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Photo Credit [below] Pete Moorhouse
地方文化營銷 0.1:文旅創生+雕塑文創
Philip Kotler 在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 and Nations (1993,151頁)一書中指出,
有三種工具可以塑造一個地方的形象:口號、主題與定位。
ENTERPRISE 産業=文創經濟 CCI
Tags:
Albums: 地方文化營銷
Comment
(續上)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與岷江上遊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間亦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系。岷江上遊的本土新石器文化在吸收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演變發展成為與成都平原寶敦文化關系密切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重要淵源之一的文化。」[12]這種考古文化現象,正與古史傳說記載中黃帝娶嫘祖為妃、其子昌意再娶於母族蜀山氏並傳下古蜀王族一脈所反映的歷史記憶基本一致。[13]所以,任乃強先生「蜀國本是羌氏民族在岷江上遊河谷所建成之部落。逾九鼎山,循湔水入成都平原,以農業興,自成大國」[9]118的推斷,是成立的。
3.江源文化。長江與黃河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發源於何處?我們今天的科學地理指認的是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但是,當我們檢索歷史文獻便可發現,在歷史上有關長江的源頭並非這樣敘述。《尚書·禹貢》首言大禹治水「岷山導江」。此後《山海經》等史籍皆言「大江出汶(岷)山」[14]。至東漢時《漢書·地理誌》、《水經》記載江源出自今松潘北部的湔氐道岷山僥外,魏晉時大量文獻進一步明確記載江源出自汶山郡升遷縣(今松潘縣)岷山羊膊嶺,此後歷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皆主是說。岷山,又名汶山、瀆山,故岷江亦有汶川、汶江、瀆水之名。可見,「江源岷山」是一個歷史概念,相對於今天的自然地理或科學地理,這是人文地理,是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共識。雖然今天我們不能漠視通過衛星遙感等科學手段確認的自然地理常識,但作為歷史的文化認同,岷山作為長江發源之地的客觀事實我們也不能抹殺。所以,有學者說:「『江源岷山』文化認同在國家、民族形成和民族精神上所具有的標誌意義,及其作為中華文明暨藏羌彜民族系統重要發祥地的歷史文明地位,對於增強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同源同根的民族認同,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5]這一文化認同,對岷江上遊地區無疑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當倍加珍惜。
4.羌族文化。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屢經戰爭、遷徙,由西北逐漸向中原和西南演進,由遊牧而農耕。追溯羌族源頭,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的「羌」、「姜」,它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早期西北先民的總稱。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歷程中,曾做出過很多的貢獻,其流傳衍變與西南、西北的很多民族都有關系。而今天位於岷江上遊的羌族,既保留了古羌人的一些傳統,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當然,無論怎樣變化,他們都與古羌族一脈相承。現在岷江上遊是羌族最大的聚居區。在這一地區居住的羌族居民,保留了許多濃郁的羌族民族風情,從建築風格到服飾藝術,從喪葬習俗到語言文字,都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從而使這一古老的民族蘊藏了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然,由於岷江上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點,長期以來,這裏成為政府的軍事要塞、民間的貿易通道、民族的文化長廊(又稱文化的過渡帶)。除這裏的傳統民族羌族外,藏、回、漢等多民族經過長期的遷徙和磨合,至近代以來,已形成多民族混居交融的局面[16]。這些民族既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又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中相互「涵化」,在住房、喪葬、飲食、宗教等方面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如嘉絨藏族與安多藏族和羌族的聯系與區別等[17]。這種多民族混融的文化格局,決定了這一地區文化風貌的獨特性、豐富性和珍貴性。
5.其他文化。岷江上遊在歷史上曾是西南連接西北的重要通道,在這一地區,除上述歷史文脈之外,還有不少文化星光輝映在歷史的上空,要而論之有三:
(1) 蜀道文化。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有很多條,岷江上遊是其中一條。這裏曾是先秦至漢唐時期由成都平原北上中原、西北至河西走廊的主要通道,俗稱「岷山道」、「西山道」。此道是所有蜀道中的一部分,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絲綢、漆器、金銀器、茶鹽,甚至佛教等文化傳播皆賴此道進出。至今這一地區還有許多關隘驛站、棧道、溜索、摩崖造像、石碑石刻等遺址遺跡以及口耳相傳的故事。
