,感覺靈敏,在人身上充分透露出來的充血的軟肉,現實的,往往還是粗野的人物,活潑放肆的動作,鋪繡盤花,光豔照人的衣料,綢緞與紅布的反光,或是飄蕩或是團皺的帳帷簾幔。到了今日,他們同時代的大宗師的榮名似乎把他們湮沒了,你們可以看到同樣暴烈與可怕的人物,同樣的凶殺和離奇的結局,同樣突如其來和放縱的情慾,同樣混亂,奇特,過火而又輝煌的問題,同樣對田野與風景抱著詩意濃郁的感情,同樣寫一半敏感而愛情深厚的婦女。
引自:第一章)

我們現在把這個原則應用於人,先應用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以及以精神生活為對象的藝術,戲劇音樂、小說、戲劇、史詩和一般的文學。在這里,特徵的重要的次序是怎樣的呢?怎樣確定各種變化的程度呢?——歷史給我們一個很可靠很簡單的方法;因為外界的事故影響到人,使他一層一層的思想感情發生各種程度的變化。

時間在我們身上刮、刨、挖掘,像楸子刨地似的,暴露出我們精神上的地質形態。在時間侵蝕之下,我們重重疊疊的地層一層一層剝落,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容易開墾的土質好比松軟的沖積層,完全堆在浮面,只消鏟幾下就去掉了;接著是粘合比較牢固的石灰和更厚的砂土,需要多費點兒勁才能鏟除。

往下去是青石、雲石、一層一層的片形石,非常結實,抵抗力很強;需要連續幾代的工作,挖著極深的坑道,三番四復的爆炸,才能掘掉。再往下去是太古時代的花崗石,埋在地下不知有多少深,那是全部結構的支柱,千百年的攻擊的力量無論如何猛烈,也不能把那個岩層完全去掉。 浮在人的表面上的是持續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思想感情;這是流行的風氣,暫時的東西。

一個人到美洲或中國去游歷回來,發現巴黎和他離開的時候大不相同。他覺得自己變了內地人,樣樣都茫無頭緒;說笑打趣的方式改變了;俱樂部和小戲院中的詞匯不同了;時髦朋友所講究的不是從前那種漂亮了,在人前誇耀的是另外一批背心,另外一批領帶了;他的胡鬧與駭人聽聞的行為也轉向另一方面;時髦人物的名稱也是新興的;我們前前後後有過「小爺」、「不可思議」,「俏哥兒」、「花花公子」、「獅子」、「根特佬」,「小白臉」、「小浪蕩」。

不消幾年,時行的名稱和東西都可一掃而空,全部換新;時裝的變化正好衡量這種精神狀態的變化;在人的一切特徵中,這是最浮淺最不穩固的。——下面是一層略為堅固一些的特徵,可以持續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大概有半個歷史時期。我們最近正看到這樣的一層消滅:中心是一八三〇年前後。......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28, 2024 at 3:24pm

愛墾APP:克里斯蒂瓦主張將語言分為兩種層面:

1. 符號性(the Semiotic):指的是語言中非理性、情感和身體驅動的部分,通常與無意識和本能相關。

2.符意性(the Symbolic):代表語言中的邏輯和秩序,是符號的規則化使用,與社會結構和規範相關。

其他哲學家(如羅蘭巴特)則提及個體的言語(parole)及大眾的語言(langue)

符號性(the Semiotic)符意性(the Symbolic)與言語(parole)語言(langue),有何關聯?可否類比或等值?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性」(the Semiotic)和「符意性」(the Symbolic)與羅蘭·巴特提到的「言語」(parole)和「大眾的語言」(langue)確實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它們並不能完全類比或簡單等值,因為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理論框架,有各自獨特的側重點。以下是對其可能關聯和差異的分析:

1. 符號性與言語的可能關聯

符號性(the Semiotic):符號性指的是語言中非理性、情感、本能驅動的層面,常常關聯到身體的節奏、情感流動和無意識。這一層面被克里斯蒂瓦認為與個人的感性表達和內在驅動力相關,具有強烈的個體化和創造性特質。

言語(parole):羅蘭·巴特基於索緒爾的理論,將「言語」視為語言的個人化實踐,即個體在實際交際中的語言運用。這是動態的、具體的、且植根於特定場景的表達行為。

關聯:符號性和言語都強調個體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符號性中的情感流動和身體表達,常常通過言語得以顯現。例如,某人通過言語中的語調、停頓、隱喻等方式表達情感,這種表達可以被視為符號性的外顯。

區別:符號性更關注情感和無意識層面,而言語主要涉及個人如何實際運用語言來實現交流或創造意義。因此,符號性可以說是言語背後的驅動力或源泉,但言語的表達還受到社會語言規則的影響。


2. 符意性與語言的可能關聯

符意性 / 像徵性(the Symbolic):符意性代表語言的邏輯性、結構性和規範性,涉及到符號系統的組織和運作規則。它通常與社會規範、文化秩序以及語言體系的既定規則相關聯。

語言(langue):在索緒爾的理論中,「語言」是一個社會化的符號系統,是一種被集體接受的規範化結構,是個人表達的基礎和限制。

關聯:符意性和語言都關注語言系統的結構性和規範性。克里斯蒂瓦的符意性可以視為一種更廣義的語言觀,其本質上承認了符號的社會化和規範化過程。這種規範化過程與索緒爾的「語言」觀念有相似之處,二者均是個體表達(言語或符號性)賴以實現的框架。

區別:符意性強調的不僅是語言的靜態規則,還涉及其在文化和權力結構中的功能性維度,而索緒爾的語言則更多關注符號系統的靜態描述。此外,克里斯蒂瓦特別關注符意性與符號性之間的張力和互動,而索緒爾的語言理論中並未突出個體情感或無意識的作用。

3. 符號性/符意性與言語/語言的關係模型

我們可以將它們的關係看作兩對交疊的框架:

1. 符號性 言語:個體的創造性、情感性和實踐性表達,是個體將內在的符號性通過具體的言語行為顯現的過程。

2. 符意性語言:社會化和規範化的符號系統,為符號性和言語的表達提供了框架,同時限制了它們的自由度。

3. 交叉與張力: 符號性與符意性之間的張力~體現了個人表達與社會規則的對抗和調和。言語與語言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個體運用語言體系進行具體表達時的動態平衡。

4. 可否等值?

