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媒體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553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0, 2024 at 12:19am

珍貴史料 了解地方經濟

劉崇漢認為,這些珍貴的華族和華商創業史料,有助了解地方上的經濟特色,進而重塑一座城市的無形資產價值。

他透露,早期學校的畢業特刊,畢業生都需要去找商家征求刊登廣告,因此從這些許多人收藏在家視為「收之無用,棄之可惜」的特刊,對他可是開啟時代寶藏的一把鑰匙,足以發掘出巴生的許多老字號。

他舉例,在一篇「緬懷公司創辦人岑業良逝世41周年紀念」的挽詞中,落款處除了有巴生人熟悉的岑業良膠廠,還有「金山茶園公司」,讓他了解到原來岑家在金馬侖高原還坐擁一家茶業公司,顯見巴生華商活躍於全馬各地且業務多元化。

盼更了解傳奇女商池龍

也是大馬華人文化協會副會長的兼雪州分會會務顧問的劉崇漢形容,《巴生歷史之旅專輯》是了解巴生的一個入門,一些在地居民的集體記憶都可在書內找到,堪稱是一本值得巴生人擁有和收藏的地方志。

許多上一輩收藏在家,今人視為「收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舊會刊和舊廣告,在劉崇漢眼中,是開啟時代記憶的一座寶庫。
許多上一輩收藏在家,今人視為「收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舊會刊和舊廣告,在劉崇漢眼中,是開啟時代記憶的一座寶庫。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0, 2024 at 12:18am

(續上)編撰過多本會刊的他,把手上有的資料都先行納入,若有機會二刷刊印則再增修。

對於巴生傳奇客家女商池龍,他形容,手上的資料不多,尤其在廿世紀初期幾乎沒有這樣的商界女強人女頭家,如今讓巴生人娓娓道來的只有池龍花園和池龍大廈,所以他希望能聯系上池龍後人,或擁有充足資料的人士。

他說,目前正搜羅巴生河及一些河流的沿岸史料記載,包括流經班達馬蘭的奧河(Sg Aur);可惜該河流如今飽受河岸兩旁的非法垃圾場嚴重破壞,令人心頭淌血。

「奧河發源地可追溯至武吉丁宜,是早期的主要商業運輸河道,甚至是班達馬蘭新村鹹水芭炭窯業者載送木炭的重要通道,證明河流和人類生活及文明發展息息相關。」

花9個月時間籌備

《巴生歷史之旅專輯》是本在「疫情亂世」中誕生的刊物,源自於政府落實冠病行管令,使得雪州華人文化協會原定要在巴生北區昔日工業商鎮進行社區導覽和培訓活動,卻被迫喊停的產物。

劉崇漢披露,這本書用了9個月時間籌備,原擬是策劃為去年3月頭在巴生北區柴埕等,進行社區導覽活動的「走讀」小冊子簡介;不料冠病行管令殺到,他索性把資料匯編,也把從2006年起收集到的所有巴生史料整合起來,從去年3月27日開始編撰此書。

「我在2006年時幫巴生中華總商會編撰一本紀念刊,也選用巴生知名攝影師兼雪州皇室御用攝影師拿督莊成寶提供的老照片。我呼籲更多名人和實業家後代、及握有史料的組織和個人聯系我們,提供更多家族文獻及照片,豐富巴生的精彩歷史記憶。」

他坦言,本身年紀不輕,既然手上有了現成在地史料,就先匯整成書,無需等到有了100%資料才出版,否則曠日累時,時間不等人。

舊時代的廣告有列出商號業務,進而能窺探當時地方上的經濟特色與發展。<br /
舊時代的廣告有列出商號業務,進而能窺探當時地方上的經濟特色與發展。


他笑稱,萬一資料放久了自己也感到意興闌珊,所以至少先付梓一本書,盼能起拋磚引玉作用,吸引社區一同參與和給予回饋,充實巴生人文史料。

有意成為巴生資料站領養人或領養機構、或提供巴生任何史料文獻,可聯絡劉崇漢(019-3488742)

