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4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aturday

趙秀鳳·崔亞霄:多模態體認詩學—基於體認語言學的研究

摘要:本文把多模態文學的認知研究置於體認語言學理論視域,考察多模態文學交流的體認性特征,提出構建和推動「多模態體認詩學」的研究設想。 多模態文學的認知研究結合具體文學作品揭示了多模態文學交流過程的多維體認特征。一方面,多模態文學符號也與語言符號一樣,具有認知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其交流過程也涉及身體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循環互動;另一方面,多模態文學交流過程中的體認特征也體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即體認的多模態性、多維交互性和複雜系統性。 為此,本文提出應從拓寬體認語言學的外延、豐富體認語言學的理論蘊含、推動體認語言學和詩學的交叉融合三個方面,推動「多模態體認詩學」研究。 本研究從文學和語言學跨學科視野,探討人類符號交際的體認性,有助於在後現代語境下切實推動多領域的互動交流對話,踐行體認語言學的後現代主義哲學觀,推動學術研究的開放多元。

近年來,在歐美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研究動向———多模態認知詩學研究,從認知的角度考察多種模態協同表征的文學的交流過程和效果。 這一研究動向由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艾莉森·吉本斯(Alison Gibbons)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推動,他們把研究對象從純文字小說拓展到運用多種模態符號創作的各類文學如後現代實驗文學(Page,2009;Gibbons,2012;Caracciolo,2014:)。 該研究動向關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協同構成的多模態實驗文學對讀者認知體驗和接受產生的影響,反過來,也考察讀者的認知體驗對後現代實驗文學創作發揮的制約性作用,即關注多模態文學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體驗。

多種模態符號協同互動所創建的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常規閱讀圖式,包括感知體驗、認知解讀、理解和情感反應,都帶來了新的改變或挑戰,其突出特點就是後現代多模態文學高度彰顯文學作品自身的物質性、互文指涉、排版的新奇性等,對讀者在文學體驗過程中的涉身參與提出了新要求。

不同於傳統純文字小說,多模態小說不但需要讀者想象性參與虛構小說故事世界,而且需要切實調動身體器官實施相應行為,需要不斷在小說創建的文本世界和作者及讀者所在的話語世界之間穿插切換,這種新型文學交流得以順暢進行的前提正是多模態符號的體認性。

正是基於對後現代實驗文學多模態交互體認特征的認識,吉本斯於2012年出版了《多模態認知詩學和實驗文學》(Multimodality, Cognition, And Experimental Literature)一書,整合認知語言學、神經認知科學、視覺感知、多模態符號學等多領域研究成果,強調沿用廣義認知原則,如多感官感知原則、涉身體驗原則等,探究多模態敘事對讀者敘事體驗和情感反應的影響。 在該書中,吉本斯以四部後現代實驗小說為例,詳細闡述了讀者的閱讀感知體驗。 之後,吉本斯沿用這一研究路徑,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Brayetal 2012; Gibbons,2016; Gibbons,2021),使多模態認知詩學成為文學認知研究領域的後起之秀。

縱觀已有的多模態認知詩學研究,筆者發現無論其理論闡述還是應用實踐都與王寅(2014:)提出的「體認語言學」(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ECL)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 本文意在基於體認語言學的理論視域,梳理並考察多模態認知詩學闡述的多模態體認觀,加強兩個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推動文學和語言學研究在「後現代哲學」語境下的「同堂對話」 (賈娟 等,2020: 32),豐富「體認」內涵,拓展體認語言學的應用范疇,推動構建「多模態體認詩學」。

另一方面來看,體認語言學(王寅,2014:)無論是在理論建構,還是個案分析及應用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體認語言學對語言的各個層面都展示出了強大的闡釋力,如轉喻(魏在江,2019)、指類句(雷卿,2019)、兼語構式 (劉雲飛,2019)、名謂句 (帖伊 等,2019)、虛擬位移 (張克定,2020)、歇後語(王寅,2020) 等。 筆者認為,體認語言學不但精確概括了語言的本質,其基本觀點和核心原則對其他社會符號也有強大的闡釋力。 例如,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人們用於社會交往的各類手勢、視覺符號乃至聲音,更是在人與現實世界體驗互動和認知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兼具認知性和社會性。 之所以能夠進入社會交際,正是因為這類對複雜現實進行簡約性表征的非語言符號也是「來自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來自人對這些互動的體驗和認知加工」 (牛保義,2021:28)。

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我們贊同王銘鈺等(2021)的主張,應把體認語言學上升為「體認符號學」,有必要結合多種符號組合和應用實例,闡述「體認」在更廣泛符號層面的普遍意義和價值。

基於以上考慮,本文試圖結合已有研究,從多模態文學交流的體認特征入手,闡述借鑑體認語言學的核心理論和方法,針對多模態文學的語類特征,推動「多模態體認詩學」研究。

1.多模態文學交流的體認特征

1.1 體認的多模態性

王寅(2014)在認知語言學涉身體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和後現代哲學的基本立場,提出了語言意義的「體認觀」,將其哲學立場命名為「體認哲學」,強調「人本性」和「唯物論」的辯證統一。

體認觀一方面堅持了喬姆斯基和認知語言學從人的心智角度研究語言的基本取向 (王銘玉等,2021: 2),另一方面又與後現代哲學的人本主義立場一脈相承,突出強調語言和語言研究中的人本性(賈娟等,2020:33),主張語言研究必須強調人對現實世界進行的體驗(王寅,2014: 61⁃67) ,因此,體認哲學觀更加全面綜合,更接近人類語言交際的現實。

(原題:多模態體認詩學—基於體認語言學的研究作者趙秀鳳&崔亞霄;原載:外國語文 [雙月刊];2023 年9 月;第39 卷 第5期;82至92頁;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10224:9;關鍵詞:多模態認知詩學;體認語言學;多模態文學;體認詩學;參考文獻略,請看原文)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riday

(續上)「體認的人本觀決定體認的多模態本質。」(黃萍等,2021:118)正如顧曰國(2013:3 )所言:「人類在正常情況下跟外部世界(包括人與人之間) 的互動都是多模態的。」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組成的多模態感官系統參與到人體察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人與世界的多模態互動體驗,經由認知系統的認知加工,形成理性認識(顧曰國,2015)。

