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98》一個大馬的鄉土經濟

全國一縣一產(Satu Daerah Satu Industri)展覽會,日前剛在馬六甲國際貿易中心落幕。除了沙巴、砂拉越、雪州嘉里島與彭亨金馬侖高原的原住民外,到來參展與觀展的都是馬來同胞。

三天的盛會,我們一家子去逛了兩天。也許,這類官方的盛會或節慶,素來鮮少見到非馬來人吧,許多攤主好奇的問道:“你們從那裏來?”我們好像變成了外國遊客。

                                                                                                   (陳策簡 攝影)

盡管如此,這個會展讓我看見,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更大的發展潛能。別的不說,單看我們的許多地方特色產業,其實都是核心的文創產業。

例如,砂拉越美里的樹皮畫、林夢的樹皮帽子;沙巴亞庇的草藥美容品、根地咬的雕刻巴冷刀;霹靂近打的塑料手工藝品;柔佛麻坡的手工樂器;登嘉樓瓜登的蠟染布料,等等等等。


一個鄉土,一份經濟認同


這個由國貿部舉辦的會展,延續1992年“一村一品”、2002年“一村一產”計劃,展示了國內各縣市的獨特經濟活動。

配合展覽召開的研討會主題:“打造一個馬來西亞的環土企業家”,那“環土”(glocal)一詞,令人充滿想像。它是環球(global)與本土(local)二字的拼湊,意思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

對照會展本身的主題:“從馬來西亞走向世界鄉土”,那“世界鄉土”(persada dunia),進一步把全球看成是市場;足以大開拳腳。


要把這個國家看成是一個還有希望,值得經營下去的經濟體,我們需要努力去找尋新的成長動力。把文化創意納進一縣一產活動,從而釋放一個地方創造財富的活力,從日本、南韓與臺灣的經驗來看,確是一條活路。


可是,單有口號不夠,有心也不夠;對於所要達到的願景,還要嚴謹、成熟、可執行的定義與推展方案。


先談定義。“環球”也好,“世界”也好,不能忘記那“本土”、“鄉土”;不能脫離政府目前大力宣揚,而舉辦當局也強調的“一個大馬”。


何謂“一個馬來西亞”,有人說是“東馬、西馬,都是一個馬來西亞”;也有人說,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卡達山人、伊班人,都是一家人”。廣泛的口號,各人難免有各自的認知。而有意發揮創意復興我們經濟的人或組織,對於“一個大馬”,若缺乏一套可操作的認識,就無法具體而實際的實現並評估其成效。


比如說,連非馬來社會都不知道自己的縣市特色產業是什麼;而國內市場基本上也還不認識、認同這些產品或服務的獨特之處,要談“走向世界”,似乎是太早了。


因此,經濟定義上的“一個大馬”,要落實在“一縣一產”上,首先必須著眼於把各個地方產業,打造成全民產業。這並不意味著,每個社群都從事馬來同胞的傳統產業,例如蠟染布料或手工藝品,可是,它至少是馬來西亞人整體上了解、認同,願意欣賞或推動,甚至感到驕傲的事物。


善用各族優勢拼經濟



要真正反映一個大馬獨有的多元面貌,一縣一產的機會,也應該開放給全體馬來西亞人。目前,參與這計劃者,清一色是土著的中小或微型企業,享有政府的各種財務支援。這種情況,並未發揮我們舉世少有的文化優勢。

當然,推展“一個馬來西亞”的一縣一產方案,可行的路不只一條。除了像馬來同胞那樣,成為這些地方土產的生產、加工者外,我們也可以善用文化創意的策略、技術與資訊,和現有的業者合作;創造大家共同“從馬來西亞走向世界鄉土”的契機。


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後,許多國家的制造業應聲倒下。可是,德國的制造業繼續在成長;意大利的家具和時尚,也不需要和中國拼廉價。因為,經濟競爭的奧妙,不單單是“動手做東西”而已;更重要的,是“動腦研發、設計東西”;“動情呈獻、營銷東西”。

中國崛起,印度崛起,就像日本、韓國或歐美,出現大量有消費能力的階層,喜愛收藏富有文化魅力的創藝作品,或體驗別有風情的尋幽探秘之旅。馬來西亞許多縣市所提供的藝術或手工藝品,還有民宿,生態、民俗、農業或保健休閑等服務,正是他們覺得有價值的事物。

無奈的是,不少土著投入這些生意,其實都不很成功。撇開那些操短線、另有打算者不說,我過去接觸過的一些經營者,其實都是有心人;他們只是缺少進一步研發、設計、呈獻與營銷的支援。這些服務領域,應該成為我們共同開發、相輔相成的商機。(2009年12月16日 )

Views: 25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