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1

【主持人語】(河南大學 張克定教授) 體認語言學是王寅教授將認知語言學本土化而提出的一種新興理論,倡導「現實—認知—語言」這一核心原則,為各個語言層面提供了統一的解釋方案,得到了學界眾多學者的積極響應。為反映此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刊特推出「體認語言學研究」專欄,共收錄6篇論文。王銘玉、康喆文一文以人本觀和體認觀為切入點,探討了符碼體認、符喻體認、符間體認、符化體認和符域體認,並據此提出了構建體認符號學的構想; 王寅一文認為體認語言學融入了馬列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後現代哲學的體驗人本觀,具有更為開闊的哲學視野,據此勾畫了體認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框架,並對其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

張克定、張曉一文認為體認者在體認抽象方位關係過程中具有主體性作用,抽象方位關係的體認理據為抽象實體的空間化機制,抽象方位關係構式具有必備性限制條件和語義限制條件。劉玉梅、王敬媛一文探討了in空間關係中界限的體認基礎和體認方式,發現in在空間維度、完整程度、形狀形態和存在形式等方面靈活多變,而決定in空間關係的關鍵因素則是其對射體的包圍程度和包圍力。廖光蓉、劉嵩一文在體認語言學框架內討論了「裸X」中「裸」的4種意義重構情形,認為這幾種意義重構多為一個語法化和去語法化糅合並進的過程。李鑫穎、李勇忠一文探討了體認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之間的鏡像互動性,發現英漢跨類表量結構在通用度和浮游性方面存在異同,跨類表量現象具有雙重機制性。我們相信這些成果會有力推動體認語言學向縱深發展。

摘 要: 後現代體驗人本觀以「體認」為核心,反映了後現代語言哲學的發展趨勢。符號學把世界劃分為構、語義和語用3個符域,它們與語言哲學構成了內部的相互關聯。我們可以據此從符碼體認、符喻體認、符間體認、符化體認、符域體認等方面分析符號生成過程中的體認觀,甚至可以嘗試構建符號學的一門新型分支學科———體認符號學。

1
引言

20 世紀70、80年代,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從文學中脫身而出,急劇蔓延,迅速在文化、藝術和社會運動中擴展開來。鑑於後現代思潮與生俱來的「流浪」特性,學者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界定至今爭論不休,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後現代」主要不是指時代化意義上的一個歷史時期,而是指一種思維方式。「後現代主義」至少可以從3個層面加以理解: 文學藝術上的後現代主義、社會文化上的後現代主義和哲學上的後現代主義。(王治河1993: 4)

作為一種廣泛的文化思潮,後現代主義成為了繼西哲研究本體論轉向、認識論轉向、語言論轉向後的第四大轉向。後現代思潮的一個認識基點就是對一切理性主義和現代性思想的普遍質疑、懷疑和解構。(黃秦安2012: 49) 以反傳統、反基礎、非理性、去中心化為主要特征的後現代哲學再次將「人本觀」納入視野,對語言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後現代哲學家凸顯了被淹沒的人本觀,大力倡導從感知和體驗的角度來解讀心智、理解語言,揭開了後現代哲學視野下研究語言的新篇章。(王寅2012: 13)

王寅教授為首的一批體認語言學學者經過20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體驗人本觀」( embodied humanism view) ,認為 「人本」是 「認知」的基礎,「認知」是通過 「人本」實現的。(王寅2013: 5) 王寅將萊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約翰遜 ( Mark Johnson) 提出的「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 修正為 「體認語言學」(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即心智和語言都是來自對現實世界的「體 ( 互動體驗)」和「認 ( 認知加工)」。

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作者:王銘玉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康喆文 [陝西師范大學全球區域與城市研究院] 原載:第44卷 第2期 2021 年3 月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