這一過程說明體認本身蘊含多模態性,體認是多模態感官系統和認知系統互動的產物。 有學者指出:「語言的產生和使用是基於『多模態感官系統』的『互動體驗』與基於『認知系統』的『認知加工』進行互動的結果。」(黃萍 等,2021:118)事實上,多模態互動體認不限於語言的產生和使用,而是體現於人類話語交際的全過程。 在實際的話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往往是多感官協同參與,並不斷互動。 多模態感官的協同聯動不但刺激產生互動感知體驗,而且誘發對意義的認知加工升華。

人類交際過程的「多模態」性,不僅體現於面對面交際中的身體姿勢、手勢、聲音、語調、表情,還體現在書面交際中的字體、排版、顏色、物質性媒介等多模態特征。 也就是說,在實際交際過程中,多模態既是人類用於交際的符號手段,又是人類多種感官協同參與的體認通道。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我們認為有必要探討多模態交際的體認性特征,豐富體認語言學的理論體系,拓展其應用范疇。

在這一方面,多模態認知詩學先行一步,結合後現代實驗文學的多模態特征,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吉本斯運用認知-敘事學研究路徑(Cognitive⁃narratological Approach),不但把模態視為表意資源,還把不同表意系統所誘發的多感官感知、體驗和認知方式納入研究視野,她所建構的多模態認知詩學綜合性分析框架旨在剖析闡釋多模態文學交流的體認過程。 當然,多模態體認過程研究的前提是認知詩學的基本主張———文學是「人類經驗的一種具體形式」(Gavinsetal,2003:1),「文學研究可向我們揭示認知實踐,借此我們不但可以閱讀文學作品,還可以感知和理解世界」 (Gibbons,2021:26)。 多模態認知詩學認為「人們不僅通過語言,而且也通過視覺、聽覺和心理等其他方式接觸世界」 (Gibbons, 2021:38),因此,多模態認知詩學把研究焦點確定為讀者對多模態進行理解和體驗的複雜動態過程,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該過程進行動態描述。

多模態文學傾向於突出符號的物質性和意義理解的多模態性,往往通過調動讀者的身體參與,誘發和強化心理體驗。 因此,多模態文學的認知研究高度關注讀者在字體、排版、圖像形狀、顏色、佈局等視覺因素的刺激或操控下作出的行為反應或注意力變化。 如吉本斯(Gibbons,2021:4:5) 運用圖形-背景理論,解釋眼睛如何在一個視域內部或跨視域之間移動。 「在閱讀視覺語篇時,意義的理解尤其需要閱讀路徑的動態調整」(Gibbons,2021:25),眼睛在閱讀文本中的移動路徑是在視覺結構誘發下人所做出的主體性反應,如圖1(見下頁)。

讀者在閱讀到該頁時,會主動做出選擇,調整閱讀路徑。 在《書頁之屋》這一多模態小說中,有很多類似的視覺操控手段,調動和激發讀者的閱讀行為,讀者需要根據對故事世界的理解自動調整閱讀順序,甚至需要手動調整書頁的方向,這類設計突出了圖書作為閱讀對象的物理屬性,賦予讀者更多自主性,可以自行選擇閱讀順序和路徑。 這種在物理行為上的「身體」介入,往往會誘發讀者心理上的自我投射(Projection)、自我暗示(self-implication)、情感或認知反應(emotional response)(Gibbons, 2021: 27),從而直接影響讀者對故事世界的體驗和認知。 再如,在托馬蘇拉(Tomasuia)小說《Vas: 平地上的歌劇》(VAS: An Opera in Fiatland: A Novel,文後簡稱:VAS)中,作者通過排版設計等視覺化手段使符號的物質性被高度前景化,調動讀者的身體器官實施相應行為(趙秀鳳,2021: xiii),如翻頁、調整書本方向、調控閱讀視角等行為反應。 由此,讀者直接參與敘事進程,從而「高度彰顯了讀者在文本體驗過程中的涉身參與性」「強化閱讀、存在、認知和想象等過程的涉身本質」 (趙秀鳳,2021: xiii)。

圖1 《書頁之屋》(Daniele Wski,2000:133)節選

多模態小說VAS中的主題隱喻是運用多模態符號調動多感官參與,彰顯動態性體認的典型實例。 該部小說以多種方式反復建構和表征一個主題隱喻[人類是書籍]。 一方面,這一隱喻體現為故事內聚焦人物感知覺的語言表達。 如主人公「四邊形」(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把手術視為「對自己身體的改寫」(Tomasula, 2002: 193) 和「一次簡單的編輯」 (Tomasula, 2002: 312),以下段落更清晰地表征了人物感知和認知域中的[人體—書籍隱喻]:

四邊形(小說內主人公的名字)停下了筆,看了看指尖的渦紋,這些由線構成的巧妙圖像是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甚至是經過125,000 代追溯到類人猿時期傳承下來的,它可以由AGCT四個基本字母來表示,這四個字母又可以構成單詞GAT、ATA、AGG,然後這些單詞構成了基因的雙螺旋句子,進而填充細胞內染色體,最後由這些細胞構成軀體這本書。 (Tomasula,2002:312;吉本斯,2021:80)

該段中關於身體的醫學術語「雙螺旋、基因、染色體、細胞」與關於書籍/寫作的常用詞語「句子、文章、書籍」整合編織在一起,最後直接用「軀體這本書」更加顯性表征[書籍—身體隱喻]。 另一方面,該書還刻意創建物理相似性,激活讀者的視知覺感知,親身體會「書籍」域與「身體域」的整合:封面主色調為桃紅色,數條藍灰色橫線隱約穿插而過,隱喻皮膚及皮下靜脈;書頁以肉色為主,其中的文本和圖片漸變為紅色、黑色和米黃色,使整本書的視覺構造仿佛人的軀體,隨著讀者閱讀的深入(即人的年齡的增大),皮膚日漸失去光澤,佈滿皺紋。(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0, 2024 at 6:53pm

