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台灣馬拉松長跑攝影家 蔡鎮鴻
攝影主題:2016/3/15,台南古都馬拉松

《愛墾哲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9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思潮 庫 7 hours ago

愛墾APP: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hylomorphism理論與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哲學之間,確實存在深層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是內容上的不同,更是對「存在」問題的根本取向之分歧。以下從四個層面分析兩者的對立與張力:形上學觀點、存在論基礎、對實體的理解,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

一、形上學取向的差異:從「存在者」到「存在」

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ca)被海德格爾視為「西方形上學的開端」。亞里士多德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存在者(ὄν)?」他尋求的是存在者的本質與原理,並以「實體(οὐσία)」作為存在的首要範疇。因此,他的形上學是對「存在者作為存在者」的探究。

海德格爾認為這是一種「忘卻存在(Seinsverges-senheit)的思路。

在他看來,亞里士多德及其後的整個西方哲學都把注意力放在「存在者是什麼」(本質、形式、實體、原因)上,而忽略了「存在(Sein)」本身作為存在者之所以是的那種開顯(Erschlossenheit)與顯現(aletheia,真理作為不蔽)。

因此,海德格爾並不是要改良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而是要
解構形上學的整個傳統架構。

換言之:

亞里士多德問的是:「存在者由什麼構成?(形式與質料)」

海德格爾問的是:「存在者之所以能顯現為存在者,是因為何種存在意義?」

這是本體論(ontology)與根本存在論(fundamental ontology)的區別。

二、對「實體(Substance)」的批判

亞里士多德的世界是由「實體」(形式+質料的統一體)構成的。實體是獨立存在、可自我維持的基本單位;其他性質、關係等都依附於實體。這是一種「實體形上學」(substance metaphysics)

海德格爾則認為,這種思維模式造成了對「存在」的誤解,因為它把存在理解為「某物具有穩定的本質」。

他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中指出,這種「實體化思維」其實遮蔽了人類存在Dasein的根本特徵——存在並不是固定的「有」,而是一種「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開放於意義世界的動態方式。

因此:

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存在者是由形式與質料構成的「東西」。

對海德格爾而言,存在者首先是在一個意義世界中「被理解而存在」的「現成存在」Vorhandenheit或「可用存在」Zuhandenheit

他拒絕將存在理解為靜態的「結構」,而強調存在是動態的「開顯」Ereignis,後期思想)

三、形式與質料在海德格爾的批判視角下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中重新提及「形式」morphē與「質料」hylē,指出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思維成為後來「技術性世界觀」的根源:

當人們以形式與質料的框架理解存在,就會傾向於把萬物看成「待製作的對象」——一種可以被規定、塑形、利用的材料。這種思維延伸至現代科技,使自然與存在都被化約為「資源」Bestand

換句話說,海德格爾認為:

形式質料論不僅是哲學理論,更是西方「對存在者的支配性理解方式」的起點。

在他看來,這導致了存在的「技術化」:世界不再是意義的開顯,而變成一個被規劃、被控制的物料系統。

Comment by 思潮 庫 9 hours ago

四、人與存在的關係:Dasein 對抗實體論

亞里士多德的「人」是由靈魂(形式)與身體(質料)組成的實體,靈魂是「有生命之物的形式」,這是一種形上學的構成關係。

海德格爾則徹底否定「人是某種實體」的看法。他主張「人」應理解為在世存在(Dasein)——即那個能夠理解存在、並被存在開顯的存在者。


人不是「形式與質料的組合體」,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其本質是「在世界中與存在者共在、理解並詮釋存在」。

五、總結:衝突的核心

面向 亞里士多德 海德格爾 衝突重點
哲學取向 探究「存在者」的本質(形上學) 探究「存在」的意義(根本存在論) 研究對象不同
存在理解 存在=形式+質料的結構 存在=顯現、開啟、時間性事件 對「存在」的意義理解不同
實體觀 實體是存在的根基 實體觀遮蔽了存在的開顯 對實體概念的批判
人的本質 靈魂與身體的形式質料結合 在世存在(Dasein),非實體 對「人」的定義不同
對世界的態度 世界是有秩序的結構 世界是意義的場域 認識論與存在論取向差異