(2) 三國文化。三國時期,汶山郡屬於蜀漢政權轄地。由於汶山郡屬於多民族聚居區,又是蜀漢王朝西北的邊防前沿,所以,諸葛亮、姜維等蜀國軍政要員都對汶山郡相當重視。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維親帥部屬到汶山郡,因此,汶川、茂縣、北川、松潘等地都有三國文化的遺跡。
(3) 紅色文化。紅軍長征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奇跡。據史載,1935年5月初至7月下旬,紅軍第四方面軍8萬余人經過茂、汶、松、黑等地,在這一地區留下了不少遺跡和傳聞,為扭轉中國革命的局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由上述梳理可以看到,岷江上遊與中華文化、古蜀文化與民族文化等都有非常深刻的淵源。如此眾多的文化交集,在整個中國文化區域板塊中並不多見。為了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盡早擬定區域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岷江上遊涉及到阿壩、成都、綿陽、雅安等市州,如果按照簡單的區域規劃各自為陣,各市州之間極易形成主次、真偽、優劣之別的爭搶喧鬧。甚至一個市州,如果沒有統一規劃,也容易相互拆臺、惡性競爭。基於此,筆者認為應該由四川省文化與旅遊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市州盡快進行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特別要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盡可能確保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得到有效保護。今後這一地區應該嚴格按照此規劃進行文化旅遊發展。
2.抓好基礎研究。文化旅遊發展與品牌塑造,離不開基礎研究。對岷江上遊地區而言,歷史文化遺產如此富集,究竟這一地區有多少文化家底,這些家底的現狀如何,有哪些已經消失,哪些部分消失,哪些保存完好,這些家底該如何進行文化包裝和營銷策劃……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必要一一厘清。大抵可分歷史文獻集成、遺址遺跡遺存考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以及保護與開發方略等進行梳理、研究。(下續)
潘君瑤·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
(續上)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完善文化旅遊服務環境。借力「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岷江上遊的基礎設施建設相比地震前,已有較大的改觀,都映高速、映汶高速的相繼開通,極大地縮短了遊客的時空距離。新映秀、新水磨、新綿虒、新漩口、新威州等一批災後重建的鄉鎮拔地而起,加快了這一古老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步伐。但相對於災民的安置和市鎮的功能恢復,文化旅遊需要更高層次、更多樣化、更便捷性甚至更富個性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而這些恰好是這一地區的軟肋。因此,這一地區一方面要借助成蘭鐵路建設的契機,推動境內支線鐵路的建設;借助都汶高速的通車,加快境內各縣的高速連通;改善鄉村公路,提高全域公裏的覆蓋率和等級;加快公路配套設施建設,方便遊客自由出行。與此同時,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以酒店為核心的遊客接待設施;努力提升接待服務等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針對不同區域的文化稟賦和條件,在城鄉建築風格、街道景觀、景區標識等方面,統一設計規劃,形成特色。
4.精心設計特色文化旅遊帶,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由上文梳理可知,岷江上遊地區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何讓這些散落的文化資源連片成帶進而轉化為文化旅遊品牌,確實需要下相當的工夫。根據這一地區的文化資源狀況和文化旅遊基礎,可考慮設計以下四個特色文化旅遊帶,以此帶動文化旅遊的發展和品牌的塑造:
(1)「大禹故鄉,蜀國淵源」尋根問祖旅遊帶。大禹出生在岷江上遊地區這是有大量文獻和遺跡可征的,古蜀人起源於岷江上遊也是有文獻和考古依據的,這兩者一是華夏人文始祖,一是古蜀國淵源,都與今天的中國人、四川人有血脈、文脈上的緊密關系。將這兩者組合成一個特色旅遊帶,可以串起岷江上遊諸多大禹遺址、遺跡,避免此前的各自為陣;可以將岷江上遊諸多古蜀遺址、遺跡與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等古蜀遺址勾連起來,形成脈絡清晰的古蜀國遷徙線路圖。兩者的組合可以較大程度上滿足華夏兒女和蜀地後人尋根問祖的追遠念始情懷。每年可在大禹的出生日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公祭,公祭的地點在岷江上遊的各個禹跡地輪流舉行,通過不懈努力,力爭將這一活動變成國家公祭。每年的公祭,根據舉辦地的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公祭主題、活動內容及形式。與公祭大禹同時,開展古蜀先帝祭拜活動。此外,這一旅遊帶的各地在不同的季節,還可聯動舉辦不同的活動。
(2)「江河源頭,兩河文明」文化認同旅遊帶。長江與黃河同為中國的母親河,在歷史上,岷江向被認為是長江的源頭,這個源頭就在松潘縣岷山羊膊嶺。而在這個羊膊嶺的北側,則屬於黃河流域。因此,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在岷江上遊的岷山交匯。這是自然與人文的神奇組合。千百年來,這一兩河流域交匯之地蘊蓄了中國人太多的文化記憶和文化遐想[18-20]。從文化認同角度規劃這一旅遊帶,可以為人們認識長江與黃河上遊的文化特質、演變軌跡提供便利;可以為研究兼具南北特性的四川文化,包括四川方言提供路徑;可以為岷山學、岷江學、都江堰學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需求,確定不同的具體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滿足智慧旅遊、教學旅遊、探究旅遊等的需要。