在文字和視覺模態的協同作用下,讀者「多模態器官」體驗且認識到身體與書籍之間不僅是概念上的跨域映射關係,也是自己身體和心理互動體驗下的「合二為一」。 這一實例完美地揭示了多模態文學對多模態體認的「前景化」調用,突出了體認的多模態性。

1·2 體認的交互性

體認語言學在闡述其核心原則「現實—認知—語言」時,格外強調體認的「互動性」:一是人通過對外部現實世界(包括自然、社會、文化等)直接感性接觸所產生的互動體驗,二是人在外界感性接觸基礎上進行的認知加工。 從「體的互動體驗」到「認的認知加工」,再返回到體驗,循環升華 (王寅,2020: 22)。 從語言的產生、語言的發展到語言的習得都是以人的體認為基礎的(林正軍 等,2021),「現實」「認知」和「語言」之間的互動推動了語言的產生和使用。 體認語言學在闡釋各類語言現象時所使用的理論工具,如概念隱喻、認知參照點、意象圖式、理想認知模型、識解等都是圍繞人與世界的互動展開的理論闡述,都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互動過程中身體感知覺體驗的規律性特征對於語言符號的產生、表達和理解的作用。 例如,王寅(2020)結合大量實例,闡述了隱藏在歇後語背後統一的體認型式:歇後語的前項描寫人較為直觀的感性生活體驗,後項揭示由該體驗所引發的認識,「反映了人們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外延到內涵』,從『參照點到目標』,從『明示到推理』,從『背景到圖形』,從『表層到深層』(由表及裡)的體認過程」 (王寅,2020:2)。

體認語言學關於互動性的論述主要闡釋語言產生和使用的規律性特征。 其實,體認的互動性理論能更充分地闡釋讀者在閱讀多模態文學過程中的身心交互特征,如多模態小說VAS中第139頁末端的文字為(「Still, it moves」)在排版上顛倒了文字的方向(圖2)。

圖2 VAS(Tomasula, 2002: 139)節選

要識讀這些文字,讀者必須把書旋轉過來。 這種設計配合該部分表達的主題———宇宙的本質一直處於運動之中,呼應該句「一直在動」的語義,因為讀者必須做出翻轉書本的身體行為,才能讀到「一直在動」這句話。 在該情況下,讀者的身體機能與語言對行為的觸發雙向互動,「執行一個動作有助於理解包含行為動詞的修辭短語和文學短語」(Gibbs,2005:88)。 因此,讀者翻動圖書的身體動作同時啟動了「移動/運動」這一概念,使讀者得以身心協同體驗「移動/運動」,加深對「一直在動」這句話的理解。 此外,該頁配有眾多箭頭和線條組織成的旋轉圖像,視覺、行為動作、感知和文字理解多路徑協同,創造關於宇宙旋轉移動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

關於身心體認及其與世界的互動,認知科學家萊德曼(Lederman) 和克萊茨 (Kiatzy)曾指出:

「人們使用觸覺系統來感知真實物體和虛擬物體同時存在的世界,並與其進行互動。」(2001:71)同樣,馬克斯(Marks,2002:2)也指出:「我們正是通過協同觸覺、動覺和本體感受,才同時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獲得身體感知和內心體驗。」從這一意義來說,通過調動讀者的身體與書本在實體意義上的直接接觸,VAS成功激活並強化了讀者的交互性體認。 體認的交互性還體現為讀者與人物之間的「協同共振」。 與常規文字小說不同,多模態小說往往借助多模態符號,頻繁調動讀者對故事世界的身體參與,這一點在敘述人物行為動作時,表現得尤為突出。 例如,在《書頁之屋》第4:0⁃:4:1頁,作者通過排版(見圖3)設計出如具象詩般的文字,描述人物戴維森(Davison)攀爬探險的行為過程:

圖3《書頁之屋》(DanieleWski,2000: 4:00) 節選

戴維森步伐緩慢,但是十分堅定,雙手交互爬行上了梯子……他仍然繼續攀爬,最終他的堅持不懈有了回報,爬行了大概半個小時後,他終於爬完了梯子的最後一根。 幾秒鐘過後,他站在一個非常……(DanieleWski, 2000: 4:00;吉本斯,2021:58)

顯然,這段文字被排列為一個梯子的形狀,從底部一行開始,每個橫檔錯落排開,在空白周邊的映襯下,深黑色字體形成的橫檔越發突顯,如同一架梯子斜依在牆上。 文字的排列順序和空間擺放方式,決定了讀者的閱讀方向和順序:自下而上,從左到右,這一順序與人物的攀爬動作一致———從低到高。 可以說,讀者在視覺符號的引導下,眼睛緊隨人物攀爬的動作,拾級而上,與人物「亦步亦趨」,一起「攀爬」。 梯子橫檔一級級向上,迫使眼睛不時穿過空白處,形成視覺跳躍(Gibbons,2021:60)。 眼睛發揮「動能閉合」(Kinetic occiusion)作用,戴維森「不斷換手」攀爬梯子。 從側面來看,當他在前面的那只手抓到高一級橫檔時,後面的手便跟著向前,這個動作類似於眼睛的動能閉合———讀完一段文字後,空白處便進入眼簾。 該例同時充分體現了兩類互動:讀者的身心互動及讀者與人物的協同共振。 當然,這種雙維互動的前提是多模態符號對讀者體認感知的誘發性潛勢。 從一般抽象意義來說,是不同模態之間的符號互動激發了讀者的身心互動及讀者與人物的互動。

正如吉布斯(Gibbons,2005: 66⁃67)所言:「認知是身體與物理/文化世界互動的產物。 思維並不是存在於人的身體內部,而是存在於大腦、身體、世界……交織形成的網絡。 『涉身』就是指大腦、身體和物理/文化環境之間的動態交互。」約翰遜(Johnson,1987:5)也指出:「我們所認識的現實由以下因素所塑造:身體運動型式、時空定位軌跡、我們與物體的互動形式;它絕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題判斷。」為此,吉本斯(Gibbons,2021:4:2) 強調:「既然涉身是人類理解和體驗的奠基之本,那麼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邏輯推演:身體在閱讀中的參與度越多,閱讀就越有意義,影響就越深遠。」(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0, 2024 at 6:28am