結論:


海德格爾並非僅僅「不同意」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論,而是認為那正是「存在被遺忘」的起點。


亞里士多德以「形式—質料」解釋存在者的成因;海德格爾則要揭露這種解釋本身如何遮蔽了「存在」的原初顯現。他要的不是新的形式或質料理論,而是回到「存在如何在時間性中自我開顯」的根源性問題。

換句話說,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的衝突,不在於理論細節,而在於——他要推翻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整個形上學思維方式本身。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Sunday

愛墾APP:「形式質料」(form-matter, 希臘文 hylē-morphē,拉丁文 hylomorphismus)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形上學中極為核心的概念,用來解釋一切具體存在物(實體)之構成原理。它同時也是亞里士多德實體論(substance theory)的基礎架構,後來影響深遠,成為中世紀經院哲學乃至現代形上學討論的重要源頭。

一、形式與質料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上存在的「個別實體」(如一棵樹、一匹馬、一個人)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堆積,也不是抽象的理念實體,而是由形式(morphē)質料(hylē)所組成的統一體。

質料(hylē)質料是「成為某物的可能性」potentia-lity。它本身不具確定性,只是可被塑造、可成形的基底。例如青銅是雕像的質料,木頭是桌子的質料,身體是人的質料。質料提供存在的「材料面」。

形式(morphē 或 eidos)形式是「使某物成為其所是的原理」,是質料被規定、被界定的「形相」或「本質」actuality。它賦予事物結構、性質與目的。例如雕像的形式是「某種形象」(如亞里士多德的像),人的形式是「理性靈魂」。形式使事物成為「此一特定的存在者」,而非雜亂無章的物質。

因此,任何具體存在物既不是純形式,也不是純質料,而是兩者的合一。亞里士多德稱之為「形式—質料的複合體」hylomorphic composite

二、形式質料與實體論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ontology of substance旨在回答「何者真正存在?」或「存在的根本單位是什麼?」這一形上學核心問題。

在他看來,最基本的「存在者」是具體的個別實體(primary substance),例如「這匹馬」、「這個人」。而這些實體的存在基礎,正是形式與質料的結合。於是:

形式與質料是實體的構成原理(principles),但它們本身不是實體。

實體=形式+質料:即一個具有具體存在的整體。

這與柏拉圖的「理念論」形成鮮明對比。柏拉圖認為「理念」(Form)本身才是真實存在,而感官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像或摹本;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形式不離質料而存在,真實的「存在」就在具體事物之中,而非在超越世界之外。

三、形式質料與存在的動態性

形式質料理論也與亞里士多德的「潛能與現實」dynamisenergeia/entelecheia概念緊密相連。

質料是潛能(potentiality),具有成為某物的可能性;

形式是現實(actuality),使潛能得以實現。

例如,一塊大理石具有成為雕像的潛能,而當雕刻家賦予它形象時,形式便實現於質料之中。存在因此不是靜態的,而是從潛能走向現實的過程。

四、對後世的影響

形式質料論在中世紀被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人發展為基督教神學的哲學基礎,用以解釋靈魂與身體、上帝與受造物、乃至自然界的存在秩序。阿奎那認為人的靈魂是「形式」,身體是「質料」,兩者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近代以後,雖然機械論與唯物論逐漸取代形式質料論的自然哲學地位,但其「形式—質料」的結構思想仍在現代哲學、現象學(如海德格爾)與形上學的實體理論中不斷被重新詮釋。

五、總結

簡言之:形式質料論主張一切具體存在物由形式(規定性、結構、實現性)與質料(可能性、材料、基底)所構成。

實體論則以這種「形式—質料的統一體」作為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基礎。

因此,形式質料不是抽象的兩個部分,而是揭示「存在如何可能」的形上學原理。

透過這一理論,亞里士多德提供了介於柏拉圖理念論與純粹唯物論之間的中道:存在既非脫離物質的理念,也非無形式的物質,而是形式與質料在現實中的具體合一。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30, 2025 at 12:06am

[愛墾研創]嫣然:電影《黑客帝國》中的「數據雨」是什麼?

