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1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Virunga 3 hours ago

陳明發·“歆”的文創哲學

《詩·大雅·生民》有這麼幾句——

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一句,東漢時期的鄭玄(127年—200年)註解為: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則安而歆享之。

這裡的《詩·大雅·生民》摘句,譯成白話就是:

我們盛列供品於祭架,
祭架或木製,或陶製。
芳香一起升騰,
上帝便悅然聞其馨香。
芬芳啊,且合時宜!
後稷創立此祭,
想來至今,無人因此而有責難或悔恨。

網上資源Chinese Note有這麼一段英文翻譯:

We load the stands with the offerings,
The stands both of wood and of earthenware.
As soon as the fragrance ascends,
God, well pleased, smells the sweet savour.
Fragrant is it, and in its due season!
Hou-ji founded the sacrifice,
And no one, we presume, has given occasion for blame or regret in regard to it,
Down to the present day.

到了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杜光庭(850—933),有一篇《畫五岳諸神醮詞》,其中:「歆彼六氣,成乎大化。」中的「歆」,又有了新的進展。

延續閱讀:

陳明發·「歆」的文創定義
陳明發·「歆」的定義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ly 3, 2025 at 8:53pm

愛墾APP:Village Stompers 演奏的《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是一首具有獨特歷史與美學意義的器樂曲,這首作品於1963年推出後迅速成為當時美國排行榜上的熱門曲目,並且對當時的音樂與文化環境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以下是它的幾個特殊歷史與美學意義面向:

Dixieland Revival 與 Folk-Pop 融合的代表作:Village Stompers 的風格被稱為 folk-dixie,也就是融合了早期爵士(特別是 New Orleans 的 Dixieland)與60年代民謠風格的混合形式。

《華盛頓廣場》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曲目,兼具懷舊與現代感:Dixieland 的小號、長號、單簧管等管樂聲部喚起20世紀初的爵士年代記憶。同時,其旋律簡潔、節奏鮮明,貼近60年代 folk-pop 音樂的民間敘事氛圍。這種風格的混搭,既向過去致敬,也回應當下,是一種音樂上的「歷史對話」。

像徵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自由與文化活力:Washington Square這個名字本身就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核心地標——華盛頓廣場公園。1960年代,格林威治村是反主流文化、民權運動、民謠復興運動的中心地帶。Bob Dylan、Joan Baez 等人常在該地演出,是反戰與青年解放的象徵地點。儘管這首歌是器樂曲,並無歌詞,但其標題與曲風喚起的「聲音圖像」使它成為對當時文化氛圍的高度概括:一種自由、實驗、多元的聲音風景。

在1963年的流行音樂環境中的異軍突起:在當時流行音樂日益以歌手與歌詞為主體的背景下,《華盛頓廣場》作為一首純器樂曲卻能登上 Billboard Hot 100 第2名(僅次於《Deep Purple》),顯得極為特別:顯示出當時公眾對「非主流」聲音的開放態度。

樂曲旋律簡單易記,但編曲技法洗練,讓它成為少數能夠突破商業市場的器樂作品。

美學上的「鄉愁現代性」(Nostalgic Modernism):Village Stompers 並非復古樂團,而是用現代技術(如立體聲錄音)與當代節奏感重新詮釋過去音樂風格。這種做法讓《華盛頓廣場》有一種「聽起來像歷史但又是現代」的獨特質地。它既不是純粹的懷舊,也不是全然的創新,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符合60年代在文化上對「過去 vs. 未來」的探索精神。

《華盛頓廣場》這首由 Bobb Goldsteinn 與 David Shire 所創作、Village Stompers 所演奏的作品,不僅是一首流行的器樂曲,更是一首具有文化象徵與時代精神的音樂。它美學上融合了懷舊與創新,歷史上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自由主義文化與民謠復興運動的聲音記憶,成為一種城市與時代的聲音地標。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18, 2025 at 9:55pm

愛墾APP:海灣戰爭「不曾發生」~~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作為一個法國文化理論家,鮑德里亞的主要關注點是後現代轉向仿真或「超真實」。對鮑德里亞來說,後現代文化的擬像主要的症候就是喪失了真實。我們不再有能力去區別真實的世界和它的影像。

例如,今天的廣告銷售給我們的是影像而不是事物;我們購買的是香奈兒(Chanel)、卡爾文·克雷恩(Calvin Klein)或蓋璞(GAP)的品牌或符號,而非這個品牌所表達的品質或價值。

