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4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aturday

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摘要: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要介紹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 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並對其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錢學森先生, 除了是人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外, 在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完善系統科學、創建思維(認知) 科學、人體科學等領域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從哲學的高度, 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等科學技術部門,顯示出它們之間普遍聯系、互相促進、完整一體的關係, 體現了從工程技術、科學、哲學的不同層次的多學科、跨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

只有像錢先生這樣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 對科學研究有扎實功底和深厚造詣, 同時又具備兩彈一星的雄厚的工程實踐和組織管理經驗, 才能高度概括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他在系統科學領域的三個層次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前瞻性地提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 在複雜性科學成為新世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熱點中走在國際的前列。更重要的是, 他始終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可操作性, 面對當前科技與人文交融, 自然與社會面臨發展, 他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複雜性科學的交叉融合基礎上, 創造性地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 成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科學方法論。

本文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發展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述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最後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 並對它們的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1 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是信息時代的要求

追溯歷史, 思維科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葉青在1931 年的一篇題為《科學與哲學》的文章中提出。
他把自然、社會和思維三種現象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了嚴格的界定, 指出自然、科學和思維的根本區別,在於自然現象是不經過人的行為就已經存在的,社會現象是要經過人的行為才能夠存在的, 思維現象是未經過人的行為的因而未外化成事實的觀念作用和觀念形態 。所以從研究對象來看,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有本質的區別。

作為人的觀念作用與觀念形態的思維現象, 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相比, 是未經過人的行為 , 因而也就成了未外化成事實的存在了。他認為, 思維科學不僅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 而且不久將會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鼎足而立.


恩格斯(Engels) 曾說: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 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 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 關於思維的科學, 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 是一種歷史的科學, 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那麼, 我們當前時代的理論思維, 關於思維的科學又是什麼呢?

20 世紀80 年代, 錢學森開創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正是對此問題作出的回答。

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 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平行的一大科學部門,其產生、發展和研究的推動力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20 世紀70 年代, 日本提出了模式信息處理系統計劃(Patter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PIPSP), 其核心是發展語音、文字、圖像等模式識別技術, 解決計算機與人類活動的環境直接通信的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 日本進一步提出了知識信息處理系統計劃 (Knowled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KIPSP), 或稱為第五代計算機計劃, 聲稱要把日本的知識信息系統推向世界, 進行一場人工智能對世界的挑戰。

由於計算機是關鍵的信息核心技術, 一時間各國都重視, 美國隨後制訂了高性能計算機計劃, 中國也在863 計劃的信息領域中設定了智能計算機項目(即306 主題), 並成立了相關專家組。當時提出要進行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 正是與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的進展有直接關係, 是要為這些科學技術建立理論基礎。

2 早期國內對思維學的研究

錢學森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與他年輕時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和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IT) 學習工作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他在1991 年4 月做關於人機智能系統的談話時認為, MIT在20世紀60年代的貢獻是培養出一批工程師, 在技術科學和工程之間搭了一座橋梁, 所以後來全世界都學MIT。而CIT 的貢獻則是在上世紀20 年代培養出一批工程師加科學家的人才, 比MIT 培養的人高明一些。

此外, 他發現發達國家中成功的科學研究中心, 都有所謂討論班(Seminar), 他在CIT 也有幸參加過這種活動, 印象很深。後來, 他回顧自己最幸福的時刻: 一是在美國Pasadena 參加導師馮·卡門(T. V. Karman)主持的討論班; 二是60年代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家委員會會議。1 究其原因, 都是高度民主的氣氛, 不管與會者的身份、地位, 大家一起暢所欲言參與討論, 所以思想活潑。

1984 年他推動召開了全國思維科學討論會, 提出思維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隨後在國內組織了系統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三個討論班,以這一形式積極推動三門學科的交叉研究和發展, 並先後發表了數篇重要論文和講話[14].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6

