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June 2, 2024 at 10:30am

[文化菁英]

就戰後臺灣的文化菁英的形構而言,1949年國共内戰後随國民政府遷台的大批軍民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結構,也因此改變了其文化風貌。

以日語為上乘語言和西方文化為内涵的文化菁英,被禁止使用日語並強制推行國语運動,從而變成失語的一代。

旋即,國共戰爭失利,120萬軍民遷台,就社會空間位置而言,主要占居了大部分文化教育,以及軍事行政的上層的位置,以及全部國管事業的經濟生產單位的中上層主管,形成所謂「軍公教人員以外省人多」的事實。單調重復的戰鬥/軍中文藝,以及對祖國的懷鄉文學成為50-60年代的文學的主調。於是,一直到70-80年代持有上乘文化的社會群體,也就是在上層社會擁有文化資本者以外省群體居多,他們才是精緻品味的定義者,如昔日上海和江浙地區的錦衣美食的風格。然而,擁有經濟資本者卻未必是這些人,除了少敷的渡海的資本家(如遠東紡織等),大部分資本家不論大小,還是本省人居多。

於是,至少在戰後的20-30年間,很明顯的特有高經濟資本者,不見得是同時持有高文化資本者,他們及其子女會傾向外來的文化實踐或是回歸本土文化,反而對傅統中國文化較為陌生。

透過上述對人的社會分類以及對事物和文化實踐的社會分類之間的關係,即是在思考臺灣的文化形成,先思考社會結構空間裡不同群醴的位置取得及其變易,方能精碓掌握他們持有的文化資本樣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臺灣曾經歷殖民統治的社會,因此在討論臺灣的文化菁英時,應加上加入後/殖民的文化向度。上層社會的組成分子雖然沒有因日治政權的更替而改變,但整體臺灣的上流社會相對於日本人和日本帶來的西方文明卻降了一階,形成類似雙重殖民社會的文化形態。一方面臺灣菁英戮力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另一方面,又透過日語吸收西方的現代知識與思想。戰後臺灣文化菁英大洗牌後,以中國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外省族群盤據主要的上層社會的文化場域。兩批文化菁英在政治爭奪戰所留下的痕跡,也因此多少形構臺灣戰後整個文化的基本樣態。(引自台灣版 導讀邱德亮;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April 16, 2021 at 12:13am


滿腹經綸,但不比從前聰明

我到如今,已經把哲學、法學、醫學,天哪,還有神學,都鑽研透澈了!但是我還是一個可憐的愚人,儘管滿腹經綸,並不比從前聰明;雖然名為學士乃至博士,十年來牽著我的學生們的鼻子,到處馳騁——自己卻明白我們什麼也不懂!簡直使我心焦如焚。——歌德


我是一個實驗者,不是一個理論家
…這意味著我寫作是為了改變自己,為了不再和以前思考同樣的事情。——傅柯

真理從未理所當然地給予主體。主體以其現存狀態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達至真理。…主體若要有權利達至真理,就必須被改變、被轉換、被易位,並且到達某種程度以及到達某一點,變得和他自身不同。為了獲得真理,主體必須付出代價,此代價即主體的存在必須改變。主體以其現存狀態,不能達至真理。——傅柯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March 29, 2021 at 11:38am


陳明發《過生活》


哲學實踐是過生活,比較有想法地過生活。極可能,只有一個像想法而已。這個想法就是:我就只懂得這麼多。當下,這裏,此時此刻所能想到的那麼一點。不是打開手機去查閱別人曾說過什麼,目前正在時髦什麼;那是“博學”玩的邏輯。“博學”未必與“體悟”、“洞察”有關。哲學不錯是和所有事物有關;而我卻只能和自身當下,這裏;此時此處的覺知有關。那覺知若有創造力,即使是那麼一點,它也可能找到路徑跨越出去、翻身過去,躍進新領域。絲毫不稀罕感歎身世淒楚;因為生命、命運與生活互不糾結。不是沒有糾結,而是哲學實踐讓它受到更有生命力的對待。
(29.3.2021)

(Source:Bestone)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March 25, 2021 at 6:00pm


柏格森·哲學家的敵人

某種程度上,語言是哲學家的天敵,特別是用語言來做定義,然後讓這定義局限了哲思發展,這對哲學家有何好處?。威廉·詹姆斯所說過的“意識不可定義”,意思是一樣的。(參考:王理平,2007, 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p. 62)


延續閱讀 》陳明發談布爾迪厄

https://iconada.tv/photo/4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7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8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https://iconada.tv/photo/2-13
https://iconada.tv/photo/6-1 超越性
https://iconada.tv/photo/7-1
https://iconada.tv/photo/8-1 文化傳承
https://iconada.tv/photo/12 學習
https://iconada.tv/photo/13-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銀髮
https://iconada.tv/photo/4-4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1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 文化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4 敘事藝術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5 文化
https://iconada.tv/photo/lois-greenfield-40-years-of-dancing-1 網絡學習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March 11, 2021 at 4:14pm

後現工的反思啟示

後現代強調個人自由及創新,並以無限可能、不確定的變化及多元化觀點,使社會工作者有機會來覺察,工作者在詮釋理論或與案主對話時紀錄之可信度及效度,進一步地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態度的啟示。(黃秀香,2003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December 22, 2020 at 1:13am


《解構閱讀》


關鍵取決於三點:

(一)各種時態的事件,必須具有“此時此刻”的當下性,提供給在場觀眾“可進入”的通道,即知識、情感、意志等“內經驗”的貫通;

(二)各種時態的事件自身,必須具有本土化的真、善、美價值指向,這是獲得文化自信和本土認同的心理預設,也是佔據世界電影一席之地的獨特價值;

(三)各種時態的事件,必須與故事空間和諧共生,相互一體,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世界。(参考:張晶 李曉彩:“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6))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1, 2020 at 6:30pm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


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狀態:

1 具體的狀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

2 客觀的狀態
,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等等),這些商品是理論留下的痕跡,或理論的具體顯現,或是對這些理論、問題的批判,等等;


3 體制的狀態
,以一種客觀的形式,這一形式必須區別對待(就像我們在教育資格中觀察到的那樣),因為這種形式被賦予文化資本一種完全是原始性的財產,而文化資本正是受到了這筆財產的庇護。


布爾迪厄, 包亞明譯. 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P192-193.,見薛夢晨,2018,基于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非遺研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