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李欣頻·臺灣《講義》雜誌禪坐活動文案
學習禪坐,是你一輩子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在地小人稠,過度複雜的環境里,有限的生命都消耗在無盡的不滿、焦慮、追逐和爭奪上;朝九晚五慌動不停的腳步,心都忙得沒有時間沈澱雜質,碌碌一生究竟賺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人,為什麼總是把最珍貴的寧靜留在死後
5件張愛玲式的祖母上衣加上5條世紀末夢幻項圈,等於10場上海服裝秀的頹廢。
佛教高僧說,練習禪坐,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清靜覺悟之法。
講義堂的禪坐會,在你最想安靜的時候,留一個位子,讓你把心帶回家;不管你是年輕、中年、還是老年,學禪,永遠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現在,是你一生中最好的學禪時機!
看一段好文章,走一程好山水讀萬卷書 ,更要行萬里 路您多久沒爬山了。
講堂指示十一
我們要目睹一件藝術,從一個人的身體里激動地走出來的分娩過程,就到藝術家工作的第一現場吧。這是一次虛擬實境的靈感旅行,我們已請到最好的導遊全程陪你。
走過《講義》的人文山水,更要走進自然留給我們的大山大水,因為山可以提高我們的視野,水能加強心靈的景深,讓急促不安的呼吸,和靜立十年的大樹一起吐納,讓匆忙奔波的腳步,與千年沈疊的土地一起脈動。
講義堂登山會,請您起個大早,與同好們一起走進:大自然橫亙萬年的人格學校,探訪書本之外的人文山水,走進生生不息的第一現場。
以年輕的力行腳力,走中年的寬廣格局,享受老年的無限豁達!
張潮說: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山,不是死了萬年的標本,而是活了萬年的生命。
富邦講堂,夏季尖峰供電中文案作品在這個比速度、比頻寬的高度競爭時代,面對突來的舞臺、機會、變局,一個人數十年的經驗、智慧被科技商業大量消耗殆盡,資產一夕之間被掏空的能源危機,哪里找得到源源不絕的精神礦源
富邦講堂,延攬八方功力深厚的師資,每周發功給你,做你關鍵決策的寶貴智囊團,按節氣供應網絡世紀的四大能量:創意、人文、美學、遊移的行動力,有效率地提供高單位的補給,讓你在四處擠兌腦力的數字時代中,遊刃有余。
講堂指示一
20世紀初,一群藝術家在巴黎匯集,我們想知道的是,當時的文明如何刺激他們源源不絕的創作分泌而這些基因,在21世紀初的今天,還有多大的新效益
講堂指示二
身為中華文明的後裔,經過幾番華洋雜處之後,我們還保有多少美學的血統是否可以從中國的古書畫工藝中,找到一點前世不可自拔的感動
講堂指示三
身體在空氣中流轉,一種極美的動能,釋放了不安的靈魂。我們想要凝視,每秒姿態之下,每一門值得深究的靈魂力學。
講堂指示四
洞穴是上天給的,自我們被逐出伊甸園後,建築師開始建構有溫度的城市,收容被放逐的情欲,讓亞當夏娃的感官,有一個不再被詛咒的人間天堂。
講堂指示五
明天是用來想像的,對於數字時代,我們必須跟上東京最top的展示,從影像流光中找到一輩子的快感,除了創意,我們只能用魔術應對。
講堂指示六
流行是一種預言,預言一種信仰的可能,預言一條眾人追隨的路徑,預言一種風格、一種特別色、一次大規模移民的風潮。
希臘羅馬時代開始雌雄同體,僧袍與修女從中世紀活到現在,至今仍走在英國的伸展臺上。關於性別與服裝,你得學會語焉不詳,超現實是一種很好的現實夢境,永遠符合未來的期望。
不懂卡爾維諾。不懂愛情。
講堂指示七
在每個觀光景點之前,人人都自許為攝影師。一臺相機宣示到此一遊的存在證據,除了用安全感浪費底片之外,我們該再多學點美的本事,即使是一臺不具專業架勢的拍立得,只要是會說故事的導演,就可以有一張充滿劇情的傑作。
講堂指示八
在越來越快的E時代,我們想起了老子、莊子、逍遙遊。自強不息的入世肉體,有一個疲累至極的靈魂想出世,我們找到一個人,她會帶你去一個地方,暫時隱居幾小時。
講堂指示九
歷史上第一次從封建出走,道德解禁的心靈革命──六朝的靈魂都醒了,好惡愛欲解凍之後,都鮮活起來開始寫詩。在城市里迷路的我們,需要這股強大的力量,洞悉生死的迷障,遇見久違的自己。
講堂指示十
好玩又停不下來的DNA,永不滿足的味蕾,要有一個可以玩到忘了回家,足以體驗酸甜苦辣的城市天堂。茶、咖啡、酒是研究對方心理的最好線索,享樂是明天會更好的生存法則。想要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城市玩家,你得學會一些新遊戲態度。
(延讀李欣頻)
倪方六·古代如何保護「網購」者權益[上]~~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今年的主題是「網絡誠信、消費無憂」。「網購」是在電子商務基礎上迅猛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網購」,古漢字中的「買」與「賣」都與「網」字有直接關係……
古代也有「網購」嗎?