Bow by David Parsons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aturday

思維(認知) 科學的基礎科學是思維學, 主要研究人有意識思維的規律, 它又可細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學、形象(直感) 思維學和創造思維學三個組成部分。其中, 創造思維是智慧的源泉, 抽象(邏輯)思維和形象(直感) 思維都是實現手段。思維學中目前只有抽象(邏輯) 思維研究較為深入, 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邏輯學, 而形象(直感) 思維和創造思維研究工作相對較少, 還缺乏科學的歸納。

創造思維是實現創新的內在機制和深層動力, 貫穿了創新過程的多個層面. 胡錦濤主席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一文中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力度研究創造思維, 這對未來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提升創新意識, 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

除了思維學之外, 錢學森還將信息的研究列入思維的工作對象。信息是人為了認識事物的需要, 從物質運動概括出來的。對於信息的研究最早是從通訊技術入手的。 美國科學家香農(Shannon) 在20世紀40 年代提出通訊信道中信息傳遞理論, 開始有了對信息的准確計量。後來信息的研究受到控制論的影響, 形成了信息論.由於信息是接受者必須知道如何提取, 它才存在。因此, 研究信息和信息過程的學問信息學, 成為了思維(認知)科學中另一門基礎科學。

3 形象(直感)思維是思維(認知)科學的突破口

思維(認知)科學研究的突破口在於形象(直感)思維, 這是錢學森在斯佩里(Sperry) 開發右腦學說的基礎上, 於1984 年的全國思維科學討論大會上提出的。斯佩里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神經心理學家。1954 年他證明了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 提出了兩個腦的概念, 並榮獲了198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上世紀50年代同在CIT 工作的同事, 研究興趣廣泛的錢學森受到了斯佩里研究的啟發, 在那時開始思考人的思維問題。這一思考脈絡一直延伸到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內正式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

應當說, 斯佩里的工作, 特別是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右腦的發現, 給了錢學森很大的啟示。他在1986 年9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指出: 思維科學的研究, 我仍然以為其突破口在於形象思維學的建立, 而這也是人工智能、智能機的核心問題。因此, 這也是高技術或尖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點。我們一定要抓住它不放, 以此帶動整個思維科學的研究。

此外, 中國哲學家的一些觀點對認識形象思維也有幫助。熊十力將人的智慧稱為心智, 心智又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叫性智 , 另一部分叫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 是抽象(邏輯)思維的體現。

性智是一個人把握全局, 定性進行預測、判斷的能力, 是通過人腦的信息處理獲得的那種直感, 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結果, 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作與鑑賞能力等都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體現。錢學森在熊十力的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指出: 性智又可分兩層,低一層次是以形象為基本的, 可以稱為象智 , 高層的才是性智(如圖1所示)2.

圖1 量智、象智和性智的關係
Fig.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quantitative intelligence,imagery intelligence and qualitative intelligence

形象(直感) 思維是比較難以研究的, 但是開展形象(直感) 思維的研究可以使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 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5]. Cognitive science 被稱為認知科學。認知是Cognitive, 識別是Recognition, 所以心理學界一部分學者也稱識別為再認知。

人進行模式識別的過程是形象(直感)思維的主要內容之一[6], 在認知過程中, 人首先建立一種
心理意象, 當再看見這個東西, 兩者能匹配, 就再認了。這是最簡單的思想。這種匹配可以從研究思維得到啟發: 它是那麼靈活,怎麼能夠通過機器實現? 機器做起來很死板,只有通過抽取特征。這種模式有什麼特征, 抽取出來, 由特征構成一個簡要的模式, 這樣進行匹配。在探討形象思維的過程中, 錢學森與作者之一曾以對聯為研究對象, 做過一些相關研究工作。

對聯是中華民族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 錢學森認為對聯與人的形象思維有關, 他指出: 從思維學角度看, 對聯的過程是: 出聯的上聯是給出一個結構, 請應聯的下聯人按此給定結構去找零件, 字、詞填入這個結構, 思維就在於搜索思想庫找材料。這就是對聯答對聯的思維學搜索入結構。3 他認為形象(直感) 思維與答對聯正好相反, 有材料, 但無結
構。思維的任務是找形象, 即結構。因此, 他指出應當利用好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學作品, 從思維學的角度去研究。

4 對思維(認知) 科學的重新界定及揚起一面旗幟

思維(認知) 科學到底研究哪些內容?錢學森指出應當分清什麼是人體科學,什麼是思維科學.他認為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體科學中神經心理學要研究的領域; 而更上一層的所謂感受則是精神學的研究領域; 只處理所獲得的信息, 那才是思維學的研究課題4.

