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丹尼爾·卡尼曼:記憶與經驗的爭鬥之謎

心理學研究出身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將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成為了行為經濟學的先驅,並曾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介紹的丹尼爾·卡尼曼於20102月在TED上的演講:記憶與經驗的鬥爭之謎。

從演講的開頭就能知道,這是一個關於快樂和幸福的演講。卡尼曼通過剖析人類認知快樂的複雜心理來告訴我們領悟快樂的本質,並特別指出了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在體會快樂時的區別。下面來看看卡尼曼怎麼教會大家來認識自我的不同側面及其對快樂認知的影響。他的這一洞察對經濟學、公共政策以及我們的自我認知有著重要意義。

很多人都在談論快樂,甚至有很多的書和課程來教授大家如何更快樂。但是,什麼是快樂?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指出,我們在對快樂的認知上,陷入了某些陷阱。第一個陷阱是不願意去承認快樂的複雜性。事實證明快樂這個詞已不再是常用詞匯了,因為我們已經用它來詮釋太多的事物了。由於很難限定快樂的含義,我們需要用更復複雜觀點來看待快樂。第二個陷阱是經驗和記憶間的混淆:基本上這是在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對生活感到滿意之間的差別。這兩者的意義相距甚遠,且在論及快樂時會混為一談。第三個陷阱則是聚焦錯覺,令人遺憾的是,任何情況下,當我們想到一些關於快樂生活的情景時,我們勢必會覺得它特別重要。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認知陷阱。

卡尼曼舉了一個音樂會的例子。20分鐘的聽覺盛會被一個尖銳刺耳的聲音完全毀掉。瞬間的經驗使人忘卻了其他的記憶,僅僅留下了那一瞬間。槽糕的瞬間經驗直接左右了關於音樂盛會的記憶。這告訴我們,我們有兩個自我: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簡單來說,經驗自我主要感受當下,而記憶自我則負責記錄和講述故事。混淆兩者會導致我們不能真正懂得快樂。

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最大的區別是對於時間的處理方式。比如一個兩周的假期,第二周和第一周同樣的快樂。那麼兩周下來快樂的分量是一周假期的兩倍。然而記憶自我不是這樣計算的。對記憶自我來說,兩周假期並不比一周假期多多少,因為這期間沒有任何新記憶的加入。 故事的劇情依然如舊。

記憶自我也是影響作決定的因素,這一點至關重要。通常,事件的高潮抹殺了其他記憶而留在腦海中成為最重要的記憶,而人們的感覺正取決於這些記憶。比如在下一次選擇哪個醫生來檢查時,我們會根據更好的記憶,而不是經驗。再比如,三周的旅程最多只用一個半小時來回憶。 這似乎不成比例啊,但這裏也會有個實際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用來記憶比依賴經驗還多?


兩個自我會帶來對快樂的不同見解,而我們必須在兩者的衝突之間做出選擇。經驗自我會隨著時間感受快樂,而記憶自我所指的快樂則是完全兩碼事,這並不是一個人生活多快樂的問題,而是它對自己的人生有多滿意和多喜歡的問題。

另一個無法理解快樂本質的原因,是我們怎麼看生活和我們怎麼過生活是不一樣的。一些人為了享受加州的好天氣而搬去加州,想要過上更快樂的生活。然而,他們的經驗自我不一定令他們變得更快樂。不過,當他們回想起俄亥俄州的壞天氣,他們會因為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感覺快樂多了。

在演講中,卡尼曼海分享了他從蓋洛普調查中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人的感覺會隨收入的多少而變化。對於占樣本很大一部分的年收入低於六萬美元的美國人而言,他們是不快樂的, 而且收入越低,他們則越不快樂。 而當收入超過六萬時,則得到一條標準水平線。 顯然金錢是無法買到經驗自我的快樂,但沒錢卻的確能給你帶來悲慘的境況。對於記憶自我而言,人們賺的越多,就越滿意。 這跟情感沒有任何關聯。

最後,卡尼曼還提到,快樂認知研究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快樂也逐漸被納入到考量政府政策的指標。這需要人們思考如何定義快樂指數,究竟是取決於記憶自我還是經驗自我。由此,也會產生不同的方式,提高快樂指數。2010年11月15日 來源: tedtochina.com


延續閱讀:


鄭婷方: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50餘年智慧《快思慢想》

《快思慢想》跨海對談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洪蘭、曾誌朗

王力行: 快思 vs.慢想


徐一鳴:慢想,是創意的原力

Views: 10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