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18 hours ago

愛墾APP:情動·宗教·武器化~~

情動研究強調宗教的情感力量如何被政治和媒介操縱,提醒我們警惕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趨勢,以避免其對社會產生破壞性後果。這一領域也呼籲建立更具反思性的公共情感空間,以抵御極端化情緒的傳播。

針對宗教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Religion)的政治文化現象,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圍繞權力操控、媒介傳播、意識形態動員和社會分裂等問題展開。以下是幾個關鍵學者及其觀點: 

1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功能主義視角

作為社會學功能主義的代表,帕森斯認為宗教在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中起著關鍵作用,提供道德框架和集體認同。他警告宗教一旦被政治利用,其社會凝聚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導致社會極化和衝突。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會破壞社會信任,使本應彌合分歧的宗教成為煽動仇恨的工具。 

2 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與宗教話語操控

賽義德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批判西方如何建構「伊斯蘭恐怖主義」敘事,以合理化其在中東的政治與軍事行動。他指出,權力體系通過宗教符號塑造「文明 vs. 野蠻」的二元對立,使宗教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往往通過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進行,以便為殖民或帝國主義政策提供道德正當性。宗教衝突的制造,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產物,而非宗教本身的必然。 


3 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後世俗社會」與宗教公共性

哈貝馬斯在「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概念中,提出宗教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公共作用,並警告當宗教被政治化時,可能會破壞民主討論空間。他的理論批判的是宗教如何被武器化,用來壓制異見和多元對話。批判要點: 政客利用宗教來制造「道德優越感」,但實際上是為了鞏固權力,而非真正關心信仰。宗教話語的濫用,可能會削弱世俗社會的公共理性,讓極端主義聲音佔據主導。 

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可悲憫生命」與宗教暴力

巴特勒在《可悲憫生命》(Precarious Life)中討論宗教武器化如何塑造「可哀憫者」和「不可哀憫者」的二元政治。例如,一些政客以宗教道德為依據,將某些群體(如難民、LGBTQ+群體)污名化,而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加劇社會排斥,使某些人被剝奪「合法的哀憫權利」。這種政治手法通過情感操控,使宗教成為道德審判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yesterday

5 吉爾·凱平(Gilles Kepel)——全球伊斯蘭主義的政治化

法國政治學家凱平研究伊斯蘭如何被極端勢力武器化,形成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的意識形態。 在《先知與法老》(The Prophet and the Pharaoh)中,他探討20世紀以來,如何通過宗教修辭煽動政治行動,最終導致極端主義的崛起。批判要點:宗教極端主義的政治化,並非「傳統宗教信仰」的直接結果,而是現代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的產物。宗教武器化的背後,往往是對不平等、全球化或外部干涉的不滿,被有意地導向激進化路徑。 

6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宗教與戰爭

布希亞在《海灣戰爭並未發生》(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中指出,現代戰爭已成為媒體制造的擬象(Simulacra),宗教亦然。許多領導人利用宗教符號(如聖戰、殉道、神聖使命),制造戰爭的神聖敘事,以掩蓋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批判要點:當宗教成為政治舞台上的視覺符號,人們可能不再關心信仰本質,而是消費一種「宗教景觀」。這導致宗教淪為權力游戲,而不再是個人超越性體驗。

7 齊澤克(Slavoj Žižek——宗教狂熱與意識形態

齊澤克從拉康(Lacanian)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宗教武器化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當社會面臨焦慮或不確定性時,極端宗教意識形態填補了心理缺失,使人們願意為「神聖事業」犧牲。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是意識形態的變體,本質上是人們對現實創傷的回應。通過制造想像的敵人,宗教可以被用來提供「意義幻覺」,讓人們忽視現實問題。  

學者們的核心批判

  1. 宗教被政客用作合法化工具(哈貝馬斯、帕森斯)
  2. 媒體如何塑造「宗教戰爭」的擬象(布希亞、齊澤克)
  3. 宗教符號被用來制造二元對立(賽義德、巴特勒)
  4. 宗教狂熱並非單純信仰問題,而是社會不滿的政治表達(凱平、齊澤克)

現實意義:宗教武器化並非宗教本身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產物。警惕政客如何利用宗教符號制造情感動員,特別是在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操控的可能性。批判性思考宗教話語,避免成為政治游戲的情感工具。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February 15, 2025 at 10:33am