對於信息來說, 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傳輸、信息的處理、信息的存儲等等環節. 思維學只考慮信息處理, 其他都屬於人體科學的范疇.在處理的方式上, 他認為處理可以只是人干,也可人機結合 。而進一步伴隨著Internet 的普及, Cyberspace (數字空間或信息空間) 越來越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他認為Cyberspace是人機結合的思維思想活動世界, 似可稱為智慧大世界, 簡稱智界5.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aturday

(續上) 1987 年, 圖靈獎獲得者、認知科學大師司馬賀(H. Simon) 教授到中國講學時, 曾於6 月24日給錢學森寫過一封信, 通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所長荊其誠轉交給錢學森。信中談到:

“我所熟悉的大多數認知科學家對於超越感觀感知(Extra sensory erception, ESP) 認為是不可知的, 但是對有些情況, 像所有不可知那樣, 經過長時期, 通過證據加以解決, 我了解您本人的興趣在於創造思維以及形象思維, 這兩個題目也是近年來我自己進行的中心研究問題。”

在信的最後, 他提出希望在認知科學方面, 在中國及國際方面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隨信還附贈一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他的專著《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 不過, 由於當時錢學森還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工作, 不方便與司馬賀會面, 兩人遺憾地擦肩而過。


但是, 錢對這封信很重視, 將信轉給作者之一, 使作者有機會從二位大師的觀點學習獲益, 從中汲取營養, 得到啟發, 應用於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中。5

思維的系統觀與思維系統工程眾所周知, 錢學森在多個學科的開創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並且在研究工作中始終體現學科交叉的思想。系統科學是他的另一項代表性工作,按照科學技術體系的三個層次劃分: 工程應用層次, 具有代表性的各種系統工程; 技術科學層次,其《工程
控制論》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經典著作[7]; 基礎理論層次,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是《創建系統學》一書[8], 書中提出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論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9]. 並從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角度指出,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處於思維(認知) 科學的工程應用層次, 創立並發展它, 將為思維(認知) 科學的技術科學層次和基礎科學層次(思維學) 提供營養。

他進一步提出思維的系統觀[10]: 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 逐步構成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 解決課題的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 然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這就是思維的系統觀, 是系統科學方法在思維科學中的應用. 6 即從思維的類型看, 要解決一個課題,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課題, 單靠一種思維系統如抽象思維是不夠的,至少要用形象(直感)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的配合。

所以解決一個課題的思維是更高層次的二階思維系統; 從思維的過程看, 要能解決一個課題必須依靠各種知識和信息, 而且要在思維過程中不斷提供知識和信息, 所以用系統科學的術語來表達, 上述系統屬於開放系統的范疇。

至於咨詢和決策工作, 要解決的、要作出回答的問題更不是單一的課題, 而是課題群, 並且是有相互關聯的課題群。參與問題研究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而是一個專家集體, 有幾十甚至更多的人。這種思維過程必然非常複雜, 其規模比思維大系統還要大, 用系統科學術語來說,就是思維巨系統, 也就是更高階次的思維系統。建立和開動這樣的開放思維巨系統,就是思維系統工程。思維系統工程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思維,湧現群體智慧。

20 多年來, 思維(認知) 科學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和複雜性科學的研究成果, 綜合成為人機結合的智能科學的研究, 在國內外開展起來[11 15].


