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春·從想像力思維方式的兩層構造—看「引譬連類」中的「興」概念(4)

在人的生存展開中,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介詞化的,它們是:「zu……(去)、auf(在……之上)、bei(在……旁邊),也就是純形式指引化而待完成,像滯留和前攝那樣沒有自性;但它們在其『出乎自身』或『外於自身』裏,必會交織為、先驗綜合為一體而得其自身之『神』,也就是其時間態或時機化(Zeitigung)的神韻,由此而構成意義和對存在的恍惚領會。」(張祥龍,2013)

由出離自身並彼此交織、先驗綜合為一體的生存時間的展開,人們領會到生命的意義並在生命的展開中籌劃、操勞,諸如人被拋入世界,死亡作為未來參與進人們當下的決斷,倘若沒有未來之死對當下的意義建構,那麽人就不可能讀書、工作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因為人沒有死亡,這些操勞籌劃可以「明日復明日」,沒有當下決斷的必要,我們之所以奔波在三點一線,縱然沒有有意識地思考死亡,但人對自身生存時間的領會實則早已先行,它原初發生,在日用而不知中發用,它們是「曾在著的將來從自身放出當前」(海德格爾,2012: 372)。就此,康德關於先驗想像力和胡塞爾關於內時間意識的思想,在海德格爾這裏成了人生存本身的純發生


3、認知科學中的「想像力」與哲學認識論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從哲學認識論上討論「引譬連類」中的想像力問題還具有「功能性設定」的假設意味,那麽近年來在認知科學中關於「語義記憶」「歷時記憶」的研究成果對哲學中「想像力」的兩重區分起到了證承的作用。從哲學認知論上區分出了經驗性想像與原構發生兩種想像能力,前者表現為通過聯想律把曾經經驗到的內容提取出來交給意識,後者表明人之所以可以進行提取是因為經驗內容在被對象化之前已經參與進了人生存展開的冥構造中,人在其中思而不維,體驗(打成一片)而不對象化。與之相對應,在認知科學中前者被稱為「語義記憶」,後者被稱為「歷時記憶」。

圖爾伍因(Endel Tulving)、孟采兒(Charled Menzel)等科學家發現人類在進化上演變出兩種記憶能力,一種是人與動物共有的「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另一種是在進化上更晚近出現的「歷時記憶」(episodic memory)(Endel Tulving, 2005: 3-56)。「語義記憶」伴隨著理智的意識自覺(noetic conscious awareness),將世界表象、概念化而不要求對生存體驗本身有自覺;「歷時記憶」具有「語義記憶」的所有功能,並同時伴隨著自識意識自覺(autonoetic conscious awareness),從而能「自覺」到曾經的往事。


圖爾伍因認為,狗之所以能找到某處深埋的骨頭,是因為它記住了所在地的環境特征或是骨頭自身的嗅覺等特征,在生理信號中循此特征,通過「再認」(recognition)這個地方找到骨頭,而不會回憶起它在埋骨頭的地方經歷了多麽愉快的光陰,「語義記憶使個體能夠在時間 2 認識到(know)在某個更早的時間 1 發生的事情,但是它不能使此個體回憶起remembering)發生了什麽」(Endel Tulving, 2005: 18)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