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风度。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July 2, 2023 at 9:48pm


愛墾評註:新文科建設(下)


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緊密結合。高校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各個學段相互銜接,緊密聯系。新文科建設應遵循不同學科專業學生的培養規律,探索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宜接則接,宜分則分。對於文、史、哲、理論經濟學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適宜專門選材,實行寬口徑、厚基礎、長學制貫通培養,尤其是實行滾動式可淘汰的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對於應用性強、學思踐悟的學科專業,大部分適宜“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發展路徑。但無論哪種培養模式,都要求統籌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引導研究、授課方式上進行針對性系統設計,而不是各學段教育教學彼此割裂、相互分離。因此,新文科建設一定要統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體謀劃,共同參與,協同實踐。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正確的思想引領,就沒有正確的實踐方向。因此,注重加強理論研究,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起來,是符合認識論一般規律的要求,對於起步不久的新文科建設而言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以研究項目的立項實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帶動改革實踐發展,打造一批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標誌性成果,建設一批中國案例,助推新文科研究走深走實。

新文科建設路徑再細化

兩年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領導下,在教育部教指委指導下,國內高校在頂層設計、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課程教育、實驗平台等方面積極採取新舉措,進行新探索,初步形成了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

新專業(方向)。要加快專業佈局優化調整,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探索建設適應引領時代發展的新專業(新方向),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

加強專業學科交叉融合。按照交叉融合範圍和程度,可分爲以下幾類:一是人文科學內部融合。比如説國學人才培養,山東大學尼山學堂的研究實踐表明,文史哲專業不打通,優秀國學人才就很難培養出來。要培養未來的國學大家大師,深度融合文史哲專業值得探索。二是人文與社科融合。譬如,以外語+國際政治、外語+國際經濟、外語+法學等模式培養複合型國際化人才,以及融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於一體的PPE項目以培養理論人才,都是有價值的改革探索。三是文理融合。譬如金融科技、科技考古、計算社會學等,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與傳統文科相結合,旨在培養業界學界創新發展急需的新型人才。四是文工、文醫融合。譬如,適應高層次專業化人才新需求,可探索文工交叉、本碩貫通的複合型甚至國際化知識産權管理人才培養,藝術設計與新媒體結合的現代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醫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結合的護理康複人才培養,等等。

積極培育文科戰略新興專業。新文科建設要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在專業建設上也要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培養目標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調整,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和未來發展潛力提升。日前,教育部公佈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有37個新專業列入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全國各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的速度和力度明顯加快,新增專業跨學科特徵明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成爲專業建設重要方向。譬如,山西財經大學新增的應急管理專業,就是致力於培養全媒體時代擅長應急管理、輿情分析、風險評估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再如,在新的社會需求和教育背景下,文科專業如何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交叉融合,把現代科學與信息技術最新成果應用於新文科,爲文科提供新命題、新方法、新範式,也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探索微專業建設。高校可根據需要和條件,重視探索微專業建設,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養,提煉開設一組核心課程,打造輕量型專業結構,輔助於學生主修專業學習或者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成長需要。2020年山東大學推出首批18個微專業,作爲輕量型、創新型學科融合培養,備受社會關注。

新模式。不同類型的人才,其培養模式也不同,要積極探索文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於致力於培養學術型文科人才的學校,本碩博縱向貫通式培養的統籌至關重要。寬口徑、厚基礎、長學制的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滾動式可淘汰的培養機制,是培養精英國學人才、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人才的重要渠道。對於應用型人才,要加強橫向合作式培養,整合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通過國內外機構的學習和實習,開拓視野,增強能力。譬如,高校與境內外教學科研機構聯合培養。上海財經大學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採取國內外高校、境內外機構學習實習的有機集成模式,培養效果良好。通過校政校企聯合培養,提高文科學生培養質量。通過跨校跨院聯合培養,探索雙學位或主輔修、微專業的建設方法與實施策略。

新課程。一是要抓好新文科課程建設,開發新課程,改造老課程,編冩新教材,補充新內容,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引領性,充分體現新文科融合化時代性國際化特徵。四川大學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中華文化”必修課,推出的文科大師領銜的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彰顯了文科獨特的育人功能。

