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倫敦設計博物館 London Design Museum
Comment
哲學符號學
或許「哲學符號學」這樣一個名稱,比「符號現象學」更為切貼一些,也不容易引起誤會。這裡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上面已經再三說了,是為了避免與主流現象學產生過多的爭論。哲學符號學並沒有把自身置於現象學的對立面,很多觀點和術語與現象學類似,在許多地方也依靠某些現象學者的觀點。但是既然符號學的現象學與主流現象學不同,而且不同之點一清二楚,就應當在討論一開始時就說明:符號現象學的目標,不是把胡塞爾現象學擴展到一個新的領域。
第二個原因可能更重要,就是符號現象學的目的是為符號學本身正本清源。西方學者給符號學下的定義「符號學是對符號的研究」,在中文中是同詞反復,在西語中也只是用一個希臘詞源詞,解釋一個拉丁詞源詞。無怪乎符號學一直被當作一種方法論,它的綽號「文科的數學」就是因為它強大的可操作性,但是這個綽號造成很多誤會,尤其是把符號學只當做一種工具。
Dance Of The Stag by Breathe Bhutan, This dance re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a hunter named Gonpo Dorji to Buddhism by the great saint Jetsun Milarepa (1040-1123).
哲學符號學解釋意識與世界的聯系,是如何產生的,而且如何取得三種效果:意義活動如何構成意識,意義活動如何在個人意識中如何積累成經驗,意義活動如何在社群意識中沉積為文化。所有的符號都是用來承載與解釋意義的,沒有任何意義可以不用符號來承載與解釋,一句話:符號學就是意義學。
人類文化本是一個社會符號意義的總集合,因此不奇怪,符號學成為研究人類文化的總方法論。艾柯說過:「(應用符號學於某學科)一切可以從符號學角度來探索,只是成功程度不一」。(1976,p. 27)他很有自知之明。有些學者認為符號學能應用於幾乎所有的文化問題,證明符號學「思想深度不夠」。其實,現象學也被應用於文科的各種學科,應用於文學和藝術經常很有說服力,應用於各種文化與傳播活動效果有時差強人意。這個局面可能與符號學正相反,或許是因為現象學並不聚焦於形式規律,而任何文化意義活動的形式變化多端。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符號學難道真的只是一種方法論嗎?符號學能不能處理「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筆者個人認為符號學的根基奠定在一系列哲學思考上。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一書中,筆者有意加入了一些哲學問題的討論,例如文化標出性,例如主體與自我,例如文化演進的動力與制動等。符號學作為意義形式的哲學,必須回答某些重要的(當然遠不是所有的)哲學根本問題。
作為一個中國學者,或許我們可以對哲學符號學發表一些獨特的見解。先秦時中國就萌發了極其豐富的哲學符號學思想,從《易》,到先秦名墨之學,到漢代五行術數;從別名「佛心宗」的禪宗,到陸王「心學」。這條宏大深邃的思想脈絡,緊扣著意識面對世界生發意義這根本問題。
如果至今哲學符號學論著不多,只是因為符號學運動在這方面的努力(本書中有大量引用介紹)不如符號學的方法論給人印象深刻。幸好,符號學與哲學的歷史並不在我們這裡終止。我們沒有做到的,不等於後來者做不到。
在意義世界中,意識面對的現象,可以粗略地分成三種:
第一種經常被稱為「事物」,它們不只是物體,而且包括事件,即變化的事物;
第二種是再現的,媒介化的符號文本;
第三種是別的意識,即其他人(或其他生物或人工智能)的意識,包括對象化的自我意識。
這三種「現象」形成了世界上各種意義對象范疇,但是各種學派對如何處理它們的意義,立場很不一樣。一般的現象學的討論,只把上面說的第二種(再現)視為符號。一般的符號學的討論,只承認物質媒介化的符號,對無物質形體的心像頗為猶疑。至於第三種中的「動物或機器」的意識,將使我們討論人類意識的關鍵對比物。
應當再次強調說明,哲學符號學把上述三種現象(事物、再現、他人意識)都看成符號,因為它們都符合「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這條符號基本定義。(趙毅衡,2015,p. 1)在筆者的詳細討論中,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對象」,邊界並不清晰:在形式直觀中,物與符號無法區分;在經驗與社群經驗的分析中,文本與他人意識很難區分;在意義世界的復雜構成中,事物、文本、經驗、社群綜合才構成主體意識存在的條件。因此,哲學符號學既是意義形式的方法論,也是意義發生的本體論。
說一句非常粗略的總結:現象學的關注中心是意識;符號學的關注中心是意義;而哲學符號學,關注意識與意義的關系,換句話說,即意識中的意義,及意義中的意識。在討論這個關鍵問題時,「哲學符號學」可視為與「符號現象學」基本同義。
不過,無論討論任何問題,意義與意識,是我們須臾不離的兩個核心概念。可以說,哲學符號學,是以符號如何構成「意義世界」為主要論域的符號現象學。筆者堅持稱這種探討為「哲學符號學」(Philosophical Semiotics)而不稱為「符號哲學」(Semiotic Philosophy),是因為這種探討不可能討論所有的哲學問題,而只是關於意義和意識關係問題的探索。至少在筆者目前有限的視野來看,符號學遠不是傳奇大盜手中能開千把鎖的「萬能鑰匙」,要想解開每個有關意義的課題之謎,都要求研究者殫精竭慮的努力,而且風險很大,極需謹慎。
(趙毅·意義理論,符號現象學,哲學符號學;本文刊載於《符號與傳媒》第十五輯(2017年第2期),第1-9頁。)
劉金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梁代大文論家劉勰語,出自劉勰《文心雕龍》) 作為正在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滿足中國社會各界文化需要和廣大民眾精神需求的新興業態,以及新時代的突出人文亮點和重要經濟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是文創工作者精心研究和悉心生產的精品佳構,也是展現新時代變革中的旌鼓旗幡。大凡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產品,都是以時代精神為統領而涵育、打磨和淬煉出來的。
廣播影視、動漫、音像、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領域的大部分文創產品,更為注重挖掘、融入和展示傳統文化元素、情感元素、價值元素,並將其名稱、形象、故事等形成IP並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此,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傳播能力大幅攀升,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和積極功效。
盡管與承載著不同時代世道人心、濃縮著不同時代社會萬象的經典文藝作品不同,但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品牌,在某種意義上也參與構築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高地和民族的人文情懷,承載著中華燦爛文明,延續著中華歷史文脈,維系著中華民族精神。