巫雪英:感謝華團支持出版

雪州華人文化協會會長巫雪英透露,新書原本計劃出版100頁,費用預算在2萬余令吉,於是向巴生各華團發出信函征求籌款和刊登廣告,一些單位二話不說匯款支持,讓她很感動。

她說,本書也響應巴生中華總商會的復興巴生市計劃,獲得商會贊助1萬令吉,成為本書支持機構。新增一些內容後,頁數增至178頁。

她坦言,由於疫情重創經濟,令她擔心新書出版在籌款方面難以獲得支持,過程中感到壓力;欣慰獲得陳凱希基金會購買70本轉贈給獨中和華小方式支持,希望能有更多企業團購送給有需要的圖書館、社區導覽組織及導游協會等。

她披露,新書首版印刷800本,包括100本送給贊助人的精裝版。平裝版每本售價80令吉,目前還剩大約50本,有意者可聯系她本人(012-291 8939)

協助在網上營銷此書的Jalan-jalan Klang(巴生歷史戶外學堂)社區導覽平台創辦人兼在地導覽員周鴻輝,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推廣新書,獲得全馬甚至遠至新加坡的地方志愛好者不俗反應,他通過親自送上和寄送外地,賣出了約180本書。

他形容,巴生人對本書的反應很好,尤其在農曆新年前後優惠期的買氣很高。他都親自把書送上門給本地讀者,為的是同讀者進行交流,了解購書人與巴生的淵源和關系。

「配合4月23日世界書香日,我們會推廣更多新書發布和線上分享會,歡迎參與。」

(21.3.2021,星洲日報地方版都市動態欄;原題:特刊廣告 集體回憶·劉崇漢編撰巴生史輯發掘老字號,報導:謝仲洋,攝影:高建業)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9, 2024 at 11:40am


張頤武·遊戲市場

最新一期的《亞洲周刊》有邱立本一篇文章,分析中國的「新軟實力」的全球勃興,值得注意:

中國新的軟實力出海,也成為英語世界的爆紅現象,從超短劇「Reel Short」,到Webnovel的中國網絡小說的英文版本,從中國電動遊戲的「原神」到西方吸取中國智慧的「 Total War」, 都讓西方人驚艷。文化的商品不再只是看價格的「性價比」,而是要靠價值的「心價比」,打造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爭取在國際文化領域中占一席之地。

這也讓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的「觀念市場」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再被迪士尼、好萊塢、網飛(Netflix)等寡頭所壟斷,而是別樹一幟,進入英語世界,以及西方和亞洲其他語文的天地,包括泰文、印尼文、日文、韓文,讓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民眾,都可以分享中國的最新軟實力。

即便是看似煽情的超短劇,或是中國新的英文網絡小說和電玩,不僅是新瓶舊酒,也是提煉新的味道,讓異國的觀眾眼前一亮,發現生命中另外的一種可能性。

從食物的角度來看,就好像西方人吃慣了老派的牛排和牛油麵包,突然嚐到新風格的麻婆豆腐和蔥油餅,味蕾為之一振,身體也煥發了新的感官世界,釋放了更多的多巴胺,更有一種愉悅的感覺。

這都是逆境中的民間中華爆發力,柳暗花明,將傳統的歷史和文化,作出「創造性的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這不是宣傳,而是中國民企的創意,面對市場機製的考驗,創造了新的需求,讓英語的世界,突然發現中華的情緣,也發現了新的自己。

讀者評論欄反應: 有幾個有意思的數據,中國遊戲產業2023年吸金超過3000億,整個國內電影票房549億;韓國kpop產業全年收入不敵米哈遊的一年的海外收入;騰訊常年居於世界遊戲收入第一,在索尼任天堂之前;遊戲產業管理草案一出,騰訊網易股票狂跌,日本遊戲業股票看漲:對手自殺了。(https://weibo.com)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6, 2024 at 2:44pm