鮑德里亞最出名的宣言就是海灣戰爭「不曾發生」,這並非指事件在歷史上沒有具體發生,而是指出戰爭被媒體和影像所全面接管與重構,最終使得我們只能經由螢幕與新聞中的符號來「經驗」戰爭。真實的戰爭被一連串的影像和敘事所取代,變成了一場預製的劇碼,一場以仿真為本體的「事件」。

在這個意義上,鮑德里亞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真實」(hyperreality)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影像不再代表現實,而是生成了一個比現實更真實的現實——一個由符號、自我複製的再現系統構成的世界。這種對真實的徹底替代,使得擬像不再是對某種原型的模仿,而是成為了無需參照的「真實」本身。於是,我們不再生活在現實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由媒介與符號構成的擬真系統裡。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2, 2025 at 9:04am

愛墾APP:先驗的經驗主義將思想從任何終極的形而上學基礎上解放出來,堅稱生命絕不是某種現實的基礎,而是潛在的多樣性,不是事物和代理者,而是沉思和收縮、事件和回應。並不是先有人或存在者,然後他們沉思這個世界;而是存在著被動的和非人的沉思。這些沉思創造了可區分的人類身體或器官。 這意味著不是先有世界(現實的世界),然後再由佔有優先權的人類(主體)心靈來以影像(潛在的影像)再現它。生命正是這種現實—潛在的影像互動。

哲學為我們的時代而創造概念,從而轉變我們的時代。藝術將經驗撕裂,是為了創造那未曾在線性時間內被綜合的知覺和感受。德勒茲的時間—影像這個電影概念就是一個哲學行動,是為了回應一種特定的藝術事件。這個概念讓我們去別樣地考察電影;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就不僅僅是追隨敘事和認同於角色。我們能夠讓電影去作用於我們,改變我們。時間—影像將不協調的聲音加諸不調和的視覺影像之上,從而將影像與影像、聲音與聲音相分離,消解了我們觀看世界時候的單一時間視野。

《導讀德勒茲》,原作名: Gilles Deleuze;第四章 先驗的經驗主義,作者: (英)克萊爾· 科勒布魯克;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拜德雅;副標題: 導讀德勒茲;譯者: 廖鴻飛;出版年: 2014-7))

Comment by Virunga on May 21, 2025 at 7:46pm

[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在上床睡覺之前,母親常常在我們鄉村別墅的客廳里給我讀英語故事。當她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主人公馬上就要遇到某種陌生的、也許還是致命的危險的時候,聲音會慢下來,字和字之間會不祥地間隔開來,在翻過一頁書之前,她會把戴著那枚熟悉的鑲嵌著鴿血紅寶石和鑽石的戒指的手放在上面(在鑽石清澈透明的琢面里,如果我是個更好的能夠凝視水晶預測未來的人的話,很可能會看見一個房間、人、燈、雨中的樹——整個一段將要由那枚戒指來支付的流亡生活)。

那里面有騎士的故事,少女在巖洞里為他們清洗可怕但奇妙地未被感染的傷口。從一座大風侵襲的山崖頂上,一個頭髮飛舞的中世紀少女和穿緊身褲的青年凝視著圓圓的蒙受天恩小島。在《誤解》中,漢弗萊的命運常給人喉頭帶來特殊的咽哽,甚於狄更斯和都德(1840——1897),法國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等。(咽哽的偉大設計者)的任何作品。而一個置體面於不顧的寓言故事《在藍色的高山之外》講的是兩對小旅行者——善良的紅花草和黃花九輪草及惡劣的毛茛和雛菊——其中包含了足夠的令人興奮的細節,能夠使人忘記故事的“寓意”。

還有那些又大又平整的、光亮的圖畫書。我特別喜歡那穿著藍上衣紅褲子的黑臉玩偶高利沃,他的眼睛是用內衣紐扣做的,還有他只有區區五個木頭玩偶構成的女眷。其中兩個通過非法手段用美國國旗給自己裁制了連衣裙(佩格取用了具有母性特點的條紋部分,莎拉·簡取用了漂亮的有星星的部分),一旦給自己中性的關節穿上了衣服,她們就具有了某種溫柔的女性氣質。雙胞胎(梅格和韋格)和小矮人依舊一絲不掛,而其結果是沒有性別。