愛墾APP:讓·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其後現代理論中,將「擬象(simulacrum,複數形式 simulacra)視為符號和現實關係徹底崩解後的產物。在他的理論框架下,擬象不再是現實的映像,而是完全自我封閉、自我指涉的符號系統,最終導致「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狀態。

布希亞對擬象的層次劃分:在《擬像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1981)中,布希亞將符號和現實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反映現實的表象

符號是現實的忠實複製,如古典繪畫或早期攝影。


2. 第二階:掩蓋和歪曲現實的表象

符號經過修改,使現實符合某種意識形態或目的,比如宣傳或浪漫化的歷史敘述。

3. 第三階:掩蓋現實不存在的表象

符號成為純粹的表象,與現實已經脫節,例如主題公園創造的「歷史場景」並非真正的歷史。

4. 第四階:與任何現實無關的擬象

進入超真實(hyperreality),符號不再指涉任何現實,只指涉其他符號,比如電子游戲、社交媒體中的虛擬身份或廣告塑造的品牌形象。

關鍵觀點:擬象不是虛假,而是現實的瓦解

布希亞強調,擬象並非單純的「假象」或「欺騙」,而是一種超越真實與虛假的狀態。在擬象世界裡,現實本身變得不可辨認,甚至已經消失。

超真實(Hyperreality)

由於符號和現實的區分被消解,世界被大量的媒體、影像、廣告、商品等構造出的「擬象」所取代,人們生活在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空間。例如迪士尼樂園、真人秀、Instagram上的「精致生活」都是超真實的體現。

擬象社會的運作

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如名牌包代表身份地位)。這種符號的游戲最終使得現實失去意義,社會進入純粹的擬象體系。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揭示了後現代社會中,現實如何被符號體系取代,使得人與世界的關係變成了一種基於媒介、符號和消費的體驗。他的理論不僅影響了後現代哲學,還深刻地影響了文化研究、媒體理論和虛擬現實研究。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February 5, 2025 at 9:37am

南洋商報社論:終結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

有政黨領袖說,「華人要錢也要權」,「華人建大廈商場,馬來人擺路邊攤」,還有「非回教徒最貪污」,「不談馬來人,還可以談什麼?」,這都是具有種族歧視與宗教偏見的歪論。

美國的全面數據平台(Index Mundi )去年公布世界最種族主義國家排名榜,大馬竟名列第二,僅次於南非;當然好些網民不表認同,還以「那應該指的是政客,政府及政黨」回懟。

隨後社區傳播中心(Komas)發佈《2022年馬來西亞種族主義報告》,揭示2022年是種族主義事件紛擾最泛濫的一年。

上述對種族歧視觀感的民調數據,以及政黨領袖的話語論述,卻折射出這個國家有好些人已被種族主義及公式化觀念框定了認知。

最可悲的是,一些政黨領袖還不斷以種族和宗教劃分類別,將宗教戒律的標准硬套別人的身上,要別人依照自己的想法觀念過活,以仇恨和排外的挑釁與煽動,只看到別人的過錯,以此來維系他們自身的政治影響力。

過去的領袖以種族主義的話語權固定下來的結構性權力,影響了國家公共政策選擇及公眾行為偏好的觀念。如今的領袖仍充當起種族主義的幫凶,拒斥「反對一切形式種族主義國際公約」,也繼續沿襲種族固打制的實施。

種族歧視的偏見根深蒂固,心存偏見的政治領袖只會透過有色的凹凸鏡片來看東西,思想上的偏見,必然導致言行上的暴戾和不公正。

領袖應擺正態度

因此作為領袖最應該擺正態度,正確看待種族與宗教問題,要以身作則,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要以寬廣的胸懷對待每個人,更要以政治戰略與司法手段,去保護人人平等的權益。

看看慘痛的歷史,種族歧視引起的種族對抗對一個國家民族帶來的傷痛,需要多少後人的不斷努力及尋求和解的推進,迄今仍是難於愈合。

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是我們鼓勵為人處事的原則;人種學,種族優越論都應該被嚴厲批判,生物種族主義的理論和言行應該被嚴禁,蓄意播弄種族及宗教仇恨情緒的邪惡政客應受到嚴厲懲誡。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鏟除通住新世界的一切障礙,應是全民共識;加強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人人都能獲得機會的平等,才是社會正義。

當然,只有所有人都能一起打破疆界和壁壘,終結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就是推動變革的力量。2023年07月15日南洋社論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January 17, 2025 at 10:33am

