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lace Link 1 hour ago

愛墾學術:日曲文創Moment(時代性)

日本歌曲《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文常譯作《給第五大道的瑪麗》,讓人想起羅大佑1982年的《鹿港小鎮》)首次發表於1973年。

原唱者是日本Pedro & Capricious組合第二代主唱高橋真梨

這首歌由阿久悠作詞、都倉俊一作曲,是1970年代日本代表性的抒情流行歌曲之一。

《五番街のマリーへ》1970年代的作品,於 1973 由日本音樂團體 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Pedro & Capricious 發行。這首歌不只是流行歌曲,它非常鮮明地體現了 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氣息與文化轉變

Comment by Place Link 1 hour ago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入都市,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許多人住在城市,但對過去的人和事懷有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的「五番街」象徵的正是這樣一個讓人懷念卻再也無法回到的地方。

二、197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從偶像歌到抒情歌的轉型: 1960年代末期的日本流行樂偏偶像風,偏向輕快、青春。進入1970年代後,歌曲主題趨向更現實、更成人、更內省,開始探討愛情的遺憾、社會孤獨、內心掙扎。《五番街のマリーへ》就是這個轉變的代表作之一,成熟而細膩。

拉丁、爵士等異國音樂元素融入: 像「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這樣的樂團,擅長把拉丁、Bossa Nova、Soul 等西方元素融合入日本情歌,帶來全新風格。這種跨文化風格讓歌曲更都會感、也更具有「旅人情懷」。

三、歌詞內容的時代精神

歌詞主題

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懷念過去的戀人

都市化中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疏離

不敢打擾她的新生活

日本社會中隱忍、自制的情感美學

「五番街」這樣的虛構街道

象徵記憶中失落的「小鎮時光」與鄉愁

女性主唱,男聲視角詞

性別角色漸漸模糊,社會意識萌芽

 

四、文化層面的關鍵詞

關鍵詞

解釋與文化連結

昭和歌謠

一種融合演歌、流行、爵士的音樂類型,是昭和時代中後期的代表風格。這首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抒情性(リリシズム)

重視內心描寫、情感細膩、常用第三人稱或間接表述,正是《五番街のマリーへ》的特色。

都會情感(アーバン感覚)

對都市生活的複雜情感:自由卻孤獨,繁華卻懷舊,這種情緒貫穿了整首歌。

 

這首歌為何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同時反映了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在日本歷經社會劇變的時代,這首歌提供了人們「回首舊情」與「默默祝福」的情緒出口。它是都市戀愛詩的縮影,內斂、克制、優雅,是日本情歌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September 20, 2025 at 5:00pm

王躍文·岳麓山,桃花嶺(我與一座城)

  我剛到長沙時,岳麓區還叫作西區。我住湘江東岸,長沙人謂之河東。西區在湘江西畔,長沙人謂之河西。五一路從老火車站起頭,一箭筆直射到橘子洲大橋,過了湘江,再往深處去,就到了蔚然橫亙的岳麓山。長沙山、水、洲、城的氣脈就這樣貫通了。