(3)「藏羌回漢,民族共融」民俗風情旅遊帶。岷江上遊多民族聚居的歷史與現實,岷江上遊多民族燦爛的文化,為民族風情風俗遊提供了絕好的土壤與環境。在這一地區,從建築到服飾,從手工藝品到宗教信仰,都有許多旅遊的素材和主題。可以精心設計,提供多層次、多維度、多旨趣的旅遊線路與旅遊產品,讓遊客在這裏充分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與精神享受。
(4)「邊關要塞,商旅征伐」驛路棧道旅遊帶。岷江上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千百年來,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的樞紐,成為軍事、商賈、文化的關塞要沖。這一旅遊帶可將岷江上遊地區的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等串聯起來,通過要素組合,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在拜謁體驗中發思古之幽情,聯通歷史與未來。
5.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空間。文化旅遊從空間維度上說是無限的。對於岷江上遊地區而言,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文化遺產上,而應將這些文化遺產激活,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其文化旅遊空間。可考慮以下的工作:
(1) 加強有關岷江上遊各類傳說、故事及文獻的整理編輯和出版工作。岷江上遊是古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加之獨特的區位和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各種人物傳說和故事甚多,各類文獻資料也相當豐富,加強這類傳說、故事和文獻資料的整理編輯出版工作,非常必要,它是開展這一地區文化研究和文化創意工作的重要基礎,本身就是澤被後世,功德無量的事情,需抓緊落實。
(2) 大力開展岷江上遊文化資源的文學創作及其製成品工作。岷江上遊眾多的文化資源都是很好的文學題材,但目前將其轉化為文學作品,並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廣泛關注的非常少,將這些文學作品拍成影視劇或戲曲的則更少。事實上,諸如大禹、李冰、江源文化、古蜀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等都有非常多的故事情節可供選擇加工,如能有計劃地組織力量進行文學創作並將其改編成電影、電視、戲曲(除傳統戲劇外,還可包括音樂劇、歌舞劇、情景劇等),這將快速擴大岷江上遊文化遺產的弘揚傳播,提升這一區域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遊客前往探秘探勝。
潘君瑤·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
(續上)(3) 大力開展有關岷江上遊文化資源的藝術化表現。文化資源的藝術化表現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和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徑。就岷江上遊地區而言,可定期不定期開展有關這一區域的詩詞、散文、書畫、攝影、微博、微信、手工藝製作等創作大賽,讓區域內外的各界人士關註岷江上遊的文化遺產,自覺宣傳岷江上遊文化遺產。
(4) 鞏固和豐富相關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推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持續發展。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岷江上遊地區已經有一些文化旅遊的節慶活動,如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李冰文化旅遊節、趙公山財神文化節、中國汶川大禹文化旅遊節、農歷三月三的「祭山會」(又稱轉山會)、農歷六月六紀念大禹誕辰的禹王廟會、農歷十月初一的羌歷年等。除這些之外,岷江上遊地區應本著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形式多樣的原則,重新設計(完善和增加)這一地區的文化旅遊節慶,力爭做到每月有活動、活動有亮點。通過持續不斷的節慶活動,讓更多的人走進這一地區,了解這一地區的文化遺產。
(5) 加強新媒體和跨文化旅遊傳播平臺建設。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各種網絡數字新媒體不斷湧現。新媒體對傳統的平面媒體構成了極大的沖擊。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對於文化旅遊的宣傳而言,要緊跟新媒體的發展步伐,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資源進行營銷宣傳和參與互動,讓相關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傳播。此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融入國際社會、實施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已成為國內很多行業的必然選擇。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成都城市形象宣傳片等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電子屏就是最好的例證。岷江上遊地區要整合力量、統一規劃,有重點地開展跨區域、跨國度的文化旅遊信息傳播,要特別重視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頻道(頻率)、香港鳳凰衛視、日本NHK、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亞洲財經頻道(CNBC)、澳門衛星電視臺等媒體的傳播作用,努力構建長效的跨文化旅遊傳播平臺。