6 社會思維與群體智慧

社會思維是指人作為社會整體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它是在整個社會時間、社會關係的基礎上, 無數個人思維和各種群體思維交互作用、多元復合的觀念體系. 從思維主體范圍的角度來看, 社會思維包括個人思維和群體思維。群體思維是以若干思維個體組成的群體作為思維主體形成系統的特有功能, 從而產生單個個體所不能達到的整體思維能力. 錢學森認為: 社會思維是多個大腦在信息網的聯通下, 形成比單個大腦更複雜、更高層次的思維體系.如果說形象(直感) 思維是並行多線交聯思維,那社會思維更是如此。 7

因此可以說, 群體思維是在個體思維差異之合理配合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通過思維互補形成總體思維功能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綜合個別主體之長, 彌補個別主體之短,它既能形成一種個別主體所沒有的新的認識能力[16], 又能使群體中諸個體的認識能力得以擴大.如此反復促進,就形成了整體智慧, 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擴大了的認識能力。

社會思維學正是一門研究人作為集體來思維的規律及其與集體思維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科學。錢學森在倡議建立思維(認知) 科學的過程中指出: 社會思維學要研究人作為一個集體來思維的規律以及它與集體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在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里, 也研究集體和集體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對於一個人思維的作用。 那麼, 反過來說, 個人生活在社會里,它對於社會的集體也有作用、也有貢獻。

因此, 我們要研究個人跟集體和集體創造精神財富在思維方面的相互作用 。當群體處於這樣的思維狀態下, 就會使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從而發揮其前所未有的水平, 使思維的結果實現跨越,湧現出群體智慧, 而實現這種群體智慧有賴於綜合集成的科學。(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riday

他把社會思維學融入到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並進一步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人體科學的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 發展為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17], 充分體現了人機結合的思想, 綜合了信息空間中的群體智慧[18]

7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的關係

在中國, 錢學森作為思維科學的倡導者, 與認知科學的研究者不同, 他具有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理論背景, 在科學相關知識上功底扎實、造詣深厚, 又同時具備兩彈一星的工程實踐經驗, 這使得他所倡導的思維科學較之認知科學在層次上更加廣泛, 更時刻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工程可操作性。

他最初曾建議思維科學的英文譯為 Cognitive Science [4], 並在 19836 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說: 國外的Cognitive science 的確比我們的思維科學窄, 但我想來想去, 還是用這個詞, 但擴大其內含變成我們的思維科學。後來, 考慮到這樣做容易產生混淆, 1986 年他指出: 思維科學是非常重要的, 似應譯為Noetic sciences, 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 8

他這樣做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盡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有許多共同之處, 但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與認知科學相比較, 思維科學不僅是一個學科群, 而且還是一個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平行的科學技術大部門, 它具有以下三個有別於認知科學的特點:[19]

1) 思維科學內部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應用, 並以認識論為橋梁與哲學相聯系。

2) 就所包含的已有學科或學科分支而言, 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也不盡相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學和腦神經學被排除於思維科學之外, 這是從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出發, 立足於建立中國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來考慮。這樣, 可以將更多的工程技術列入到思維科學中來。換言之, 錢學森更傾向於思維科學的實踐和應用, 而不是在哲理思辨以及廣無止境的探索中漫游。

3) 思維科學還預言了有待建立的新學科

作為基礎科學的形象(直感) 思維學; 作為智慧的湧現的創造思維學; 作為體現群體智慧的社會思維學以及在人工智能的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智能科學等等。他在1988年1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談到思維學、思維工程以及指導思維工程的技術科學思維系統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如圖2所示。


上面第3) 個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對既有學科做新的劃分, 只屬於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學的現象學研究 ; 找出那些有重要任務, 但現在還沒有人做的學問, 則跨入了研究一個學科的動力學的疆域, 這往往預示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誕生。
第3) 特點為實現如何去提高人的思維能力,這一根本目標指明了方向,為相關新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 認知科學也在不斷向前發展。20 世紀70 年代, 司馬賀曾將其歸納為: 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20]. 1993 年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在華盛頓組織了一次有30 個大學約100 位專家參加的認知科學教育會議, 會上對於認知科學有一致的看法: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的智能(Intelligence)、其他動物的智能及人造系統的智能的科學. 研究內容包括: 感知、學習、記憶、知識、語義、推理、語言、注意、意識及思維等. 由於這門科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人們從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數學、語言學、哲學等不同的領域進行有關的研究. 不難看出從研究人的智能方面,認知科學和思維科學有其互通之處. 認知科學將人的思維作為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的理論基礎; 而思維科學是要為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建立理論基礎. 兩者在研究內容和目標上,可以說殊途同歸。

