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求运,我求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26, 2021 at 5:32pm


Nietzsche: How to read well

“Let us proclaim it, as if among ourselves, in so low a tone that all the world fails to hear it and us! Above all, however, let us say it slowly…. This preface comes late, but not too late: what, after all, do five or six years matter? Such a book, and such a problem, are in no hurry; besides, we are friends of the lento, I and my book. I have not been a philologist in vain—perhaps I am one yet: a teacher of slow reading. I even come to write slowly. At present it is not only my habit, but even my taste—a perverted taste, maybe—to write nothing but what will drive to despair every one who is “in a hurry.” For philology is that venerable art which exacts from its followers one thing above all—to step to one side, to leave themselves spare moments, to grow silent, to become slow—the leisurely art of the goldsmith applied to language: an art which must carry out slow, fine work, and attains nothing if not lento. For this very reason philology is now more desirable than ever before; for this very reason it is the highest attraction and incitement in an age of “work”: that is to say, of haste, of unseemly and immoderate hurry-skurry, which is intent upon “getting things done” at once, even every book, whether old or new. Philology itself, perhaps, will not “get things done” so hurriedly: it teaches how to read well: i.e. slowly, profoundly, attentively, prudently, with inner thoughts, with the mental doors ajar, with delicate fingers and eyes.”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Dawn of Day. (trans. John McFarland Kennedy / Source: https://timesflowstemmed.com/

                   (Members of a Wellington, New Zealand, club gather weekly to read slowly / https://www.wsj.com/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24, 2021 at 4:13pm


人人加速,快快煮熟

當每一個人都選擇快速時,快速的好處就消失殆盡,這只能促使我們唯有變得更快。最終,我們只剩下在速度基礎上的軍備競賽,而軍備競賽的後果我們十分清楚:陷入同歸於盡的嚴重僵局。
(卡蘿·奧諾德《放慢生活腳步》)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22, 2021 at 1:51pm


洪子誠·慢讀對專業讀者的要求

相較於普通讀者,慢讀更是對專業讀者的要求。當然,普通讀者與專業讀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對於文學研究者來說,閱讀的有效性首先來自感受力,但也是閱讀經驗艱苦累積的推動。

一個人長期閱讀會自然形成前面所稱的記憶庫。由於文學與特定政治、社會、經濟、哲學等相連,記憶庫里這方面相關的外緣性知識儲備不可或缺。


但文學也有自身的經驗、模式、成規的歷史,一部作品與其他作品在主題、情節、語言上的關係,作品細節背後的原型、模式、成規,以及如何從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種種,需要調動記憶的辨認能力和聯想能力。

因此,有效的閱讀者不僅要有歷史文化視野,也要對文學各文類的特質、它們的演變脈絡、它們帶有原點或準則性的經典文本形態,具有超越普通讀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達到這一目標沒有速成的路好走。從這個意義上說,慢讀——作為一種方式,作為一種閱讀能力——將是一輩子的事情。
(洪子誠《談談慢讀傳統》)(2019-01-16 / 來源:人民日報)

                                                                               (Source:The Aureus Press)

延續閱讀 》

陳明發·放慢腳步

新加坡《慢讀》運動

陳明發《時間病患》

聚焦與聯想:慢閱讀革命

陳明發·慢而美 深而透

慢與記憶,快與遺忘

沙巴教育小鎮

讓想法在大腦中沈澱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19, 2021 at 10:19am


工作是樂趣,不是生活的支配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樂趣—把工作視為一種智力的挑戰、體能的消耗、一種社交活動,以及身份地位的體現。但如果讓工作支配我們的生活則是愚蠢的。生活中還有太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投入時間,比如,朋友、家庭、愛好和休息等。(奧諾德《放慢腳步》[35])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4, 2021 at 2:36pm


與時間和好的關係


(編按:輕鬆人生才嚐得到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包括日常食物的美味與故事,與自身内在的互動才可能定時與及時展開。感情生活才談得上豐饒。)

當自己同時間的關係呈現出健康的趨向時,渴望加快速度的念頭消失了,或至少消減了。當你有更多的空餘時間,讓自己慢下來或重新充電時,你就不會太緊張,整個身心都能得到調整,總體說來你會更平和淡定。

