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自馬來西亞著名藝術家吳亞鴻專頁·咖啡店

《愛墾美食 慕課》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24, 2021 at 9:53pm


沈宏非·上館子:官能和心理上的感受

我把餐館裏的等待,劃分為以下不同的階段:

第一,你被領到一張餐桌前坐下,等待著茶和菜譜的到來;

第二,你點好了菜,等待這些菜的到來;

第三,菜和菜之間的等待;

第四,咖啡或茶的等待;

第五,對賬單的等待。

可以發現,官能和心理上的感受,在此畫出了一條循序漸進、跌宕起伏的優美曲線。第一階段開始醞釀,第二階段則不斷升溫,第三階段高潮湧現,然後慢慢下滑於第四階段後期,最後在第五階段降至低谷。

其中又以第三階段最為美好,其美好之處就在於邊吃邊等,你的心在歌唱著:

“吃吃地等,就讓我吃吃地等。”



等上菜,就像等待前來赴約的情人,而聰明的跑堂或廚師,也總會適當地讓一位有鑒賞力的客人等上一等。就欲擒故縱這一著而言,他們和我們的情人之間有著高度的共識。

當然,時間上的間隔不一定會那麼準,重要的是程序上的穩定壓倒一切。亂了時間,無非就是擅 自刪除或延長了,一首樂曲裏的一些關鍵性的休止符;亂了程序——比方說熱菜先於涼菜,抑或剛點完菜就遞上賬單,等。
(沈宏非《吃吃地等》)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11, 2021 at 3:34pm


陳德清俳句 《蔬果風姿》



〈水蜜桃〉

武陵嵐霧繞
薰風暖日時相照
一抹嫣紅笑


〈絲瓜〉


翡翠凝新碧
歛藏天地精華氣
陽光與露滴


〈綠花椰〉

蒼鬱比青松
綠蕊繁花更幾重
雍容度歲冬


後記:
如果用心來觀察,每一種蔬果都有著不凡的履歷。水蜜桃,曾有山嵐環抱、清風拂照,陽光更為她們塗抹上嫣紅的印記。不起眼的絲瓜,同樣稟受天地的精華,還有陽光雨露的滋潤。綠花椰,如繁花密蕊,青翠蒼鬱,不敢辜負青花的美名。看似渺小的蔬果,都是無數美好因緣的共同成就,怎能不歡喜領納!



文/圖 德清(2021.06.11於淨庵 / 俳句吟詠39)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8, 2021 at 5:59pm


沈宏非·饅頭與包子的戰爭

名辯不成,唯有從實處——即從吃的單純樂趣處著手。對於饅頭和包子,從唇舌、牙齒而整個的味覺系統,都懷著不同的期待。吃饅頭的樂趣在於,一口咬將下去,滿嘴皆為飽滿和安全的感覺所充盈;而包子之樂,則在於破皮而入之際所產生的那種囊中探物之快感 ,外帶點探索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麵食都可以分為“安全感”和“冒險性”兩類,前者除饅頭外,還包括花卷、燒餅、麵條,等等,後者旗下,則有餃子、餛飩兩員小將。雖然饅頭和包子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方式不一,但是目標一致,殊途同歸。(沈宏非《包子的挑逗性》)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6, 2021 at 10:33am


沈宏非:吃一粒包子的藝術

包子既熟,只是完成了必要的一部分,吃包子是一個完全互動的過程,接下來,就要看我們的。我認為,要把一只包子滿心歡喜地吃掉,應該嚴格遵循如下動作要領:


一、手心向上,食指、拇指、中指分別由包子底部按頂端及左、右三點持之,向嘴的一邊,留出充裕的可咬地帶;


二、調動丹田真氣,將包之餡汁源源不絕地吸入口中,任由其漫過舌面,再由口腔四壁細潤味蕾為了防止共同進退的餡團與餡汁被同時吸入,應於上下唇向下收縮的同時,順勢將舌尖前抵,既可送蠢蠢欲動的餡團回巢,又能於餡汁潺潺進入口腔之際,同步地享受到餡團的滋味和質感;



三、咬開一處銅錢大的缺口(視包子尺碼而定,以8:1的比例為佳)之後,並不急於吞噬,而應先在水平方向對洞中之餡作一番近距離觀察,然後用舌尖輕點以便探測溫度,再張口作O形,上下唇密裹包子缺口處,此刻,宜合上雙眼,想像太空艙的對接;


四、趁包子的餡汁尚未被完全吸盡,毫不猶豫地將包子一口(最多兩至三口)吃掉。整套動作,以貌似平常吃包,實則密吮其汁,大玩"太極推手"於舌尖。



皮和餡皆為預製,唯有餡汁天成。不過,一只好的包子,不可能有太多的汁。像那種油汪汪的湯包,其實並不好吃,湯包的製作者看來並不能正確地認識湯和汁的區別。

我曾在南京吃過一種淮揚湯包,皮薄"湯"大,包子之外,還發給吸管一根,俯首力啜之下,包子迅速萎縮,情狀殊為卡通。(沈宏非《包子的挑逗性》)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4, 2021 at 2:17pm


