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路,特別是移動網絡

生活變為碎片、斷章

但是美並沒有離開,只是跟著我們碎成雜句

躲在社群媒體說說笑話、刷刷嘴皮

拋些警句、格言、留言;隨時在風中變了塵埃微粒

將這些雜句、碎章收集起來

可縫成百家花布似的暖暖軟被

加了心跳的旋律,就是俳句

給一個一個的腳印命名


Photo Credit: ARTEMIS by shlomi nissi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9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20, 2021 at 12:35pm

陳明發《愛書人的大陸體驗》

網上讀到新加坡詩人懷鷹的帖子,提到他在咖啡店讀詩集,遭一移民到島國的大陸老人家嘲諷說:“現代讀詩的人是傻子,神經不正常。現在的人讀的是股票的書。”還搖搖頭說:“百無一用是詩人啊!”

我對這些話很有感觸。我30年前初到中國,書店裏賣的除了大量領袖思想言論集,少數翻譯本的西方管理學、心理學書籍,其餘的主要都是新舊文學。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開始大量翻譯外國文學與哲學出版物。而且,很多書都是一整套一整套出版的。現代與後現代同時出街,百無禁忌又毫不排斥地並列擺售,很有西方思潮在中國擺論壇對話起來。

約過了10年,輪到易中天、于丹、二月河這些央視百家講壇等名家的天下,學者轉身成杏壇超男、超女,書店裏都是他們演講光碟與結集。


比爾蓋茨接著紅了一陣子,書店樓層不久就讓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馬雲和馬化騰等科技新貴發光發熱了。一個個青年男女手裏捧著如何精明投資股票、樓房、外匯、網購、區鏈塊、虛擬幣、分享經濟.....的書。(馬雲的著作因故最近應該都下架了。)

暢銷的西方管理學、大眾心理學翻譯本,還是很暢銷。但也出版了很多中國人本身寫的《如何高分考進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孩子教養術》、《華爾街不外傳的商業秘訣》.......。


連憑抱著消失中的古跡跪下哭泣紅遍中華圈的余秋雨散文集,慢慢也不見了蹤跡。因為人手都有一本類似《怎樣遊走歐洲一個月只花三千人民幣》之類的仿文學、仿遊記、仿美食家、仿歷史學、仿人類學......,只要拍多多照片,個個都可能是下一位文化網紅了。

記得我1990年代初走大連,從中央大街火車站走到街尾,我似乎就是唯一的外國遊人。街邊書刊亭除了賣報刊、飲料、糖果與香煙,還有汪國真詩集等新書。捧著米蘭昆德拉小說的小妹擱下書,把剛送到的《讀者》雜誌擺在攤子最顯眼處,數量多得幾乎遮著了她的面孔。


大陸30餘年,閱讀倾向變化真大。(20.3.202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9, 2021 at 9:12pm

陳明發《感性調適》

數字化的年代,隨時随地可上網。發訊、收件、互動與留言,無論是文字、圖像或影音,都不成問題。人們不管生活在地球那一个角落,全球化看来已實現了它的承諾:天涯若比鄰。隔閡在解除中。

可是,這樣的景觀,傷害了人們的想像力。對内容的過度消費,已造成了倦怠感。

過度的內容生産,真正的區別模糊了。感性分配與感性調適無法協調,所產生的厭倦感,造成更大的冷漠甚至疏離感。


從感性營銷的角度說回來,許多人心目中所謂的悠遊、“尋找自我”,其實只是熱鬧街道上、高級咖啡座裡,觀光客的自拍;無法面對生命體驗的一種自戀式躲藏。

文學可以是一一帖療愈。

寧願回到特朗斯特羅姆1954年。那種孤寂,才是真正刻骨銘心的流放,除了詩,無以救贖。

文學不只是閱讀與寫作,更關乎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閱讀與寫作。

這要從哲學去找尋思考的路徑與方法;從而唤醒我们的感性。

愛墾MOOCs慕課講堂和創意人交流,生活感受得夠深刻,故事才說得好。

(2015年11月8日)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8, 2021 at 10:25am


鄉人,别来無恙?

馬來西亞冠病疫情在緩和中
沙巴的情況更令人鼓舞
 
期待今年五月豐收節
是北婆羅洲地方創生復蘇的季節
 
又是穿上民族服裝的時候
鄉人,别来無恙?

(18.3.202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6, 2021 at 3:04pm

陳明發《談情說愛茶水間》

茶友鬧婚變,我問何事。

他答:“婚姻如品茶,同一泡茶,

開始時香醇迷人,深味清心也提神;

可是,加多幾次水,最終就失去了茶味,

只好倒掉,再泡一壺新的。”


他挑釁的看著我,
問道:“你不覺得嗎?”