對采纳弹性工作制的雇主来说,這種平和淡定得到了回報: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了,思維放慢了。當员工再度來上班時,都感覺精神飽滿。他/她已经把家裏安排得井井有條的:房子清理乾凈了,食品也購買了,衣服洗乾凈了,孩子們也愉快,

不上班的時候,他们不光休息、調養,還思考問題。在大腦裏醞釀工作,所以再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常常能做出更審慎的、更好的決定,而不總是對所有的事情現場才做出反應(奧諾德《放慢腳步》【39】)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27, 2021 at 9:43pm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表現不能只是著眼於事物的外在關係,如果滿足於外在關係構成的“表現”,那麽一切事物就都具有表現力,但這樣的表現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空泛的、不可捉摸的。表現必須有心靈之內在的、深層的思想、理解、想象參與。一切東西的表現力是隨著觀察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之強弱而增減的。

人只是這個宇宙的過客(guest),而不是主宰(master)


現代人性的變動不居,造就了我們對自由理想的無法理解和把握,暗含了一種對人在世界上的各種關係的看法的總和。無論是神的還是自然的終極環境,一旦進入現代人的人性變動中,就會變得混亂無序,使得人類科學無法做到徹底探明;

若是有什麽政治傾向點燃我胸中怒火的話,那正是工業自由主義將所有文明貶低為某一廉價而單調模式的傾向。


理性的生活即是衝動生活與反思生活的融會,是生命衝動經有效反思改造而成,整個人類發展史便是此種融會在社會、宗教、藝術、科學諸領域,展開的一出道德戲劇。

自然是理想的完美家園,而情感則是詩歌、神話與思辨的永恒沃土。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24, 2021 at 3:33pm


放慢脚步·數位化: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

與此同時,技術使工作滲透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人們無從逃避電子郵件、電傳和電話。一旦你能從家里進入公司的數據庫、從飛機上接通互聯網,或接到在海濱度假的老板的電話,每個人都潛在地一直處於上班狀態。我的經歷告訴我,在家工作不知不覺地極易演變為,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工作狂》一書作者瑪里琳稱,在21世紀,那種總是繃得很緊的壓力十分普遍。"工作狂過去指的是隨時隨地都處於工作狀態的人;現在所變化的是,隨時待命業已成為一種標準。"(奧諾德《放慢腳步》[35]

                                                                                       (Digitally Quality Life)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23, 2021 at 11:08pm


工餘還有活力

勞動者不能明白,過度工作會使他們耗盡自己的精力以及後代的精力,早在他們不能從事任何工作之前,他們就被耗盡了精力,被這種罪惡的勞動制度所吞噬並遭殘酷壓榨,他們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支離破碎的人;他們扼殺自身所有美麗的才幹,唯獨瘋狂工作除外,不留下任何活力給自己。—保羅·拉法格《懶散的權利》(1883)(奧諾德《放慢腳步》【34】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7, 2021 at 5:51pm


陳明發《鄉野旅遊的文化基礎》


在冠毒瘟疫中活下來,偶爾還是需要出去遊走的。但為何要鼓勵多走鄉野?因爲,人造的現代都市環境,往往將人區隔;有錢的住高尚區,沒錢的住政府組屋,好像他們的身份與文化素質,也因此而各分高低。而在鄉野中,人則有機會恢復其自然本性,接受那兒空間的廣袤,還有時間的綿延。在自由的、接受的、平等的存在生態中,人為的文化符號消失了。(参考:周憲《空間:都市與自然根本的差異》)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6, 2021 at 11:07pm


周憲《空間:都市與自然根本的差異》

更重要的是,德國哲學家齊美爾所發現,都市的空間與自然的空間有一個根本的差異,那就是前者有一個明確界劃和區分的生存空間的功能。在這樣的生存空間中,空間的獨特性和特殊性,是和社會關係的強度相一致的。而在自然中,這種明確界劃和區分的功能消失了,自然空間的廣袤和綿延特征,使得它不具有明確的區分和界劃特性。

我們可以順著齊美爾的思路進一步思考。即是說,人造的都市化環境有一種將人和文化區分出來的功能,誠如大都市的不同的街區有不同的居住者及其文化一樣。更重要的是,都市的視覺文化除了本身帶有明顯的限制性和排他性,尤其是在商業社會和消費社會的歷史條件下。(見周憲《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