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由於產地遙遠,運輸成本高昂,胡椒的價格長期居高不下,造成大量現金流出。在古代歐洲人眼裏,胡椒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甚至是禍國殃民的壞東西。
壞東西!
阿嚏!
古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書中憂心忡忡地質問:“沒有哪一年印度不會讓羅馬帝國流失一千五百萬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們意的特點便是那股辛辣味;而為了這點我們就不遠萬裏地將它從印度引入!誰是第一個把它當成食品的人?而誰又會只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欲而不惜忍饑挨餓?”…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4:17pm — No Comments
作者:小白鯨、貓斯圖
制圖:孫綠 / 編輯:白鷗
胡椒是一種富有魅力的香料。憑借獨特的香氣和藥用價值,它在人類餐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由於自然條件限制,胡椒的獲取在古代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胡椒的運輸和販賣都是一件高利潤、高風險的生意。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特性,才讓胡椒成為了觀察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窗口。通過小小的胡椒生意,人類的商業足跡也能得到體現。
今天我局就給大家講一講胡椒的故事。…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4:17pm — No Comments
胡椒原產印度 ,而今中國南部地區及東南亞各國均產。其苗蔓生,莖極柔弱,果實球形,初為綠色,熟則呈紅色 ,剪下果穗,曬幹或烘幹後,即成為黑褐色,通稱黑胡椒,俗稱“黑川”,西方國家稱之為“黑蓽撥”;如將成熟果實用水浸漬數天, 擦去外果皮,曬幹,則表面呈灰白色,謂之白胡椒,俗名“白川”,英美稱為“長粒蓽茇”。
在人類歷史上 ,由胡椒引起的戰爭,而且是規模較大的流血之戰,大約有兩次,這是因為歐洲人很久以前視胡椒比黃金還珍貴的緣故。公元 408 年,當時的葛特人向意大利索取胡椒與黃金,結果遭到拒絕,於是大動幹戈, 出兵侵占了羅馬城。意大利當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按照葛特人(…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4:04pm — No Comments
胡椒,又名:昧履支、披壘、坡窪熱等,屬胡椒目,胡椒科、胡椒屬木質攀援藤本;莖、枝無毛,節顯著膨大,常生小根。花雜性,通常雌雄同株;漿果球形,無柄,花期6~10月。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個最大的胡椒生產基地,是在海南省萬寧縣興隆華僑農場建起的。
然而,這個基地未形成之前,曾經鬧了一個有關胡椒的笑話,這個笑話就發生在我們的生產小組裏。自那以後這40多年間,每當我想起這個笑話時,心中就泛起一串苦笑的浪花。…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55pm — No Comments
大家都知道,在1492年十月十二日,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但是,哥倫布一直到死,都還深信自己找到了印度。為什麼他要找印度呢?其實是為了找胡椒。現代家家戶戶的櫥櫃裡,都找得到胡椒罐;竟然有人會為了找它遠渡重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
沒錯。從羅馬時代,胡椒就是很重要的香料與調味料。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在西元前1224年下葬時,鼻孔裡各塞了一粒胡椒;希臘人、羅馬人把胡椒當作香料、調味料、藥物使用。因為對胡椒的需求這麼大,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貿易網,就是為了胡椒而建立的;據當時估計,羅馬人為了買胡椒、其它香料與絲綢,一年造成的貿易逆差有一億羅馬幣,相當於十噸黃金!…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48pm — No Comments
一名十七世紀遊歷爪哇的法國人,曾提到「人人都認識荖藤葉和檳榔,這島上所有的土著,不分男女老幼,不停地嚼著它,來增強牙齦和胃,因為有時他們也會吞下汁液。這汁液如血一般紅……不習慣這種藥時,會覺得其味道嗆辣得受不了,反之則如菸草那般讓人離不開。」
十八世紀一名荷蘭船長提到,雅加達的貴婦們出門時,一定有四名以上的女奴跟著,其中之一會帶著荖葉盒。嚼荖葉加檳榔是常見的消遣,貴婦們甚至會「上癮」。檳榔常與爪哇菸草一起嚼食。那位船長說,嚼檳榔「會使他們吐出的口水變成血紅色,長期下來嘴唇會出現一道黑邊,牙齒也會變黑,儘管他們自稱這麼做可以清潔口腔,保護牙齒,免於牙痛,但是他們的嘴令人敬而遠之。」
在十九世紀的蘇門答臘,有一名美國船員注意到,男人為味道刺激的荖葉「擺動」下巴,「比積習最深的嚼菸草者還要嚼得久。」…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43pm — No Comments
彼得.孟迪(Peter Mundy)是一個來到東方,很高興看到胡椒園,並且正確地描述過胡椒的歐洲人。他是英國康瓦爾人(Cornwall),為人十分機敏,曾在十七世紀初替英東印公司擔任代理人與貿易商。孟迪除了英語,還會說義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曾周遊歐洲、印度和中國,並在遊記裡畫了許多吸引人的圖畫。他對各種事物都有興趣:如胡椒園、中日婦女衣著、印度洋中的魚類、房屋、船舶、蘇門答臘的王室遊行隊伍、馬達加斯加的髮式。他深具好奇心,又觀察入微,在歐洲商人前來東方為數不多的年代,他把感到新奇的東西全都畫了下來。…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43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28pm — No Comments
新華網廈門1月8日電(錢春弦)時間是一個偉大的書寫者。40年胼手胝足,一個世界旅遊大國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再過22年,一個世界旅遊強國將在新時代形成。
8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旅遊界專家濟濟一堂,大數據琳瑯滿目,而最觸人心懷的,就是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新時代大坐標下,中國優質旅遊奮進的大臺歷、時間表。
40年今昔:1978-2018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2, 2018 at 3:17pm — No Comments
記者1月8日從在廈門舉行的全國旅遊工作會上獲悉:中國旅遊業作為對國民經濟、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優質發展階段。中國將加快建設世界旅遊強國,使廣大海內外遊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旅遊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目前,中國旅遊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去年旅遊業綜合貢獻8.77萬億元,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達11.04%,對住宿、餐飲、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超過80%,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8000萬人,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達10.28%。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有144支旅遊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去年全國旅遊投資達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1, 2018 at 6:14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