愛懇综合留言《直播產業下半場》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綫上視頻的空間越來越大。1997年成立於美國的Netflix (Nasdaq NFLX,中文譯為奈飛或網飛),原是一家在線DVD及藍光租賃提供商,數年前蛻變為會員訂閱制的流媒體播放平臺 ,在幾乎全球戲院因為冠毒疫情而休業的2020,成了各國家庭獨占鰲頭的娛樂來源;在大部分影業公司沒戲開的當兒,它也成了最活躍的電視劇與電影的攝制公司之一,顯示互聯網音像等内容產業的廣大空間。

互聯網內容產業的場域,不只是影視而已。其直播形式它也成了電商的最新殺手鐧之一。《2020年淘寶直播新經濟報告》中寫道:“淘寶直播帶貨能力在2019年全面爆發,連續三年直播引導成交增速150%以上。這是近三年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形式。”

除了電商,直播產業的機會還很多。首先是垂直方向的機會,原來在線下的例如財經、房產、旅遊領域,現在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上半場更多是做娛樂直播,帶貨上只有部分行業參與進來了,下半場做內容更專業一些,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之前做電影,做電視劇的朋友現在開始進入到這個行業,在內容領域的創新也是壹個機會。未來的互動劇、微劇、直播劇,直播綜藝也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機會,內容升級,在這一塊應該會有一些機會。(February 11, 2021 地方文化營銷 1.6:新媒體

Comment by Suyuu on December 10, 2023 at 5:37pm


Cerita2 Malaysia 叙叙吧,马来西亚

我一直在想像一个这样的马来西亚叙事生态:

讲沙巴山打根时,可以讲些人猿保护区以外的事

讲独中时,叙叙有的老师努力了一辈子的一件事

讲风土人情,可以不提上哪儿去打卡

吃东西时,可以不必老是惊呼“好吃!真好吃!太好吃!”......

#叙叙吧 平台想和你cerita-cerita

就是这些够冷够僻但富有替代热能的故事

这是一整代人在各自岗位走过的一点痕迹

若觉得还行,请分享给友好

给你鞠躬了

       1982年沙巴山打根育源中学军铜乐队成立时表演。

Comment by Suyuu on November 1, 2023 at 8:58pm


陳煒·互聯網時代,感受閱讀的意義(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可以説,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變,閱讀方式在變,閱讀的産品形態也在發生改變。我們常常自問,互聯網時代,還需要閱讀嗎?

閱讀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類的智慧,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更能使我們保有科學精神和思考能力。

一體兩面地看,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這種開放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從而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也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世界。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邏輯,決定着出版行業何去何從。對從業者而言,保持專業性是必須的堅持。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工作者需要積極應對流量本身對於出版業內容的影響、組織架構的影響以及受衆對於傳播形式的理解和影響,堅持專業性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基礎,讓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同時,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出版行業需要面對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堅持出版專業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傳播的風向和社會需求,保証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雖然行業面臨着發展的十字路口,但我們堅信,隻要高質量的知識是被社會所需要的,出版工作就有意義。

今年,中信出版提出了“聲音出版”的理念來回應行業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發現讀者雖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但閱讀質量和思考能力逐漸下降,對於複雜的學術文獻和長篇小説更是難以專注。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不能沉迷於短時間的碎片化閱讀,要堅持深度閱讀,提高思考能力和閱讀質量。

出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行業,中信出版一直有一句口號: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這包含着我們對於出版的理解,以及對於行業使命的期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閱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當前,網絡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享受閱讀、獲得知識更加便利。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書的世界,在日益多樣的方式和愈發豐富的選擇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文字的力量。

(作者爲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2023年10月30日《 人民日報 》 10 版)

Comment by Suyuu on October 24, 2023 at 11:47pm

張斌·一帶一路十週年:國際文化産業交流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項重大國際合作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十年來中國已經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籤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廣泛開展文化、教育、科技、旅遊、考古等多方面的展示、交流與合作,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不斷走深走實。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習近平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隨着“一帶一路”的建設,對外貿易的增加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加之傳統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文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影響隨之加深,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但是總體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環境的多樣性、複雜性和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難度,並限制了中國文化傳播能力的提昇,主要表現爲專業人才稀缺、創新能力弱和文化觀念衝突等方面。

