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黎明

黎明早起,做杯茶,坐書桌前,覺得是一天中最聰明時刻,沙沙沙寫起來,得心應手,白字都少幾個。

梳洗後,已經笨了一點,有感覺,但是表達不出來,寫得比較慢。

送孩子上學,與其他家長閑談數句,回來再寫,仿佛牛頭不搭馬嘴,再去接放學,順帶到超級市場,返家,見到稿紙,人簡直象呆子,差些沒問稿件:你是誰,幹嗎躺在我書臺上。

下午,中覺醒來,更加荒謬,感覺遲純,筆好比千斤重,不會拐彎,字都幾乎寫不出來。

所以佩服可以隨時寫稿的同文,早廿年,我也行,現在力不從心矣。

故此只得在淩晨做,做得多少便是多少,算是一天。如果五時整必需起床,前一天自然要早睡,最遲十時整就寢,沒可能參加八時半開始的飯局。

喜歡寫當然不覺沈悶,如果認為吃飯比較有意思,大可晚晚應酬,不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中年人晚宴回來也是要寫稿,第二天,讀音絕對可以在專欄中嗅到隔夜煙酒及呵欠味,那是一種很討厭的疏忽。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1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37 minutes ago

擅修詞,不羞耻
Oh, you sure know your rhetoric — shame isn’t exactly your strong suit, is it?

部長——對先前所有的報告都毫無作為——現在卻輕鬆地表示,他正在等待警方提交更多報告。更甚者,他還厚顏地補上一句:「我們致力於維護法治、追求正義,並重建公眾對我們機構誠信的信心。」

The minister – who has done nothing about all the earlier reports – now glibly says he is waiting for yet more reports from the police. And he had the audacity to add: “We are committed to upholding the rule of law, seeking justice, and restoring confidence in the integrity of our institutions.”

民調顯示大家滿意我們的政績。

The polls indicate that the public is pleased with our achievements.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Thursday

愛墾微敘事·Itchy

友人甲不爽日本首相Taka-ichi,說她應該改名Taka-Itchy。Itchy,英文癢的意思啦。就是說她嘴巴癢,欠揍。友人乙沒頭没腦隨口就說:「那我們的首相,也應該改名bunga Itchy。」害得大家趕緊環顧四周,滿臉忠誠與無辜的樣子好像說:「我什麼也沒聽見,不關我們的事!」。趕緊給咖啡錢走人。

日相全名Sanae Takaichi(高市早苗)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 2025 at 3:59pm

愛墾APP:當消費成為全面動員的對象~~本文根據恩斯特·榮格(Ernst Jünger)的「戰時動力學」與「全面動員」理論,並結合海德格的「座架」GestellEnframing)思想,論述在現代社交媒體技術環境下,人的消費行為如何被全面動員。

社媒技術中的全面動員:從戰爭動力到消費動力的轉化

恩斯特·榮格在其「全面動員」Totale Mobilmachung的理論中揭示,現代技術社會不僅在戰爭時期動員資源與人力,更在和平時期將整個社會納入一種常態化的動員結構。這種動員的本質是「能量的總體配置」:人類的行為、時間、情感與注意力都被整合進技術體系的能量流中。若榮格的戰場是鋼鐵與火藥的世界,那麼當代的戰場便是資料與注意力的網絡空間。社交媒體正是這種「全面動員」在數位時代的延伸體現。

一、從戰爭動力學到注意力動力學

榮格所說的「戰時動力學」強調技術如何將人轉化為能量機制的一部分。士兵不再是個體英雄,而是戰爭機器中的功能單位。這種「技術化的能量邏輯」在社交媒體中被重新部署:用戶的行為、點擊、停留時間都被轉化為可量化的能量——即「注意力數據」。平台透過演算法精準分配資訊,使每一次觀看都成為資本運作的微觀動力。於是,戰爭中對物質與勞動的全面動員,轉化為對人類注意力與慾望的全面動員。

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再是自主的消費者,而是「被動員的資料勞動者」。他們的行為被收集、預測、優化,構成一個持續運轉的消費動力學系統。換言之,社媒的消費行為已不是自由選擇,而是一種被編排的技術節奏。

二、座架(Gestell)與動員的形而上學

若從海德格的「座架」Gestell概念觀之,社交媒體代表著技術存在的極端形態。海德格指出,Gestell 是技術時代的「存有方式」,即一種將世界與人一併框定為「可被動員、可被調度的資源」Bestand的存在結構。

這與榮格的「全面動員」相呼應:兩者皆揭示技術如何將人類轉化為體系內的資源,而非獨立的主體。

在社媒環境中,人的情感、時間、社交關係皆被「框架化」為可運算的資料。平台不再僅提供工具,而成為一種「座架性存在」:它設定了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使人以演算法可見的形式存在。這正是榮格意義上的「動員」:人被技術召喚為能量與資料的供應者。

三、消費作為戰爭:被動員的慾望體系

榮格認為,戰爭揭示了現代社會的「動力原理」——不斷的加速、集中與轉化。社交媒體的消費邏輯延續了這一原理。平台透過無限滑動(infinite scroll)、即時反饋(likes, views)與演算法推送,使消費成為一種永續運轉的動態過程。用戶被置於「持續動員」的狀態——他們的慾望被喚醒、引導、再生產,構成資本體系的動力來源。

這種消費不再是需求導向的,而是被動員的。「想要」的情感由技術節奏生成,用戶的主體性被解構為「反應的節點」。在榮格的語言中,這正是「工人」的境遇在後工業時代的轉型:現代人不再操作機械,而是被資訊機械操作。社媒平台以演算法之名,將人類的消費慾望轉化為一種可持續動員的能量場。

四、全面動員的隱性統治與反思可能

在這樣的技術座架下,全面動員的統治形式變得無聲而全面。它不再透過命令或暴力,而是透過「便利」、「娛樂」與「個性化」的形式實現。人以為自己在自由地選擇、表達與消費,實際上卻被卷入一個自動動員的體制。這種體制不僅動員勞動力,更動員情感與慾望本身,使消費成為一種永續戰爭的延伸。

然而,榮格與海德格皆提示我們,技術的危險與拯救並存。當人意識到自身被動員的處境時,仍可能開啟「反思性的自由」——重新思考何謂行動、何謂存在、何謂不被動員的生活。真正的抵抗,或許不在於退出社媒,而在於在座架之中「重新設定存在的節奏」。

結論

榮格的「全面動員」揭示了現代技術社會的結構性命運,而海德格的「座架」則補充了其形而上學基礎。在社交媒體的時代,戰爭的動力學轉化為消費的動力學,人被全面動員為注意力與資料的供應者。技術以其隱形的節奏召喚人類,使消費行為成為現代性的終極戰場——在這裡,慾望本身被動員,生命被整合為能量的流通形式。而真正的自由,唯有在理解這種動員邏輯之後,方能重新尋得可能的出路。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21 at 5:14pm


石黑一雄·傳達訊息的最佳時刻

監護人可能早已小心謹慎地安排我們在海爾森這幾年的時間,傳達每件事情的最佳時刻,好讓我們每次聽到最新訊息的時候,總是礙於年紀太小,不能完全搞懂。不過,當然我們在某個程度上還是接收了那些訊息,所以,不久之後,我們甚至還沒來得及好好檢查了解,那些訊息就全留在腦海裡了。
(《别讓我走》第7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