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就是重復”——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必成大器!

70年前的中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天,就能夠用英語上高等數學課。今天,清華大學的學生閱讀美國小學生的數學課本有語言障礙。

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今天的碩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學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書、後讀書”的教育,是四兩撥千斤的教育——中學生花200小時學英語,一年而能讀林肯傳;今天的教育,是老師辛辛苦苦、滿頭大汗“替學生學習”的教育,是千斤撥四兩的教育——中學生花4000小時學英語,7年而不能讀安徒生。

那時候的老師,幾乎沒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師,幾乎沒有人不得咽炎!

那時候,培養人才的效率,與猶太人相比都毫不遜色。西南聯大幾千人,留在大陸的有118人成為院士,去了台灣的成大器者並不比大陸少,去了美國的有世界級數學大家陳省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國一流大學的教授;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創辦,1952年結束,歷時33年,前後共計9988位學生,產生了33位院士,91位學科奠基人。

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感慨:“大學之謂,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今天的學生,從6歲步入校門,到二十一二歲大學畢業,一直都是考生——一個忙於做題而無暇讀書的學生,不可能成大器;一個忙於考試而無暇讀書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書是修路,讀書是走路。

用讀書的方法念書,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敗。許多人甚至有些老師,也不明白念書與讀書的不同。

猶太人格言說:“學習就是重覆。”

猶太法典《塔木德》說:“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強調的是重覆的價值。

《塔木德》還說:“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猶太小孩在12歲的時候,人人都把相當於《三國演義》那麼厚的《舊約全書》讀了100遍。《舊約全書》不僅僅是聖經,更是一部文學名著。

美國政府為青少年開列了100本必讀書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獨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舊約全書》。

在中國,把三國那麼厚的一部書讀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紅樓夢》讀了100遍;再一位是蘇步青,童年放牛時把鄰居家一部殘缺不全的《三國》讀了100遍。

在中國,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大器。猶太人人人把一本書讀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猶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這樣的道理,將此寫進了經典《塔木德》。

為什麼把一本書讀100遍,就能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為什麼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書,就是重覆。

重覆是人類語言的規律。

盡管英語單詞數量巨大,百萬之眾。然而,1%的單詞構成99%的文字,99%單詞構成英語1%的文字。1000常用單詞的重覆,構成任何一份報紙、書刊、試卷、90%的文字;1000常用單詞最重要,掌握這一千單詞就掌握了英語90%的天下,這就是四兩撥千斤。2000基礎單詞的重覆構成任何一份報紙、書刊、試卷、95%的文字。

2000基礎單詞是鋪路石,念書就是把簡單的事情重覆做,用鋪路石把羊腸小路鋪成高速公路。

念書就是積累,念書就是重覆,念書就是循環,念書就是鐵杵磨成針的功夫,念書就是步入“會、熟、精、絕、化”的階梯。

蘇霍姆林斯基對念書與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判斷一個學生會不會學習,一是看他有沒有達到200小時的朗讀積累,二是看他有沒有達到2000小時的閱讀積累。

200小時的朗讀就是念書,2000小時的閱讀就是讀書。

70年前的中學生,把印度人的英語課本當《三字經》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時的朗讀積累,楊振寧、李政道等西南聯大的學生剛到美國時,讀200本英語小說,200本500頁的書,恰好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2000小時的閱讀積累,也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行萬裏路,讀萬卷書”。(2015-07-06 08:58 來源:www.xuemo.cn

Views: 1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