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10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1 hour ago

觀音學研究·第三類是關於觀音信仰的神話傳說、宗教禮儀、神秘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和前面兩種研究的區別是,前面兩種研究都是對歷史發展和歷史遺存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宗教與社會政治、思想觀念、民俗、藝術等方面的聯系,而第三類研究則更注重於觀音宗教信仰傳說以及信仰內容與特征的研究或闡釋。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Martin Palmer, Jay Ramsay and Mao-Ho Kwok 的《觀音:中國慈悲女神的傳說和預言》一書分三部分,一是簡介觀音信仰的起源與歷史、二是闡述觀音的神話與傳說、三是關於流傳於中國和日本等地的觀音一百簽和與之相應的一百首觀音卜詩的解釋和應用的說明。John Blofeld 也寫了一部關於觀音信仰的書,先是以《慈悲瑜伽:神奇的觀音崇拜》為書名在英國倫敦出版,後又以《慈悲菩薩:觀音的神奇傳說》為書名在美國科羅拉多出版。筆者曾對兩書作過對照,正文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該書對觀音在印度和西藏的傳播、中國民間的妙善故事、佛教的觀音觀念、宗教禮儀、瑜伽冥想、夢幻沉思、菩薩造像等與觀音相關的問題都給予簡明扼要的闡述。Sandy Boucher 的《發現觀音——佛教的慈悲女神》則是以一個虔誠的美國女性信徒的身份闡釋觀音信仰的意義、特征以及禮儀等,講述了美國一些婦女希望看到更具女性面孔的上帝的心理以及這些人信仰觀音後的體會,揭示了觀音信仰在西方傳播的情況。日本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的《觀世音菩薩本事》也是以一位觀音信徒的身份,對觀音信仰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整理,涉及到觀音信仰的原理、觀音形象的種類、觀音的應化、觀音的懺法等等。

日本另外一位觀音信徒森下大圓著、台灣星雲法師譯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則是眾多《普門品》闡釋著作中的代表,主要是通過講解《普門品》這部最流行的觀音經典來闡釋觀音信仰的基本內容。Sangharakshita的《菩薩的理想:佛教的慈悲與智慧》則是論述佛教菩薩信仰中最核心的思想,其中涉及到了音信仰的基本宗教內涵。
(觀音學概論, 會閒主編;會閒、湛空、明廬編著,《普陀山佛學叢書》)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11 hours ago

陳明發博士《“觀世音”與“興觀羣怨”之間的湧現性》

陳明發博士嘗試以提出《“觀世音”與“興觀羣怨”之間的湧現性》為思想起點,從宗教哲學與文創實踐的交界面,探討宗教資源如何在當代文化產業與組織管理中展現創意生產的可能性。

佛家「觀世音」象徵對眾生聲音與苦難的覺察與回應,儒家「興觀羣怨」則強調文學作品引發共鳴、表達群體情感的社會功能。

二者雖屬異質傳統,卻在「觀照—興起—群體共鳴—情感轉化」的動態中展現高度的湧現性,相信足以構成跨文化文創生成的理論基礎。

近日思考創造元素(creative elements)之間的歆唤現象。今天凌晨睡得迷迷糊糊間上洗手間,回到床上前三四步,腦子忽然響起個詞“觀世音”;潛意識裏就自言自語,以前把論語的“興觀羣怨”翻来覆去地讀,怎麽此觀没想過彼觀?

(30.3.2025)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riday

陳明發:神經國家(Nervous State)~~有老朋友問,你愛寫東西,為何不寫一些時評?你私下也意見多多,為何不搞點直播?我笑稱,此時此地,還缺這麽些玩意兒嗎?社會當然還是要關懷的,只是用自己認為最擅長的方式去做好了。例如,不知不覺也搞了這些年的文創研究,只因為相信它對人的感知、情志有幫助,而感知、情志能加强人對環境演變的察見。像有位政治寫手William Davids在2018年的專書就提出了 #神經國家 (Nervous States: Democracy and the Decline of Reason),說明社會理性如何艱苦招架眼下情緒政治的見解。當大部分政治人物都在發神經的時候,那些講理性的人會被形容成“神經病”。我們要怎樣来說明這麼一個現象?文創可能是一條出路。

數月前,曾寫了這麽一小段~~

陳明發·滅鼠

有些政治人物,看見牆角有點餅屑,立即就喊“有老鼠!”

