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yatamā's Blog – August 2017 Archive (4)

王學泰:漫談幽默(4)

魏晉以來,社會動亂,士人追求感官刺激與肉體上的享樂,此時笑逐漸與思考脫鉤, 從經學史書諸子中獨立 出來,變成單純的笑。於是在曹魏時期出現了第一個笑話集——邯鄲淳的《笑林》。此書三卷,已佚,從現在輯本來看,都是單純笑話,其中有“理”, 而編輯目的不在於說理,而在於娛樂。



晉孫楚《笑賦》評論此書時說“信天下之笑林,調謔之巨觀”。可見當時讀者也是把它當做“調謔”書來讀的。其後又出現了魏澹的《笑苑》、陽介松的《解頤》、侯白的《啟顏錄》。特別是侯白,史有其人,生活於隋末唐初,為人滑稽多智,好講笑話,後逐成“箭垛式”的人物,唐代的許多笑話都假名於他。…

Continue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王學泰:漫談幽默(3)

先秦以後的第一流學者、文士皆可以說是富於幽默感的。這里僅舉幾個尚未被讀 者普遍認可的例子以說明之。 如談到司馬遷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受腐刑後的“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與惋憤。其代表作品《史記》也被稱之為“無韻之《離騷》”。

固然《史記》有著強烈的愛憎傾向,但司馬遷又是歷史的觀察者, 他有超越世俗與常人的冷靜和客觀,因此在他筆下許多歷史事件與人物是富於喜劇性的, 不必說他在描述漢高祖劉邦的遊民無賴的作風與平凡小事時處處流露出幽默感,令人忍俊不禁,即使寫到秦皇漢武這些直至今日仍令許多人仰望的人物時也多有喜劇性的情節(如秦始皇為鞏固其政權所作的種種努力,與二人對長生和求仙的企望)。《外戚世家》寫漢景帝的竇皇後與失散多年的弟弟初次相會,話及昔日艱辛時“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禦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後悲哀”。用筆簡潔,不加評述,只從旁觀者角度再現其場景,但其可笑便展現在讀者面前。…

Continue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王學泰:漫談幽默(2)

兩個例子題材相近,皆是寫“名”、“實”問題,批評名實不符的社會現象。前者態度較為溫和、含蓄,並且從哲學高度批評了名詞崇拜癥患者在追逐美名的同時,失去了物的“本真”。而後者態度較為尖刻,對於那些仰承上級鼻息的人們的醜陋,批評也很尖銳。因此,前者近於幽默,後者近於諷刺。

當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這些相近的範疇還是很難分清的。 互相比較時還都屬於朦朧概念。一般說來,如果做到詼諧重內容,寬廣避膚淺;諷刺磨而鈍, 去其酸與刺;機智富情趣,遠離油滑調。那麽雖非有意追求幽默而離幽默不遠矣。幽默, 特別是對人生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代的中國是否有幽默存在呢?傳統的中國人是否有幽默感呢?這又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林語堂對這些是肯定的。他說:“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

Continue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王學泰:漫談幽默(1)

幽默作為文藝作品中的一個類型,其繁榮是空前的,它充斥著書攤、熒屏、銀幕、舞台;如果把幽默當做一種優雅的藝術品位,其不如人意之處也是有目共睹的。 也許是“幽默作品”的創作者或表演者只關注它令人發笑的一面, 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方面,(譬如機智、寬厚、深沈等方面)以至於人們在看完或聽完笑話、相聲、 喜劇等所謂“幽默作品”之後雖不能說沒有笑,但總令人覺得笑得勉強, 仿佛有被人胳肢的感覺,有時回味起來,甚至感到惡心,也就是說“幽默”完結之後, 不僅沒有給人帶來愉悅、使人的精神得到點升華,而是相反, 於是“幽默”在稍有見識的人們心中同市場上的貨幣一樣不斷貶值。甚至有點談及“幽默”則令人有肉麻之感。 這是個幽默文學和幽默藝術表面上紅火、實際上是不景氣的時期。可以說是幾十年前林語堂先生提倡幽默時的重演。



一…



Continue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