縱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引進學習到探索創新的發展階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使命,特別是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實踐需要更加注重產學研的融合,更加專注於探索優質文化產品的生成和推進新型文化業態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文創工作者不斷激發發展新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情,銳意進取,融合創新,借鑑經驗,整合資源,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創造和提升,共同構建反映新時代精神、契合大眾心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創新模式、新機制,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和獨特優勢。尤其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緊抓時代機遇,順應文創潮流,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創意要素和知識要素,加速做大文化創意產業,不斷提升當地整體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可以預見,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傳播力,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選擇。
為人民群眾提供和奉獻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創意產品,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當代中國文創工作者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而要確保文化創意產業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秉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就必須堅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大力倡導和弘揚時代精神,這不僅是對文創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文創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回望中外文創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眾多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夠在漫長歲月中廣布流傳,且至今依然為人們所喜愛和青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著名品牌均從某一側面折射和傳遞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足跡與時代精魂。可以說,正是因此,不同時代的文創產品才氤氳著不同的時代氣息、時代精神與時代氣質,才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面影、烙印和特征,才成為不同時代社會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形象寫照。新時代文創工作者只有遵循和發揚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這一基本精神品格,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使文創產品隨時代演進而蓬勃興起。
綜上,當下中國提升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創意傳播能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另一方面要准確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的文化特點,開展故事化傳播、情感化傳播與視覺化傳播,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文化創意產業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即不斷推出文化藝術精品,堅持品位、格調、責任而不能一味片面迎合市場,用正確的政治導向、文化導向、審美導向自覺約束和規范生產行為。中國當代文創工作者要積極投身新時代風雲激蕩的改革實踐,把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課題、揭示時代價值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自覺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文創產品開發寓於時代進步之中,用更多高揚時代旗幡、鏤刻時代足跡、鳴響時代回聲、鐫繪時代圖譜的文創產品回贈給變動不居的新時代,力求使這些體現時代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文創產品,在啟悟人們心智、領略文化魅力、彰顯國家實力、展現時代風采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原題:發展文創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2021-05-20 https://;作者:劉金祥 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陈明发博士:传承节庆的内涵
陈明发博士强调,相交于外国,我国在推广节庆旅游太过注重场面,忽略了传承节庆的内涵,导致外国游客无法体验这些节庆的价值,他们会因此不愿意再次回来过节。
“搞一个节庆,游客人数的多少只是次要,人们对节庆文化的认识有多深才是重点。”以台湾为例,鹿港盛大的妈祖诞辰,游客只要到街上走走,当地人很多都愿意和游客分享节庆背後的故事。
他笑言:“大马人也愿分享,但主要是分享美食,较忽略节庆故事和精神价值。”我国很多节庆看来只是在取悦游客,兴致勃勃的游客最终感受到自己参与了节庆的气氛,却对节庆认识不深。
谈及官方角色,陈明发直批:“大马当局利用节庆带动旅游,只在意吸引了多少游客,节庆文化内涵却不是他们在意的。”
他说,官方甚至將一些族群的节庆当作亲民活动,在庆典上发表冗长演说,忽略乡土庆典仪式,违反节庆意义。每个节庆应都能释放人民力量,体现全民共欢气氛,自然能吸引游客到来。(《东方日报》《东方议题》特写 22-02-2011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