(續上)以上實例分析表明,多模態文學語篇充分運用多種模態符號,調動讀者的多維交互體驗,無論是人與符號資源在物理意義上的本體互動,還是文本內多種模態符號之間互動所引發的讀者在身體感知和心理認識之間的互動,都反映了多模態符號對讀者整體體認過程的影響。

1·3 體認的複雜系統性

從複雜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來看(Complex Dynamic Systems,簡稱:CDS),在多模態文學的交流過程中,讀者的體認也呈現出複雜動態系統性特征。根據CDS理論,複雜系統具有以下突出特征:「複雜性,即構成元素和施動體豐富多樣、互動方式多元;動態性,即構成元素與施動體始終變化,互動方式亦始終在變;開放性,即新元素和施動體隨時可進入系統;非線性,即系統的整體變化不可預測,無法以變量分析法找到規律;此外,系統可具自發組織性和共適性,有時體現為相對穩定的狀態。」(單理揚,2019:94)

就多模態文學交流而言,一方面,讀者的體認具有多模態感官聯動性,另一方面,多模態文學的構成要素豐富多樣,這些都對多模態文學的理解體認過程產生直接影響,使體認本身成為一種複雜的動態系統,呈現出複雜系統的一般特征。首先,多模態文學交流的對象,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由多個子模態符號系統構成的複雜系統,如後現代實驗小說系統往往包含圖像、圖形、頁面設計、空間佈局、字體、顏色、詞匯、語法、篇章結構、文學常規等等多個子系統。 多模態小說尤其是後現代實驗文學達到了高度的形式自覺,大量運用元小說和互文指涉手段、彰顯實體性、創新文本排版形式等。 吉本斯(Gibbons, 2021: 2) 把這種形式自覺在符號上的主要體現概括為以下八類:存在明顯的文本佈局和頁面設計;排印方式多樣,在文字和圖像中運用色彩;類似於具象詩,把文本文字具象化;使用包括元小說寫作在內的多種手段;吸引讀者關注文本的物質屬性;使用腳注和其他形式傳遞自我質疑;使用翻頁書技巧設計部分章節;混合使用多種文學樣類,包括文學創作風格上的混搭,如恐怖,也包括視覺效果的混搭,如剪報和劇本對白。 每個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表征和建構小說世界,創建文學意義。

其次,讀者個體也可以看作一個高度複雜的動態系統,對多模態符號的閱讀理解過程本身也受個體、社會、認知、文化和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 如在識讀魯賓(Robin) 的花瓶圖像(圖4:)時,某人可能第一眼傾向於解讀為「看到了一個置於白色背景的黑色花瓶」,而另一個人則解讀為「黑色背景下的兩張白色面孔」;「圖像閱讀並沒有線性結構的強制要求,即讀者具有主體性選擇,當然即使有個體差異,在特定社會文化群體中,也一定有規律性體驗閱讀路徑」(Gibbons,2021:14:)。 因此,他們又都可以在這兩種解讀之間任意切換,體現了讀者體驗的個體性差異。
圖4: 魯賓的花瓶圖像(吉本斯,2021:35,源自 Rubin, 1958/1915:201)

多模態文學交流是一個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統,文學構成要素和認知主體要素的多樣性和動態變化性,使文學意義的理解和體悟過程本身也呈現出複雜動態系統特征,多模態符號系統內部諸要素與讀者的多模態感官系統及認知系統之間存在「競爭、互補、對立和適應等多種交錯疊加的互動關係」(曾小燕,2017:35)。

在真實交際活動中,體認的複雜動態性既體現於讀者與文學作品及其環境之間的互動,又存在於讀者個體多種素質和能力的互動,多維互動在多模態文學符號的誘發下呈現出高度的動態性和自組織性。例如,當讀者翻開多模態小說《書頁之屋》,讀到的開篇之句是「This is not For you」(這不是為你寫的)(Daniele Wski, 2000: ix)。 該句的否定語法結構 「not」和指向故事外讀者的第二人稱代詞「you」,都令讀者感到某種「不適」,該句似乎在實施一種禁止性言語行為,阻止讀者進入小說世界。 這顯然違背小說常規,與讀者固有閱讀體驗及打開小說的閱讀衝動和欲望之間形成直接衝突,令讀者感到「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事實上,作者是「希望借此激將法誘使讀者深入閱讀」(Gibbons, 2021: 51)。 「失調給人帶來心理不適感,會促使人們努力減少不適,達到協調。」(Festinger, 1957: 3)當人們的行為和認知發生衝突時,內心急求緩解這種失調的願望便會異常強烈(Gibbons, 2021:53),因此,讀到這句阻止性否定句後,讀者反而往往會做出「認知對抗」(Cognitive reactance)反應,即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就會反其道而行之。 可見,常規、語言、讀者的閱讀欲望、心理預期及其個體心理調整適應等多要素聯動,相互作用與制衡。 該句的閱讀理解過程——從體會到符號意義表層上的被排斥,經認知對抗,做出逆反性繼續閱讀行為——充分體現了體認的動態性、複雜性和自組織性,是多種子系統連接互動的結果。此外,該句單獨構成一頁,位於按照常規應該是獻詞頁的位置,這一空間位置本身又形成了激活文學常規的符號要素,與文學作品的語類結構及其相應的閱讀常規圖式形成聯動關係,直接影響閱讀個體的體驗和認知,以及隨之產生的對抗認知反應。

2 走向多模態體認詩學

綜上所述,「多模態體認觀」拓寬了「語言體認觀」的適用視域。 多模態文學實例表明,語言符號具有認知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多模態符號更是如此;多模態符號的協同、組合、應用更涉及身體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循環互動。 多模態文學交流也遵循「現實—認知—符號」這一核心原則,也大量啟用圖形-背景、意象圖式、概念隱喻等體認機制。 因此,我們可以說,體認語言學理論為我們闡釋多模態文學的交流過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工具。 我們可以通過拓展體認語言學的應用范疇,從多模態符號的體認性出發,闡釋讀者與文學作品之間的互動體驗,推動「多模態體認詩學」研究。 筆者