  我那時還沒學會電腦寫作,白天忙公事,爬格子寫小說只在周末或晚上。周末雙休制正試探著執行,一周單休,一周雙休。我很渴望每周都是雙休日,多些時間寫小說。那個夏天,我正在寫中篇小說《秋風庭院》。暫住的斗室熱得凳子挨不得屁股,人坐下去就張嘴喘氣。提起筆來,落紙不是墨水,而是汗水。有個周末,我背著稿紙上了岳麓山。行至半山亭,風過林響,鳥鳴啁啁,心裡頓時清涼。我在半山亭坐下,背靠亭柱寫小說,陽光斜照在稿紙上,金晃晃的有些刺眼。偶爾閉目沉吟,便有兩條金龍在眼皮下的暗紅裡游動。那時我並不懂得保護眼睛,不知眼睛是不能過久盯著強光的。寫起小說來,我腦子動得比手快,只好龍飛鳳舞地寫。初稿上的字,別人是認不得的,我便晚上再去謄抄和修改。半山亭內並無石桌,只能以膝頭為幾。游人過亭,三三兩兩,老老少少,或有駐足觀望者。我寫得忘情,視若無睹,只顧沙沙走筆。寫到得意處,我會笑出聲,或情不自禁搖頭晃腦。游人以我為瘋子也未可知。這部中篇小說是《湖南文學》黃斌先生約的,後來發表在該刊1995年7、8月合刊上。次年,小說獲得《小說選刊》組織評選的全國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那幾年,我陸續寫了六部與《秋風庭院》相關聯的中篇小說,先後發表在《當代》和《人民文學》上,最後結為長篇小說《朝夕之間》出版。這些小說的很多文字就是在岳麓山上寫的,有時是在半山亭,有時在愛晚亭往上一點的放鶴亭,有時在岳麓書院前的吹香亭。放鶴亭我最喜愛,素朴雅致,氣態安閒,仿佛一位飽學先生,舊衣舊鞋,清清朗朗,立於清風峽邊上。放鶴亭中間有個方石礅,刻著「放鶴」兩個大字,據說是為了紀念曾經的山長羅典。放鶴亭游人來往最多,卻大都腳步匆匆,奔愛晚亭去了。我便安坐其間,埋頭寫作,有時還把石礅借為書幾,也不管羅典先生允不允許。

  岳麓山是有靈的。我不敢驚動岳麓山上的前聖先賢,但岳麓書院裡的古樟怪柏、麓山寺的六朝神松、愛晚亭前的翠竹紅楓,也許皆見過一位年輕人,或低聲吟哦,或俯首沉思,或搖筆疾書。《朝夕之間》裡有位離休多年的地委老書記陳永棟,長年半閉著眼睛獨來獨往,每日清早都在大院裡舞太極劍。老書記去世前寫下遺囑:全部積蓄四十五萬元交作黨費。眾人知此,莫不感佩。我描寫陳老的外貌和性情時,模擬了在麓山寺前屢屢遇見過的一位老者。有天,我坐在麓山寺前寫小說,見一位老者,不僧不道,長辮垂背,手秉寶劍,半閉雙目舞太極劍。我初以為老者是瘋子,卻見他舞起劍來驚風遏雲。我目不能移,待老者收勢立定,忙趨步上前試與攀談。老者卻雙目低垂,轉身下山去了。那段日子,我常在麓山寺前遇著這位老者,卻始終未能同他搭上話,倒是將他的身形寫進小說裡去了。

  幾年後,我終於卜居河西,向岳麓山又近了些。我居住的地方叫咸嘉新村,選擇這個地方住家,大半是為它離岳麓山近,距鬧市遠。站在屋頂花園舉目望,遠近皆是綠意蔥蘢的小山,仿佛畫家筆下的青綠山水,隨意一拖一帶,都是氣韻。田野邊美人蕉紅黃連天,松竹深處隱現著村舍人家。我的所謂「屋頂花園」,只是房產推銷的噱頭,不過就是個露天大陽台而已。我好種花木,把陽台侍弄得好似小花園。我家的三角梅翻懸到陽台欄桿外面,花開時節火紅欲燃,引得樓下行人登樓敲門爭看。

  眼看著四周高樓拔地起,咸嘉新村很快又成了鬧市。熱鬧起來的咸嘉新村倒也鬧中得靜,生活設施極是方便,但我心裡總戀著山野氣,便又向著離岳麓山更近的地方搬了家。我現在的陋居背靠桃花嶺,面向梅溪湖,前湖後山,綠意撲人,極是稱人心意。桃花嶺本就是岳麓山伸出的支脈,為修西二環公路劈開了。我每同朋友說起桃花嶺好,便說:「桃花嶺其實就是岳麓山。」2022年,岳麓山新修了西大門,正對桃花嶺,看看,岳麓山同桃花嶺不又連起來了?