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中的「數據雨」(Digital Rain)是一個極具像徵性與辨識度的視覺符號。它不僅是這部科幻經典的標誌畫面,更是整個虛擬世界「矩陣」(Matrix)運作的視覺化表現。當觀眾在片頭或某些場景中看到螢幕上不斷垂落的綠色符號時,實際上看到的是「矩陣」這個虛擬世界的底層數據流在以人類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下將從視覺設計、像徵意涵與文化影響三個層面來解釋「數據雨」的意義。

首先,在視覺設計層面,「數據雨」由一串串綠色的符號構成,這些符號垂直落下,彷彿電子雨滴,營造出一種冷冽、神秘、充滿科技感的氛圍。這些字元包含英文字母、數字,以及部分日文的片假名,構成一種看似有邏輯卻難以解讀的語言系統。其靈感源自於電影的視覺特效設計師西蒙·懷特利(Simon Whiteley),他從妻子一本日文食譜中取樣字元,設計出這個經典的代碼流。製作團隊將這些符號以垂直滾動的方式呈現,並賦予其微弱的發光效果,使畫面呈現出彷彿電腦螢幕上不斷流動的資料流,象徵虛擬世界背後的數位基礎結構。

其次,在象徵意涵層面,「數據雨」是對「現實與虛擬」界線的具象化表現。它像徵著虛擬世界的核心語言——一個由程式碼組成的宇宙。對生活在「矩陣」中的人而言,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這些代碼生成的幻象;而對覺醒者(如尼歐 Neo)來說,能看穿這場幻象、理解「數據雨」的本質,就代表著看見真實世界的能力。當尼歐最終能夠以肉眼看到「矩陣」中的程式碼時,這種畫面以綠色數據流取代現實影像,象徵他突破了感官限制,理解了世界的運作法則,達到「覺醒」的境界。換言之,「數據雨」既是幻象的象徵,也是通往真理的門徑。

此外,「數據雨」還蘊含東方哲學的影子。綠色的代碼如同瀑布般流動,象徵萬物的生滅與循環,與東方思想中「道法自然」、「萬物皆流變」的概念相呼應。這種連續不斷的數據流動,暗示宇宙(無論虛擬或真實)本質上皆由資訊構成,一切現象皆為變化不息的資訊流。

最後,在文化影響層面,「數據雨」已超越電影本身,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象徵符號之一。它常被用來代表電腦駭客文化、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甚至被視為「數位世界」的視覺隱喻。自1999年《黑客帝國》上映以來,無論是在影像設計、遊戲介面、廣告視覺或音樂影像中,皆可見類似的「綠色代碼雨」元素。它成為一種視覺語言,代表著人類對科技支配、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時代焦慮與迷戀。

總而言之,「數據雨」並非單純的視覺特效,而是一種哲學與美學的結晶。它將抽象的資訊流轉化為可視化的符號,使觀眾得以直觀地感受虛擬世界的結構與秩序。對《黑客帝國》而言,它是構築整個電影世界觀的核心意象;對觀眾而言,它則是進入那個「真實與虛擬難分」世界的第一道門。綠色的代碼雨從此成為象徵——提醒我們所謂的「現實」,或許也只是另一層被精密程式構築出的幻象。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5, 2025 at 10:22pm

陳明發〈唤:聲音的哲學〉

1.日常聲音與「脈搏」比喻

早起,聽洗衣機的聲音,以及路上一二趁路上順暢而快駛而過的車輛……AI可能分析出,整個現實世界在某個時段的脈搏。

學理核實:環境聲音確實能被感測器(IoT 裝置、聲學監測)收集並數位化。AI 在聲音分析上已能做到模式辨識:如城市噪音監控、野生動物監測、交通流量檢測等。「城市的聲音脈搏」這個比喻,已有部分研究使用過(例如「acoustic ecology 聲態生態學」)。

這裡將環境聲音等同於「城市的心跳」是一種詩性化詮釋,符合你所關注的「情藝歆喚」框架——聲音不只是物理信號,更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共鳴。