春節添道美味:南洋炸香蕉

沙巴邦國最北鄉古達,也是馬來西亞最北鄉,有位從事酒店業的海南族人領導孫家謙甲必丹,今年收到海南島鄉親來訊:歡慶春節家中團圓飯,佳肴要添一道南洋美食,需要孫家謙給他找佐料,同時用視頻微信指導他們怎樣炸這道美食。進一步弄問清楚,原來是炸香蕉。這家鄉親之前到過古達省親,吃了沙巴的炸香蕉後念念不忘。可是,一直也很困擾:海南島也有香蕉啊,用面粉油炸後,怎麼就是軟趴趴的,一點也不像沙巴的香脆好吃。後來搞懂了,是佐料不一樣、用油不一樣的關係。炸香蕉在馬來西亞其實擁有”美食文化遺產“的地位,只是我們都覺得太尋常了。有時候走下一條街,有三間店就有三檔炸小吃。對我們本身是極普通。可是,對遊客來說,真難忘啊。
(原載2019年3月29日臉書)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June 1, 2021 at 4:00pm


沈宏非·俠饌

依“射雕”的典故,大廚們製作了十三道佳肴,包括:洪七公的“荷香飄溢叫化雞”;黃蓉家傳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火腿煮豆腐是也;歐陽鋒之“獨步天下蛤蟆功”,以杏汁雪蛤露調製;“駱山西毒五蛇羹”,為菊花五蛇羹;“北丐降龍十八掌”,是姜醋蹄子;取 自黃藥師配方的桃花島珍奇補品“九花玉露液”,則以高粱加梅汁、玫瑰露製成。

監製者說,“俠饌”中數“二十四橋明月夜”最為刁鑽。先把整隻金華火腿在三分之一處開了蓋,用電鑽挖出二十四個小洞,以雪糕器具扒出圓形豆腐,以火腿湯浸數小時再鑲入火腿之中,鋪上三分之一的蓋,整隻放入大蒸爐中炊之。上桌時掀開,熱騰騰地挖豆腐來吃 。至於火腿,按照書上所講:棄之不食。(沈宏非《寫食主義》吃進肚子裏的江湖)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May 30, 2021 at 9:10pm


沈宏非:吃飽了以後依然很饞的人

在“新生活”寫吃,系時任《南方周末》副刊編輯的蔡菁小姐之邀。子曰“有盛饌 ,必變色而作”,因此,盛情之下,遂盡力而為,援翰而寫吃。我不是美食家,也不善烹飪,惟一的一點自信,就是我一向饞得緊要——饑餓年代饋贈的天賦異稟。一位詩人寫道:“我是一個怕死的人,我是一個死了以後依然怕死的人。”我大概有資格這樣說:“我是一個很饞的人,我是一個吃飽了以後依然很饞的人”。另外,我吃得繁雜,愛吃的東西太多,中西韓日東南亞,沒有我不喜歡的。當然,我只愛也只能吃在任何文化中都算是正常的東西。與此同時,我無意且無力於關心讀者的吃飯導向,只想用單詞和句子對食物滋味和飲食行為進行煽情及解構。如果飲食是一幕幕人間大戲,那麼“寫食主義”的角色,充其量也就是布萊希特戲劇裏的幕間說書人。(沈宏非《寫食主義》生於饑餓年代)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May 28, 2021 at 1:36pm

沈宏非·生於饑餓年代

我叫沈宏菲,男,媒體工作者。沈宏非是沈宏菲的筆名。“宏”字是湘西沈家的輩分,“菲”是我爺爺的創意。這個詞語帶雙關:第一,誌記六十年代初期的食物貧瘠;第二,憧憬著食品供應定有繁榮的一天。有一點“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意思。

當然,上海是一個很少挨過真餓的城市。即使是六十年代初期,對我來說飯總是吃得飽的,也不缺基本的營養,惟饑饉的空氣,最適宜在人的生理機製裏培育出垂涎欲滴的活躍因子,養成一種很容易進入饞的狀態的習慣,進而逐步發展成性格的一部分。許多年以後,我留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凡生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好男好女,胃口總是比其他年份的人要好。

三十多年之後,食品供應不僅富足,而且堪稱鼎盛,甚至也發生了“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這一類當年我們打死都不肯相信的事件,甚至更發生了吃飽之後還能寫一寫吃後感這樣的事件。(沈宏非《寫食主義》前 言)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May 26, 2021 at 7:32pm


沈宏非·鮮能知味?錯!

即使是同一碟菜肴,也難以避免眾口難調的麻煩。《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話說得既武斷又傲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除先天缺陷,抑或由重感冒引起的暫時味覺失靈之外,凡進食則必能知其味。區別僅在於每一個個人,每一條個別的舌頭對味覺的感受和記憶。本欄旨在調動一切可供動用的文字資源來喚醒這種記憶,回憶一旦觸發,味覺的盛宴即在每個人的心中按不同的方式上菜,同時也是文字的退席之時。
(沈宏非《寫食主義》前 言)

Comment by 美食 庫 on May 15, 2021 at 1:02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39



自從丈夫被人嘲笑沒點墨水,

某婦每回燒墨魚湯,

都不把墨囊切掉洗乾凈。

(15.5.2021 臉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