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賞析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創作背景
舒婷是在中國正遭受十年浩劫的動亂中成長的。她初中畢業後即下鄉插隊,後又當過工人。在國家蒙難、人民遭殃的混亂歲月,備嚐艱辛的舒婷,內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幫”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滿懷喜悅!
1978年12月,中國迎來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9年4月,詩人面對祖國擺脫苦難、正欲奮飛的情景,以自己獨有的抒情方式寫下了此詩。
主題思想
愛國是此詩的主題。提起祖國,人們往往會想起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四大發明、地大物博……以一種貌似豪放實則空洞的虛假,去歌頌祖國的強盛偉大。作者則反其道而為之,獨辟蹊徑,直面祖國災難深重的古老歷史及其嚴峻的現實,構造一幅幅流動凝重的畫面,配之以舒緩深沈的節奏,把祖國比擬為傷痕累累的母親,以赤子之情向母親傾訴內心的痛苦,表達為祖國的未來而獻身的激情和決心。
在詩人的心中,祖國不再是大而空的抽像,而是飽經滄桑的過去、貧窮凋敝的現實與緋紅黎明希望的交織體。作為抒情主體,詩人既是生長在祖國母親懷抱里的一個簡單的個體,又是與祖國一同經受苦難屈辱、一同掙脫羈絆、一同走向希望的統一體。
在此詩中,有詩人對於祖國災難歷史、嚴峻現實的哀痛;亦有對祖國擺脫苦難、正欲奮飛的歡悅,更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沈而熱烈的愛,以及詩人作為經歷挫折的一代青年,與祖國共呼吸共命運,以自己的血汗去換取祖國富饒、榮光、自由的心聲。
層次結構
此詩宛如一曲多聲部的交響曲,共分四節,自然地顯示出詩歌思想層次和感情段落的分明。
首節回顧祖國古老沈重的歷史,以“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額上熏黑的礦燈”“乾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五個典型的意象,生動形像地刻畫了祖國災難深重的過去。表現出祖國母親在逆境中堅毅、頑強的形像,節末一句“祖國啊!”表達對祖國母親貧窮落後的理解和對她頑強不屈精神的深深嘆服。
次節過渡,內容上同前節,也是描寫祖國的過去,但角度不同,直抒胸臆,表明祖國的“貧窮”“悲哀”,同時也孕育著“希望”和“花朵”。 是貧窮悲哀和痛苦的希望把“我”和祖國緊緊連在一起,節末一句“祖國啊!”表達出哀怨的深情。
第三節描寫現實,以“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達了剛從“大躍進”“文革”的噩夢中蘇醒過來,實事求是,思想解放後的那種“帶淚的笑”。 走過艱難和曲折,在新的時代來臨之際,“我”將帶著“簇新的理想”和祖國一起奮飛和奔跑,節末的一句“祖國啊!”表達了詩人的希望和歡欣。至此,感情的基調已由低沈緩慢開始上揚。
末節展望未來,表達詩人對祖國深沈而熱烈的愛。曾經迷惘的“我”,經過深思,如今情感已沸騰,“我”願意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奉獻“我”的血肉之軀。篇末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使全詩的感情達到高潮,形成全詩的最強音。
賞析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藝術特色
此詩的藝術力量不僅在於詩人用新奇意象來關照內心的情感記憶,出格而入理地描繪了祖國深重的災難與貧困,以及新生的希望,光明的前程;而且還在於詩人把自己擺進歷史與未來相交錯的現實中,寓己於形象,對祖國的過去和將來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表達了深摯的熱愛和獻身的決心。