Ham, 是一種製作過程。從事這製作過程的人,叫: hammer,什麼東西都拿來捶一輪。支持這些是也chui不是也chui的人,中文叫黯捶。~~ 大辭典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December 30, 2024 at 5:43pm

鍾啟章[灼見]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本月3日揭曉的2024年度十大候選漢字,「免」字14年來首次上榜,隨著馬來西亞和中國互相實施豁免兩國人民入境簽證措施,雙方旅游互訪的人數劇增,對促進旅游經濟立竿見影,「免」字自然就成為年度十大候選漢字。

我也沒錯過這個免簽的機會,上個月中應中國友人的邀請,到荊楚大地走了一趟。抵達武漢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盡管是旅游淡季,人潮依然是絡繹不絕。走進博物館的曾侯乙展館,看到眼前的九鼎八簋,我馬上就聯想到「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鐘鳴鼎食」幾句成語。

禮成中土文明象征

由於我們只有4個人,導游小張可以仔細和深入講解,他的九鼎八簋典故,讓我對中華數千年的文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來這九鼎八簋是周朝所遺傳下來的禮制,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

周武王滅商後,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歷史教訓,用禮樂制度來規范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鼎最早是一種烹煮肉和存貯肉的方形器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禮器,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簋主要用於放置飯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宴享之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君臣、貴賤得以清楚劃分,充分體現出了商周時期嚴格的等極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管理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生活的影響。

除了對內用禮制治國,對外也以禮相待,禮遂成為中土文明的象征,譬如禮尚往來,不強佔他人的土地,師出要有名,先禮而後兵,即先與敵人溝通,倘若對方不予理會,才會動武,即使如此也從不開第一槍,以免失禮。

雖然周朝距今已經超過3086年,但是禮儀在今天的中國仍深受重視,外交活動都會嚴格按照禮節進行。打個比方,假設我是一國首長,受邀到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我的隨行部長不懂國家禮節,在國宴上用手機自拍,以「當做江湖手段來宣傳」,肯定是要被中國核心圈人笑話了。當時中方官員可能礙於我的面子,沒有當面制止部長的行為,但難免要成為私聊談天的笑話。當兩國首長在對話時,我國隨行部長如果插嘴說我的祖輩來自中土,這種不顧禮節率性而言的行為也是失禮之至。

其他可能引起詬病的不當行為還可能包括曝光國宴菜色等,中方官員會認為私人拍照什麼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把它變成公開資訊,當做外交成績來宣傳是一種低層次外交禮儀。畢竟部長是代表國家,不是代表個人或個別政黨,層次有別。這種舉止跟中國的國格,差別太大了,也會被認為跟以前這個國家的官員水平相差太遠了。

小拿破侖自作主張

一個國家的部長有時候難免需要獨斷獨行,因為部門小拿破侖太多了,這些小拿破侖往往自作主張,制定一些不利國人的措施,身為部門首長不能受制於官員,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辦事作風。可是,國事訪問,不管怎樣還是需要咨詢外交部的專業知識,以免貽笑大方。希望泱泱大國的中方能夠理解我們這些外國人禮貌不足之處,畢竟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謹守禮儀嚴以自律

現今社會禮教不彰,不僅在神州大地之外,即令中國百姓本身亦面對同樣的問題。馬來亞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日前控訴,本身因身穿短褲進入學校圖書館而遭工作人員怒聲呵斥,並揚言要將此事上告學院,導致他面臨被開除的噩運。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政府部門都有本身一套嚴格的衣著禮儀規范,即使是賭場,都有本身的服裝規格,更何況是神聖的大學殿堂。《禮記·樂記》有一句成語「反躬自省」,希望這位學生能克己反省,我們年輕的一代也要注意個人儀表、言行舉止。

不論是中國或馬來西亞,其實都是重視禮儀道德的國家。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讓我們互相砥礪、互相學習。馬來西亞明年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屆時各國首長將陸續到訪,謹守禮儀,嚴以自律,讓外國領導感覺」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應是我們舉辦外交活動的座右銘。

(2024年11月10日南洋商報言論版)

作者厚道,没明说文中的“随行部长”是谁,不過大家也猜得到哪位江湖郎中永远是那么的风头十足。大家还记得有人一部不放松从中国现场,第一手给媒体抖料;更壮观的是,还代表習主席透露,领袖在见面时说了些什么。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18pm