《說文解字》:買「市也,從網,從貝。」
「買」與「賣」分別寫作「買」、「賣」,是會意字,兩個字裡都有「罒」。這個罒其實是原始的「網」字,系出現最早的古漢字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網,庖犧所結繩,以漁。」
已發現甲骨文中的「網」字有四種寫法,其中一種寫作「(見版面)」。為什麼「買」與「賣」在造字時都用到罒?這是因為下面的「貝(貝)」。貝,是貝類動物的硬殼,早期人們用其來充當等價交換物,即現代流行的貨幣,《說文解字》談到「貝」時便稱:「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甲骨文也有「買」字,上「網」下「貝」,《說文解字》釋稱,「市也,從網,從貝。」繁體「買」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張網撈貝」,這是從上往下看,是本義,其引伸意思相當明確了——張開大網,撈取錢幣。《孟子》稱:「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而罔(網)市利。」俗話將做買賣說成「撈錢」,最早源頭即出於此。另一種理解是「以貝網物」,現代已故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在《殷契佚存考釋》中稱:買字「像以網取貝之形」。這是從下往上看,是會意,意思是用「貨幣(貝)」來「網購」物品為已有。這是真正的「買」,與眼下流行的「網購」含義並無不同——雖然此網購非彼網購。
「賣」字的出現應該比「買」字晚,甲骨卜辭中沒發現此字。繁體賣字雖然是「士」頭,但《說文解字》將之歸為「出」字部。為什麼?因為賣字原本是「出」頭,篆書就是這種寫法。賣與買的行為正好相反,賣是「出貨」,用物品換成錢幣(貝)。至於繁體賣為什麼是「士」頭,應該是古人為書寫方便將「出」省了筆劃。如今更簡化,「士」變成了「十」。
買與賣,一進一出,就是古人做生意和「網購」的全部,所以古人常將做生意說成做買賣。
古人如何「以貝網物」?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古人將做生意視為一門學問,稱為「治生之學」,民間俗稱「生意經」。最擅此道的學者是先秦人白圭,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稱,「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擅長商業分析,做生意「樂觀時變」。他能根據星象變化,分析出氣候規律,推測來年收成的好壞,以確定是買還是賣,這簡直就是現在的「大數據分析」。白圭做生意如同打仗,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自稱「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古人「以貝網物」的基本原則是「待乏」。《國語·越語上》中說:「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大概意思是,會做生意的人,夏天收皮毛,冬天購夏布,天旱買舟船,水澇置車輛,這都是為物品缺乏時凖備的。
「待乏」要求生意人要摸透市場行情,掌握消費規律,備貨要有預見性。在這方面,越國大夫范蠡是高手,范蠡自號陶朱公,人稱「商聖」,就是因為他太會做生意了。范蠡的商業思想全在「計然之策」之中,體現於「積著之理」。
古代經商撈錢的技巧很多,「待乏」僅是商道之一,如先秦時,還有子產的「市不豫賈」、子貢的「物以希為貴」、墨子的「輕重貴賤」、孟子的「市賈不二」、荀子的「以一易一」……當然,這些商道的基礎都是構建在「誠信」二字之上的。何謂誠信?《禮記》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誠信乃儒家為人之道,立身處世之本,所以孔子在《論語·為政》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這裡說的誠信雖然是指為政和做人,但也是做生意的道理——中國傳統「儒商」的一大特征,就是講究信譽,追求誠信。(下續)
倪方六·文史博覽|古代如何保護「網購」者權益 [下]
古代怎麼讓消費者「放心購」?