二是要高度重視文科實踐課程建設,把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作爲文科課程建設的重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建設實踐教學平台,實現産教良性互促、校企協同推進,讓學生真正深入基層、了解社會。譬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以強大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實力爲依托,在整合各學科科研力量的基礎上,組織實施了多項大型長期追踪調查項目,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中國教育追踪調查、中國老年社會追踪調查等,逐年編制發佈中國發展指數(RCDI),並與日本、韓國等國家聯合發起了東亞社會調查(EASS)計劃。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堅持以數據爲驅動、實証爲引領、應用爲導向,服務科研、服務教學、服務諮政和智庫建設,是跨學科、跨院系的綜合性科研教學基地。

三是要加強國際化課程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符合國際標準和質量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課程群。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在線開放的國際化課程,推動國際化慕課上線。如國學系列、藝術系列、人文系列大師級等慕課主題的視頻教學內容,生動講述、立體展現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新理論。面對新歷史方位,需要新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回答這命題需要執着探索和長期積累。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多年致力於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研究,創立了“新結構經濟學”;外交學院教授秦亞青將“過程和關係”兩個中國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國際關係理論,提出了過程建構主義的理論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山東大學資深教授曾繁仁一直致力於研究生態美學,深耕於基礎理論領域,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生態美學理論體系。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案例。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 行穩致遠;作者:樊麗明 [山東大學校長、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1-05-10)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28, 2023 at 10:49am


曹林評《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

社交媒體和人際關係是當下的熱門顯學,我一般不太喜歡這類追逐時尚和熱點的新書,認爲熱門的事物和對它的思考是需要沉淀的。但這本書吸引了我,讓我對似乎很熟悉的社交媒體有了深層次的認知。

譯者董晨宇在序中談到了“讓陌生之事變得熟悉”和“讓熟悉之事變得陌生”,避免過於熟悉而形成的平庸化危險。我正是帶着這種陌生化的視角來理解社交媒體這個已經深嵌入我們日常的熟悉之物的。我喜歡這種讓自己感覺陌生化的閱讀,這樣才有增長見識,如果隻看合乎既有想法的書,永遠隻會知道已經知道的事,形成見解的內捲化。

作者作爲第一代深度的社交媒體使用者,通過紥實的研究對社交媒體作出全新的闡釋。比如對於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她跳出了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視角而提出了馴化論:技術決定不了我們,社會也決定不了技術,但可以馴化技術。

我們如何使用和表現這些技術,誰使用它、如何使用它、誰不使用它,會影響到一種技術的後續發展,技術最終呈現出的樣態,是人馴化出來的,就像人對寵物的馴化一樣。她還談到了成人對兒童使用新媒體的恐懼,本質並非道德恐慌,而是成年人害怕喪失控制權的表現。父母常將新媒體視爲控制和監視孩子的手段,而孩子卻將其視爲實現獨立和隱私的方式,衝突由此産生。

常有人痛心疾首地認爲作爲中介的社交媒體毀滅了具身的社交,她認爲,中介並不意味着貧瘠,中介化交流應該被視爲一種新穎、兼容的混合交往方式,不是具身交流的縮減版本,新媒體並不會用虛假的模擬來削弱或替代真實的參與,大多數人並沒有利用這種去實體性來創造夢幻的或者根本上具有欺騙性的自我。

《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南希·K. 拜厄姆(Nancy K. Baym)著;董晨宇 唐悅哲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1月)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24, 2023 at 10:39am


Bleach〈主題内容社媒〉

我懂了,你是説,我們怎樣思考,很大程度上受到之前收到的資訊所影響,對不對?有創意的人當然懂得逆向、翻轉過來思考。不過,還是受到之前的資訊所影響。資訊影響不是問題,問題是首先獲得了什麽資訊。微博”推“、”讚“什麽很重要。

可惜,現在的資訊無限度爆炸,據説每72個鐘頭就加倍。雖然google很驕傲的説,他們的蒐索器在0.1秒內,就能給我們找出100萬,還是7千萬筆相關關鍵詞的網頁鏈接。卻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東西。

用得着的資訊才有價值。微博媒體如面子書、維特與撲浪,很友善,可是他們並不創造本身的內容,更別説是你所要的內容。就像電話可以聯繫人,但電話不會在你情緒低落時給你説出輔導的福音。若是你有某某生命線服務中心的聯繫電話號碼,你就可能打給他們,聽聽安慰心靈的聲音。