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反過去某些詩歌的浮泛與“神話”式的歌頌,從一個別致的角度來吟唱贊美祖國母親的歌,表現經過十年浩劫後人們對於祖國的認識、思考和情感。這首詩寫於1979年,一場浩劫剛剛過去,苦難尚記憶猶新,廢墟上又升騰著希望,痛苦與歡樂,失望與信仰交織於人的內心。人們看到了祖國的貧窮落後,熱切盼望著祖國早日變成現代化的強國,並且決心為祖國的強盛奉獻自己的一切。詩人沒有正面鋪陳,直接抒情,而是敏銳地捕捉並藝術地表現了祖國人民的這種感受,並別具匠心地把對祖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屬於意念性的感受轉化成意象的“我”,而後又把“我”轉化成鮮明的形象,超越著特定的時空,在廣闊的宇宙之中,復雜的心態迸發出悲愴、激昂的祖國戀歌。這種直接把意念轉化為形像的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此詩旨在表達詩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與以往同類的詩作相比,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個性特色——既有當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與歡欣的希望,又有女兒對祖國母親艾艾的不滿與獻身的真情。為表達這種赤子的深情,詩人采用了由低沈緩慢走向高亢迅疾的節奏。開始,詩人以赤子的目光,掃瞄著祖國的貧窮與落後,抒發出詩人為之悲哀痛苦的心情:“我是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然後詩人以拳拳的兒女之心,表達著哀怨的深情:“我是貧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沈迷的痛苦之後,詩人又表達出希望的歡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為實現這美好的希望,詩人不惜表達了一種獻身的願望:“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詩的每一節,都用“祖國啊”作為結尾。第一節的“祖國啊”是深沈的感嘆,表達出難以言狀的悲哀;第二節的“祖國啊”是痛苦的呼喚,包含著幾多痛苦,幾多希望;第三節的“祖國啊”是欣喜的呼喚,流露著詩人抑製不住的喜悅;第四節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莊嚴的誓詞,傾吐了獻身祖國的熱望。四個“祖國啊”,反復吟詠,將感情逐層推進,給全詩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詠嘆氣氛。
賞析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想像奇特,比喻新穎
詩中沒有直接的議論,而是用了意象化的方法,選擇一系列像征性的形像表明“我”和祖國水乳交融的關係,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形像雖然顯得互不連貫,但在總體上卻不僅構成了內在統一的美,而且也給讀者以更大的馳騁想像的空間。
寫到祖國的歷史時,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乾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一系列大膽的想像,概括了祖國長期處於貧窮和落後的狀態。“'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則像征了祖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只是世世代代的憧憬千百年來未曾實現,顯得新奇準確。
在寫到祖國的新生時,詩人以“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作比喻,把生機勃勃的祖國新貌生動地描繪出來。這一組組形像,是詩人內心強烈的感情與客觀事物,與對祖國歷史、現實、未來的哲理性認識互相滲透而凝成的意象,這種“意象叠加”的方式,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更豐富,更深刻,也更廣闊,更具有立體感。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在詩人筆下,祖國或許貧窮、落後、傷痕累累,但不失希望和美好。詩人願意同全國十億人民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為祖國爭取富饒、榮光和自由。這是一首情感濃郁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激情洶地表達了徹骨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共鳴。”
當代詩人乾天全《寫作概論》:“這首詩中的本體意象是‘我’,借著眾多的喻體使紛呈的意象並列組合成意象群,強化了‘我’與祖國患難與共,甘願為祖國奉獻的詩意。這首詩,也正由於作者運用了博喻的方式,使本體意象得以豐富地表現。”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翟大炳《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十年浩劫結束了,中國人從現代神話中醒過來,明確發現了自己的落伍,痛苦、羞辱、迷茫、奮發相交織,是這個時代典型的精神狀態。此詩就是適值此時獻給祖國的一首悲壯深情的歌。一系列奇警而詭譎的意象,表現了長期以來祖國的憂傷和失望,也表達了一代青年的希望、信念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莊重歷史責任感。”