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拓寬體認語言學的外延。 體認語言學側重從語言生產角度論述體認的作用,闡述「現實—認知—符號」三者之間的關係。 作為揭示語言人本性的體認語言學,理應從語言產生的一般規律出發探討本源問題,但事實上人類用於交際的所有符號都具有體認性特征。(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9, 2024 at 9:59pm

(續上) 21世紀起的後現代實驗文學,充分利用各類圖文符號,激活人的感知體驗、情感和認知加工;這類文學的日漸興盛也充分說明了多模態符號體認性對文學的影響。 因此,我們有必要拓寬體認語言學的外延,從廣義的符號層面,考察體認的過程;如針對後現代實驗文學的多模態組合特征,闡釋該類文學得以產生、接受、形成獨特文學樣類背後的體認機制;通過透視讀者的閱讀體驗和認知加工過程,揭示多模態文學交流背後的規律性特征。這一「多模態體認詩學」的研究路徑是對語言及其他符號體認性的有力補充,有助於更加全面立體考察語言及多模態符號交際全過程中的體認性,揭示符號的人本性、唯物性和互動性本質。

其次,豐富體認語言學的理論蘊含。體認語言學傾向於在人類群體意義上闡發體認的意義,多模態體認詩學則可以關注真實、個體讀者的體認經驗,即關注真實的沉浸於文學作品中的真實讀者,考察他們沉浸於文學自然閱讀過程中的真實體認過程。 這可以通過實證檢驗的手段得以實現。

我們可以從文本表層符號結構和讀者實際體認之間的關聯性角度,闡述多模態文學交流過程中體認的多模態性、交互性、複雜系統性。 讀者在多模態文學閱讀過程中的身體行為、多感官感知體驗及其對認知加工的影響,反映出符號接受方具有「主動而複雜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潛勢」(Gibbons, 2021:19)。 多模態符號之間的協同互動誘發多模態感官的聯動反應,使多模態體認具有了相當程度的「一體化」特征,正如加桑費爾等(Ghazanfar et Al. 2006: 278) 所論:「我們與世界的交互涉及一系列感官輸入,我們的感知是對世界的一體化表征。 新皮質按照使認知加工過程盡可能快速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多模態文學中的表征手段豐富多樣,互動方式多元,給習慣於傳統小說閱讀的讀者帶來了很大挑戰,同時也誘發了新奇的閱讀體驗。 多模態形成多感官刺激,使讀者調用多個感覺器官及其處理各自信號的神經認知系統。 在閱讀過程中,隨著多種模態符號形式的鋪展協同,讀者的「多模態感官系統」和「神經認知系統」不斷動態連接,調整變化,從而推動「體」和「認」的多維複雜聯動。 概言之,多模態體認詩學對體認的闡發考察,可以極大豐富體認的內涵,有助於我們從人類話語交際的角度更加全面闡釋和理解符號「體認」的本質和特征。

最後,推動體認語言學和詩學的交叉融合。 雖然從多模態話語交際的角度來說,語言交際和視覺交際是兩種相互獨立的符碼系統,模態或模態組構不同,所激活的認知體驗有所差異,但是從多模態體認觀出發,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上在多種符號交際的背後存在某些更深層、更抽象的符碼體認機制,如圖形—背景、概念隱喻、轉喻、概念整合等。 對此,克雷絲等(Kress et al.1996:188) 明確指出:「語言的信息結構與視覺中的橫向組織結構極為相近,這一點也印證了存在某種更深層、更抽象的符碼傾向,這些傾向在不同的符號模態中有不同的體現形式而已。」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圖像結構與語言結構進行簡單的機械類比,語言和圖像都是心理過程的外在符號表現形式,我們應該探尋其背後共同的心理加工機制(Gibbons,2021: 15)———體認機制。 從話語交際的實際過程來說,符號構成的文本是體認的語境,是唯物性基礎,具有誘發性,誘發交際接受方的身體反應和心理感知。

基於這一認識,多模態體認詩學應該高度重視人的視覺感知(Visual Perception)結構,理解和闡釋人的視覺感知機能(Gordon,1997; Haber et Al. 1973; Posner et al. 1997; Styles,1997),如哪些色彩與尺寸特征吸引感知者的注意力,或事物之間的相似如何使感知者把它們視為一類,視知覺調整如何影響心理的認知加工等(Gibbons,2021:16)。 基於此,通過既具體又綜合的多模態體認分析,體認語言學所闡述的「體認」性分析可以被拓展到多模態話語交際層面,拓展其應用范圍,而多模態文學交流體認的獨特性也可以反過來豐富體認語言學的理論意蘊,在更高維度上推動體認語言學和詩學的交叉融合。

3 結語

作為共同關注後現代哲學和文化思潮的兩大研究領域,體認語言學和多模態認知詩學在理論觀點和應用分析方面存在諸多相同、相通之處,如都強調符號的認知性和社會性,都強調身體體驗與認知加工的互動,都遵循「現實—認知—語言(符號)」原則,闡釋體認性。 多模態認知詩學對多模態文學交流過程中體認的多模態性、交互性、複雜系統性的論述,為體認語言學開辟了一個新視角,豐富了語言體認觀的內涵,拓展了其應用范疇。

本文提出應從拓寬體認語言學的外延、豐富體認語言學的理論蘊含、推動體認語言學和詩學的交叉融合三個方面,構建和推動「多模態體認詩學」研究。 多模態體認詩學研究不但可以從真實讀者體認角度「打破語言和圖像研究之間的藩籬」(Kress et al.1996:183),闡釋多模態文學交流的意義和價值,還可以從更深層的超越具體符碼表征機制的角度,推動體認符號學研究。 本研究從文學和語言學跨學科視野,探討人類符號交際的體認性,有助於在後現代語境下切實推動多領域的互動交流對話,踐行體認語言學的後現代主義哲學觀,推動學術研究更加多元和開放。