  冬日清晨,太陽從桃花嶺上升起來,熱熱鬧鬧照進臥室。由春往夏走,天氣越來越暖和,太陽也慢慢移位。待到酷夏來臨,太陽就照到別的地方去了,我的臥室竟到了陰涼處。從客廳望去,一湖青藍橫陳,陽光下碎金輝躍,晃人眼睛。尤是晴好秋日,傍晚時分,西望天邊騰騰一片夕陽,冶銅熔金,絳紅煙紫,無限光色流瀉湖中,水天相映,絢爛至極,也奢華至極。梅溪湖四季好花,春來桃花如海,夏天紫藤垂地,秋時桂香襲人,冬日梅花幽馥。愛花的人,恨不能時時守在湖邊,寸步不離。我的陋居朝湖的窗前尚有一奇,湖邊往湖心柔柔彎出去兩座小山,以一石橋相連,橋上橋下水如圓鏡,青山白水若青白二魚,環抱依偎,仿佛一個太極圖。我每日晚間散步,要麼上桃花嶺,要麼走梅溪湖。走梅溪湖,環湖有時覺得太遠,散步總要走回頭路。心想,湖心有座橋就好,人們愛走大圈也可,只走小圈就跨橋而過。不多久,居然心想事成,湖心真建步行橋了。從我家門口上湖邊棧道,一路綠草茵茵,花木扶疏,風荷輕舉,清波粼粼。過橋到節慶島,或略作盤桓,或徑自前行,再上北岸往東走,剛好萬步歸來。

  我寫《家山》是在咸嘉新村動筆的,先寫了三十幾萬字。家搬到桃花嶺下梅溪湖畔,我對原先寫的卻不滿意了。於是,另起爐灶,重新開筆。人物和故事有些是先前寫過的,小說的結構和語言卻變了。我偶爾寫到筆鈍,趕緊出門走走。桃花嶺上見到的香樟、松樹、麻雀、烏鴉,都會到我筆下。岳麓山中,桃花嶺上,梅溪湖邊,初春的樟樹林新葉老葉雜陳團簇,成鳥雛鳥翻飛,正是我在《家山》裡寫到的樣子。《家山》的筆墨具體而微,莊稼樹木,五谷六畜,花鳥魚蟲,皆稱其名。《家山》裡寫到的風物,岳麓山、桃花嶺、梅溪湖及附近鄉村,都能尋到。

  2022年12月2日凌晨3點58分,《家山》殺青。我木坐良久,心裡一一跟小說中的人物道別,不舍而悵然。我在床上倒了一會兒又起來,曙色漸明。拉開窗簾,桃花嶺山間霞光萬道,一輪紅日正冉冉而升。望著窗外桃花嶺,恍如家鄉雪峰山飛抵眼前。梅溪湖上起起落落的水鳥,也讓我聯想到家門口的漵水。我到長沙已二十九年,竟有二十三年逐岳麓山而居。不管長沙再怎麼長大,我會永遠住在岳麓山桃花嶺下。岳麓山,也是我的家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第 20 版)]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July 28, 2025 at 10:22am

愛墾APP: 聲音地景(soundscape~~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華盛頓廣場》與情感地理學的三大關聯

1.聲音作為情感地景的建構工具

儘管《華盛頓廣場》沒有歌詞,但其旋律、節奏與編制共同營造了一種特定場所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

Dixieland jazz 的風格帶出一種歷史的懷舊感與地方性記憶。

管樂器與輕快節奏營造出自由、開放與社群互動的城市氛圍。

這種聲音記憶使聽者即使未曾去過紐約華盛頓廣場,也能透過音樂「感受」那個地方,進而產生投射式的空間情感。

2.地名作為情感符號(Affective Toponym)

"Washington Square" 作為曲名直接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的知名地點,但在文化語境中,它超越地理座標而成為情感象徵:

華盛頓廣場在1960年代是民權運動、反戰抗議、藝術家聚會的核心地點,帶有政治自由與青年理想主義的象徵性。

音樂透過節奏與和聲喚起那個時代的「城市情懷」,與空間記憶交織形成一種歷史—情感地景。

這種情感地理學中的「地名記憶化」機制,使《華盛頓廣場》成為一首地點具象、情感抽象的音樂文本。

3.地方認同與想像的共鳴(Place Identity and Imagined Geography)