《唐律疏議》:「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
誠信乃經商之本,但缺乏誠信的商業行為古已有之。據《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認為如果能做到「市賈不貳」,則「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有一個叫虞孚的商人,曾向范蠡的老師計然學習經商之道,學會了種漆樹的技術。虞孚聽從大舅子的建議,將漆運到吳國去賣,在漆中摻假導致血本無歸:「虞孚不能歸,遂丐而死於吳。」這是明劉基《郁離子》所記的一則奸商案例,以此告誡商人「誠信興利」的道理。
如何讓消費者得以「放心購」?實行「商品質量准入制」是古代采取的手段之一,先秦時叫「偽飾之禁」。《禮記·王制》記載,周王朝規定有14類貨物不准上市交易,其中7類涉及質量問題——日用器具不合規格(「用器不中度」)、軍用車不合規格(「兵車不中度」)、布帛精粗不合格、幅寬不夠(「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服裝器具顏色不對(「奸色亂正色」)、五谷瓜果不成熟(「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在適宜季節采伐的木材(「木不中伐」)、不在當季捕獵的禽獸魚鱉(「禽獸魚鱉不中殺」)等,均「不粥於市」。
隋唐時,這種「商品質量准入制」被稱之為「行濫之禁」。 什麼叫「行濫」?「謂器用之物不牢不真」;「短狹」則指「絹不充四十尺,布端不滿五十尺,幅闊不充一尺八寸。」唐朝規定,凡質量不行、尺寸不合格的商品都不可以入市交易。《唐律疏議·雜律》「器用絹布行濫」條規定:「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一經查出,「以偽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為了落實商品准入制,唐朝還設有「市吏」,對入市貨物進行檢查,如果有問題商品入市,責任人要受處罰,知情不查處,與「賣者同罪」。
「偽飾之禁」和「行濫之禁」很像是古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它貫穿於整個古代商品交易中。
古代經商是否「實名制」?
《唐六典》:「仍題工人姓名,然後聽鬻之。」
在實行「行濫之禁」制度的的同時,古人還想到了「商人實名制」,古稱「市籍」。 秦漢時這種「實名制管理」已經確立,城市中列肆販賣的坐賈,都須加入「市籍」。盡管其初衷並非是出於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考慮,但客觀上卻有效約束了商人的交易行為。據秦漢七科謫法,賈人及「嘗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者,與刑徒、賤民一起,被列為謫戍對象,派遣到遠方去服苦役和戍邊。《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而發天下七科適(謫),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到了清代,這種「商人實名制」又被稱為「商籍」。據《清史稿·食物志一》「戶口田制」條,清朝有4種戶籍,「商籍」為其中之一。商人如果是在城裡做生意,還要有「營業執照」,如無印照,即屬於非法交易行為(盜賣)。而且,實名登記以後,不准更名。
這種實名制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在所售貨物上署名,以示對商品質量負責到底。據《唐六典·太府寺》「兩京諸市署」條:「凡與官交易及懸平贓物,並用中賈。其造弓矢、長刀,官為立樣,仍題工人姓名,然後聽鬻之;諸器物亦如之。」意思是,凡與官府交易及處理拍賣贓物,都用中等價格,制造弓劍、長刀由官府定出規格,題上工匠的姓名,然後才允許上市交易;其他器物的上市辦法,也依此規定。
這種在物品上寫名字的做法又叫「勒名」,除了運用於商品交易,在古代工程建設中也可以看到,如明朝南京城牆的建設用磚,每一塊都刻有匠人或責任人的名字。這種帶名字的磚,在北京的城牆上也有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勒名」法起初也有商人主動使用,在防止自己的商品被惡意調換、假冒的同時,還能擴大知名度,這種做法到後來則演變成了「招牌」和「商標」。 (2017-03-17 來源:北京晚報)
原文附圖如下,有興趣者可上網尋索原圖:
四川出土東漢「酒肆畫像磚」中的趕集場景。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古代貝幣。