中馬工商界對話會,解鎖巨大商機~~第5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圓滿結束,圍繞探討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等方向,現場有約500位與會者出席,反映馬來西亞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解鎖巨大商機方面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董事方天養對話會上致詞時表示,希望對話會是富有成效和有意義的,並能促進有價值的伙伴關系和想法,為馬來西亞、中國和全球「一帶一路」社區的共同繁榮做出貢獻。

方天養較後在接受《亞視新聞》訪問時指出,2025年的第6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將輪到中方舉辦,目前尚未確定企業連接性的方向,胥視2026年將出爐的第13大馬計劃,有望在2025年開始提供一些方向的信號。

他也坦言,這是第一次與中國經濟聯絡中心(CECC)合作,僅耗時1個月半時籌備這場活動,雖然倉促,但依然順利完成。

除此之外,此次對話會也舉辦簽約儀式,現場正式簽署13項諒解備忘錄(MOU),涉及農產品、物流運輸、旅游策略合作、產業園、以及人工只能和數碼創新等。(2024年12月13日 亞洲電視新聞

南海契合評議:方天養的談話,從南海契合的角度來看,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雖然是馬中建交50週年的大喜年份,制定馬中商界合作方案的重大會議,只花了「一個半月」籌備。是簽了一些MOU, 有照片,有場面,不過沒有具體詳情。不懂是不是又像過去兩年多類似1,700億投資事件的處理方法?

話說中國將舉辦明年的對話會,不過馬來西亞還不知道到時要談什麼,等明年再說吧。反正我們最不缺擅長即席發表激勵演說的奇才。

馬中商業理事會的眼下的效能,若對照過去的廈門大學計劃,從議決、建造到招生只花了三年功夫的個案來看,充滿了敘事想像的空間。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December 1, 2024 at 11:46am

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民主的概念已經演變成一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敘事,並用空洞和誇張的言辭進行辯護,這是危機的一個深刻跡象。作者亨利·約翰斯頓是駐莫斯科的RT編輯,他在金融領域工作了十多年。

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封口費」案的判決,以各種可以預見的方式激起了那些慣有人物的情緒。「民主」這個詞從未遠離任何人的嘴邊。

「唐納德·特朗普正在威脅我們的民主,」喬·拜登總統本人表示,稱前總統對判決的質疑是「危險的」。《紐約時報》的編輯委員會稱贊前總統被定罪是「民主原則的卓越體現」,認為這證明,即使像特朗普這樣強大的人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如今,「民主」這個詞在西方世界隨處可見。幾乎每天都有人請求捍衛它,保護它,與它的死敵作戰,或者用浮誇的陳詞濫調來慶祝它的美德。精確和中立的用法已經讓位於一種意識形態的色彩,這種色彩既模糊又充滿活力。

人們可以感覺到,這個詞是在為某種衰落的美國主導的秩序和維護這種秩序的精英機構辯護——然而,就像它的表親「基於規則的秩序」一樣,它從來沒有被完全定義過。據說,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本身就在選票上。不管那是什麼意思。如果說特朗普是上流社會眼中的典型惡魔形象,那麼民主主義就是對抗他的堡壘。

民主被灌輸了一種原始的形而上的力量,幾乎像是宗教信仰的替代品。

拜登2023年的國情咨文演講包含了一勞永逸地治愈癌症的勸導,緊接著他就對美國有史以來所有成功的基礎進行了一個宏大的總結——而且,含蓄地說,這將是未來成功的基礎,比如治愈癌症。

「伙計們,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只有一個原因: 我們的民主本身。」

拜登總結說:「有了民主,一切皆有可能。沒有它,什麼都不是。」

把時鐘倒回一個世紀左右,把「民主」這個詞換成「上帝的恩典」,做同樣的演講,沒有人會眨一下眼睛。

民主是抵御不法行為指控的盾牌。針對以色列領導人面臨的戰爭罪指控,他們的辯護理由是,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好像政府選舉領導人的方式會改變戰爭法似的。

但奇怪的是,這種令人作嘔的無處不在的「民主」一詞,恰好與實際自稱民主的國家出現嚴重功能失調的時期相吻合。談論得越多,它似乎就越不起作用,而宣稱的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就越大。許多口頭上宣稱民主的國家,其實是在實施高度不民主政策的前沿國家。