若擴展到文創層面,AI 的聲音捕捉與混音,可以生成一種「數位聲景藝術」(digital soundscape art)。

2 行為預測

而這個脈搏數據,也可幫助我們預測其他人類的行為。

學理核實

AI 確實可以藉由聲音數據,推斷人流量、活動模式、甚至情緒氛圍(如人群喧嘩與焦躁可與社會事件相關)。但精準預測個人行為仍有侷限,多數是「趨勢」而非「個體」。

這段揭示了「AI 作為社會感知器」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涉及倫理問題:若被過度利用,可能導致「行為操控」或「監控社會」。

3.一致化趨向

你發現到嗎,大家在社媒上拍照片的趨向越來越一致……很難說有一天會不會就像軍演操步那樣地一致。

影像學與社會學研究確實發現「審美同質化」:自拍姿勢、食物打卡、美顏濾鏡,都趨於一致。AI 分析社交媒體影像,也證實了這種趨勢。

這裡點出了 「算法美學規訓」(algorithmic aesthetic discipline)的問題:平台推薦機制、社會模仿效應,推動了「審美標準的收斂」。

這與「情藝歆喚」的哲學相衝突:原本應該是多元的「喚醒」,卻被算法收編成單一的「操步」。

4.照片數據與 AI 分析

網友每天單單上載到FB本身的照片,數量就已經達到3億5千萬張……AI有能力憑這大數量的照片分析出各種有用的數據……

Meta(FB)官方數據顯示,每天上傳的照片數以億計(不同年份有略微浮動,但數字級別正確)。AI 在影像數據挖掘的應用:商業行為(消費習慣、廣告投放)、地緣研究(城市熱點)、健康監測(表情與身體狀況識別)。

你提醒到「人越來越好預測」這點很重要,這涉及「可計算的人類」(the computable human)的倫理隱憂。但同時也可作為「文化脈絡的挖掘」:AI 不僅能看見一致性,也能發現微小的差異,若導向正確,就能幫助文化創意延展,而不是扁平化。

5.聲音的未來

目前最普及的數據,當然還是圖像、文字。聲音,則已經可以作曲;仿效某某人的語氣聲調說各種語言。

聲音合成(voice synthesis)、AI 作曲(AI music composition)、voice cloning(聲紋複製)都已成熟。應用正在多元化:藝術、輔助科技、教育、娛樂。

聲音仍是一片相對未被壟斷的「文創新前沿」,它不像照片那樣被過度消費,而仍保有「喚醒新可能」的潛力。

我在這裏嘗試揭示三個文創與 AI 的核心張力:

AI 聽見的世界:聲音與影像的數位化,讓世界的「隱脈搏」被捕捉。

一致化的危險:社媒與演算法正把多樣化的創作收斂成單調的「軍演操步」。

倫理的臨界點:AI 的強大分析力可以預測人類行為,但也可能壓縮自由與創造性。

從「情藝歆喚」的視角看,AI 不應只是模仿與複製,而應成為「共鳴者」:幫助人類喚起更多未被聽見、未被看見的聲音與創意。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4, 2025 at 12:00pm

愛墾學術:情動·微知覺·螢火蟲把~~「微知覺(microperception)」帶進來吧,這能讓我們在「情動轉折」的框架裡更深入地理解《螢火蟲之墓》:因為這部電影的核心,不僅僅是大悲劇的敘事,而是在影像、聲音、時間褶皺中觸發觀眾身體性的細微反應。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想清楚」或「判斷清楚」時,身體已經先被影像調度,產生了情動上的迴響。

下面讓我們先簡單鋪陳「微知覺」與「情動文學」的關係,再把它套入「情動轉折」視角下的日本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

微知覺與情動文學

在「情動文學(affective literature)」中,微知覺不是簡單的小型知覺,而是一種不同質性的感知模式。它發生在意識分辨、理性理解之前,是「思維中的身體」最直接的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中聽見細微聲響,身體會先緊繃,然後意識才接上「那是風吹動樹葉」。

換言之,微知覺提供了另一條通往情感與意義的路徑:它不是邏輯推演,而是透過感官微小變化,讓我們在尚未意識化之前,就已被影像、聲音、節奏牽引。

 