(原題:多模態體認詩學—基於體認語言學的研究作者趙秀鳳&崔亞霄;原載:外國語文 [雙月刊];2023 年9 月;第39 卷 第5期;82至92頁;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10224:9;關鍵詞:多模態認知詩學;體認語言學;多模態文學;體認詩學;參考文獻略,請看原文)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5, 2024 at 9:17pm

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摘要: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要介紹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 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並對其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錢學森先生, 除了是人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外, 在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完善系統科學、創建思維(認知) 科學、人體科學等領域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從哲學的高度, 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等科學技術部門,顯示出它們之間普遍聯系、互相促進、完整一體的關係, 體現了從工程技術、科學、哲學的不同層次的多學科、跨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

只有像錢先生這樣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 對科學研究有扎實功底和深厚造詣, 同時又具備兩彈一星的雄厚的工程實踐和組織管理經驗, 才能高度概括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他在系統科學領域的三個層次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前瞻性地提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 在複雜性科學成為新世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熱點中走在國際的前列。更重要的是, 他始終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可操作性, 面對當前科技與人文交融, 自然與社會面臨發展, 他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複雜性科學的交叉融合基礎上, 創造性地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 成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科學方法論。

本文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發展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述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最後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 並對它們的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1 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是信息時代的要求

追溯歷史, 思維科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葉青在1931 年的一篇題為《科學與哲學》的文章中提出。
他把自然、社會和思維三種現象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了嚴格的界定, 指出自然、科學和思維的根本區別,在於自然現象是不經過人的行為就已經存在的,社會現象是要經過人的行為才能夠存在的, 思維現象是未經過人的行為的因而未外化成事實的觀念作用和觀念形態 。所以從研究對象來看,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有本質的區別。

作為人的觀念作用與觀念形態的思維現象, 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相比, 是未經過人的行為 , 因而也就成了未外化成事實的存在了。他認為, 思維科學不僅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 而且不久將會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鼎足而立.


恩格斯(Engels) 曾說: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 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 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 關於思維的科學, 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 是一種歷史的科學, 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那麼, 我們當前時代的理論思維, 關於思維的科學又是什麼呢?

20 世紀80 年代, 錢學森開創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正是對此問題作出的回答。

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 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平行的一大科學部門,其產生、發展和研究的推動力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20 世紀70 年代, 日本提出了模式信息處理系統計劃(Patter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PIPSP), 其核心是發展語音、文字、圖像等模式識別技術, 解決計算機與人類活動的環境直接通信的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 日本進一步提出了知識信息處理系統計劃 (Knowled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KIPSP), 或稱為第五代計算機計劃, 聲稱要把日本的知識信息系統推向世界, 進行一場人工智能對世界的挑戰。

由於計算機是關鍵的信息核心技術, 一時間各國都重視, 美國隨後制訂了高性能計算機計劃, 中國也在863 計劃的信息領域中設定了智能計算機項目(即306 主題), 並成立了相關專家組。當時提出要進行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 正是與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的進展有直接關係, 是要為這些科學技術建立理論基礎。

2 早期國內對思維學的研究

錢學森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與他年輕時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和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IT) 學習工作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他在1991 年4 月做關於人機智能系統的談話時認為, MIT在20世紀60年代的貢獻是培養出一批工程師, 在技術科學和工程之間搭了一座橋梁, 所以後來全世界都學MIT。而CIT 的貢獻則是在上世紀20 年代培養出一批工程師加科學家的人才, 比MIT 培養的人高明一些。

此外, 他發現發達國家中成功的科學研究中心, 都有所謂討論班(Seminar), 他在CIT 也有幸參加過這種活動, 印象很深。後來, 他回顧自己最幸福的時刻: 一是在美國Pasadena 參加導師馮·卡門(T. V. Karman)主持的討論班; 二是60年代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家委員會會議。1 究其原因, 都是高度民主的氣氛, 不管與會者的身份、地位, 大家一起暢所欲言參與討論, 所以思想活潑。

1984 年他推動召開了全國思維科學討論會, 提出思維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隨後在國內組織了系統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三個討論班,以這一形式積極推動三門學科的交叉研究和發展, 並先後發表了數篇重要論文和講話[14].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6

Bow by David Parsons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5, 2024 at 2:12pm

思維(認知) 科學的基礎科學是思維學, 主要研究人有意識思維的規律, 它又可細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學、形象(直感) 思維學和創造思維學三個組成部分。其中, 創造思維是智慧的源泉, 抽象(邏輯)思維和形象(直感) 思維都是實現手段。思維學中目前只有抽象(邏輯) 思維研究較為深入, 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邏輯學, 而形象(直感) 思維和創造思維研究工作相對較少, 還缺乏科學的歸納。

創造思維是實現創新的內在機制和深層動力, 貫穿了創新過程的多個層面. 胡錦濤主席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一文中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力度研究創造思維, 這對未來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提升創新意識, 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

除了思維學之外, 錢學森還將信息的研究列入思維的工作對象。信息是人為了認識事物的需要, 從物質運動概括出來的。對於信息的研究最早是從通訊技術入手的。 美國科學家香農(Shannon) 在20世紀40 年代提出通訊信道中信息傳遞理論, 開始有了對信息的准確計量。後來信息的研究受到控制論的影響, 形成了信息論.由於信息是接受者必須知道如何提取, 它才存在。因此, 研究信息和信息過程的學問信息學, 成為了思維(認知)科學中另一門基礎科學。

3 形象(直感)思維是思維(認知)科學的突破口

思維(認知)科學研究的突破口在於形象(直感)思維, 這是錢學森在斯佩里(Sperry) 開發右腦學說的基礎上, 於1984 年的全國思維科學討論大會上提出的。斯佩里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神經心理學家。1954 年他證明了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 提出了兩個腦的概念, 並榮獲了198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上世紀50年代同在CIT 工作的同事, 研究興趣廣泛的錢學森受到了斯佩里研究的啟發, 在那時開始思考人的思維問題。這一思考脈絡一直延伸到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內正式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

應當說, 斯佩里的工作, 特別是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右腦的發現, 給了錢學森很大的啟示。他在1986 年9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指出: 思維科學的研究, 我仍然以為其突破口在於形象思維學的建立, 而這也是人工智能、智能機的核心問題。因此, 這也是高技術或尖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點。我們一定要抓住它不放, 以此帶動整個思維科學的研究。

此外, 中國哲學家的一些觀點對認識形象思維也有幫助。熊十力將人的智慧稱為心智, 心智又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叫性智 , 另一部分叫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 是抽象(邏輯)思維的體現。

性智是一個人把握全局, 定性進行預測、判斷的能力, 是通過人腦的信息處理獲得的那種直感, 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結果, 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作與鑑賞能力等都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體現。錢學森在熊十力的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指出: 性智又可分兩層,低一層次是以形象為基本的, 可以稱為象智 , 高層的才是性智(如圖1所示)2.