對一個正要自殺,想和誰講講話的人,無關人士的電話號碼,縱使有一百、一千個,對他/她一點幫助也沒有。可是,今天,對於大部分領域的專業或從業人士來説,上網找本身領域的資訊,往往是花在找尋的時間,多於了解、吸收有關資料的時間。

所以,我絶對同意以主題網站爲主、社交媒體爲輔的上網經驗。


太瘋了,添加上面的評論後才發現,博主隻是發個有關社交媒體的小故事,我就大發偉論,冩得那麽長!可是,我的用意是,雖是一個生活小插曲(愛墾不是標榜”故事城“麽),它也不應該在資訊海嘯中沒頂,那位網友愛好有價值的故事,就應該將它往深的方向發展。

看見幾位網友給別人的內容加照片,補充錄像視頻,發表有感而發的深刻想法,並在社交媒體上轉發,説是在辦微型展覽場,我覺得倒好像朋友開新店,給他們送鮮花那樣。大家打打氣,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好東西享受。而不是在蒐索器上生氣自己。[July 19, 2011 ](微博講的是“推”?阿兵哥更懂得推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21, 2023 at 9:10am

In education 2.0, teachers are still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but they started adopting some new and more open roles like being guides, mentors, and helpers. And though education2. 0 is heavily digitized but it was still operating within the same framework of education 1.0.[Education 1.0 Vs Education 2.0 Vs Education 3.0]

Education 3.0 refers to a change in paradigms, where teachers are no longer at the forefront of education. Instead, education is focusing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with teachers acting as a mentor rather than an instructor. [Blended Learning in Education 3.0]

Education 4.0 is a technique of learning tha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focuses on transform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through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4.0: The Machine Learning-Driven Future Of ...]

In HR 4.0, leaders from all walks of the hierarchy participate in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of people; they have tools and methods that help them collaborate with HR by inserting good practices and intelligent routines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HR 4.0: how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people management]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7, 2023 at 3:48pm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4.0: The Machine Learning-Driven Future Of Learning by Naveen Joshi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face motivating, inspiring and potentially broad difficulties as a result of digitization and virtualization in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in education will be important drivers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just like they have been in all industries. Individuals should be able to build more comprehensive expertis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s well as release their innovative potential, using smart and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resources. While AI-powered solutions have been around for a while in the EdTech field, the industry has been sluggish to embrace them. (31.3.2022 Forbes)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7, 2023 at 10:03am

On the other side, the pandemic drastically altered the landscape, forcing instructors to rely on technology for virtual instruction.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both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sisting the educational industry in evolving to benefit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education system can follow businesses and mega-corporations to ensure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prepare their students for jobs roles incorporating enterprise AI. It refers to the use of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kills to uncover and distribut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a manner that closely resembles how humans search for and analyze information.

What is Education 4.0?

Technology began to penetrate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nd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began to use technology in fundamental ways (otherwise known as Education 2.0). Education 3.0 emerged as technology advanced,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a more user-generated internet. This enabled students to access their own information sources, the ability to learn electronically and platforms to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and other students. Education became more networkable, with students having their own direct link to a range of different knowledge sources, rather than being concentrated on a back-and-forth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Education 4.0 is a technique of learning tha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focuses on transform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through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Smart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are part of this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y are all affecting our daily lives. Universities must prepare their students for a world in which cyber-physical systems are ubiquitous across all industries if they are to continue to produce successful graduates. This entails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alte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tirely, and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university experience. (Source:Mar 31, 2022 Forbes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9, 2023 at 8:07pm


Jeeridyne:砂拉越自家电视台 强势登场!


古晋12日讯)砂拉越首家本土电视台-砂拉越电视台(TV Sarawak)昨晚正式由砂州元首敦泰益玛目主持推展,这场别开生面的推展仪式透过ASTRO和砂拉越电视台脸书官网直播,让全马人民一同见证历史性一刻!