我笑答:“我和妻子年紀都大了,不宜多喝茶,

在茶葉失去色澤以前,改喝別的飲料,

再喝開水,也有餘味。”

2016年8月2日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5, 2021 at 10:28pm


陳明發《為友誼一起活動》

今天聽了一位小夥子一番話,覺得現在新一代可比上一輩人精明多了。

他說,對於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有所為。

                                                                                          Source:https://www.bizlibrary.com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本著“大局為貴”的精神,而“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項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要是看不出某人有令人真誠喜歡的地方,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打拼”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不過,喜歡也只是一個開始。

假如有人“假假的”地要和年輕人friend,企圖套他/她的想法假公濟私,或借花獻佛,第一次没看出其真面目,而讓此人討了便宜,起初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當著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不會再這麼天真了,作賤了自己還被懵在鼓裏。

(June 27, 2012 )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3, 2021 at 7:48am

陳明發《發表率》

當詩摸進社群媒體,發表率無疑是提高了很多

閱讀率是否提高我不確定,但我很確定

絕大部分作品讀不下去的頻率卻偏高

從前投稿前要修稿;修稿前要沉澱反思

以提高見諸報刊的機率

以免浪費了郵費和稿紙錢,還有編輯的時間

現在,反正在手機寫個幾行按個鍵就出去了

好不好,讀不讀,都有一些禮貌的人會按讚

說一些不知所云的留言,賞幾個可愛的小圖

就像小販中心越來越多

好吃的東西却越來越少

做詩人和做小販都變成鬆散異常的行當

(2015年7月5日  )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2, 2021 at 4:19pm


胡適: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
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語言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陳明發札記

讀了胡適,更相信玩文創的人要多讀詩 ———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胡適說得太對了;不讀詩怎麼有創意玩文創?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最近在看一本日本作者寫關於體驗分享的翻譯書籍,他提到日本新一代有個隱憂,因為上一代太有了解心、關愛心,孩子發個什麼聲音,他們馬上就有所行動,滿足孩子要求。孩子說一句“洗手間”,老師就懂得他們的意思了;久了,孩子變成沒有需要再說完整的句子,更談不上怎樣好好表達、好好說故事了。(参考大前研一著作)



倒回來說,很多新一代以為爆粗、問候人家父母,世界就應該有義務、有責任知道他要什麼了。這算哪門子體驗?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原來是胡適的詩句。

(2016年5月19日)





(Photo Affection: Untitled by Alexandra Bochkareva, http://www.facebook.com/alexandra.bochkaryova)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0, 2021 at 2:04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回鍋油

甲:你的油條是用回鍋油炸的嗎?


乙:不是;我的油一直都在鍋裏。


(10.3.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9, 2021 at 12:08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西遊後記

因爲疫情,唐三藏決定就地取經,網路來去;下崗後的孫悟空搞直播,當健身網紅帶貨水果;豬八戒也搞直播帶貨農具。沙僧與白龍馬最糟糕,大家就地過年,他們的西遊主題樂園沒遊客。
(16.2.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22, 2021 at 11:25am


陳明發《“閱讀”年代》


活在一個視覺系的“閱讀”年代,人們原有的“形而上”、“抽象化”思維,在逐漸往“具體上”、“圖像化”靠攏。

已經有許多人,沒張圖恐怕就無法想像與書寫,甚至閱讀。在另一方面,不想向攝影、繪畫甚至錄像臣服的“文字工作者”,對於具體經驗、實際境況,有辦法與之對話、互動嗎?


我年輕時在新聞界服務,采訪線下,也特約受邀寫過一些特寫。那1970年代尾、1980年代頭時節的文字(精神/錢財)禮遇,要比今天的馬來西亞媒體環境好得太多,記得古龍、柏楊和倪匡等名家,都曾在我服務的出版社刊物發表東西。

而我所賺到的最大財富是,是如何從“具體”單一或一系列事件,逐步往抽象化、原則化的方向寫過去。

例如不只是采訪飈車少年的半夜活動的具體實錄,而是探討那行為的心態面、形而上面。


這點行世小技,對我現在每天的早課修煉,還是幫助很大。對這社會是微不足道,但對能領悟進而發揮在個人事業上的友好,他們能體會其能量。


對電視,我是樂觀的,特別是網絡電視。這幾年尤是如此,特別是有了Netflix以後,為很多內容工作者(特别是新一代)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看過他們的一些紀錄片,逆主流而走,批判性很強。能很好地發揮媒體的建設面、探討面。

大概是20年以前,馬來西亞高喊要建立“知識型社會”,政府還發表了《知識經濟大藍圖》。職務所在,我曾受多個單位邀請參與探討和推動有關工作。

我在國立南澳大學研究的是“組織創造力”,是“知識型社會”的一個核心要素,所以對於人的知識創造過程做過一些探討。我所認識到的“知識”,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儲藏”(你記得你所讀,考試時有本事反芻式地答得準);它也不是“常言道”所謂的最可貴的“利器”(知識就是力量)。


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數據、資訊、知識與洞見。“洞見”才是“知識型”、“學習型”社會所要追求的創造維度。怎樣把握這個“創造”維度,各師各法,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途徑。釋夢敘事,是我個人的Methodology之一。


有時間的話,請參考我的一些來時路~~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我在管理人培訓課程中,常分享這個對知識\洞見的認識~~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