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轉折下的散文詩性: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突破

韓江(Han Kang),這位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小說家,可以被視為與「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相關的作家之一。「情感轉向」注重情感如何塑造個人和集體的體驗以及社會關係,而韓江的作品正好觸及了這一核心主題。

她的代表作《素食者》和《少年依然》深刻探討了歷史創傷、生命的脆弱以及人類身體的易碎性等情感問題。例如,《少年依然》描繪了1980年光州事件後的情感創傷,將個人的痛苦與集體記憶交織在一起。這種對情感和身體體驗的描寫,使她的作品與當代情感文學討論相契合。

諾貝爾委員會也特別提到她的「強烈的詩意散文」和她面對歷史創傷的勇氣,進一步表明了她在情感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韓江的作品聚焦於情感層面的創傷、復原以及情感在歷史記憶中的作用,因此,她的寫作風格和主題與「情感轉向」。非常貼切。

韓江的散文風格以其獨特的詩意表達、簡練卻深刻的文字著稱。她的寫作經常以細膩、抽象的方式描繪人類情感與生命的複雜性。韓江在她的作品中並不依賴冗長的敘述,而是通過簡潔、凝練的語言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痛苦精准地傳達給讀者。她善於在平靜、冷峻的敘述中融入強烈的情感,常常通過簡短的句子來展現巨大的精神張力。

她的散文風格中,身體與心靈的緊密聯系是重要主題之一。在作品如《素食者》中,身體的轉變不僅是個人反抗的象征,更是探討個體與社會之間複雜關係的隱喻。她的文字充滿了隱喻和象征,極少用直白的方式表達情感,而是通過具體的身體、自然景物等描寫,間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韓江的文字也充滿了「空白」感,即通過留白讓讀者自行填充情感和理解。例如,在描述暴力或痛苦時,她常以克制的筆法表現,避免直接描寫,而是讓這些「缺失」部分成為情感張力的重要來源。她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情感的藝術,既通過描寫個體創傷來反映集體歷史,也通過對人類存在的脆弱性與共通情感的探討來觸發廣泛的思考。

這種散文風格獨具一格,既表現了她個人的敘述方式,也體現了現代文學中對情感複雜性的深刻思考。

在“情動轉折”的視角中,韓江的成功嘗試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参考——

她的作品如《素食者》與《少年依然》,深刻展現了她透過情感、身體與創傷關係的交織,探討了個體與集體的情感如何在壓抑、暴力和歷史創傷的背景下被重新詮釋。以下是從這些作品中摘錄的幾個關鍵段落,以說明她的貢獻。

《素食者》: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女人拒絕吃肉的行為,揭示了她對暴力的內在反抗。一個關鍵段落描述了主人公英慧決定停止吃肉後的感受:


「我不再屬於人類了。我的身體慢慢變輕,幾乎要飄起來,仿佛我已經脫離了這個世界的重量。」


這個段落體現了韓江如何通過極簡的語言,表達出情感的複雜性。英慧通過改變飲食,實際上是在試圖脫離她所感受到的家庭和社會暴力,韓江以隱喻的方式呈現了情感轉折點:她身體的「輕盈」象征著她對身體和情感的控制,但也揭示了她逐漸脫離現實的過程。這種細膩的情感處理方式符合「情動轉折」的理念,即情感與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如何在文學中呈現情感的變化過程。


《少年依然》:
在這部小說中,韓江回顧了1980年光州事件的創傷,描繪了不同人物在面對國家暴力和社會壓迫時的情感崩潰與重建。一個重要的段落中,韓江描寫了一名幸存者在面對事件的回憶時的情感痛苦:


「他無法理解自己的身體是如何成為這場暴力中的一部分,他無法解釋自己是如何成為活著的遺物。」


這裡,韓江通過身體和記憶的交互作用,展示了幸存者面對歷史創傷的痛苦。情感在這種經歷中變得難以言喻,成為一場無聲的痛苦,留在幸存者的身體與記憶中。這種情感的呈現符合「情動轉折」所強調的情感在歷史和個體記憶中的深刻作用,特別是當創傷無法被言語化時,身體成為了情感的承載體。