砂拉越电视台配合砂州元首84岁华诞,于1010日正式启播,而随着砂拉越电视台推展,砂拉越也成为马来西亚首个拥有自家电视台的州属。

砂首长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昨晚出席砂拉越电视台推展仪式上致词时说,砂拉越电视台的诞生对砂拉越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大家聚集一堂,见证州元首敦泰益玛目推展砂拉越电视台。

他表示,欲促成砂拉越电视台的成立是一段漫长而艰巨的旅程。他感谢所有将砂拉越电视台成为可能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砂拉越媒体集团(SMG),得以应对所有挑战,以致今天可向所有砂人民和大马人民自豪地展示砂拉越电视台。

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砂拉越电视台不仅提供本地官方新闻、全国及全球新闻,也是一个促进多元民族和文化团结的平台。

“砂拉越电视台将成为砂拉越人参与内容创作、制作和演出的平台,更能激发人们展现创意领域的才华,通过这方面建立经济效益。虽然前方仍有许多挑战,但我不会低估砂拉越人在相关领域的才华和潜质。”

他强调,砂拉越电视台昨日下午配合州元首84岁华诞开播节目,这是送给砂拉越人民的好礼物,更重要的是,砂拉越电视台作为一个平台,在本地创意舞台上宣传本都作品。设立砂拉越自家电视台,也是他刚从已故丕显斯里阿德南手中接棒时所做出的承诺之一。

因此,阿邦佐哈里感谢上苍,让他在位3年时间内,履行了其中一项对砂拉越人民的承诺。他乐见,砂拉越电视台无疑将成为内容创作者、制作人和表演者展示作品的最佳平台,砂拉越电视台的成立,对砂拉越人民而言是一种梦想成真。

令他感到鼓舞的是,他相信,砂拉越并不缺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展示才能和内容材料,砂拉越大部分的才华都必须透过其他管道找到舞台,才能被更多观众所发现。

“谁不认识达央诺法伊莎(Dayang Nurfaezah)、鲍勃(Bob)、马来西亚世界小姐得主德薇丽雅娜(Dewi Liana)、马来西亚环球小姐得主法兰西斯卡鲁红(Fransisca Luhong),他们都是砂拉越子民。”

阿邦佐哈里续称,砂拉越电视台不仅提供本地官方新闻、全国及全球新闻,也是一个促进多元民族和文化团结的平台。砂各族团结精神不仅要受到维护,更要分享这项美德。

此外,他希望,透过砂拉越电视台,可让世界各地发掘砂拉越旅游潜能。他表示,今年砂拉越是透过ASTRO平台进行测试性运作,毕竟作为一家新的电视台,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测试,以确保技术稳定和运行顺利,并且符合业界水准。

阿邦佐哈里表示,砂拉越电视台计划明年扩展至MY TV旗下数码地面电视(DTT),即数码广播平台,届时可继续为观众提供免费观看。如今,人们可通过ASTRO频道122NJOI频道122ASTRO GO观看砂拉越电视台新闻和特备节目。(12.10.2020https://tvstv.my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11, 2023 at 11:52am


Massive List of MOOC Platforms Around the World in 2023


Comprehensive list of online course platforms worldwide, offer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urses.

愛墾慕課鏈接

Comment by iPLOP on March 21, 2023 at 8:20am


陸坡《鐵拳飛踢真功夫》整代香港功夫片簡史


邵氏兄弟、李小龍?香港功夫片留名世界

如果要說有什麼擺出架式就可以有滿滿的華人味,功夫電影可說是最讓世界所認識的,並且可以與韓國和日本電影做出區隔。對於許多不了解功夫的人來說,是從看了李小龍的電影開始了解、更早的有許多港台中國的觀眾從邵氏兄弟的武打戲劇開始對「功夫」留下印象。

紀錄片《鐵拳飛踢真功夫》是一部簡要帶過觀眾觀看一整代功夫片站穩國際的簡史,從邵氏功夫片開始、李小龍傳奇、一直到洪金寶、成龍、跟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等,此外也對比關於中國功夫片在世界上意外的另類影響,而讓不同國度的人對電影產生共鳴,甚至讓人看見80、90年代香港功夫片風靡整個華人市場的盛況。

「功夫」算是中國在世界上很具代表的文化之一,早在1928年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火燒紅蓮寺》武俠片,算是第一部融合中國功夫的電影。但真讓功夫電影走進世界觀眾眼裡的,香港可說是功不可沒,不管在演員或是小成本大成本的電影上,都是國外影迷了解功夫的啟蒙之一。

也因國外對於中國的「武俠」、「功夫」等沒有太多概念,故在進入市場上有許多難度,直到1971年邵氏公司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國上映,一躍成為當年全球十大賣座電影之一。

《鐵拳飛踢真功夫》是一部以簡單人物訪談資料和歷史劇照影片整理講述中國功夫片的紀錄電影。在NETZFLIX平台上雖然多加了『邵氏出品』四個字,但電影整體介紹邵氏電影的篇幅只有在開頭較多甚至不全面。

在節奏上整體出現很大的問題,例如前面像是趕火車一樣快速穿插各種影片和解說,而後面又突然放慢速度,並且在資訊量上穿插了許多想說的事情,例如:功夫對各國人的影響、中國民主主義、後續歐美電影受到攻夫的影響動作片的改變,太多事情參雜再一起導致主題的「功夫」變得非常零碎。


[im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uploads/2/6/2/4/26248190/mv5bzwy0mtc...