元代山西廣勝寺壁畫中的《執官秤稱魚圖》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壁畫《古代商旅圖》
畫像磚拓片中十字形的市道劃出4個交易區,四周為列肆,中間有管理市井的官署。
愛墾學術:人體彩繪攝影展策略伙伴
這項活動建立在感性哲學/情動美學的學術基礎上,且以詩性導覽詞構築觀展體驗,所以屬於跨域型策展,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共同支撐,才能在藝術性、公共性與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下面整理出建議的策略與合作夥伴類型,並附上為何要與他們合作:
藝術與文化機構(核心策展支持)
當代藝術館 / 攝影美術館 / 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展覽空間、燈光與展示硬體
既有藝術專業社群與觀眾網絡,提升展覽公信力與能見度
文化基金會、藝術駐村空間
能提供經費贊助、策展顧問、駐地創作機會
可協助延伸展覽影響力(如巡展或出版)
為什麼重要:藝術機構能賦予展覽正當性(legitimacy),同時確保策展與製作資源的品質。
藝術家與專業創作團隊(內容製作核心)
人體彩繪藝術家、化妝與造型團隊
負責作品視覺創作,確保專業與安全性
攝影師與影像後製團隊
製作高品質攝影影像,呈現作品細節與氛圍
聲音設計 / 詩人 / 文學創作人
協助導覽詞、聲音導覽、現場氛圍營造
為什麼重要:藝術品質直接決定展覽能否打動人心,是策展敘事的基礎。
學術與研究機構(理論與評鑑支持)
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藝術、劇場、媒體藝術)
美學、哲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相關系所
為什麼重要:提供理論框架(感性分配、美學政治、情動理論),提升展覽的學術深度,並吸引研究者、學界觀眾參與。
公共與非營利組織(資源與社會連結)
政府文化部門 / 藝術推廣單位
提供補助、媒體資源、行政支援
社會議題組織(身體自主、性別平權、身體多樣性倡議)
擴展觀眾層面,連結公共教育性與社會參與價值
為什麼重要:爭取公共性支持,有助於平衡展覽可能面對的社會爭議或誤解。
企業與品牌合作(贊助與推廣)
藝術相關品牌(顏料、攝影器材、時尚美妝)
產品贊助與聯名曝光
生活風格品牌(文創、設計、飲品)
提供展場氛圍支持與聯名活動合作
為什麼重要:企業贊助可提供資金與媒體管道,也能讓展覽觸及更廣泛的年輕族群。
媒體與公關(觀眾觸及與擴散)
藝術文化媒體 / 攝影與設計雜誌 / 創意生活平台
提供專題報導、專訪、社群宣傳
社群媒體行銷團隊
操作影像化宣傳與情境內容,擴大討論熱度
為什麼重要:詩性與情動美學雖具魅力,但需要有力的敘事與行銷策略才能引起大眾共鳴。
愛墾學術:文創産業與尚・布希亞的超真實擬像
在後現代思想中,法國思想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其「擬象」(simulacrum)與「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深刻揭示了當代社會中符號與現實關係的斷裂。他指出,在「超真實」的狀態下,符號不再反映或掩蓋現實,而是徹底自我指涉,形成一個與真實脫節卻更具影響力的符號宇宙(Baudrillard, 1981)。這一視角對於觀察與分析當代文創產業的運作,無疑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理論工具。
一、超真實中的文創機會
首先,文創活動得益於「擬象」的生產邏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造空間。在符號與現實斷裂的語境下,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再依賴其是否「真實」,而是能否製造「看似更真實的超真實」。以博物館文創為例,文物原件或許遙遠而不可觸碰,但透過設計與再符號化,它們得以以鑰匙圈、手帳本等日常物件的形式進入大眾生活,反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意義。這種將歷史、傳統重新轉碼為可消費符號的過程,正體現了布希亞所謂「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的擬象」邏輯。