圖1 量智、象智和性智的關係
Fig.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quantitative intelligence,imagery intelligence and qualitative intelligence

形象(直感) 思維是比較難以研究的, 但是開展形象(直感) 思維的研究可以使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 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5]. Cognitive science 被稱為認知科學。認知是Cognitive, 識別是Recognition, 所以心理學界一部分學者也稱識別為再認知。

人進行模式識別的過程是形象(直感)思維的主要內容之一[6], 在認知過程中, 人首先建立一種
心理意象, 當再看見這個東西, 兩者能匹配, 就再認了。這是最簡單的思想。這種匹配可以從研究思維得到啟發: 它是那麼靈活,怎麼能夠通過機器實現? 機器做起來很死板,只有通過抽取特征。這種模式有什麼特征, 抽取出來, 由特征構成一個簡要的模式, 這樣進行匹配。在探討形象思維的過程中, 錢學森與作者之一曾以對聯為研究對象, 做過一些相關研究工作。

對聯是中華民族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 錢學森認為對聯與人的形象思維有關, 他指出: 從思維學角度看, 對聯的過程是: 出聯的上聯是給出一個結構, 請應聯的下聯人按此給定結構去找零件, 字、詞填入這個結構, 思維就在於搜索思想庫找材料。這就是對聯答對聯的思維學搜索入結構。3 他認為形象(直感) 思維與答對聯正好相反, 有材料, 但無結
構。思維的任務是找形象, 即結構。因此, 他指出應當利用好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學作品, 從思維學的角度去研究。

4 對思維(認知) 科學的重新界定及揚起一面旗幟

思維(認知) 科學到底研究哪些內容?錢學森指出應當分清什麼是人體科學,什麼是思維科學.他認為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體科學中神經心理學要研究的領域; 而更上一層的所謂感受則是精神學的研究領域; 只處理所獲得的信息, 那才是思維學的研究課題4.

對於信息來說, 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傳輸、信息的處理、信息的存儲等等環節. 思維學只考慮信息處理, 其他都屬於人體科學的范疇.在處理的方式上, 他認為處理可以只是人干,也可人機結合 。而進一步伴隨著Internet 的普及, Cyberspace (數字空間或信息空間) 越來越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他認為Cyberspace是人機結合的思維思想活動世界, 似可稱為智慧大世界, 簡稱智界5.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5, 2024 at 8:39am

(續上) 1987 年, 圖靈獎獲得者、認知科學大師司馬賀(H. Simon) 教授到中國講學時, 曾於6 月24日給錢學森寫過一封信, 通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所長荊其誠轉交給錢學森。信中談到:

“我所熟悉的大多數認知科學家對於超越感觀感知(Extra sensory erception, ESP) 認為是不可知的, 但是對有些情況, 像所有不可知那樣, 經過長時期, 通過證據加以解決, 我了解您本人的興趣在於創造思維以及形象思維, 這兩個題目也是近年來我自己進行的中心研究問題。”

在信的最後, 他提出希望在認知科學方面, 在中國及國際方面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隨信還附贈一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他的專著《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 不過, 由於當時錢學森還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工作, 不方便與司馬賀會面, 兩人遺憾地擦肩而過。


但是, 錢對這封信很重視, 將信轉給作者之一, 使作者有機會從二位大師的觀點學習獲益, 從中汲取營養, 得到啟發, 應用於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中。5

思維的系統觀與思維系統工程眾所周知, 錢學森在多個學科的開創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並且在研究工作中始終體現學科交叉的思想。系統科學是他的另一項代表性工作,按照科學技術體系的三個層次劃分: 工程應用層次, 具有代表性的各種系統工程; 技術科學層次,其《工程
控制論》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經典著作[7]; 基礎理論層次,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是《創建系統學》一書[8], 書中提出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論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9]. 並從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角度指出,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處於思維(認知) 科學的工程應用層次, 創立並發展它, 將為思維(認知) 科學的技術科學層次和基礎科學層次(思維學) 提供營養。

他進一步提出思維的系統觀[10]: 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 逐步構成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 解決課題的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 然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這就是思維的系統觀, 是系統科學方法在思維科學中的應用. 6 即從思維的類型看, 要解決一個課題,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課題, 單靠一種思維系統如抽象思維是不夠的,至少要用形象(直感)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的配合。

所以解決一個課題的思維是更高層次的二階思維系統; 從思維的過程看, 要能解決一個課題必須依靠各種知識和信息, 而且要在思維過程中不斷提供知識和信息, 所以用系統科學的術語來表達, 上述系統屬於開放系統的范疇。

至於咨詢和決策工作, 要解決的、要作出回答的問題更不是單一的課題, 而是課題群, 並且是有相互關聯的課題群。參與問題研究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而是一個專家集體, 有幾十甚至更多的人。這種思維過程必然非常複雜, 其規模比思維大系統還要大, 用系統科學術語來說,就是思維巨系統, 也就是更高階次的思維系統。建立和開動這樣的開放思維巨系統,就是思維系統工程。思維系統工程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思維,湧現群體智慧。

20 多年來, 思維(認知) 科學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和複雜性科學的研究成果, 綜合成為人機結合的智能科學的研究, 在國內外開展起來[11 15].