螢火蟲之墓》中的微知覺經驗

將這一觀點帶入《螢火蟲之墓》,我們會發現影片中的「幽靈清太」不僅是敘事上的「另一個自我」,更是引導觀眾進入一種「微知覺經驗」的關鍵設置。——

開場的死亡自白:當觀眾聽到「我死了」的瞬間,還未完全理解劇情的脈絡,身體已經先被語調的冷靜與畫面的荒蕪抓住。這種突兀的斷裂,產生了一種先於理解的緊繃感。

幽靈清太的凝視:在清太抱回母親遺骨或回想阿姨叨唸的段落,幽靈清太往往是靜靜出現。他的凝望並不直接說話,卻製造出某種「不安」與「疑惑」:我們甚至還沒來得及用理性去判斷「他應不應該這麼做」,身體已經先感受到凝視的重量。

細節場景的微感應:螢火蟲在黑夜裡一閃一閃的光,讓觀眾先有身體層次的驚艷與溫柔,然後才理解它象徵生命短暫。清太蜷縮在洞穴裡、微風吹拂草叢的聲響,這些背景音效不單是環境描寫,而是直接作用於觀眾的感官,讓人先「身體性地」感到孤獨與不安。在這裡,情感並不是被敘事語言單純「傳達」出來的,而是透過微知覺「觸發」出來的

微知覺與「皺褶」的交織

如果說「幽靈清太」讓情動轉折呈現為時間上的皺褶,那麼「微知覺」則是讓這些皺褶在身體中被感應、被強化的機制。幽靈清太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時序皺褶」:當下與事後的重疊。微知覺則使觀眾不需要經過語言判斷,就直接感受到這種皺褶帶來的「緊張、徬徨與反思」。

例如,當阿姨要求用母親的遺物換米時,敘事上我們看到的是衝突,但在微知覺層次,觀眾先感受到的可能是清太臉部肌肉的緊繃、聲音語調的壓抑,這些「還沒成為意義」的細節,構成了情感的皺褶,讓觀眾更深刻地經歷那個困境。

微知覺如何讓戰爭記憶「在場」

這也是為什麼《螢火蟲之墓》能在不同世代之間反覆引發討論。對當代觀眾來說,戰爭已經是歷史,他們沒有真實的經驗。然而,透過微知覺的設置,戰爭的感受性被重新「喚起」:

飢餓的咀嚼聲、稀粥的稀薄質感,讓人身體先感到不適。洞穴裡的黑暗與蟲鳴,讓觀眾的皮膚感受到寒意。節子小小的咳嗽與沉重的呼吸聲,使人先「身體性地」感覺到病弱,而不只是理解「她生病了」。

這些經驗讓戰爭不只是知識層面的理解,而是在微知覺的層次被「當下化」。戰爭的殘酷因此不斷在感官裡被再生,形成持續的文化效力。

結語:從微知覺到文化評論

從「情動轉折」到「微知覺」,我們看到《螢火蟲之墓》如何在不同層次調度觀眾:

在敘事層面,它透過「幽靈清太」的雙重視角,製造時間與情感的皺褶。在感官層面,它透過細微的聲音、光線、動作,觸發觀眾的微知覺,使情感先於理性而動。這種多重結構,讓影片不只是訴說戰爭的悲劇,而是把戰爭的「感受性」轉譯為文化經驗。對觀眾而言,每一次觀看不只是流淚,而是一次身體性的再感知——在皺褶與微知覺之間,戰爭的歷史持續被感受、被討論、被再生。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 2025 at 10:14pm

駱頴佳: 問馬克思,情感為何物

對於左翼宗師馬克思而言,情感又是甚麼呢?駱頴佳說,研究這個問題會發現學術界有不同觀點,對情感在馬克思的理論位置存有分歧。美國社會學家Stjepan Meštrović在其著作《後情感社會》(Postemotional Society)指出,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修辭偏重認知(cognition)遠多於情感。通常馬克思主義者提到情感,都是屬於商品拜物教、異化和宗教的非理性等脈絡。由此推論,人性中的情感面向是妨礙革命的,重要的是提高群眾對階級意識的認知。