部分類比:

符號性 ≒ 言語:都強調個體性和實踐性。
符意性 ≒ 語言:都關注結構性和規範性。

不能完全等值的原因:克里斯蒂瓦的理論更關注語言與無意識、身體、情感的關係,以及符號性與符意性的動態張力。巴特和索緒爾的理論更傾向於語言作為符號系統的靜態描述和個體運用的區分。兩者的類比僅是一個切入點,但更深入地看,它們描述的現象和層次實際上是互補的,而非完全重合的。

情動作為創意的動力:個體的創意和想法(parole)通常源於情感驅動,如靈感的迸發、對問題的急切回應或對文化傳承的情感投入。在「文化創意體驗產業」中,這些情感往往成為創意內容的原動力,而語言(langue)則為這些情感的表達提供了結構。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November 17, 2024 at 9:12pm

陳明發詩想·未来哲學

即將到來的周四(21.11)是本年度的「世界哲學日」,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下的年度紀念日,肯定了哲學對人類文化的重要。

我應景重讀一點尼采和海德格爾,因為過去幾年,我主要都在讀維柯、雅各布森、克裡斯蒂瓦諸子挑戰自己的腦袋。

一般人覺得海德格爾不容易讀,偏偏學界在研究是否可能有一種叫「未來哲學」的東西時,海德格爾卻愈發顯得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因為AI使到各界對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憂心忡忡。在這方面,海德格爾極早便做了極有影響力的深思。

海德格爾的哲學對我在文創的工作,說得上有「超越現實」的功能。畢竟,哲學脫離不了現世,但也從不為現實所枷鎖。

偶爾和搞文史的朋友交流,我提及在文史工作與文化大業之間,或許還需要一個叫「文創」的環節。

但這個環節如果缺了哲學基礎,我們民族的文化大業永遠保留在(已故)鄭良樹教授所說的建國之初的狀態。鄭教授的話是在1980年代說的,將近半個世紀後,情況其實已遠遠不如建國之初了。(17.11.2024 社媒覆友)

週前,在报章上讀到一位學者参與某法會的體驗。類似的信仰體驗,是那麽的真實;但在“理性掛帥”的現實裏,一般人的觀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應可以很複雜的。在個人體驗與現實之間有所隔閡、充满二元化的張力時,任何涉及有關體驗的書寫,都只能是一種"翻譯"。

要把個人參與法會的情動(affective)體驗,"翻譯"成群體能意動(conative)的(文化)象征,亟需詩性的呼喚。這對文創領域具有啟示的作用。

現有學界人士的知識苦旅,極大部分都是在理性認知生態裏完成的。學有専攻的結果,對其他領域往往就是“隔行如隔山”。“翻譯”又談何容易?一般上,就只能用現成的、“大家能懂得”的語言,辦點說明會那樣的東西。說一句,心頭就揪一下:我有講錯嗎?他們聽得懂吗?

難怪道家有“道可道,非常道”的告戒。有些事,是不可說的。

但是,文創的(符號)言說,可能幫得上一點忙。海德格爾與德勒兹花了許多心機在藝術上,有他们的苦心。

有關法會寫作者,對于新體驗感覺是面對神山的挺拔。我倒想到山形的等平線(contour/輪廓)。它不是直線,更没有直綫两頭“對”或“錯”的絕對標凖。但對歷經過山上時光的人,能明白那些彎彎曲曲的綫條,心裏為何充滿情動的叫喚。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November 8, 2024 at 3:01pm

陳明發詩想·詩的情動轉折

遠謀提了好幾個有關詩誕生、詩言說的「思維」。值得關注的是,詩,很可能也不只是「思維」的產物。它和前語言、前意識的身心靈總體狀態有關。從近年思潮界開始熱衷「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情況來看,這條路徑值得開拓。(陳明發 08.11.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November 7, 2024 at 11:23pm

陳明發詩想·窒息現象·阿卡西記錄·象形文字

窒息現象,已是普世「特產」。如何給它(們)命名,是一心棲居詩性者的呼吸方法。還好,對時間-存在的覺知,就在那命名的勞作中。
(7.11.2024)

意識擴展,卻只能擴展進阿卡西記錄(Akashic Records)嗎?這是後現象世代詩人要頭痛的命名勞作。也是「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注定要回到現象學「感知」與「被感知」的對話。值得嘗試。(7.11.2024)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象,也可以動態地表現在:字與字結合的圖形、聲韻與聲韻的召喚。漢字表達美的能力,比我們在學校學的還多呢。(7.11.2024 臉書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31, 2022 at 6:14pm

陳明發的詩〈美食中心〉

這裏沒有兩岸


只有盤中物、杯中物


和肚子的距離


士林與濟寧是鄰居


東北或臺北只出現在


家鄉親友問好的手機號


鍋貼大肉與炸雞


在生時吃的都是南洋糠


現在躺在鍋裏滋滋響


同是本土棕櫚的油香

(31.5.202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