國際文化交流和傳播能力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在“一帶一路”十週年之際,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可以考慮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強能力建設:

 

(一)豐富傳播領域和傳播載體

一是拓展教育、科技、旅遊、中醫藥、公益慈善、學術往來、知識産權保護等人文傳播與交流合作新領域,深化傳播與交流合作的內容,通過符合現在文化交流的方式進行中華文化的輸出,提高沿線國家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度。二是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更加快速、更加便捷地呈現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也更易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所接受。在使用新媒體平台傳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推特、youtube、Tiktok等國外知名社交媒體及移動終端、互聯網電視等新技術平台,針對其傳播規律和受衆特點,開發新的文化項目,讓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更多、覆蓋更廣,影響更深遠。

 

(二)做大做強自身的文化內容産業

文化産業作爲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的結合點,是“一帶一路”文化走出去最爲堅實可靠的實體支撐。要加大力度培育對外文化貿易主體,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勵和引導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參與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加大內容創新力度,增強文化産品貿易實力。鼓勵各類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投資合作,建設國際營銷網絡,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産規模。大力發展文化服務外包,鼓勵制造業與文化融合,爲中國制造注入更多中華文化元素和內涵。

 

(三)促進語言互通

提昇語言互通能力已經成爲各國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發展,夯實話語能力、提昇國際影響,推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建議構建“一帶一路”語言交流互通工作機制,研究制定“一帶一路”區域語言服務平台,開闢多層次語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交流。加大“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培養,着力打造精通相關國家語言、熟悉國際通行規則、具有開闊國際視野、善長開展跨文化交流、具備高素質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四)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社會組織能有效促進文化資源在帶路沿線國家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消除不同國別民衆的文化抵觸情緒。社會組織還可以發揮綜合協調功能,根據不同地區獨有的經濟文化資源,促進常態化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可直觀地促進政府、組織、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是民心相通落實的有效手段。中國文化産業協會一直高度重視國際文化産業交流合作機制的建設,以香港爲主要的樞紐基地,推動香港文化産業聯合總會成立,先後與南美十國、印尼、希臘等多國建立了文化合作機制,組織文化代表團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南美文化産業博覽會、加拿大蒙特利爾遊戲峰會等國際重要會議,並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地舉辦了多場文化週活動,通過深化各領域人文合作凝聚共識和情感,深入推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原題:在“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之際·加強國際文化産業交流合作; 作者:張斌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産業協會會長;原載:2023-03-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貿易;文化合作;文化資産;文化産業)

Comment by Suyuu on August 22, 2023 at 1:55pm


網絡文學:
人氣接地氣 

近日,從北京開完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的作家夏烈帶回了好消息:中國作協將成立網絡作家協會,爲網絡作家搭建一個更好的創作平台。

隨着以互聯網爲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青年作家爲創作主體的類型文學創作發展迅猛,已成爲當代文學的新亮點。類型文學數量龐大、種類繁多,適應了新媒體時代的創作和傳播方式,湧現出許多風格樣式。傳統的武俠、言情、偵探、推理、科幻、歷史演義,與近年來興起的玄幻、職場、校園、穿越、盜墓、懸疑等共同支撐起類型文學的書冩空間。

作爲浙江省作協類型文學創委會主任的夏烈曾在盛大網站工作過,他介紹,現在類型小説常見的有四五十種類型,百萬、千萬字的作品並不少見。僅盛大文學起點中文網,旗下作者就達160萬之衆,簽約作家達20萬,平均每天新開冩小説500部。它們藉助網絡虛擬技術,提供適銷對路的大衆消費品,使得網絡類型文學閱讀增長量連年高於50%。

 

夏烈説,浙江網絡文學創作實力已躍居前列,先後出現了滄月、南派三叔、流瀲紫、曹昇、陸琪、燕壘生、烽火戲諸侯等一批代表人物,他們有着較大的影響力和粉絲數。記者從近日公佈的省內作家微博粉絲量調查數據看到:南派三叔744萬、陸琪1497萬、滄月116萬、桐華46萬、流瀲紫33萬、烽火戲諸侯7萬……微博人氣極強。