另一端的詮釋是把情感視作馬克思人性觀的內在核心,這角度可以在青年馬克思著作中得到印證。譬如社會學教授L. Frank Wehyer就發表過一篇學術期刊論文,Re-Reading Sociology via the Emotions: Karl Marx'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Estrangement,當中引述到馬克思寫於26歲的代表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青年馬克思說,「人類是感官的存有(sensuous being),因而是受苦的存有(suffering being)。」換言之,情感是我們感知痛苦的條件,若不同意這一點,便無法推斷出我們能感受工人被剝削之痛苦。

馬克思更認為,情感乃是人與世界建立整全關係的條件,駱頴佳闡釋道,「大家知道馬克思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知,必須先由情動身體(affective body)的物質性出發。」客觀地説,馬克思從未建構一套有系統的情感理論,我們閱讀《經濟學哲學手稿》,也只能引述一些相關的段落。但是在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情感與身體這些物質元素可謂構成勞動主體的重要條件。

即使談到勞動異化的問題,背後也基於一個假設:人需要自主地選擇熱愛的工作,隨本性發揮自己的情感才會感到自由。駱頴佳興奮地讀出《經濟學哲學手稿》一番話,說很適合放在臉書分享:「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相信讀者諸君都感同身受。正因如此,偷懶某程度上可能是為了「向異化說不」,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不想出賣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已。這不是說笑的,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Paul Lafargue)便寫過一本著作叫《懶惰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Lazy),高舉懶惰和創作力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泉源。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0, 2025 at 6:30am

駱頴佳: 流行文化快感

回到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的傳統,流行文化工業所產生的快感一直是其批判所在。阿多諾在(Theodor W. Adorno)《美學理論》(Aesthetic Theory)中說道:「內在與所有歡快藝術,尤其是娛樂形式中的非正義行為,是抵制死者之苦難的非正義行為,那苦難是積累起來的,是難以言表的。」聽起來很誇張,駱頴佳就補充指,阿多諾對美學理論的思考,自是無法繞過納粹屠猶的經驗。而這樣的思考帶出的問題是,流行文化工業的本質是漠視社會的不公義的。英國左翼學者Mark Fisher的著作Capitalist Realism更會說,就算看似批判資本主義的流行文化,實際上都是建議人們接受資本主義的現實性,不會提供革命與解放的可能。

與此同時,左翼文藝傳統卻不一定完全否定快感,甚至反過來強調快感有其顛覆性。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便指出,戲劇衍生的快感有助觀眾反思社會與群眾的關係。舉例說,他所創作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會運用疏離效果,通過打破第四面牆逼使觀眾反思現實與想像的邊界,許是從作品的娛樂性和批評性中拿捏平衡。

再進一步,或者可以參考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文本的快感》(The Pleasure of the Text)中對快感的區分:保守性的「愉悅」(pleasure/plaisir)與顛覆性的「狂喜」(bliss/jouissance)。羅蘭巴特說,「愉悅」是保守性的,即是說讀者笑的同時,只會鞏固自己既有的主流社會身份,維持原定的立場。駱頴佳舉例說,王晶的喜劇電影有時會嘲笑智障人士或女性,以此獲得的快感就是愉悅。相反,「狂喜」會使主體迷失,不斷挑戰讀者的想像與世界觀,這是顛覆性的快感體驗。

當然,駱頴佳提醒我們要小心,別太過浪漫化個別讀者的另類或自由詮釋。他提到英國文化研究學者Jim McGuigan的《文化民粹主義》(Cultural Populism)一書,當中便針對提倡創造性閱讀的學者如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批評他們盲目擁抱庶民的流行文化快感經驗,漠視背後剝削性的經濟消費生產模式。如此,McGuigan擔憂文化研究最終只會淪為沒有條件、毫無批判地接受所有流行文化的「文化民粹主義」。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9, 2025 at 9:06pm

愛墾APP:文學批評與真理~~

1.
耶魯大學英語教授克拉姆尼克(Jonathan Brody Kramnick)在其2023年著作《Criticism & Truth》中為批評辯護,他證明其價值的基礎是:「文學研究學科特別理解自己相對於其前身地位,和我們現在稱為 STEM 學科的地位都在衰落。」