我們看到他們深夜偷偷出門打雪仗,直到遠處的鐘聲(“但是聽吧!”押韻的正文說明道)打發他們回到兒童室的玩具盒中。一個無禮的、一揭蓋就跳起來的玩偶躥了出來,嚇著了我那可愛的莎拉,而我非常討厭那個畫面,因為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兒童聚會,聚會上這個或那個令我著迷的優雅的小姑娘偶然夾痛了手指或弄傷了膝蓋以後,馬上就會漲成一個臉色發紫的小妖怪,只看得見皺紋和號啕著的大嘴。(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Virunga on May 14, 2025 at 12:26am

陳明發《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最近,在社媒上和友人交流有關地方詩性的歌曲。其中,有一首在1970年代末非常流行的廣東歌,許冠傑唱的《學生哥》——(歌詞大意)「學生哥,好溫習功課了,別老迷戀踢球,考試不及格就淒涼矣,好同學也幫你不了......」,是輕快又勵志的一首歌。

查查其原調,原來是取自1960年代的一首西曲《Washington Square》。這「華盛頓廣場」是紐約下城格林威治村的一座公園。該村是紐約最早創意階級(藝術家、演藝人和文創工作者等)聚居的社區,公園成了他們的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入口處是一座靈感來自法國巴黎凱旋門的拱門,標誌著這地方是抗爭與拓展精神的符號。

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看看其充滿地方情懐的歌詞,不是一首詩嗎?

從鱈魚角到密西西比州
再到舊金山海灣
人們都談論著這個知名的地方
就在前往格林威治村的路上
來自各地的人們不斷的在街頭表演
來吧!星期天早晨,不論是晴天雨天
就在華盛頓廣場
於是我拿出五弦琴
坐下來擦拭灰塵
粉刷整個琴盒
" 揚名格林威治,或是一文不名!"
村民們悲傷的看著我離去
但那對我毫無意義
於是我說:再見了,堪薩斯
     哈囉!華盛頓廣場
快要到田納西州時,我遇到一個彈著十二弦琴的人
他的歌聲也很棒
而且絕口不談汽車
每次他坐著彈出" 青草地 "音樂( 註 )的和弦
你真的就聞到了山野的氣息
於是我說:別把音樂虛擲在風中
     到華盛頓廣場去吧!
在紐奧良,我們看到一個女孩
她走路不穿鞋子
喉間發出低沈的嗓音
當然,她正唱著藍調
她是為所有人而唱
這位頭髮烏黑的女孩
於是我說:這歌聲應該讓全世界都聽到
     來吧!到華盛頓廣場去!
我們飛快的到了紐約
藉著一輛很棒的美國老爺車
一擡頭,我們看見了拱門
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放眼望去
那兒有成千上萬的人們
正甜美、和諧的歌唱著
就在華盛頓廣場
有人說:唱首關於自由的歌吧!
唱" Rock Island Line "也行
或者是關於旱災欠收、
 人們在礦坑工作的歌
這個土地上的歌與傳奇
就是我們可以共享的黃金
因此,加入我們吧!
到華盛頓廣場歡唱

(原見:陳明發2021年10月11日臉書《世說新語 2021》80)

Comment by Virunga on May 5, 2025 at 9:45am

陳明發〈興觀與呼唤〉

寫作是一個體會與發現的過程。一個詞呼唤另一個詞;一個句子呼唤另一個句子;一個概念呼唤另一個概念。這過程,許多想法湧現,唯有少數透過濾網具現,再經過選擇而體現出来。體現,不只是把要說的酌量說了,還要能表達出它為何如是說。論語論詩有“興觀羣怨”的說法,我老覺得那“興觀”就是這樣的一種境遇。(5.5.2025)

Comment by Virunga on May 3, 2025 at 4:06pm

符號

一切都在向寂靜表達愛意。

他們已向我許諾一種火一般的寂靜——寂靜之屋。

突然,廟宇變成馬戲團,而光是鼓。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阿根廷詩人。)

Comment by Virunga on April 8, 2025 at 12:12am

「情以物興」「物以情觀」

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摘自《文心雕龍·詮賦》]

譯文:情感由外物觸動而興起,作品意義必然明了雅致;以感情來觀賞事物,作品裡會有感情精妙的體現。

「情以物興」,「物以情觀」:「風雅頌、賦比興」中的「興」手法。就是說抒發情感不能泛泛空洞地抒發,要借助外物; 而文中的物呢,則要帶著感情去看,從中找出感情。

Comment by Virunga on March 22, 2025 at 12:54am

陳明發博士《情藝結》

:德勒兹~情動理論 2025雛論    

丹納~藝術哲學   

維柯~詩性智慧 [興觀羣怨]  

:雅格森~呼唤理論 理解  喚起蝕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