6.分層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和群體,夯實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社會基礎。產品需要設計,消費需要引領。在充滿誘惑和刺激的新世紀,對文化旅遊而言,再也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了。一方面我們需要設計好我們的文化旅遊產品,努力做到時代性、豐富性、差異性和珍貴性的統一;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培育和引領文化旅遊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傳統旅遊的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現在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各種富有個性化的旅遊需求在不知不覺中正在積蓄能量,等待「爆發」。如:運動休閑、康養健體、智慧怡心等等。就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資源稟賦而言,至少可以分為以下需求類別:一般性的參觀度假休閑、學術研究考察、獵奇獵新、風情風俗體驗、尋根問祖、懷古憶昔、情感寄托、心靈安頓等,針對這些消費市場,應設計相應的旅遊產品,包括線路設計、食宿安排、導遊、宣傳資料及文化創意產品等,以此引導消費群體作出正確的選擇。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地做好這些工作,岷江上遊的文化旅遊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有口皆碑的旅遊勝地和經典旅遊品牌,比肩這一地區以九寨、黃龍為代表的自然遺產旅遊。
7.集中組織和營銷。既然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區域規劃是四川省文化與旅遊部門牽頭製定的,在營銷方面也應站在四川省的層面上集中組織營銷。首先應該給這一地區確定一個恰當的營銷廣告語。此廣告語能充分概括這一地區的文化主脈,又瑯瑯上口,易記易懂,最好讓人過目(耳)不忘。其次,四川省要建立相應的有關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的協調機製,充分調動岷江上遊相關地市州的積極性,確保相關規劃實施的暢通。再次,四川省要將這一地區作為全省文化旅遊的一個重要板塊予以推薦。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讓盡可能多的人知曉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內涵和價值。相關市州要配合四川省做好營銷工作。各地要有一盤棋思想,服從和服務於整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的大局,擔當好各自的角色,切忌再各自為陣、互相掣肘、惡性競爭。
8.打造大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政府盡管可以為岷江上遊地區的文化旅遊進行統一的規劃營銷,但具體的實施則不是政府分內的事,而應交給企業。縱觀國內外文化旅遊發達地區,其背後莫不是有強大的文化產業集團的高效運作。因此,要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應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部門的支持下,建立相應的文化旅遊集團。考慮到岷江上遊地區以阿壩州為主體,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應主要依托阿壩州,也即由阿壩州牽頭組建、沿線其他市縣參與,共同推動文化旅遊集團的發展,為岷江上遊地區文化旅遊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潘君瑤 2015《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發展研究——關於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品牌的八點建議》潘君瑤 (1990—),女,四川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機構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3)
愛墾·疫後文創
在旅遊火熱的年代,
幫忙敲鑼打鼓吸引遊人的
文化創意產業,算起來
已經進入青壯年歲
(1990-2022)
過去两年給新冠疫情一鬧
大家都在同情旅遊業
誰看見文創界在折兵損將?
還是看看人家最近都在
流行哪些文創新玩法吧。
延續閱讀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1081260
群眾旅遊:主體性“倒置現象”
為什麼在後現代主義的今天,人們會出現對遺產存續的擔憂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 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的到來, 使遺產出現了因原初性歸屬性“變更”,而出現一定程度的主體性[創造並傳襲遺產(尤其是文化遺產) 群體權力弱化,甚至喪失]的“倒置現象”,而現代旅遊又加劇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遺產主體性的“倒置”,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