其次,文創產業得以借助「符號消費」的機制,建構身份與生活方式。消費者購買的並非單純的商品,而是由商品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與身份認同。例如迪士尼塑造的「夢想與魔法」敘事,已超越動畫文本本身,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符號,為品牌帶來持續的價值增殖。這正是布希亞意義下「商品作為符號」的生動案例。
此外,超真實為文創提供了跨媒介延展的可能。一個文化符號或敘事能在電影、遊戲、社交媒體、實體商品等不同平台間不斷重複、擴散,最終形成龐大的「符號生態」。如《哈利波特》或《三體》等作品,透過影像、出版、遊戲、周邊衍生品等多元路徑,形成跨越地域與世代的文化體驗,說明擬象機制如何為文創帶來巨大的發展潛能。
二、超真實中的文創挑戰
然而,超真實語境下的文創產業亦充滿挑戰。首先是真實性的危機。當文化不斷被包裝與重構,文創產品可能被質疑為過度商業化、淺薄化。所謂「快閃國潮」熱潮,即在消費符號遊戲的同時,也暴露出對文化深度闡釋的不足,導致符號化的文化淪為短期時尚。
其次是「符號空洞化」的風險。若文創僅停留於符號拼貼,缺乏創新與深度,最終將造成受眾的「符號疲勞」,使產品迅速被替代。布希亞提醒我們,符號的遊戲在失去與現實的張力後,可能變得單薄無力,難以持續支撐文化生產。
再者,文化挪用與倫理問題亦日益凸顯。在符號自由流通的時代,少數民族或弱勢群體的文化資源往往被簡化、商業化,甚至被剝奪原有語境與尊嚴。當文化被簡單「再編碼」為消費品時,極易引發關於文化正義的爭論。
最後,文創產業在超真實的遊戲中也面臨價值迷失的危險。當文化不斷被娛樂化、商業化,其社會教育與啟發功能可能被削弱,淪為「一次性符號消費」。這將使文化生產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繫逐漸鬆動,對文創長遠發展構成挑戰。
三、結語
總體而言,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揭示了文創活動在超真實社會中的雙重面貌:一方面,文創能藉由符號遊戲創造沉浸體驗、構築文化身份、拓展敘事空間;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過度的符號化過程中喪失文化深度,陷入空洞化與倫理困境。因此,文創的未來在於如何在「擬象的自由」與「文化的真實」之間取得動態平衡。唯有如此,文創產業才能避免成為單純的消費幻象,而真正成為推動文化持續生長的力量。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Éditions Galilée.
•Baudrillard, J.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S. F. Glaser, Tr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ellner, D. (1994).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Polity Press.
•Storey, J. (2018).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8th ed.). London: Routledge.
•王曉明(2013)。〈布希亞的「擬象」理論與當代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第17卷,第2期。
愛墾學術—
神經病痛與情動轉折:跨學科探討的可能性
摘要
本研究嘗試以「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理論視角,重新檢視神經病痛(neuropathic pain)的經驗及其研究方式。情動轉折強調情動作為一種前語言、前認知、具身體性的力量,不同於心理學意義上的「情緒」,而是塑造主體與世界關係的動態流動。另一方面,神經病痛的研究在醫學與心理學領域中,雖已揭示疼痛與憂鬱、焦慮、預期效應等情感因子之間的緊密關聯,卻多仍以生理與心理模型為核心,未能充分觸及疼痛經驗中「不可言說的強度」。本文主張,若將神經病痛理解為「情動事件」(affective event),將能補充臨床實證的不足,並拓展情動理論的應用範疇,進而開啟跨領域對話的新契機。
疼痛長期被理解為一種感覺-認知的歷程,醫療體系多以量表測量與生理機制作為主要依據。然而,神經病痛患者常報告其經驗難以言說,既超越了單純的感覺描述,也不僅僅是情緒共病的附屬問題。情動轉折提供一個可能的突破口:它主張情動具有超越語言、以強度與氛圍為特徵的存在方式,或許正能捕捉神經病痛中「難以表述」的部分。因此,本文提出問題:如何透過情動轉折的理論資源,為神經病痛研究帶來新的詮釋可能?