這部紀錄片剪輯和製作都相當不成熟,甚至沒有考察全面。例如考察了邵氏電影,卻對一樣在香港賣座的黃飛鴻系列沒有過多描述,甚至在現代功夫片的考察只到成龍或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李連杰、趙文卓等武術運動員出生當今在功夫片上的面孔幾乎沒有提起。

反而花了許多篇幅去講述黑人和白人功夫片演員,甚至在結尾最後來了個烏干達毫無相干的戰爭片?讓人不知所云,這讓整部片的品質大幅降低,甚至覺得過度延伸與跑題,像是沒有素材應是穿插來湊數一樣悲催。


《鐵拳飛踢真功夫》整部觀影下來問題很多、考察不夠甚至對於武俠和武功等也未給觀眾了解兩者的差異性。但是在一些延伸方面還是不錯的,像是過去邵氏電影中的女俠,甚至男扮女裝的女演員,在當時大男人主義年代的世界觀中反常的有強大可以跟男人披敵的女性。

而香港武俠片也有著各種重口味的血漿噴灑穿插等特殊化妝,雖有些兒童不宜但也是香港電影在當時勇於各種嘗試,而飛如今因受限於娛樂令讓整體綁手綁腳的情況。

電影中也敘述關於武打明星甚至各種的特技動作和打鬥套招都是真實上演,這也使當年香港功夫片誕生一堆真槍實彈的武打明星,甚至許多女性武打演員不亞於當代男星。而在種種武打明星敘述中,李小龍應該算是最深刻也最多的篇幅,甚至高過邵氏兄弟,這也使中文電影標題《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感覺有點莫名的違和感。

而在受到功夫片的引響上,電影雖然嘗試做出全面性,例如在:舞蹈、潮流文化、主流電影上去說功夫對於這些事物的引響,但卻不夠全面讓人覺得在節奏和論述上都轉得相當硬不夠讓人信服。


《鐵拳飛踢真功夫》像是有了主題卻沒準備好的台上報告,簡報雜亂不堪翻譯標題還打錯,甚至整體看下來有一大半都在敘述李小龍在美國影視與拍攝的電影史,並且想用黑人種族平等、女性主義的視角做出加分,但卻變得更亂七八糟,甚至最重要的華人演員幾乎都沒考究的一筆帶過,如同網路上粉絲剪出來的影片花絮。

只能說導演只想很快想給觀眾吃下他料理的東西,殊不知這些東西半生不熟難以下嚥。(延續閱讀: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 / 2020-09-09 https://home.gamer.com.tw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12, 2023 at 10:11pm


「一帶一路」知識產權

中新社北京2018年8月28日電 (記者孫自法)由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商務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的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28日在北京開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賀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了出席會議的嘉賓代表,中國國務委員王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近60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機構、國際及區域組織以及駐華使館代表,同東道主知識產權領域政產學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圍繞「包容、發展、合作、共贏」的會議主題,共商知識產權合作大計,共謀「一帶一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大局。

弗朗西斯·高銳表示,感謝中國政府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和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工作的支持。此次「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的召開,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國際合作。

他說,當前,全球面臨著數字化帶來的多重挑戰,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願與各國一道,加強溝通,增進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和經濟繁榮。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主持開幕式並做會議首場主旨報告。他指出,推進「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始終是我們的合作宗旨和共同目標」。要發揮好知識產權在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關鍵是要凸顯知識產權的市場和經濟屬性,加強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大力推動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誌等工作,支撐創新型經濟、品牌經濟、文化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申長雨還對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共同推進更深層次的知識產權合作;二是共同推進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基礎保障;三是共同推進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為期兩天,與會代表還將圍繞「知識產權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發展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及共同策略,應對數字時代全球知識產權體系面臨的新挑戰——法律、最佳實踐及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討論。(完 / 2018年08月28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