然後總動員抵抗鼠疫,自稱滅鼠專家,自封滅鼠大隊隊長。

中國文革與美國911時期,留下大量這樣的案例。

中西分別只在於「愛領袖」與「愛國家」。

現在,也有了「愛國旗」。

William Davies 是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與社會理論家,目前是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政治經濟研究中心(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re)的教授與共同主任。(MIT Press)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知識精英與專業知識如何影響政治與社會,特別關注情感、焦慮、不信任專家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危機。(William Davies)

Davies 也著有多本專書,其中《Limits of Neoliberalism》《The Happiness Industry》《This Is Not Normal》都是關於現代資本主義、幸福科學、自由主義政治動盪等議題的分析。(Wikipedia)

他的文章也常見於英國及國際的媒體與學術刊物,比如 The Guardian、London Review of Books、New Left Review、The Atlantic 等。(PenguinRandomhouse.com)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September 23, 2025 at 10:20pm

陳明發詩想〈說法〉~~照字面上的說法,這裏没有書法。去到書法那里,却說它和繪畫在一起。書法和繪畫的界線在那里?我每個想法都是满满的一面文字,但始終都是那個說法,這裏没有書法。補充一句,這裏也没有繪畫。我本人始終是那個說不出的想法。那個感覺。

Lit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Yet when I go to where calligraphy should be,
it tells me it dwells with painting.
Where, then,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Each thought of mine brims into a full page of words,
and still the same refrain returns: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Let me add—there is no painting here, either.

What remains is only myself,
forever that unspeakable thought,
that ungraspable feeling.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24, 2025 at 10:22am

愛墾APP:陳明發《濾思場》271~~其風格濃縮而具有詩意,結合哲理與日常意象,對比捷克作家卡爾·齊爾曼(Karel Čapek,1890-1932,捷克作家)在《口袋故事》Tales from Two Pockets中的短篇段子,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一、語體與形式:詩性片語 vs 敘事段子

特點

陳明發《濾思場》

齊爾曼《口袋故事》

形式

詩性短語,濃縮意象,有文人語感

小故事、懸疑/諷刺小說式段落

語氣

含蓄、婉轉、諷刺中帶抒情

幽默、機智、直接,但富有哲理

篇幅

短至百餘字,具“警句體”特質

約數百至數千字,有完整人物與情節


二、主題比較:真誠與偽雅、碎裂與無人肯領

陳明發語句重點:

「一群雅人忙敬酒,詩句全浸酒。
溫泡掌握不好熱度,玻璃瓶破了。
真性情再怎麼千雲,此時誰也不願意嚐碎片。」

這三段話可視為一種文人社交場域的隱喻批判

雅人敬酒” → 象徵文人圈子中表面的詩意與禮節;

詩句全浸酒” → 藝術或靈感的過度消費與商品化;

玻璃瓶破”、“碎片無人願嚐”→ 真性情若未能妥善呈現或被曲解、破碎,最終被社會拒絕。

這與齊爾曼在《口袋故事》中對“制度化、文明外表下的冷漠與虛偽”的批判形成呼應。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23, 2025 at 12:39pm

三、例子對照:卡爾·齊爾曼《口袋故事》某一篇段子主題對比

例如在〈失物〉The Lost Property Office中,一位誠實男子拾得錢包後,在一連串的官僚程序與道德檢查中,被懷疑得筋疲力盡,最後那份真誠反被當作問題,令人啼笑皆非。

對應到陳明發短文的主旨:

主題

陳明發

齊爾曼

真誠的下場

真性情像破瓶,碎片無人嚐

誠實之人被系統質疑,反受苦難

社會批判

文藝圈的偽雅、感性被冷處理

官僚與制度對人性無視

諷刺方式

溫婉詩性、略帶無奈

輕鬆幽默、略帶黑色


四、風格互補與當代表達啟示

陳明發的寫法近似於東亞語境中的禪意詩句+批判微言,用「雅人敬酒」這類古典修辭打開場景,最終以一個情感性碎片收束,具有“碎片式情動詩學”的特質。

齊爾曼則使用西方小說的機智敘事+反諷結尾”,在日常小事中揭示制度的盲點,令人反思「正常」背後的異常。

五、對文創者的啟發

啟示面向

陳明發

齊爾曼

情感詩性

日常中的微詩情境,濃縮大觀

故事化的人物與情境,蘊含批判

社會批判

體制對真情的不容忍

系統對誠實的冷眼與嘲弄

表達策略

詩性濾思、語言簡練

故事短章、節奏緊湊

應用建議

可作為視覺詩、短片、社交語錄靈感

適合劇場對白、小品漫畫、AI短劇原型


結語

陳明發《濾思場》271齊爾曼《口袋故事》雖分屬不同文化與語文背景,卻在對人性真誠如何被時代壓抑與摧毀的觀察上,具極高的精神共鳴。前者以詩性碎片傳達情感斷面,後者以懸疑故事描繪制度荒誕——二者皆為當代文創者關懷「情動真誠」與「文化機制」的鏡鑑與引路。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0, 2025 at 7:56pm

陳明發(亦筆)的詩〈傘〉

一張張的傘
張著
八角的容顏
抗拒 後羿沒射下的
那座燒燙
讓自己沸騰
報撑傘人
以一片
陰涼


     外面是一團火球的溶液
     裡面是一種忘我的匆忙


當傘折起的時候
誰還記得
傘上的
烙痕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2, 2025 at 3:44pm
陳明發:一刹那的力量

一念 = 1.2 秒

一分鐘 = 50念

一念 = 90刹那

一刹那 = 900生滅

意思:人心在一分鐘内

變幻 4,050,000 回

(佛家說)
[22.5.2025臉書 陳明發〈濾思場〉266 ]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6, 2025 at 10:27am

陳明發·《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札記

生命話題,可以藉座右銘來表達,也可以藉一首詩來表達。所謂同一個題目,各自表達;也可以透過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來表達。我仿格雷萊(Stephen Grellet)的座右銘,寫成一首可在課室裡朗讀的詩,也是出於這樣的精神。他是基督徒,我信佛,面對的則是同一個感知:我是誰?哲學裡永遠的第一個大哉問。我們曾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一起正式或非正式學習過,探討過各種生命話題,借此和你共勉,來者可追。

我仿史蒂芬·格雷萊座右銘,在1983年寫成這首《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三年後,看到美國電影《戰火浮生》《教會》[The Mission],1986),在大銀幕上,欣賞到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赴南美傳教的故事,我很容易便聯想到,在同一個時期,格雷萊也在北美洲莽野大地上傳教的艱苦情況。後來做文創研究深一層體會到,對同一個生命議題,藝術上大有不同的表達與呼喚形式,格言、詩歌、電影、事業......,在在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在個人天分與境遇中實現自己。若能進入雅各布森透過“文學性六元素”提出的“聚合”paradigmatic理論,人生藝術詩性上這件大事,生命不可能不生機勃勃。(16.4.2025)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1, 2025 at 3:39pm

陳明發《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

本詩原仿19世紀著名傳教士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的格言寫成。謹此註明——

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

我應該把我的所有,都獻給這世界。

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而且馬上就動手,絕不拖延,絕不推搪。

我常常警惕自己,除了我,還有誰?

除了現在,什麼時候?

因為在這僅有的一次以後,

我不能再祈望,經過這世界一次。

聲明

陳明發這首詩《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原仿19世紀著名傳教士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的格言寫成。謹此註明。


[中譯]

這世界我只會經過一次。因此,任何我能夠做的善事,或我能給予他人的關愛,就讓我現在去做吧。不要拖延,也不要忽視,因為我將不再經過此路。

(原文)

I shall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but once. Any good, therefore, that I can do or any kindness I can show to any human being, let me do it now. Let me not defer it or neglect it, for I shall not pass this way again.

—— 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著名傳教士,隸屬基督教新教派別「法國-美國貴格會」(Quaker,[直譯「顫抖者」],又名公誼會宗教協會(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