6 社會思維與群體智慧

社會思維是指人作為社會整體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它是在整個社會時間、社會關係的基礎上, 無數個人思維和各種群體思維交互作用、多元復合的觀念體系. 從思維主體范圍的角度來看, 社會思維包括個人思維和群體思維。群體思維是以若干思維個體組成的群體作為思維主體形成系統的特有功能, 從而產生單個個體所不能達到的整體思維能力. 錢學森認為: 社會思維是多個大腦在信息網的聯通下, 形成比單個大腦更複雜、更高層次的思維體系.如果說形象(直感) 思維是並行多線交聯思維,那社會思維更是如此。 7

因此可以說, 群體思維是在個體思維差異之合理配合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通過思維互補形成總體思維功能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綜合個別主體之長, 彌補個別主體之短,它既能形成一種個別主體所沒有的新的認識能力[16], 又能使群體中諸個體的認識能力得以擴大.如此反復促進,就形成了整體智慧, 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擴大了的認識能力。

社會思維學正是一門研究人作為集體來思維的規律及其與集體思維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科學。錢學森在倡議建立思維(認知) 科學的過程中指出: 社會思維學要研究人作為一個集體來思維的規律以及它與集體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在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里, 也研究集體和集體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對於一個人思維的作用。 那麼, 反過來說, 個人生活在社會里,它對於社會的集體也有作用、也有貢獻。

因此, 我們要研究個人跟集體和集體創造精神財富在思維方面的相互作用 。當群體處於這樣的思維狀態下, 就會使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從而發揮其前所未有的水平, 使思維的結果實現跨越,湧現出群體智慧, 而實現這種群體智慧有賴於綜合集成的科學。(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4, 2024 at 8:56pm

他把社會思維學融入到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並進一步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人體科學的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 發展為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17], 充分體現了人機結合的思想, 綜合了信息空間中的群體智慧[18]

7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的關係

在中國, 錢學森作為思維科學的倡導者, 與認知科學的研究者不同, 他具有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理論背景, 在科學相關知識上功底扎實、造詣深厚, 又同時具備兩彈一星的工程實踐經驗, 這使得他所倡導的思維科學較之認知科學在層次上更加廣泛, 更時刻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工程可操作性。

他最初曾建議思維科學的英文譯為 Cognitive Science [4], 並在 19836 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說: 國外的Cognitive science 的確比我們的思維科學窄, 但我想來想去, 還是用這個詞, 但擴大其內含變成我們的思維科學。後來, 考慮到這樣做容易產生混淆, 1986 年他指出: 思維科學是非常重要的, 似應譯為Noetic sciences, 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 8

他這樣做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盡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有許多共同之處, 但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與認知科學相比較, 思維科學不僅是一個學科群, 而且還是一個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平行的科學技術大部門, 它具有以下三個有別於認知科學的特點:[19]

1) 思維科學內部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應用, 並以認識論為橋梁與哲學相聯系。

2) 就所包含的已有學科或學科分支而言, 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也不盡相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學和腦神經學被排除於思維科學之外, 這是從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出發, 立足於建立中國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來考慮。這樣, 可以將更多的工程技術列入到思維科學中來。換言之, 錢學森更傾向於思維科學的實踐和應用, 而不是在哲理思辨以及廣無止境的探索中漫游。

3) 思維科學還預言了有待建立的新學科

作為基礎科學的形象(直感) 思維學; 作為智慧的湧現的創造思維學; 作為體現群體智慧的社會思維學以及在人工智能的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智能科學等等。他在1988年1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談到思維學、思維工程以及指導思維工程的技術科學思維系統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如圖2所示。


上面第3) 個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對既有學科做新的劃分, 只屬於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學的現象學研究 ; 找出那些有重要任務, 但現在還沒有人做的學問, 則跨入了研究一個學科的動力學的疆域, 這往往預示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誕生。
第3) 特點為實現如何去提高人的思維能力,這一根本目標指明了方向,為相關新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 認知科學也在不斷向前發展。20 世紀70 年代, 司馬賀曾將其歸納為: 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20]. 1993 年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在華盛頓組織了一次有30 個大學約100 位專家參加的認知科學教育會議, 會上對於認知科學有一致的看法: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的智能(Intelligence)、其他動物的智能及人造系統的智能的科學. 研究內容包括: 感知、學習、記憶、知識、語義、推理、語言、注意、意識及思維等. 由於這門科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人們從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數學、語言學、哲學等不同的領域進行有關的研究. 不難看出從研究人的智能方面,認知科學和思維科學有其互通之處. 認知科學將人的思維作為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的理論基礎; 而思維科學是要為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建立理論基礎. 兩者在研究內容和目標上,可以說殊途同歸。

回顧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史, 它們有眾多的互通之處, 例如: 思維科學的思維分類對認知科學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認知科學對人類思維建模曾有許多借鑑和發展. 在今後科學研究的道路上, 兩者同樣可以互為參詳、相得益彰。

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進展, 都要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手段. 例如, 思維科學關於創造性的社會思維湧現需要在萬
維網(WWW)和靈境技術及多種軟件支持下才能完成; 認知心理學新理論的建立, 像自適應神經系統需要在腦神經全景上映圖和定位。我們從歷史和發展中得到啟示, 有理由相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在人類智能研究, 在後信息時代的人類自身發展和完善的漫長征途上會攜手前進, 經過科學的碰撞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本文作者:戴汝為&張雷鳴;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與智能科學實驗室北京100190;原題: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etic (Cognitive) Science in China];謹以此文深切緬懷中國自動化學會創始人及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錢學森先生;第36 卷 第2期 2010 年 2 月自 動 化 學 報 ACTA AUTOMATICA SINIC;收稿日期2010-01-22;錄用日期 2010-02-02;關鍵詞 思維科學, 認知科學, 形象思維, 社會思維, 群體智慧;參考文獻略,請參閱原文)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1, 2024 at 7:40a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導讀·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未來產業的佈局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芮明傑教授在發表於《社會科學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為我們闡述了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對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指出,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的未來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向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這些問題是全球各國必須面對的,中國也不例外。

我們定義的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今天來看,這樣的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目前尚處於科學技術探索萌芽期,未來有可能孵化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能夠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的潛在產業,一定對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 I 識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