人們很容易就會失去理智,指出西方對所有民主事物的公然虛偽,同時又傾向於威權主義傾向。舉個例子:本月早些時候,德國一家法院駁回了德國新選擇黨關於將其青年組織歸類為極端主義運動的申訴,這意味著德國國內情報機構可以繼續監控該黨本身的活動和通訊。這被政府譽為勝利。「今天的裁決表明,我們是一個可以捍衛的民主國家,」內政部長南希·費瑟 (Nancy Faeser) 說。(下續)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November 30, 2024 at 8:19pm

(續上)顯然,對於當前的西方精英來說,民主已經意味著一種制度,它不是為了回應人民的意願而民主地運行,而是由自稱為民主主義者的人來運行。

但是,比起簡單地指出更多雙重標准和虛偽的例子,更有趣的是,我們應該試圖理解,是什麼解釋了民主作為一種文化基因的擴散,與真正的民主的衰落成正比。畢竟,「民主」這個詞並不總是出現在每個政治家的嘴邊。

即使是美國政治秩序的完美傳道者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他的「讓世界為民主而安全」這句話,現在已不可磨滅地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也沒有輕率地提及一切顯然都有可能的政治制度。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的開幕詞中只提到了民主。

然而,在那個時候,美國可以比現在更合理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民主國家。如何理解這個悖論呢?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他最近的著作《敘事危機》(Crisis of narrative) 中提供了一個思考這一現象的框架。「只有當一種范式與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異化時,它才會成為一個話題,」韓認為。「所有關於敘事的討論都表明它們功能失調,」他說。換句話說,民主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的事實,以及關於民主的敘述正在被投射出來,這些事實本身就表明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韓繼續解釋說,只要敘事是「存在的錨」——生命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意義和方向——就沒有必要如此誇張地談論敘事。但是,韓解釋說,「當敘事失去了最初的力量、引力、秘密和魔力時,這些概念的膨脹就開始了。」他總結道:「一旦它們被視為某種建構的東西,它們就失去了內在真實的時刻。」

美國民主——或者其他任何西方民主——是否真正擁有任何「內在真理」,這是歷史學家要決定的事情,但毫無疑問,曾經有一段時間,民主政治文化只是「活著」,而不是不斷地被捍衛、攻擊或援引。選票上的不是民主本身,而只是民主進程中出現的任何一批政治家。

在我們這個充滿爭議的時代之前,西方的民主生活在一種尚未被打破的世界觀所帶來的想當然的保證中。這並不意味著政治中沒有常見的爭吵、暗算、詭辯、欺騙,甚至完全的功能失調。

它只是在很晚的時候才凝結成一種簡潔的政治教義,被稱為「君權神授」,當時任何真正相信國王是上帝在地球上的使者的信念幾乎都消失了。這一理論是由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後來的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發展起來的,他甚至提出了「君權神權」這個說法。用韓的話說,曾經是「存在的錨」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敘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模因。1610年,當詹姆斯國王站在國會前宣布「君主政體是世界上最至高無上的東西」時(確切地說,這並不是國情咨文),他幾乎沒有想到,他如此大力擁護的教義,離永遠消失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至少在歐洲是這樣。

他的兒子查理一世反動而又絕望,他繼承了父親的傳統,認為自己只對上帝負責,最終在這件事上被縮短了一個頭。在歐洲其他地方,類似的過程也在上演。在法國,路易十四視自己為上帝在地球上的代表,被賦予行使絕對權力的神聖權利。他花了很多時間鎮壓醞釀中的叛亂,並通過他的汗水來建立他的合法性。但他荒謬、原始和過度緊張的言論——這種言論很適合登登的國情咨文——只能被視為危機的一個信號。

幾百年來,歐洲出現了好國王和壞國王,但即使是一個可怕的國王統治,也不會破壞人們對君主制作為一種制度的信仰,也不會破壞人們對神國和世俗王國之間隱含聯系的信仰。君主制本身並不是每次新國王登基時都要進行「投票」。但是當魔法消失,國王們發現自己處於守勢的時候,正是他們開始用誇張的效果來強調自己職位的重要性的時候。不難看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不安全感。

