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可以說,心理活動是人類思考和交流的一種特有能力。而「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或原理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含心理加工過程的整個范圍——從感覺到知覺、神經科學、模式識別、注意、意識、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想象、記憶、語言及其發展過程等。「 [5]

實質是研究心理的表征,這是貫穿整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

擴展

符號學「屬於全部人文事實中一個非常確定的領域」,人們面對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符號世界。隨著認知符號學的興起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嘗試將認知符號學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 [3] 雖然國內以認知符號為特定研究對象的文本可謂屈指可數,但是用到相關概念的文獻卻數量巨大,說明有許多研究者對認知符號的興趣和一定程度上的關注,在此,問題出現:對認知符號的關注還停留在片面的程度上,專門研究認知符號的文獻,以及以認知符號為角度,對系列文本、類型文本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都尚非常貧瘠,以這個角度或者這種方法進行研究的空間超乎想象的巨大。 [3] 這些文獻主要涉及以下研究領域:認知符號與、認知符號與課堂教學、認知符號與新聞、認知符號與電影、認知符號與詩歌、認知符號與漢語現象、認知符號與詞匯、認知符號與藝術設計、認知符號與翻譯、認知符號與人工智能等十余個研究領域。 [3]

認為:「人類的智力活動都包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認知的獲得必須用一個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連接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一個從較初級的結構轉化為一個較復雜的結構。」

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的過程使得我們可以真正進入主體內心和符號文本來看待影視、文學、新聞、廣告、藝術設計、音樂、美術等具體文本的結構及其內部運作,幫助我們清晰准確地把握、讀懂文本,並因此帶來更強烈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共鳴。 [3]

拓展可能性

「認知符號學」應該算是符號學中的一個年輕成員,雖然中西學界對認知符號有一些研究和探討,但是多圍繞於理論討論的層面,運用認知符號學對文本的研究,還停留在片面和孤立的階段,即還未對認知符號學展開系統、細致並且深入的跨學科體系建構,實質上也是沒有發現其他學科中與認知的系統關係以及產生的問題和效果。 [3] 借用認知心理學的分析脈絡和原理,認知符號學可以走更遠的路,選擇更多的方向,進行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不僅推動了其他學科的理論進程,對認知符號學的研究領域不啻於並非流於坐而論道的學科拓展。同時,當我們分辨出藝術認識活動是由哪些活動構成的,還可進一步辨析它們同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關係,對文本的剖析也便更有深度、力度。 [3]

原載:https://wap.sciencenet.cn

延續閱讀:

認知詩學:認知轉向下的後經典「文學學」

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