第一,遊客通過到現場“觀光”人類遺產,來確認和反省自己。地理學“對地球表面演化的特征與組織的研究,對空間中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作用,造成不同的地方和區域的方式的研究,以及對那些地方和區域對各種自然與人文事件和過程,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從而“在從環境變化到社會矛盾的廣泛範圍內,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和教學”。這些科學的興起、發展、普及和運用過程,其實也是當代文化遺產概念和實踐的“再建構”。
第二, 由於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 主導、各國政府參與實施所導致的政治權力化,以及大規模群眾旅遊的介入等,反而淡化、弱化了遺產主體的歸屬性。任何遺產都被視為某一個人群共同體的家園“財產”。家園感存在於個體在社會群體中,存在於個體的“移動”中,通過建立人與人(人際的、家庭的、宗族的、姓氏的、族群的、國籍的、種族的⋯⋯)、時空與時空(古今的、輩分的; 家戶的、村落的、鄉鎮的、城市的、國家的⋯⋯) 之間的多重邊界得以建構。(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陳明發《感性調適》
數字化的年代,隨時随地可上網。發訊、收件、互動與留言,無論是文字、圖像或影音,都不成問題。人們不管生活在地球那一个角落,全球化看来已實現了它的承諾:天涯若比鄰。隔閡在解除中。
可是,這樣的景觀,傷害了人們的想像力。對内容的過度消費,已造成了倦怠感。
過度的內容生産,真正的區別模糊了。感性分配與感性調適無法協調,所產生的厭倦感,造成更大的冷漠甚至疏離感。
從感性營銷的角度說回來,許多人心目中所謂的悠遊、“尋找自我”,其實只是熱鬧街道上、高級咖啡座裡,觀光客的自拍;無法面對生命體驗的一種自戀式躲藏。
文學可以是一一帖療愈。
寧願回到特朗斯特羅姆的1954年。那種孤寂,才是真正刻骨銘心的流放,除了詩,無以救贖。
文學不只是閱讀與寫作,更關乎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閱讀與寫作。
這要從哲學去找尋思考的路徑與方法;從而唤醒我们的感性。
借愛墾MOOCs慕課講堂和創意人交流,生活感受得夠深刻,故事才說得好。
(2015年11月8日)
日本的城鄉人才及工作創生法
根据日本的城鄉人才及工作創生法,以及城鄉創生總合戰略與基本方針所定內容,有數點可完善各國對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看法——
藉由中央政府建置,得以讓地方政府、產業、公協會相關單位的合作機制,及區域內各個創育機構合作分工模式之行動方案;
鏈結地方資源及產學能量,協助地方產業創新轉型;
進而提供新創及中小企業在地經營服務資源,促進產業活化與資源共享等方式。
未來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賢達,在解決人口結構老化、城鄉差異惡化、地方產業發展之政策有所依據。(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陳明發《西遊後記》
因爲疫情,唐三藏決定就地取經,網路來去;下崗後的孫悟空搞直播,當健身網紅帶貨水果;豬八戒也搞直播帶貨農具。沙僧與白龍馬最糟糕,大家就地過年,他們的西遊主題樂園沒遊客。(16.2.2021《世說新語 2021》2) (孫行者金箍棒文創手鐲)
陳明發 2012《直播聲中,逼視愛墾網定位》
前陣子到怡保開會,與來自檳城的一位同事坐在一起。會前,他在翻某社團出版的一本《工作文化倫理》,我順口問他:“貴公司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嗎?”
他說,有啊。
我好奇的問:那你們追求的企業價值是什麼?
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了五個關鍵詞:專業、獻身精神、誠信、創新、熱忱。
英文是: professional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innovation, passionate。
他補充說,這是他們的CGV: Core Growth Value 核心成長價值。
他們從事房地產建造。舉“創新”來說,每一回推出新的開發計劃,都會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許多公司都在談企業文化、工作倫理,因為這是穩住工作士氣、提高生產力的必要基礎。
我發現,很多組織的教育工作或顧客的教育工作,似乎都是老板或人力資源部在做。
有的老板、經理在這方面的能力特別強,可是也不是每一次都是那麼有效。
有些老板或經理在這方面卻不強。
這個時候,雲端電視如《愛墾納達故事城》可以成為他們的好幫手。
雲端校園、雲端課室、雲端課堂.......,都不妨以培訓短片、網上內容以及即時互動為工具,這是youtube這樣的網路視頻,非常省時、經濟並隨時隨地可派上用場的地方。
馬來西亞2012年真的要談蛻轉2.1,雲端學習,特別是雲端電視,是值得認真看待的方向。
2012,来到2021,快10年了;10年,我們進展了多少?
時代?是多長的時間?才過了10年,考考你。還記得多少2012年的網絡熱詞?且回顧幾許網絡人生 —
地方文化營銷 + 直播
韻文化:氣韻、神韻 + 媒軆
值得百萬的主播時髦話
愛懇談網路電視
雲端電視大潮掀起,華商蛻轉有捷徑
網路是90後出路:中國作家年收入逾千萬
臺灣綜藝大姊大張小燕
雲端傳播
網路主持人專業:多元出路機會
內容沒錯是王,可是誰是造王者?
陳明發《網上直播》
2019新冠病毒造成舉世各國封城禁足,新的文化傳播形式從而加速了發展,最引人關注的,是網上直播活動。其中,帶貨直播更沖擊了傳統的電視廣告,宣告電視廣告這“二十世紀新型文化形式之一正走向沒落;其影響力随而被手機與平板等線上界面所佔據。從實質上來說,其作為符號形式的所有特性,雖也在蛻變中;但营銷形式從產品的實物面轉向符號面,方向還是一致的。有關的敘事藝術有必要挺進消費體驗的更深層動機;再造消費主義神話。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單向傳播的電視文化,如何向互動的網路文化過度,而這過程,有助於改進人的生活素質。(9.2.202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