對特朗普和其他人威脅民主聖殿的威脅的誇張反應,只是一個更大的戲劇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現。這意味著,西方自由民主的魔力已經枯竭。它會被捍衛,被攻擊,被理想化,被召喚,直到它消失,被其他東西所取代。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華視雲 2024-10-12)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9:26pm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與領導認知衝突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BwO)概念,特別是與情動轉折的結合,與傳統管理學和領導學中的團體概念有衝突。傳統的管理學和領導學主要基於穩定的結構、權力階層、目標導向等原則,而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則關注去中心化、流動性、生成過程和非線性發展——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對立

傳統管理學和領導學:在傳統的組織和管理理論中,領導力通常由清晰的等級體系和權力結構支撐。一個組織或團體往往有明確的領導者、管理者,負責制定目標、協調團隊成員的活動並控制決策過程。團隊結構大多是中心化的,強調從上到下的管理以及固定角色的分配。


無器官身體與去中心化:
無器官身體則去除了中心和層次,它強調的是去疆域化和權力、欲望流動的開放平面。在無器官身體的場域中,沒有穩定的權力中心,個體和群體在不斷生成和解構中形成新的結構,這是一種更為流動、非固定的組織模式。這與傳統管理中對穩定和明確角色分配的要求形成衝突。

目標導向與生成過程的衝突

傳統管理學:管理學的一個核心假設是,團隊存在明確的共同目標,領導者通過規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等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管理學依賴的是一種線性的、目標導向的過程,強調結果和效率的達成。


生成與開放性:
無器官身體則更關注生成(becoming)而非既定目標。生成過程本質上是開放的、動態的,它不追求預定的結果,而是在不斷的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中生成新的秩序和可能性。對於德勒茲的視角而言,組織或群體的生成不需要明確的目標,而是通過欲望、情感和力量的流動自然地形成。這種對生成的開放性與傳統管理學中的結果導向性產生了張力。

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對立

傳統管理學:組織結構和團隊管理往往強調穩定性,尤其是在大型企業或複雜組織中,穩定性被視為有效運作和長期成功的基礎。層次結構、制度、規則和標凖操作程序被設計用來維持團隊的穩定和高效。


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
無器官身體拒絕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它強調欲望、力量和情感的流動性,這些力量不受既有規則和形式的限制。流動性意味著無器官身體可以在任何時刻解構現有秩序並生成新的秩序,而這種不斷的生成和變化可能導致組織內部的不確定性。這一點在管理學中被認為是風險,因為流動性容易打破原有的秩序和效率。

控制與自發性的衝突

傳統領導學:
領導學強調控制和協調,領導者的作用是對組織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確保團體目標的實現。控制意味著對個體的行為、情感、動機等因素進行管理,避免混亂或過度的自發性。


無器官身體中的自發性:在德勒茲的哲學中,生成過程本質上是自發的、去控制的。無器官身體並不受任何單一主體或權力的控制,而是由不同的力量和欲望自發生成新的連接和秩序。這與傳統管理中對行為和結果的精細控制要求形成直接衝突,因為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無法被完全預測或管理。

個體化與去個體化的衝突

傳統管理學:
在管理學的框架中,個體通常作為獨立的、具有責任感的行為主體被對待。團隊的有效運作依賴於個體明確的角色和任務,個體績效也是團隊成功的基礎。


無器官身體的去個體化:無器官身體則追求去個體化(impersonalization),它是由力量、欲望和情感流動構成的非個體化場域。無器官身體的生成並不依賴個體的意志或責任,而是超越個體層面,形成了一種集體性的流動。這種去個體化的生成過程不符合傳統管理學對個體責任和績效的要求。

情感與理性決策的衝突

傳統領導學:
領導學通常基於理性決策的假設,強調通過邏輯分析和數據來作出最優決策,情感的作用往往被視為需要控制或管理的因素,避免影響團隊的效率。


情動轉折中的情感生成:情動轉折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情感不僅是影響組織和團體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生成的核心動力。情感的流動與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它們不僅影響個體的行為,還決定了群體的生成方向和動態。因此,從德勒茲的視角來看,情感並非是需要控制的因素,而是生成和創造的重要力量。這與傳統領導學中過於依賴理性決策的模式相衝突。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概念與情動轉折的視角確實與傳統的管理學和領導學存在衝突。傳統管理學強調控制、穩定、中心化和目標導向,而無器官身體則追求去中心化、流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這些差異帶來了根本性的張力,尤其是在團隊管理和領導力的理解上。傳統管理學更傾向於將情感作為需要管理的對象,而德勒茲的視角則強調情感是生成的核心力量,推動了去中心化和去疆域化的過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