回顧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史, 它們有眾多的互通之處, 例如: 思維科學的思維分類對認知科學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認知科學對人類思維建模曾有許多借鑑和發展. 在今後科學研究的道路上, 兩者同樣可以互為參詳、相得益彰。

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進展, 都要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手段. 例如, 思維科學關於創造性的社會思維湧現需要在萬
維網(WWW)和靈境技術及多種軟件支持下才能完成; 認知心理學新理論的建立, 像自適應神經系統需要在腦神經全景上映圖和定位。我們從歷史和發展中得到啟示, 有理由相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在人類智能研究, 在後信息時代的人類自身發展和完善的漫長征途上會攜手前進, 經過科學的碰撞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本文作者:戴汝為&張雷鳴;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與智能科學實驗室北京100190;原題: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etic (Cognitive) Science in China];謹以此文深切緬懷中國自動化學會創始人及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錢學森先生;第36 卷 第2期 2010 年 2 月自 動 化 學 報 ACTA AUTOMATICA SINIC;收稿日期2010-01-22;錄用日期 2010-02-02;關鍵詞 思維科學, 認知科學, 形象思維, 社會思維, 群體智慧;參考文獻略,請參閱原文)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1, 2024 at 7:40a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導讀·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未來產業的佈局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芮明傑教授在發表於《社會科學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為我們闡述了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對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指出,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的未來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向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這些問題是全球各國必須面對的,中國也不例外。

我們定義的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今天來看,這樣的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目前尚處於科學技術探索萌芽期,未來有可能孵化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能夠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的潛在產業,一定對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 I 識局)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0, 2024 at 9:53pm

未來產業的五大基本特征

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以及未來動態競爭優勢的保持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十分重要的。短期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推動中國與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也是產業體系現代化長期謀劃的考慮。長期來看,如果說目前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起步不久,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下風,競爭優勢需要努力建立,那麼未來產業的佈局則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

從目前人類社會對未來的期盼以及目前科學技術進步趨勢來看,我們所選擇未來15至30年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有如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具有綠色低碳新形態。未來產業本質上和形態上都是綠色低碳的產業,因為我們對於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承諾,以及全球共同應對氣候、碳排放的努力,都會要求未來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是低排放低污染環保清潔的產業,而且技術進步也為此做好了准備。

第二個特征是各類前沿技術的新結合。未來產業,既有通用技術的創新應用,又有專有技術與工藝技術的協同結合。更重要的是未來產業還是許多跨領域的前沿技術融合交叉結合創新形成的。換句話說,未來產業具有前瞻性領先性的未來先進技術密集特性。

第三個特征是創造未來社會新需求。未來產業是未來的供給,而且是有大量需求的供給。未來產業通過突破性的技術與產品或服務創造了未來市場上的大需求。從歷史角度看,我們現在的很多產業實際上都是一百年前的未來產業,比如說汽車產業、計算機產業、互聯網信息產業等等,都是技術創造形成產品或服務,創造了大量的需求而成就的產業。由於這些產品本質上符合人類的基本需求特性,通過努力才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第四個特征就是催生發展新空間。未來產業形成發展之後,它一定給當時的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用,同時它還可能帶來更多的發展新空間,例如量子計算機如果成為產業即成為大規模可以使用的產品或服務,那麼可以想像出這個產業一定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衍生的其他產品與服務,就像當年的計算機促成後來的互聯網一樣。

第五個特征是引領未來發展新動能。我們佈局的未來產業是希望其將來能夠成為當時引領發展的領軍型產業,不光自己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其能夠具有帶領當時其他產業發展進步的功能,這樣的話此未來產業就具備了未來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就像今天的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領先發展的關鍵。

佈局未來產業意味著要選擇培育有上述特征的若干產業。那麼怎麼選擇呢?是否通過對現今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對前瞻科學技術的預見就可以選擇?

