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頻:愛學習的中國人為何比不過猶太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天才?如何把一個聰明的孩子培養成領導者?把它簡單歸因於人種和基因肯定是不對的,我認為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決定的。

6月是中國的高考月,僅僅是在上海,就有51000名年輕人參加高考,這兩天的高考將決定他們未來的命運。

到底是上覆旦這樣的名校呢,還是去藍翔這樣的技術學校。大家都很拼,還出現了很多勵志的標語,比如說“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麼?”。

現在看這些標語,你可能會覺得有些too young, Too Simple。有了高考,你就拼得過“富二代”麼?未必!

我曾經給一個女性高管做教練,我問她:什麼是你曾經堅信不疑,但現在不再相信的事?她這樣回答:我高中時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成績不好,長得好看有什麼用?!”我曾經對這句話很相信,現在看來好像有點問題,長得好看還真有用,甚至比成績好更有用!

你還記得你高考那年的情形麼?為了喚起你的回憶,給你看看今年上海的高考數學題,是不是很熟悉?假如我把這個試卷發給你,你覺得能做對多少題目?

我曾經是一名學霸,但看了這個題目之後我立馬覺得自己是學渣,要是我參加今年的高考,估計連藍翔技校都考不上。為什麼我從學霸變成學渣了呢?因為我現在幾乎不會用到這些知識,我平時用得著最多的數學是加減乘除,這是我小學三年級就學會的。

還有一個原因,我已經很多年沒做過《一課一練》的習題了。你還記得這本寶書麼?我以前每次上完課之後就要練習這本書中的題目。這本書如此有名,以至於它是上海市的馳名商標,改革開放30周年影響中國的300本好書之一。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本書馬上就要有英文版了,這本書不僅要影響中國,還要影響英國了。真的!今年年初,英國教育部決定翻譯這本教材,並在全英中學普遍推廣。

以前都是我們學習牛津英語和劍橋英語,而我們現在終於可以向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輸出我們的教材了。這個消息背後的象征意義,可比賣給他們3000萬雙鞋子的意義大太多了。中國真的崛起了!

為什麼英國要引進《一課一練》呢?告訴你,和PISA有關!但這個PISA不是比薩餅,也不是比薩斜塔,而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推出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用於測試中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發展潛力。

它測試的不是某個學生的能力,而是一群學生的能力,每三年做一次。在這個測試中,英國人一直排名20之外。得分最高的地區是哪裏?是我們最親最近的上海!

2009年之前,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經常是這個榜單的冠軍,但自從2009年上海開始參加PISA測試後,他們就再也沒有拿過第一。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測試都是上海第一,而且分數的差距在拉大,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的冠軍估計又是上海!

為什麼上海學生的成績那麼好?他們在《一課一練》啊!英國人也知道如何學先進,因此決定引進《一課一練》。有了《一課一練》,我相信英國人在2018年能進入前10名。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榜單,除了冠軍是上海之外,前幾名都是東亞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韓國和日本,而歐美國家的得分普遍偏低,當然也包括英國。

經常有人說東亞學生的智商高,從這個榜單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來,我們確實比那些歐美學生聰明。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在中國成績中等的學生,到了加拿大和美國,就成了學校的學霸。

中國學生考托福和GMAT,常常會覺得他們的數學題太簡單了。我們去歐美旅遊,都覺得他們的腦子好像不太好使,算個數都比我們慢,讓我們很有優越感。

聽了那麼多好消息,我要問大家幾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學生在中學時表現普遍比較突出,但一到了大學之後,這種比較優勢突然就變得不再明顯?到了職場之後,中國學生的表現普遍不如歐美國家的學生呢?為什麼中國學生的成績那麼好,而在各種以創新見長的獎項中,中國人的名字如此之少,而大都是歐美人的天下,其中尤其以猶太人最為擅長呢?

是我們突然就不夠聰明了麼?還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

我也有這樣的困擾。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四月份去以色列考察他們的教育。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是全世界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也出了很多改變世界的大人物,比如摩西、耶穌、馬克思、弗洛依德、愛因斯坦。

美國金融和媒體這兩個行業基本上也都被猶太人把持著,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名人,比如金融家索羅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都是猶太人,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是!

中國人有個風俗,小孩周歲時要抓周,如果一個小孩拿了一本書,父親會非常高興:我們家出讀書人了!但猶太小孩連選擇都沒有,家長直接把蜂蜜塗在書上讓他舔,讓他從味覺上從小就喜歡上書,現在以色列人還是全球人均讀書最多的民族。中國人比較含蓄:書中自有顏如玉,猶太人就很幹脆:書上直接有蜂蜜!