在情感地理學的觀點中,人們對地方的情感不一定源於直接經驗,而是來自於文化建構與想像的共鳴。這點在音樂中尤其明顯:

聽眾可能從未造訪華盛頓廣場,但透過這首音樂,他們可能會在心中建構一個理想的城市公共空間:有音樂、有社群、有自由思想。

這種經由聲音傳遞的「想像地理」,有助於文化身份的建構,形成一種非地理式的共時性社群(即聽這首曲子的人共同想像與連結的地景)。

結論:音樂作為「情感地景的製圖工具」

從情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華盛頓廣場》這首器樂曲並非只是單純的音樂作品,而是一種具有情感地理製圖能力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再現某個地點,而是情感化地建構該地點的社會意義;它召喚的不只是音樂性快感,更是空間情感記憶的共鳴與再製;它提供了一種「聲音旅遊」的可能性,使聽者在無須移動的狀況下,也能透過情感參與某個場所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如果有興趣,墾友也可以延伸到 Raymond Williams 的「結構性的感覺」(structure of feeling)Yi-Fu Tuan 的「情感空間」(topophilia)理論,來進一步探討這首音樂如何具體化空間中的情感密度。需要我幫你進一步連結這些理論嗎?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July 3, 2025 at 8:48pm

愛墾APP:Village Stompers 演奏的《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是一首具有獨特歷史與美學意義的器樂曲,這首作品於1963年推出後迅速成為當時美國排行榜上的熱門曲目,並且對當時的音樂與文化環境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以下是它的幾個特殊歷史與美學意義面向:

Dixieland Revival 與 Folk-Pop 融合的代表作:Village Stompers 的風格被稱為 folk-dixie,也就是融合了早期爵士(特別是 New Orleans 的 Dixieland)與60年代民謠風格的混合形式。

《華盛頓廣場》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曲目,兼具懷舊與現代感:Dixieland 的小號、長號、單簧管等管樂聲部喚起20世紀初的爵士年代記憶。同時,其旋律簡潔、節奏鮮明,貼近60年代 folk-pop 音樂的民間敘事氛圍。這種風格的混搭,既向過去致敬,也回應當下,是一種音樂上的「歷史對話」。

像徵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自由與文化活力:Washington Square這個名字本身就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核心地標——華盛頓廣場公園。1960年代,格林威治村是反主流文化、民權運動、民謠復興運動的中心地帶。Bob Dylan、Joan Baez 等人常在該地演出,是反戰與青年解放的象徵地點。儘管這首歌是器樂曲,並無歌詞,但其標題與曲風喚起的「聲音圖像」使它成為對當時文化氛圍的高度概括:一種自由、實驗、多元的聲音風景。

在1963年的流行音樂環境中的異軍突起:在當時流行音樂日益以歌手與歌詞為主體的背景下,《華盛頓廣場》作為一首純器樂曲卻能登上 Billboard Hot 100 第2名(僅次於《Deep Purple》),顯得極為特別:顯示出當時公眾對「非主流」聲音的開放態度。

樂曲旋律簡單易記,但編曲技法洗練,讓它成為少數能夠突破商業市場的器樂作品。

美學上的「鄉愁現代性」(Nostalgic Modernism):Village Stompers 並非復古樂團,而是用現代技術(如立體聲錄音)與當代節奏感重新詮釋過去音樂風格。這種做法讓《華盛頓廣場》有一種「聽起來像歷史但又是現代」的獨特質地。它既不是純粹的懷舊,也不是全然的創新,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符合60年代在文化上對「過去 vs. 未來」的探索精神。

《華盛頓廣場》這首由 Bobb Goldsteinn 與 David Shire 所創作、Village Stompers 所演奏的作品,不僅是一首流行的器樂曲,更是一首具有文化象徵與時代精神的音樂。它美學上融合了懷舊與創新,歷史上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自由主義文化與民謠復興運動的聲音記憶,成為一種城市與時代的聲音地標。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June 18, 2025 at 8:13am