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

佈局未來產業的關鍵困難是我們難以判斷今天正在發展進步的前瞻科學技術是否就一定導致未來產業。

前瞻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未來前瞻技術轉變為未來產業一定也要經過這個過程。如「量子技術」是前瞻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可以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未來產業一定是由現在看來十分前瞻的技術支持的。

歷史已經證明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結果都可以形成新產業,不能簡單只從科學技術研究趨勢來判斷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因為科學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支持,但其本身不是產業。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通用技術、專有技術、工藝技術。(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0, 2024 at 12:34p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

(續上)
通用技術是指基礎性的可以支持很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研究與應用發展的技術,例如算法、數據獲取與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信息通訊技術、生物基因技術、量子科技等。算法就是一個通用技術,今後凡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方面,都跟基本算法有關係。而數據、大數據數據獲取分析技術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應用這樣的技術,所以它是一個通用性的技術。通用技術雖然也是未來產業所需要的,但並不直接導致一個產業。

專有技術是指在通用技術基礎上,結合不同應用領域進一步深化研究發展形成的新技術。專有技術是在某一個領域裡面的特有的技術,如新能源技術、減碳技術、航天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等。專有技術的特點是只能適應於某個特有的領域,比如說航天技術就只能適合航天領域,通用技術跟專有技術的區分就在於一個是普適性的,一個是專有的,兩者也有相關的關系。

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上來講,上述技術創新的成果即便十分偉大,是突破性創新,但如果沒有工藝制造技術,這個技術成果就無法轉化為產品,或者轉化為產品卻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而且質量與品質還不穩定。所以工藝技術、制造技術是產業化關鍵的技術之一。在工藝制造技術裡面,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新產品模具開發設計,因為有了模具才能有標准化的產品生產,模具的開發其實也是一種創新。有一些產品很粗糙,首先是因為這個模具不行,於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很粗糙。

要成就一個新產業,僅僅有其中一個方面的技術成果是不行的,需要這三類技術的協同創新互相銜接才行。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以為目前的一些前瞻科學技術未來就一定能夠成為產業,現在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盡管這個技術創新成果十分重大,也僅僅是成就未來產業的一個可能而已。所以從科學技術進步趨勢角度判斷未來產業具體是什麼只是一條路徑,某個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就是某個未來產業,但可以導引與支持未來產業誕生、成長與成熟。

由於選擇與布局未來產業對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及中國未來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確立十分重要,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識局)


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全球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未來的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進步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等等問題就放到了全球各國的面前,於是對「未來產業」的預見與佈局謀劃應運而生。

技術預見只是一個重要路徑

佈局未來產業,就必須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樣的產業。盡管今天與未來前沿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生產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可以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型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但未來產業一定是現在看來十分前沿技術支持的。如「量子技術」是前沿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因此從前沿科學技術入手,從對前沿技術發展的預見進而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才能推動未來產業順利成長與發展,就順理成章。

技術預見在發達國家早就有之,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的書中就預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未來的文明即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認為:第三次浪潮的社會有五個重要的特征: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 2)經濟活動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 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 4)經濟運作的典型主體目前處於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 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不明確。

四十多年過去了,托夫勒也於2016年7月2日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7歲。他應該是已經看到了當年他的許多預見在今天已經一一驗證了。我們今天的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不是已經1)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社會已經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2)資本已經不再這麼重要,而知識與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3)人的腦力已經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將來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替代人腦的替代物;4)今天海爾公司倡導的「人單合一」式的平台經濟、小微經濟正在快速發展;5)而與互聯網發展相關的平台經濟的出現正在導致去中心化。(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9, 2024 at 1:10pm

