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4)

現代社會偏重數學和科學作為真理的量尺,忽視了直覺、靈感、類比、隱喻,和其它的求知方式。後現代拒絕控制、測量和方法等現代性的觀念,批判基礎、普遍性、決定性、控制、統一性和客觀性和確定性,質疑整體的論述和後設敘説,強調異質性、差異、片段和不確定性。這些特質使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成為詩性智慧的一環。後現代從意義、價值、目的和理解來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希望從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觀看方式找到答案。看到動態的整體,生命的開展和系統的相互關聯性,我們感覺到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的敬畏和靈感,當我們在生命的舞蹈中鑑賞永恆的複雜性和關係,才能消融現代性的靈感的麻木。(Doll, 2005)作為 Vico 的詩性智慧,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是理解自然世界的方式,這種理解不僅經由分析,更經由對我們自己的想像、故事、神話和隱喻的詮釋。作為關係、意義、系統的後現代邏輯的詩性智慧,鼓勵對意義和文化的相關的、社會的、人性的理解。


Vico 揭開詩性智慧的歷史的討論,強調詩性智慧的精神,挑戰理性、數學的自然觀,覺醒現代理性成為規訓生活的一種形式,一種制式的思考方式。Vico 在三世紀前就明言要超越現代的科技理性的僵化,強調歷史上的故事的(storied)權力,和精神的(spiritful, spiritual)創生的創造力。詩性智慧要統整故事、精神和科學這三個 S,將科學的優點、故事的權力和精神的活力等連結起來,形成新的方法,以發展創意、想像力和直覺,呈現在人的經驗上。


混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作為一種後現代探究的方式,關心的不是技術,而是意義,現代性像時鐘一樣,關心普遍性如何運作,忽視了意義和目的,後現代主義就是要將意義和目的重新放入人類的所有活動內。現代性的方法是正式的、嚴謹的、普遍性的,是每一個人都要跟隨的路,唯一的一條路。而詩性智慧的方法是有活力的、充滿精神的,像自傳一樣,是個人的、私有的、反省性的,因情境而異的。

參、詩性智慧的課程論述Vico 從社會、文化的觀點探討詩性智慧的特質和意義,課程學者則將詩性智慧的思考應用於課程研究上。例如 Kesson(1999)、Kesson, Oliver(2002)等批評,現代性課程偏重純粹理性、邏輯分析、抽象思考和公共課程,將人類經驗中的神秘的、奇異的、神話的、心靈的領域視為混亂的、危險的領域,甚至是一種禁忌,完全排除於課程之外。因為啟蒙或現代性的求知和存有的方式假定,被稱為素養文化的書寫的文字、口語的抽象化、法則和概念等更接近真理、科學和神,相對的,與當前真實生活有關的求知方式,從真實生活中產生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儀式的表演,來連結社會和自然世界等等,這些並不重要。在我們追求確定性,和人能控制世界的萬事萬物的信念下,我們有效地將世界除魅化了(disenchanted),但同時也消除了魔法、神祕和神聖,社會缺少了儀式和創發性,喪失了意義的精神層面,一個被除魅化的人,只能屈服於技術萬能的神話,面臨著致命的危險。我們將面對死氣沉沉和枯燥貧瘠的未來,人的行為被機械化,勞力被疏離和壓榨,環境日漸惡化,我們只能用感官化或粗俗的娛樂形式告訴自己:我們仍活著,有感覺、還具有形體,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現代性的危機。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很快的將自然轉換為科學,而且認為科學是依據資料來解釋現象,而不是將科學視為領悟、故事或儀式的形式。宇宙中內含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和多元性仍是相當神秘化的,在人的經驗中一直存有一體(oneness)和完滿(fullness)的感覺和豐富的多元性的感覺,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化約和簡化可以形容的,宇宙的複雜和奧祕也絕不是科學的法則所能說明的。科學可以滿足我們「如何」的問題,但對更深層的「為何」的問題卻避而不談。Huebner(1966)也批評,我們完全依賴技術的語言,而且將道德和靈性置於科學的、發展的語言之下,認為道德的、靈性的價值也能以科學的、技術的方式來教導,模糊了靈性的力量。他批評,強調控制的、可計算的目標的語言,模糊了生活經驗中的新奇性;從可觀察的行為改變來看學習,模糊了學生對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會變成怎樣的理解。(原載:台灣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7, 10(3), 頁 1~16;作者現職: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暨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唐亞華 翟婷婷《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評介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

趙曉彬《詩性功能》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萬建中·構建以「講述」為中心的故事學範式

張多·抖音里的神話:移動短視頻對中國神話傳統的重構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