愛墾APP: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與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作為文化與情感研究的重要概念,密切關聯於影劇創作與在地文創的實踐。通過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可以揭示情動現象如何在敘事與觀眾體驗中發揮作用,進而助推在地文創的發展。以下從概念關係、案例分析及其對文創的啟示進行探討:

一、地方感性、情感地理學與情動現象的核心概念

1.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

地方感性強調人們對特定地理空間的情感連接與認同,是一種將文化、歷史與個體體驗結合的感知方式。它通過特定的空間記憶、地方特色及人文景觀,喚起人們的歸屬感和懷舊情緒。

2.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

情感地理學關注空間如何觸發個體與群體的情感反應,研究情感在地理空間中的流動、擴散與互動。影劇作品通過敘事與視覺呈現,賦予空間以情感意義,使觀眾產生共鳴。

3.情動現象與在地文創的關係

情動現象是指影劇或文創項目通過敘事、空間營造與情感共鳴,激發觀眾的情緒反應與文化認同。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與文化資源,使地方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二、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分析

1.台灣:《想見你》(2019)與地方感性的結合

空間記憶與情感觸發

《想見你》通過台北與高雄的多處實景拍攝,如高雄的旗津老街、台北的街頭巷弄,構建了一個跨時空的敘事場域。這些地方場景不僅承載著人物的情感故事,也喚起了觀眾對特定地點的懷舊與共鳴。

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劇中通過時間穿越的敘事手法,將個人情感與城市空間聯系在一起,觀眾在追隨故事發展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身與地方的情感連接。這種「地方感性」促使觀眾對台灣文化的深度認同。

文創啟示:《想見你》成功推出了與劇集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音樂專輯、周邊商品及實景打卡路線,形成了「影劇+文旅」的綜合文化體驗,助力地方經濟與文化傳播。

2.香港:《踏血尋梅》(2015)與情感地理學的探索

城市空間與情感疏離

《踏血尋梅》通過香港的城市空間,尤其是偏遠、破敗的舊工業區,展現了現代都市中的孤獨與異化。影片中的空間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疏離的隱喻。

空間壓迫與情感流動

影片通過對狹小空間、密集建築的鏡頭語言,營造出壓迫感和疏離感,使觀眾感受到城市對個體情感的侵蝕與扭曲。這種情感地理學的呈現,引發了對城市空間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

文創啟示

《踏血尋梅》引發了對香港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的討論,激發了以城市探索為主題的文創項目,如舊城改造、街區藝術節等,將情感地理轉化為文化體驗。

3.大陸:《山海情》(2021)與地方感性重塑

鄉村振興與情感敘事:《山海情》講述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扶貧故事,通過對當地自然環境、生活場景的真實呈現,賦予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力。劇中既有鄉村的質朴美,也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情感共鳴與認同建構

觀眾通過劇中人物的奮斗故事,感受到土地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這種情動現象,不僅喚起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也增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

文創啟示

《山海情》帶動了當地扶貧產業的文創開發,如寧夏特產、農產品品牌化等,將影劇敘事轉化為具體的經濟與文化效益。

三、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對在地文創的啟示

1.情感空間的營造與體驗設計

在地文創可以通過空間營造與情感體驗設計,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實景體驗、沉浸式展覽等方式,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情感空間。

2.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創造

影劇與文創項目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

3.情感敘事的跨媒體傳播

通過影劇、文創產品與數字媒體的聯動,構建多層次的情感敘事體系,增強地方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四、總結

港台與大陸的影劇通過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的運用,不僅賦予作品深厚的情感內涵,也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資源。這種基於情動現象的文化創作,既喚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鳴,也推動了地方文創的多元發展。在未來,影劇與文創應持續探索情感與空間的互動,以情動現象為紐帶,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June 9, 2025 at 8:26am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 「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 《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4. 總結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May 14, 2025 at 12:31am