中國科學技術預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並於2000年後形成系統性的技術預見研究。2003年,中國科學院開展了「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並於2009年發佈了《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描繪2050年中國在能源、人口健康、空間與海洋等18個重要領域的科技發展路線圖。之後,還有許多研究機構開始了對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經濟、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分散,遠見不夠。

其實科學技術預見非常重要,二戰之後美國曾經有的一個研究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就是一個十分經典,十分成功的科學預見報告。它對美國戰後科學技術發展,成就全球領先貢獻很大。2022年美國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也是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預見法案。然而這些報告與法案本身不是未來產業預見的報告,因為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產業,但會深刻影響未來產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進行預見的需要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以便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進行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我們對未來產業形成與發展進行預判。

預見未來產業的五個方面

進行未來產業佈局的前提是要對未來產業形成發展的方向、重點,由此導致的資源配置規劃進行研究,這就是要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預見研究。未來產業預見研究很重要,是確定未來產業佈局前期重要研究工作。為此可以專門設個研究院,或者在現行產業研究院中專門設這一機構。預見的科學性與理論方法准備有關,於是建立和開展未來學學科建設,培養未來學研究人才十分重要。顯然,所謂的戰略科學家不能沒有未來學的理論造詣。我以為預見未來產業可以有五個方面入手:

1、從人類未來需求預見入手。人類未來的需求是未來產業產生發展的邏輯起點,未來產業是未來社會的供給,因此未來產業產出的產品與服務需要與人類社會的未來需求相適應,才能持續生存發展。然後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未來究竟具體需要什麼,這樣就給了我們做需求預測一個挑戰。現行對消費者未來消費的預測是建立在現行需求基礎上的,最多是短期有效。我以為中長期對需求的預測是困難的,但有一個基本邏輯又是正確的,這就是未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符合人們的本性欲望,如果說人們的本性欲望是健康,低碳,安全、和諧,便利等,那麼未來產業供給的產品與服務就必須符合這些人們一個或多個方面的本性欲望才行。例如如我們可以斷定人們對未來會追求個性化消費,於是從今天到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產生,現行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術也都會為此准備,所謂工業「4.0」智能生產技術看、數據分析等就是為此而准備的。


2、從破壞性創新、突破性技術進步預見入手。未來的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是有可能導致原創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進而有可能發展形成未來產業。從這個角度進行預見其實是科學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來對未來產業進行預見。而破壞性的創新和突破性的技術進步首先可能與通用技術發明創造的未來重大突破有關,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現行的世界,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不久前出現的ChatGPT以及延伸各種相關專有技術和後來的產品與服務不是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嗎?ChatGPT可以看做時下人工智能方面的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源於科學基礎研究的突破,所以預見未來產業所以要從科學基礎研究的進展,要從通用性技術的變化來預見。

3、從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發展方面進行預見。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導致未來產業形成。例如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就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結合,進而形成新型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 服務等,創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產業。今天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看上去沒有關聯的技術與產品,未來它們或許由於某個方面的技術進步就導致了融合,聯接了起來,進而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例如數字新技術。

4、前沿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創新也可能形成未來需要的產業。未來前瞻的通用技術專有技術或工藝制造技術嫁接到現在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中去,通過這種嫁接與融合創新,可能形成新型技術與產品。比如說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技術可以嫁接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各樣產業裡面去,加入到家居行業未來就可能形成未來的智能家居行業,嫁接到醫療制造設備行業就可能形成智能醫療設備行業,等等。這就是前沿技術跟現行產業的融合可能導致未來產業的發展。

5、不同的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創新,也可能產生新的適應未來需求的產業。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產業的邊界模糊化了,融合性加強,例如制造業與服務業已經開始了深度融合,因此我們有理由通過推測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跟未來產業之間未來的融合,可能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20, 2024 at 9:05pm

[彩繪玻璃]