人們還發現,類型文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現象,它正在成爲一個完整、巨大的産業。

烽火戲諸侯,原名陳政華,淳安人,2008年畢業於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目前住在杭州。早在大二時,他就因創作《極品公子》走紅網絡。陳政華説,現在網絡文學除了作品本身,版稅收入分爲很多部分,簡體、繁體、手機閱讀、漫畫、影視、動畫等等,每一塊都很可觀。就拿某個手機閱讀平台來説,光靠有名冩手的一部作品,每年就可以贏利四五千萬元。

應好友陳政華之邀,全國網絡文學作家富豪榜前三位的天蠶土荳,去年從四川德陽搬到了杭州,與陳政華一起創作。陳政華説,別看天蠶土荳今年只有24歲,但身家早已過千萬。“多達數億的讀者群像一座金礦,網絡冩手進入這個金礦,是辛辛苦苦挖金子的人。因爲門檻低,可能我們的技術含量不高,但畢竟爲文學打開了一條不同於傳統的新路。”

“如果你現在還在鄙視、傲慢、俯視網絡文學,那你就錯了。”管平潮是最早進入網文圈的作者之一,他説,網絡文學同樣也在開啟一個新的文學時代,比如被視爲主流精品的《亮劍》,也是起步於網絡的文學作品。

無疑,類型文學不僅是娛樂、消費,如何加強對類型文學的研究,加強對類型文學創作的引導,爲讀者提供更多正能量,很有意義。文學評論家鄭翔認爲,應該看到當下網絡類型文學創作的普遍局限:商業利益的驅動,造成文學品質的遮蔽和文學責任的回避;簽約作者的功利心態,點擊率的追崇,冩作時低端的迎合多於高端引領;雷同、重復現象等亟待解決。

要克服類型文學存在的這些問題,就要吸納傳統文學的營養,讓作品多一些人間菸火、人性溫暖、人文承擔。省作協負責人表示,要抓緊成立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並鼓勵網絡文學作家來杭州。(2013年10月18日;來源:浙江日報;原標題:浙江湧現文學新勢力 網絡文學: 人氣需接地氣)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4, 2023 at 11:49am


曹林:“作秀”的莫須有指控和話語暴力


北大校長周其鳳近日在家鄉爲老母親祝90大壽,在衆人面前向母親跪下。周其鳳校長60多歲人了,跪拜與90歲的母親抱頭痛哭,表達思念和孝敬之情,本是一個很動人的場景,沒想到被媒體報道後,在網上引起了爭議,甚至招來了一些苛評惡評,稱周其鳳這樣做是以孝作秀,是藉老母親的生日塑造自己的形象,批評這樣的私人情感不應拿到公共平台上去“秀”。

公衆人物,總難免會被媒體緊盯着,也難免要承受外界的指手畫腳和説三道四。沒有這種心理承受力,就不要做公衆人物,對此,北大校長應該有心理準備。但是,針對周其鳳跪拜行孝的批評,很多實在算不上正常的批評,而是缺乏基本人情和善意的惡評。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作爲遊子的周其鳳跪拜在慈母膝下痛哭流涕,網衆卻因爲種種情緒和偏見而在一邊扔磚頭——這樣的惡評,對周其鳳是很不公平的,更傷害着這個社會的善心和善意。

説周其鳳不該回家時還帶這麼多記者——可這些記者是周其鳳帶過去的嗎?作爲北大校長,他不至於糊塗到公私不分。作爲地方走出去的名人,回家給母親祝壽,地方媒體看到新聞價值而去圍觀,這是可以理解的。説周其鳳不該在大庭廣衆之下跪拜和痛哭,帶着濃厚的表演意味——這就有些苛責了,情到深處,不能自禁,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這麼做,一定會讓很多人感動,爲什麼換成北大校長,就不被理解了呢?還有人説,周其鳳應該預期到此舉會引起爭議,跪拜本就是情之所至,而非周密計劃,哪裡能想到那麼多?