陳明發《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最近,在社媒上和友人交流有關地方詩性的歌曲。其中,有一首在1970年代末非常流行的廣東歌,許冠傑唱的《學生哥》——(歌詞大意)「學生哥,好溫習功課了,別老迷戀踢球,考試不及格就淒涼矣,好同學也幫你不了......」,是輕快又勵志的一首歌。

查查其原調,原來是取自1960年代的一首西曲《Washington Square》。這「華盛頓廣場」是紐約下城格林威治村的一座公園。該村是紐約最早創意階級(藝術家、演藝人和文創工作者等)聚居的社區,公園成了他們的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入口處是一座靈感來自法國巴黎凱旋門的拱門,標誌著這地方是抗爭與拓展精神的符號。

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看看其充滿地方情懐的歌詞,不是一首詩嗎?

從鱈魚角到密西西比州
再到舊金山海灣
人們都談論著這個知名的地方
就在前往格林威治村的路上
來自各地的人們不斷的在街頭表演
來吧!星期天早晨,不論是晴天雨天
就在華盛頓廣場
於是我拿出五弦琴
坐下來擦拭灰塵
粉刷整個琴盒
" 揚名格林威治,或是一文不名!"
村民們悲傷的看著我離去
但那對我毫無意義
於是我說:再見了,堪薩斯
     哈囉!華盛頓廣場
快要到田納西州時,我遇到一個彈著十二弦琴的人
他的歌聲也很棒
而且絕口不談汽車
每次他坐著彈出" 青草地 "音樂( 註 )的和弦
你真的就聞到了山野的氣息
於是我說:別把音樂虛擲在風中
     到華盛頓廣場去吧!
在紐奧良,我們看到一個女孩
她走路不穿鞋子
喉間發出低沈的嗓音
當然,她正唱著藍調
她是為所有人而唱
這位頭髮烏黑的女孩
於是我說:這歌聲應該讓全世界都聽到
     來吧!到華盛頓廣場去!
我們飛快的到了紐約
藉著一輛很棒的美國老爺車
一擡頭,我們看見了拱門
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放眼望去
那兒有成千上萬的人們
正甜美、和諧的歌唱著
就在華盛頓廣場
有人說:唱首關於自由的歌吧!
唱" Rock Island Line "也行
或者是關於旱災欠收、
 人們在礦坑工作的歌
這個土地上的歌與傳奇
就是我們可以共享的黃金
因此,加入我們吧!
到華盛頓廣場歡唱

(原見:陳明發2021年10月11日臉書《世說新語 2021》80)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March 23, 2025 at 8:13am

移景喚情

跟同事討論工作上的事情時,想像著工作面向的究竟可能,忽然間冒出來一句話:「移景喚情」。然後,就想著延展開來,在這裡多嘮叨幾句。

先說,這句話可能比較輕易的回答「人們為什麼去旅遊」?答:「移景喚情」。去喚醒、煥發自己內生的激情、情感,從而覺得旅游「特別爽」。根源上在一個「情」字。也因此,可以證明,如果自身感情、激情澎湃著的人,不用旅遊就能「移景喚情」,也是符合邏輯,客觀上存在的。

再說,蘇東坡的著名詩句「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現在,我們可以邏輯推理演繹一下蘇大學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大概,因為他自身感情非常豐富、充盈,看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對於其「移景喚情」的效應並不是特別的明顯。這個分析,可能是站得住腳的。

還有,我們常常困在各種「情緒之中」。每每此刻,想到的法子大多是出去旅游。現在看來,為了實現「移景喚情」的效用,其實通過「爬書山」、「渡學海」,也是一樣的。此刻,使用邏輯推理還是演繹,都可以求「同一」,也即「移景喚情」的結果可以有不同的路徑和方法尋覓而得。

為了逃避或者脫離某種情緒,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要面對的現象。為此,若以「移景喚情」的本質效用出發,可以解釋為什麼常常需要「換換環境」——這只是表面現象,而根子上可能就是「喚醒沉睡的、解放桎梏的情緒」。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與人聊天、與高人聊天,也是常常大家選擇的方法。而在這裡,大概試圖,把背後存在的基本邏輯呈現了出來。