關於人文學科制度地位的衰落,以及文學批評家——和批評——在學術界和面向公眾的所謂大眾批評中的角色,克拉姆尼克表達了極度的關切和焦慮,并提出如何處理這危機的觀念。

克拉姆尼克相信,這危機可以通過復興細讀實踐得到拯救。細讀是「關於寫作的寫作」,當熟練地進行時,它「在詮釋的行為中創造新的東西」。其《Criticism & Truth》關於文學批評的功能、方法和價值及其在大學中地位,長久以来鼓勵了學界對論證批評的信念:也就是它「能夠以某種方式講述關於世界本身的真理,不僅僅是關於被稱為文學的那小部分。」

他主張「細讀」是最能完成這一點的方法。因為細讀是「關於寫作的寫作」,當熟練地進行時,它「在詮釋的行為中創造新的東西」。Kramnick 論證細讀的技術或技藝產生關於文學的知識和真理,這些與其他學科的實踐者為了「在學科在學院中立足以及學院在世界中立足的危機時刻,為詮釋工作聲稱相關性」而產生的真理類型相當。

他認為,批評不是翻譯,而是迂迴表述(periphrase)。它不能聲稱重新發現作品的「本質」,因為這種本質正是主體自身——也就是一種缺席(absence):每一個隱喻都是沒有實體的符號,而符號過程在其繁複中所指涉的,正是這種意指對象的遙遠性。批評者只能延續作品的隱喻,而不能將其還原;換言之,如果作品中真有一個「隱藏的」且「客觀的」所指,那麼象徵就不過是委婉語,文學就不過是偽裝,而批評則不過是語文學(philology)。將作品降格為純粹的明示是無益的,因為那樣一來,人們立刻就無話可說;同時,作品的功能也不可能是讓讀者閉上嘴。但同樣徒勞的,是在作品中尋找它「想說但未說」的東西,並假定它擁有一個最終的祕密——一旦這個祕密被揭開,同樣也就無話可說。無論人們對作品說了什麼,它總會保留著某種關於語言、關於主體、關於缺席的成分,就像它在誕生的那一刻所具有的一樣。

2.在這樣的制度性背景下,克拉姆尼克所面對的,不僅是單一學科的存續危機,更是一種知識生態的瓦解。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治理架構中,被愈來愈多地量化為可直接兌現的經濟效益與就業導向。當學術經費與招生政策以「市場需求」為最高準則時,文學批評這類以詮釋、反思、辯證為核心的方法論,往往被視為邊緣的、奢侈的知識活動。

克拉姆尼克的焦慮,源於他意識到批評在雙重層面上遭遇削弱:

一方面,在學術界內部,批評的「學術權威」與「專業自治」受到跨領域融合、量化評鑑以及知識生產商品化的挑戰;另一方面,在面向公眾的領域中,「大眾批評」的空間被社交媒體的即時輿論、碎片化閱讀以及算法驅動的文化消費模式所取代。這種環境下,批評家不再被視為文化意義的中介,而更像是信息洪流中的「意見提供者」,其話語權與影響力被稀釋。

然而,克拉姆尼克並未僅止於感傷與哀嘆。他試圖提出一條不同於「向 STEM 靠攏」或「文化娛樂化」的出路——即恢復批評作為一種獨立且具有倫理責任的知識實踐的尊嚴。這並非否定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性,而是要重申批評的核心功能:透過語言、形式與歷史語境的細讀,揭示文本與世界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他呼籲,批評家應當抵抗以「功用」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制度語境,轉而強調批評作為一種探問真理(truth-seeking)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價值。這種價值並不依附於短期的政策效益,而在於長期維護社會的反思能力與語言的精確性——這正是任何健全民主與文化生活的基礎。

因此,克拉姆尼克的觀點不僅是對人文學科的辯護,更是一種對當代知識生態的警示:若批評的地位繼續滑落,我們將失去一種重要的文化機制——一種能夠對權力話語進行審視、對社會共識提出質疑、對個體經驗進行深描的機制。這種損失,將不僅僅是大學的損失,而是整個公共領域的貧乏化。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July 29, 2025 at 11:45am

愛墾APP:馬赫对“情動轉折”的啓示~~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提倡「經驗唯實論」(empirio-criticism),主張所有知識應基於直接感官經驗,而非抽象的形上學推論。他的學說,對“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下的認知心理學有何貢獻?