伍爾芙·根與流動
I am rooted, but I flow. 我有根,但我流動。(《海浪》)
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裏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達洛維夫人》)
中國散文詩:構建自己的藝術王國《李發模 篇》
作為一個詩人,要了解中國文化,要找到精神的家園。中國文化的歷史淵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了解儒釋道三家,要寫出好的作品是困難的。同時,要研究腳下的這塊土地,直逼自己的心靈。用筆來寫,是一類作家;用血和淚來寫,是一類作家;用靈魂和心來寫,也是一類作家。在這里,我將我曾講過的四句話轉送給大家:一、紮根腳下的泥土;二、守住心靈的家園;三、打開智慧的大門;四、擁抱火熱的生活。
可可·香奈兒
在苦難的邊緣,也就是苦難融入日常生活的地方,是最觸手可及的悲哀。中心地帶深重已極,殊難追究。《文化失憶——寫在時間的邊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2020 [澳] 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譯者: 丁駿, 張楠, 盛韻, 馮潔音,北京日報出版社)
嘉布麗葉兒·波納·香奈爾(法語:Gabrielle Bonheur Chanel ;英語:Gabrielle Bonheur "Coco" Chanel,1883年8月19日-1971年1月10日),是法國先鋒時裝設計師,著名法國女性時裝店香奈爾(Chanel)品牌的創始人。她對現代主義的見解,男裝化的風格,簡單設計之中見昂貴,成為20世紀時尚界重要人物之一。她對高級定製女裝的影響令她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100人之一。
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
幹一份實際的工作,掙一份體面的工資,把閑暇時間花在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上,這是多麽值得渴望慕的生活啊。可以欣賞的東西太多了,全都垂手可得。我們似乎真的可以去看、去聽、去讀一切重要的作品。《文化失憶——寫在時間的邊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2020 [澳] 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譯者: 丁駿, 張楠, 盛韻, 馮潔音,北京日報出版社)
中國散文詩:構建自己的藝術王國《川北藻雪 篇》
當散文詩走出擺設的盆景,走出風花雪月,以睿智的目光尋找自我天地。於是有人因仰望而發現了星空的浩瀚,並試著去接近、攀登,他成了翺翔宇宙的一隻鷹,在俯瞰與審視中。發現了詩意從而也覓到了創作源頭;有人因為鐘情腳下的土地,像螞蟻或蚯蚓一樣。將觸角引向更深的底層,雖然堅硬、疼痛。但他同樣打通了情感進發的隧道。但彼此不分伯仲,一定程度上。
二者可以相互借鑒,各自豐富審美趣味。另外,有人認為。前衛的愈來愈時尚,只有如此才能引領潮流;而傳統成為固步自封的代名詞。於是。大量舶來品充斥文中,各式科技術語屏閉了抒情。斷語成了跳躍。如此一來。散文詩真的成了櫥窗里的冰美人。可遠觀而不可親近之。我覺得前衛不僅僅局限於創作方法。它應該成為前行路上可貴的探索的勇氣。
【法】勒克萊齊奧《生活中,一切都重要》
生活中,一切都重要。
相對而言,在談論到一個人時,與其說他有學問的,我更願意聽到的是,他是一個人。
然後我會嘗試著問:他喜歡多少女人?他更喜歡紅頭髮的女人還是棕髮的?
他午飯吃什麽?他有什麽毛病?他受感冒,哮喘或便秘的困擾嗎?他頭髮什麽顏色?
他皮膚呢?他身體怎樣?他洗澡是淋浴還是泡浴?他讀什麽報紙?他晚上睡著容易嗎?他做夢嗎?他喜歡喝酸奶嗎?他媽媽是誰?他住在在哪間房子,哪個街區,哪個房間?
他喜歡長枕頭還是普通枕頭或兩種都喜歡還是都不喜歡?吸煙嗎?他說法怎麽樣?他癡迷什麽?如果有人羞辱他,他會怎麽做?他喜歡陽光嗎?大海呢?他會自言自語嗎?
他惡習是什麽,他的願望呢,他的政治觀點呢?他喜歡旅遊嗎?如果賣劣質產品的推銷員突然按他家門鈴,他會怎麽做?在咖啡館,飯店,他怎麽點單?他喜歡看電影嗎?
他穿衣風格是什麽?他給他孩子取什麽名字?他的穿衣尺寸,體重,血壓,血型又是多少?他髮型怎樣?他早上會花多長時間洗澡?他喜歡對著玻璃看自己嗎?