評論需要冷靜的思考,但拒絶不近人情,拒絶冷血。跪在母親面前的,其實不是一個北大校長,而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一個常年在外工作思念母親的遊子。在這個社會上,我們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背景,但剝去這些社會化的符號後,我們都是人,都有父母,也都將爲人父母。面對這樣的儘孝,爲什麼不能將心比心,用善心去感受,而非要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和質疑?當那毫無原則的、盲目的懷疑病和仇權病在這樣的場景中爆發時,能看到它的喪失人性。

是的,我不會在公衆場合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但我理解一個公衆人物,他的行爲會被媒體和公衆圍觀,他的隱私會被窺探——雖然很多時候他們並不喜歡被圍觀,但作爲公衆人物無可選擇;我也理解,當一個人面對日益老去的母親而自己卻不能在身邊儘孝之時,愧疚中會情不自禁。我感到對周其鳳很不公平的是,很多媒體一邊圍觀他的跪拜,圍觀他情不自禁的痛哭流涕,窺探他的家事私事,一邊批評他在媒體前作秀表演——傷害了周其鳳,還一笑而過;消費了周其鳳,還罵他是表演。公正的旁觀者,無法容忍這樣的無良邏輯大行其道。

作秀,是很多批評家動輒掛在嘴邊的詞。我很討厭作秀,但我更討厭動不動就批評別人是作秀。因爲作秀是一個莫須有的指控。所謂莫須有,就是好像有,也好像沒有,説你是就是,説你不是就不是,並不需要確鑿的証據。説一個人作秀,並沒有明確的証據,這純粹是一盆污水,指控者不需要去証實,被指控者無法自証自己不是在作秀。所以,很多時候,“作秀”這盆莫須有的污水潑出去後,當事人就被污名化了。公正的輿論,不應該動輒以這種“莫須有罪名”的大棒爲武器,讓公衆批評變得弱智化、簡單化和標籤化。

在這件事上,作秀的指責是一句十足的話語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構和惡搞了這個場景中應被弘揚的孝道。我知道,有些人之所以不待見北大校長周其鳳的跪拜,並非就事論事,而是不喜歡他曾經的言論(其“美國教育一塌糊塗”的言論曾引起爭議,不過媒體後來已澄清那屬於斷章取義),不喜歡他的某些行爲(在某個場合中的“笑”,已被媒體過度解讀並妖魔化了),還因爲“北大”的身份常與體制聯制在一起,在很多人心中,北大是體制的受益者,是體制的一部分,人們常將對體制和權貴的恨與北大聯制起來,北大及其校長常常被“恨屋及烏”。也許,有些人可以不喜歡北大,可以反感周其鳳,但不應該惡評一個在慈母面前跪下的遊子。

收回那些惡評,收回那種陰暗的思維吧,在那自恃正義的話語暴力下,人情和人心被擊得粉碎。(愛思想 2012-07-17 ;原載《中國青年報》 )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28, 2023 at 10:23pm


Media 4.0: Using AI to Meet Viewers’ Preferences By Tom Butts

One of the more intriguing storylines of this year’s NAB Show was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biggest impact that automated intelligence will have o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is that AI will allow production to change its focus from a program-centric process to a story-centric process where content is automatically produced,targeted and distributed to the viewer. In short,using AI will allow broadcasters to identify and tailor video content to individual tastes,and moreso,allow content producers to better monetize their assets.

This concept—known as “Media 4.0” where AI is used to automate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edia to any device on-demand—has been around for several years. Whereas Media 1.0-3.0 represented the evolution of media from film and theater to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finally to the current IP-based landscape,4.0 can best be illustrated by the music industry’s use of big data and the cloud to provide the personalization of media consumption down to a granular level, according to Paul Shen, founder of TVU Networks, a provider of IP-based media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ools.

Using Spotify as an example, Shen noted that the music streaming services’ popularity is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of the depth of its library, but by the ability of its sophisticated algorithms to learn consumer’s musical tastes, creating “personalized radio.” 

“I have 90 days of music collections on iTunes and I don’t listen to it at all, I use Spotify,” Shen said. “The reason is easy. I don’t have to do the work. Spotify offers the content the way I want it. It us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reate the playlis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