有一面彩繪玻璃窗,從上到下只被一個人物形象所佔滿,那人的模樣跟紙牌上的大王相似;他就在上面頂天立地地站著,教堂的拱頂成了他的華蓋。……其中有一面窗像長條的棋盤,由百十塊長方形的小玻璃拼成,主調是藍色的,像當年供查理六世用來解悶的一幅大紙牌。

[古老的建築]

這座建築可以說佔據了四維空間——第四維就是時間,它像一艘船揚帆在世紀的長河中航行,駛過一柱又一柱,一廳又一廳,它所贏得、所超越的似乎不僅僅是多少公尺,而是一個朝代又一個朝代,它是勝利者。

[拱門]

重重疊疊哥特式的、風姿綽約的拱門,一個挨一個地擋著,讓外人一眼看不到樓梯,好比一群千嬌百媚的大姐姐,笑吟吟地擋住了身後土裡土氣、哭哭啼啼、衣衫寒酸的小弟弟。

[拱頂]

幽暗的拱頂下,天花板上鼓起一道道粗壯的筋脈,像一隻巨大的蝙蝠張開的翼膜。


[教堂牆上的植物]

然而在教堂和非教堂之間,卻有一道我的思想始終不能逾越的界限。盡管盧瓦索夫人的窗前有幾棵倒掛金鐘,習慣於不知趣地縱容耷拉著腦袋的樹葉到處亂躥,那上面的花朵開到一定時候,總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紅得發紫的面孔貼到教堂陰沉的牆上去涼快涼快,我覺得倒掛金鐘並不因此而沾上靈氣;在花朵和它們所投靠的陰沉的牆面之間,我的肉眼雖看不到半點間隙,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卻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深淵。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18, 2024 at 4:08pm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中國當代的一些作家似乎有一種「諾貝爾文學獎」情結。我不認為有此「情結」有什麼不好。問題在我們要反省我們自己的創作,何以不能出現真正震撼人心的有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我們作品的數量並不少,但思想藝術質量高的作品並不多。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我們的作家在寫作時,缺少刻骨銘心的體驗則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們寫工人下崗所產生的苦痛,只是從旁表示同情,很少有那種「我就是下崗工人,那苦痛就是我親自體驗過的苦痛」的情感,結果雖然寫了「下崗」,也缺少應有的藝術「分量」。我這篇文章試圖談一談作家的經驗與體驗的差別,並進一步說明體驗對文學創作的美學意義。

一、經驗與體驗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經歷。人從兒童成長為成年,要經過許多人生階段,遭遇許多事情,有自己的見聞,也有自己親自參與過的事情。這些個人的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統稱為經驗。例如一個以醫療職業為生的人,他先要學習,獲得醫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然後到一所醫院去當醫生,醫治了許多病人,有的醫治成功,有的醫治失敗,還有他要過一個人的普通生活,所有這些都叫做經驗。

我們常說某某大夫治病有豐富經驗,就是對「經驗」這一概念的准確的理解。但是人的經驗是他的生物的或社會的閱歷,大致說來,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經歷性的,就是說他經歷了這件事情,並有相關的常識和知識;還有一種則不但有過這個經歷,而且在這經歷中見出深刻的意義和詩意的情感,那麼這經驗就成為一種體驗了。

體驗是經驗中的一種特殊形態。可以這樣說,體驗是經驗中見出深義、詩意與個性色彩的那一種形態。例如一個人吃飯,如果是純生物性的需要,或一般的日常生活行為,那是經驗;但假如這次吃飯富於個性特點,並從中引起深刻的感情激蕩、令人回味的沉思、不可言說的詩意等,或者如別林斯基所說,小說家「可以描寫一次他(指小說主人公)吃飯的情形,假如這一餐對他發生了影響,或者在這一餐可以看到某個時代某個民族吃飯特點的話」[1](P127),那麼這種情況下的「吃飯」就是體驗了。(下續 / 全文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2015-06-23 爱思想平台;關鍵詞:經驗 體驗 個性 深義 詩意 )

延續閱讀:

審美、風格、體驗

韵文化:风雅、高雅 ~ 潮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審美、風格、體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