他怎麽寫信?他鄰居是誰,所有剛才的都比所謂的“有學問”重要得多。
日常的東西,手勢,別人的面孔,比閱讀,比博物館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尚-馬利·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上圖,法語: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持有法國和模裏西斯雙國籍,著名法語作家,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隨著其第一篇小說《訴訟筆錄》(1963)的出版而一舉成名,直到1970前後,其作品仍帶有“新小說”的痕跡,基本以探索人性瘋狂為主題,之後,受其家族起源,自己遊歷及對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愛,作品開始以寓言,幻想為主題(《沙漠》《尋金者》),題材涉及兒時回憶,自傳及家族歷史等(《非洲人》)。最近以來,他寫作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說,隨筆等。
2008年10月9日,他因為“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是一位善於創新、喜愛詩一般冒險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裡對遊離於西方主流文明外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性進行了探索”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 奈麗·薩克斯作品:致瓦爾特·穆希格
斯德哥爾摩貝格松街23號
1959年6月29日
尊敬的穆希格(1899-1965瑞士文學史家)教授:
我該如何向您表達我讀完《德國文學的毀滅》後內心的震動? 在北歐,我在白夜中讀完了它。半夜兩點就是清晨,天越來越亮,在北部甚至還有夜半的日出。這些夜里許多人不睡,而且是那些並非土生土長的人。白夜不容易度過,當清晨走出時,舊日的回憶可在淌血,我們這些孤苦無告躺下的人也是如此。
所有您從流逝的歲月中喚出的人物,都濕漉漉地剛剛走出他們的創造者的源泉。許多作家,他們的作品我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讀過,例如弗洛伊德,他的語言帶著披紗的夢,對於我就好像是從《天方夜譚》中出來的。還有戈特里爾夫(瑞士文學家),他使我想起我的猶太神秘主義信仰“瞬間尊崇”的創始者,都是些做不完的、日常的瑣碎小事,然而寫得那麼深刻、那麼內在,塵土將痛徹,被光照透。
巴拉赫、勒爾克和卡夫卡在各自的秘密中那麼活躍,偶爾也從另一個側面進行觀察,觀察那沒有光亮的、黑夜中的、月亮般的側面。不過對我個人來說,高潮則是逃亡者德布林,對此我無話可說,只有沈默。
親愛的穆希格教授,我謝謝您。再三謝謝您,您的書給我打開了通向家鄉的門。
您的奈麗,薩克斯
(選自《猶太名人讀本》孟蔚彥 譯)
許淇畫《賞析》
書信體散文詩。這種散文詩體還是個待開發的領域。
我青年時和親密的朋友通信,我在內蒙古,我的朋友仍在江南,靠魚雁往來傳遞我們的思念。有位前年謝世的研究俄語的朋友,曾寄給我他轉譯自俄文的波特萊爾的《惡之花》,前後文有他讀和譯的感受,那些信,我是作為書信體散文詩來讀的。我盡量讓我的復信也寫成私語式的散文詩。
我相信,書信體散文詩是存在的,讀茨維塔耶娃寫給里爾克、寫給帕斯捷爾納克的信,那隱秘的、發自內心的禱語,那短促的、纏綿的、聲淚俱下的呼喚,不是散文詩又是什麼?
這里摘引的是一九六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奈麗·薩克斯(1891—1970)的書信體散文詩。她是瑞典國籍的德國猶太人,和以色列的阿格儂同時獲獎。薩克斯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逝世的那年,德國已經有仇猶派別,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臺變本加厲。因此她的家里房產被納粹高官占用。作為猶太知識分子,她經常受到審訊,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奈麗不得不和母親出逃到與德國毗鄰的瑞典。由寫《騎鵝旅行記》同樣問鼎一九0九年“諾獎”的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作保,簽證幾乎和關進死亡集中營的通知書同時下達,但她終於搭乘最後一次航班降落到斯德哥爾摩。
一九四四年,出版詩集《死亡的寓所》。一九四九年,《星辰暗淡》在荷蘭出版。從這時直到她去世,聯邦德國每年都要出版她的詩集。因為“那些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現猶太人命運的優秀詩歌和戲劇作品”(授獎辭)而獲諾貝爾獎,一九六六年頒獎那天正好是奈麗七十五歲生日。她把獎金的一半分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另一半給當年把她從德國救出來的老朋友哈蘭。
三年以後,她因癌症動手術,不久便在斯德哥爾摩去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