「移景喚情」是具有本質邏輯和效用的生活發現,而如若此底層邏輯成立,那麼在生活中為實現情緒的喚醒、蓬勃、激揚,可供選擇的辦法就好找很多了,也不僅僅只是「去旅遊」的這樣的形式和方式了。

為什麼「看山還是山」,可能就包含「看山時帶著情緒」,看完歸來後,等「情緒平復」,自然可證得「看山還是山」。也許,可以想見:看山的過程中,人的情緒也坐了一次過山車:從興奮、回復到平靜。能因為看一座山而一直保持情緒的不平靜嗎?顯然不是。所以,為什麼說「旅游」的效用,在生活中的實際感受並不是那麼突出呢——不久以後就毫無感受了。

人生只要在行走,不論是身體的、還是思想的,處處、時時都在發生著「移景喚情」的效應,也因此,「行走」是人生的唯一使命,也是生命存在的唯一途徑和證明。十丈紅塵客2025-03-20)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March 11, 2025 at 9:16am

霹靂州積莪營

積莪營青山環繞,民風淳朴,是個美麗寧靜的小地方。從地摩/打巴主干公路轉入她的方向,還要走5公裡路才到積莪營新村。沿途只見綠意盎然的荒野,偶有一兩間工廠,前方青山矗立,陌生人走著走著心就忐忑起來。

終於走進她的懷抱,又被綠林流水飛瀑所懾,忍不住驚嘆:真是一幅好山好水!

她的瀑布是那麼的壯觀,只要你走過南北大道,你是不會忽視它的存在的。特別你由北南下,過了打巴不久,遠遠看到右手邊從半空瀉下的銀瀑,就是拉打金江(Lata Kinjang)瀑布。

毛蕉、竹芭榴梿、石頭榴梿
積莪營土產多

積莪營沒有特別的小食,但她的土產毛蕉、竹芭榴梿、石頭榴梿(Duria n Batu)及尖不叻王,卻不可錯過。

毛蕉是長在山林的香蕉,果實外形跟普通香蕉沒兩樣,但如成人手指般瘦小,吃起來異常香滑,蕉味十足。由於蕉皮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所以被稱為毛蕉。兼賣土產的雜貨店老板黃亞來授招,有絨毛的毛蕉才是上好的毛蕉。

竹芭榴梿其實就是山榴梿,以往只有原住民和甘榜馬來人才有供應。聽榴梿老饕說,山榴梿的種子大,相比之下果肉較少,氣味濃郁,色澤不比一般榴梿豐富,吃在嘴裡,味道也不是純榴梿味,可能混有巧克力味、尖不叻味等,還帶有濃厚的酒味。

別以為金馬侖才有石頭榴梿,聽老饕說積莪營榴梿樹樹根異常強壯,可以滲入石頭內,所以稱為石頭榴梿。

這種榴槤罕有,由於味道豐富難以形容,所以一個可賣到80令吉。據說每年有吉隆坡和新加坡客在榴槤盛產季節來積莪營一待多天,為的是守候石頭榴槤掉落。

尖不叻是包豐的俗稱。積莪營一戶人家種了一園沒有種子,果肉豐厚,味道特別香濃可口,令人食髓知味的包豐王。雖然有關農民已將果園賣給他人,聽說新園主還保留了尖不叻樹。

華人佔多數

問起積莪營名字由來,大多數當地人說不清楚,傳說是因為積莪營地型像鵝,所以取名積莪營。

劃分成A、B、C、D、E、T6區的唯一華人新村堪稱積莪營的心髒地帶,這裡住了近500戶人家。若加上新村周邊兩個廉價屋住宅區、積莪營花園住宅區,共有800多戶人家。外圍尚有馬來甘榜和原住民村。

積莪營以華人佔多數。這裡的居民多是小園主,其中以種植油棕居多。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