猶太人到底有多厲害呢?中國都在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我們看看最能代表創新水平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們。猶太人口總數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3%,但從1901年到2004年,共有167名猶太人或具有猶太血統的人獲得諾貝爾獎,占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的22%。

奧斯卡獎和普利策獎的猶太人獲獎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整個以色列800萬人,其中猶太人600多萬,過去20年有10個以色列人得了諾貝爾獎。

看了這些數據,我一直認為猶太人一定天賦異稟。然而,當我雙腳踩在以色列的熱土之上,感受他們的文化、接觸他們的公民,我才發現我錯了,猶太人的智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至少不比中國人更聰明。比如說我提到的PISA測試,以色列也處於40多位的名次,表現比中國學生差遠了。

(以色列教育專家認為,天才的孩子有兩大類:一類是精神上和品質上的天才;另一類是各類項目上的天才。)

我們有一個行程是去當地的天才兒童中心,因為之前遇到的猶太人給人的印象都比較普通。

我當時想:那些聰明的猶太人都被關在天才兒童中心了?然後我就腦補了一番我在天才兒童中心看到的情景:那裏的孩子一定和“最強大腦裏”的孩子差不多,能看出五百個雞蛋的細微差異,能倒背元素周期表、能輕松完成二十位數的開十三次方,能分辨非常小的聲音差別。

但我去了之後,感覺更加失望了,那個學校建於1969年,就是一層平房,和我們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差不多。那裏的孩子在那裏玩遊戲,做一些團隊活動,沒有奧林匹克競賽,也沒有什麼尖子班,也就這樣了。

我當時有點奇怪:這樣的學校也叫天才兒童中心?不會是忽悠我們吧?於是我去找他們的牌子,結果發現他們的稱呼是“年輕人卓越和創新提升中心”,是中國人把他們翻譯成了“天才兒童中心”。

估計和我同行的朋友也有一點被忽悠的感覺,有個人問當地的校長:你們培養了什麼大人物啊?當時校長聽到這個問題臉有點紅了,她說,“我知道你這個問題的意思,我可以直接回答你,我們這裏出過財政部長和空軍司令。不過,這不是我想要說的,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些小孩培養成人格健全的人,培養成有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的人。”

這下輪到我們臉紅了。是啊,我們一說到天才兒童,就覺得這些人長大之後應該成為大人物的,如果這些人成不了大人物,他們就是新時代的“傷仲永”,就冷嘲熱諷。

讓我們有些驚訝的是,人家根本不把這個當作目標,他們培養的是一個人格健全、有創新精神和領導力的人,這樣的人未必是神童,但卻是能成為引領未來的人!

那天參觀天才兒童中心的經歷讓我反思很多。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天才?如何把一個聰明的孩子培養成領導者?把它簡單歸因於人種和基因肯定是不對的,我認為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決定的。

在中國,孩子回家之後,媽媽的問題往往是:今天老師教了什麼東西啊?今天的考試得了第幾名啊?但在以色列媽媽的問題是:今天問了什麼好問題啊?大家覺得這兩個問題有什麼區別麼?

區別就在於:中國媽媽的問題是知識導向的,強調的是對現有知識的傳承,尤其是對所謂正確答案的強調。而猶太母親的問題是開放的,她在鼓勵孩子們的質疑和創新精神,因此孩子們從小就知道獨立思考和創新求變。同樣是提問,不同的提問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的創新能力完全不同。

和以色列學生不一樣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非常辛苦,他們把考上理想的大學當作人生目標,甚至還催生了許多“高考工廠”。當他們考上大學之後,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已經被高考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們的目標是找一份好工作,於是很多大學變成了職業技術培訓學校。

他們對好工作的理解往往是知名外企、國有企業或者政府機構,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工作,並非是他們真正認為的好工作。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於是乎非常迷茫,還催生了很多專門為他們指點迷津的“職業導師”。

那以色列的高中畢業之後幹嘛呢?他們不是直接上大學,而且去軍隊裏面服役。以色列由於國家小,環敵強伺,因此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高中畢業之後都要服役,男生三年,女生兩年。

由於以色列經常面臨各種軍事沖突,因此這些年輕人要經常面臨生死抉擇,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能導致自己和同伴送命。這種經歷是一種很好的錘煉領導力的方法,很多以色列企業家都有特種部隊的服役經歷。

以色列的愛國主義教育做得比中國還好,年輕人以參軍為榮,如果一個年輕人沒有服兵役,他在同伴面前就有些擡不起頭。服完兵役之後,以色列政府還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去全世界遊歷一段時間後再去讀大學。

遊歷世界也讓他們大大開闊了眼界,讓他們對世界的多元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因為當兵和旅行,猶太的年輕人讀大學普遍比中國人晚,但這些經歷讓他們在讀大學之前就知道自己感興趣什麼,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想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讀大學時就會有針對性地全力以赴。他們畢業之後,就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也更容易做出成績來。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以及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到底什麼是學習?我們對學習的理解過於狹隘,認為學習就是上課和讀書,認為畢業之後學習就結束了。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我們翻譯成一般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覆習它,但其實準確的翻譯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它。練習,註意,是練習!同時,除了獲取知識和練習技能之外,還需要去全世界走走。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種基於體驗的學習對人影響更深刻,就像今天站在這裏的我,去了一趟以色列,對猶太人的感受比我通過書本要具象很多。

當然,只是體驗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地觀察、質疑和反思,以及不斷地實踐,才能形成一個封閉的學習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不太可能全部在學校完成,我們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我甚至可以想象,當我80歲的時候,我依然願意背著行囊,遊走在各個充滿新奇事物的國度,清風吹密了我的皺紋,但我的眼神,依然像個剛出生的孩子。

我們需要保持終身的學習習慣。而所謂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一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還包括努力實踐的行為,以及體驗產生的反思。

Views: 1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