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雖然最著名的成就是在物理學(如馬赫數)和科學哲學(如經驗批判主義)方面,但他對情動心理學(affective psychology)也有間接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透過以下幾個面向:

1.反對形上學、強調直接經驗:馬赫提倡「經驗唯實論」(empirio-criticism),主張所有知識應基於直接感官經驗,而非抽象的形上學推論。這個觀點影響了後來對情感的研究,尤其是在心理學從主觀的、哲學式的分析,轉向經驗科學與實證研究的過程中。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情緒被視為一種主觀經驗,馬赫的思想鼓勵心理學家試圖以科學方法來描述與量化情感,而非單純從哲學推論出情感的本質。

2.對感覺的分析: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Analysis of Sensations, 1886)中,強調感覺是心理與物理世界之間的橋樑。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透過「感覺要素」(elements of sensation)建構而成。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這種對感覺元素的細緻探討,為後來心理學家研究情緒的身體與感官基礎(如詹姆斯-蘭格理論中的生理反應)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3.對心理現象的整體性看法:馬赫強調經驗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反對將心理現象切割為孤立的元素來理解,這與後來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思想有共鳴。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這種整體觀點促進心理學家去理解情緒不只是個別反應,而是與整體知覺、認知與身體狀態緊密相關的經驗。

4.對心理學方法論的影響:馬赫對科學哲學的思考影響了包括卡爾·皮爾森(Karl Pearson)和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學者,這些人在20世紀初期的心理學中推動了更多實證與統計方法的應用。

馬赫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 雖然馬赫並非直接研究情緒或情感的心理學家,但他的哲學觀點與對感覺的分析:鼓勵將情感視為可經驗、可研究的科學對象;推動心理學由哲學轉向實證方法;對後來心理學理論(如詹姆斯-蘭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有間接啟發。

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Analysis of Sensations, 1886)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英譯 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中提出的主要理論核心是:

感覺元素論(Elemente-Lehre)所有經驗世界的基本單位是「感覺元素」(elements of sensation)

1.感覺元素是世界的構成基礎:馬赫主張,無論是「物理現象」還是「心理現象」,其根本都可以還原為感覺元素。例如:一個「紅色的球」不是一個客觀的「物」,而是包括了視覺的紅色、圓形、觸覺的圓滑感、空間定位等一連串的「感覺要素」。物質世界 ≈ 感覺元素的穩定組合;心靈世界 ≈ 感覺元素的變化與聯繫。

2.反對主體/客體二元論:馬赫不認為世界由「主體(自我)」與「客體(物)」構成。他認為「自我」也是一種經驗的組合,不是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實體。名言:「Ich ist kein unveränderliches Subjekt, sondern nur eine Zusammenfassung von psychischen Elementen(我並不是一個不變的主體,而只是心理元素的總和)」

3.知識是一種經濟性的整理:馬赫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為了節省思維與行動的「能量」,不是為了「揭示真實」。知識的功能是實用性的、經濟性的,不是形上學性的。這也是他後來在《力學的發展》(The Science of Mechanics)中批評牛頓「絕對空間與時間」的根源思想。

4.反對形上學與實體概念:他對如「物質」、「靈魂」、「自我」、「力」這類抽象實體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只是對經驗的方便性命名,沒有獨立的本體地位。

5.感覺並非主觀,而是中性實在(neutral monism):這一點非常前衛。馬赫認為感覺既非「主觀的心靈狀態」,也非「客觀物的屬性」,而是一種中性實在(neutral elements),後來的威廉·詹姆斯、羅素、卡爾納普都受其影響。

總結一句話:馬赫在《感覺的分析》中提出一種中立、一元的感覺元素論,試圖用「感覺」作為物理與心理世界的共同基礎,反對抽象的本體概念,推動心理學與自然科學從經驗出發,邁向實證與統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