韓江的寫作將情感、身體和創傷緊密結合,正是「情動轉折」文學中核心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些段落表明她如何通過極具象征性的語言,呈現情感的微妙變化與復雜性,並探索集體歷史創傷對個體心理與情感的深遠影響。

Views: 1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2 hours ago

愛墾APP·韓江《素食者》人性脆弱但殘暴且虚偽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女作家韓江(Han Kang)的作品,例如《素食者》,提醒了我們社會機制如何持續強化人性的黑暗面。並為所欲為、淋漓盡致作用于弱勢-邊緣群體身上。

其作品無疑鼓舞了後來者,可採取這樣的藝術視角與書寫,去面對他們在地的類似社會素材。例如,有些國家政教一體,給予權威至上的一些人提供了便利的機制,並動員「正義干雲」的守門犬,把關与操弄包括社媒在內的數字科技,經營出人慾橫流、靈魂腐敗的一片盛況。

有的婚姻制度甚至提倡一家多員女性成為生產工具,養育不來的孩子就送進所謂的「照顧單位」,自小就成了一些有財有勢者的玩物。一般人的想像力極有限,恐怕編造不出這樣的生命景觀來吧。

韓江的寫作常通過極端情境來探討人性的邊界。她在《素食者》一書中提及,對自我與身體的拒絕,便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制度化的暴力與社會的控制機制。

以上探討進一步暗示,在某些政權或文化背景下,婚姻、女性的身體及權利被當作生產工具,甚至成為權力者的玩物。不僅如此,幼童與年少同性,也逃不過成為他人慾望的對象。這種極端的壓迫既反映了制度化暴力,也揭露了背後的社會冷漠與權力不平等。

文中提到科技的把關與「正義干雲」的現象,暗指現代社會中技術與道德正義的錯位,尤其是在監控和權力審查的層面上。這種機制不僅沒有保障正義,反而助長了暴力的泛濫,使得壓迫景觀愈加令人不堪。更精彩的是,這些事情出自於當年所謂提倡「新聞自由」、「民權平等」、「政策透明」......的集團。

韓江警惕我們,在某些社會體制下,人性的欲望與暴力如何被放大到極致,對弱勢-邊緣者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這種景觀的呈現,不僅是對個別領導的控訴,也是一種對社會、政治機制的深刻批判。


若有人提問:「人可能殘酷到什麼程度?」其實也包括「人可能偽善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有「人可能愚昧到什麼程度?」

在韓江的作品中,不難找到與這提問相呼應的例證——

殘酷:韓江的小說《素食者》以其對極端暴力和身體控制的描寫,探討了人類殘酷的極限。主角英慧通過拒絕肉食來抗拒社會與家庭對其身體的控制,但她的選擇卻遭到家庭的極端反應,甚至被視為精神異常。英慧的丈夫、父母和社會對她的處理方式反映了人類在面對「異類」或不順從時可以殘酷到何種地步,表現出壓制個體自由的暴力傾向。這種殘酷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殘忍。

偽善:韓江揭示了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偽善,尤其體現在英慧的丈夫和家人對待她的方式上。他們表面上關心她的健康和精神狀態,但實際上是在維護社會規范和家庭秩序的穩定。當英慧逐漸拒絕肉食、轉向拒絕一切食物時,丈夫和父母表現出道德上的自負,似乎在為她的「正道」操心,實際上卻是在用社會期待與傳統規則壓迫她。這種偽善掩蓋了他們內心的自私與控制欲。

愚昧:愚昧的表現同樣在《素食者》中清晰可見,尤其是對英慧行為的誤解和病態的應對。社會和家庭無法理解英慧內心深處的抗爭與痛苦,將她的選擇簡單歸類為精神失常或叛逆行為。她的家人和丈夫在不理解她的情況下,選擇通過暴力和醫療手段來「矯正」她,這反映了社會對個體差異、心理困境的無知與盲目恐懼。

通過這些例證,韓江的作品不僅探討了人類殘酷的極限,還深刻揭示了人類在道德上的偽善和對複雜個體選擇的愚昧。她將這些複雜的情感和社會現象通過藝術化的視角展現出來,使得作品在批判社會與人性的層面具有強大的沖擊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