情動轉折的代表學者如 Massumi、Sedgwick、Ahmed 與 Brennan,皆致力於揭示情動如何作為一種前認知、身體性的力量,影響主體與社會結構。相較之下,神經科學領域則逐漸揭露疼痛的情感層面,例如 Apkarian 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種「情感學習」,Atlas 探討期望如何塑造疼痛與情緒,Cahill 則研究疼痛與獎賞系統的交互作用。這些成果顯示疼痛並非單純的神經傳導現象,而是深度嵌入情感與動機之中。然而,兩大領域之間的對話仍付之闕如。
本文建議三種可能的方法路徑:
現象學與敘事分析:透過病患訪談與書寫,探索神經病痛經驗中難以言說的層面,並以情動理論進行詮釋。
文化文本研究:分析文學、影像與病患日誌,理解疼痛如何透過非語言化的方式表達情動強度。
跨學科整合:將神經科學模型(如「情感學習」與預期效應)與情動理論並置,建立新的概念框架,探索疼痛作為「情動事件」的可能性。
本研究嘗試的跨領域整合,將可能帶來三方面貢獻:
理論層面:突破身心二元論,提出將疼痛理解為情動事件的新觀點。
方法層面:發展兼具文化理論與臨床研究的跨學科方法,捕捉疼痛經驗的非語言層次。
實踐層面:協助臨床醫師理解病患「無法言說的痛」,避免將其簡化為情緒障礙,並可能改善疼痛治療模式。
本文嘗試提出一條初步路徑:從情動轉折的角度重新審視神經病痛,將其視為「情動事件」。這樣的探索尚屬前沿,但正因如此,具有開創性的潛力。未來研究可進一步結合臨床實證與文化分析,以建構更全面的疼痛研究框架。
愛墾APP: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與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作為文化與情感研究的重要概念,密切關聯於影劇創作與在地文創的實踐。通過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可以揭示情動現象如何在敘事與觀眾體驗中發揮作用,進而助推在地文創的發展。以下從概念關係、案例分析及其對文創的啟示進行探討:
一、地方感性、情感地理學與情動現象的核心概念
1.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
地方感性強調人們對特定地理空間的情感連接與認同,是一種將文化、歷史與個體體驗結合的感知方式。它通過特定的空間記憶、地方特色及人文景觀,喚起人們的歸屬感和懷舊情緒。
2.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
情感地理學關注空間如何觸發個體與群體的情感反應,研究情感在地理空間中的流動、擴散與互動。影劇作品通過敘事與視覺呈現,賦予空間以情感意義,使觀眾產生共鳴。
3.情動現象與在地文創的關係
情動現象是指影劇或文創項目通過敘事、空間營造與情感共鳴,激發觀眾的情緒反應與文化認同。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與文化資源,使地方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二、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分析
1.台灣:《想見你》(2019)與地方感性的結合
空間記憶與情感觸發
《想見你》通過台北與高雄的多處實景拍攝,如高雄的旗津老街、台北的街頭巷弄,構建了一個跨時空的敘事場域。這些地方場景不僅承載著人物的情感故事,也喚起了觀眾對特定地點的懷舊與共鳴。
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劇中通過時間穿越的敘事手法,將個人情感與城市空間聯系在一起,觀眾在追隨故事發展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身與地方的情感連接。這種「地方感性」促使觀眾對台灣文化的深度認同。
文創啟示:《想見你》成功推出了與劇集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音樂專輯、周邊商品及實景打卡路線,形成了「影劇+文旅」的綜合文化體驗,助力地方經濟與文化傳播。
2.香港:《踏血尋梅》(2015)與情感地理學的探索
城市空間與情感疏離
《踏血尋梅》通過香港的城市空間,尤其是偏遠、破敗的舊工業區,展現了現代都市中的孤獨與異化。影片中的空間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疏離的隱喻。
空間壓迫與情感流動
影片通過對狹小空間、密集建築的鏡頭語言,營造出壓迫感和疏離感,使觀眾感受到城市對個體情感的侵蝕與扭曲。這種情感地理學的呈現,引發了對城市空間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
文創啟示
《踏血尋梅》引發了對香港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的討論,激發了以城市探索為主題的文創項目,如舊城改造、街區藝術節等,將情感地理轉化為文化體驗。
3.大陸:《山海情》(2021)與地方感性重塑
鄉村振興與情感敘事:《山海情》講述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扶貧故事,通過對當地自然環境、生活場景的真實呈現,賦予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力。劇中既有鄉村的質朴美,也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情感共鳴與認同建構
觀眾通過劇中人物的奮斗故事,感受到土地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這種情動現象,不僅喚起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也增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
文創啟示
《山海情》帶動了當地扶貧產業的文創開發,如寧夏特產、農產品品牌化等,將影劇敘事轉化為具體的經濟與文化效益。
三、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對在地文創的啟示
1.情感空間的營造與體驗設計
在地文創可以通過空間營造與情感體驗設計,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實景體驗、沉浸式展覽等方式,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情感空間。
2.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創造
影劇與文創項目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
3.情感敘事的跨媒體傳播
通過影劇、文創產品與數字媒體的聯動,構建多層次的情感敘事體系,增強地方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四、總結
港台與大陸的影劇通過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的運用,不僅賦予作品深厚的情感內涵,也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資源。這種基於情動現象的文化創作,既喚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鳴,也推動了地方文創的多元發展。在未來,影劇與文創應持續探索情感與空間的互動,以情動現象為紐帶,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
[陌生的旅館房間]
房間里塞滿了不認識我的器物。我向它們投去戒備的目光。它們也報以戒備的目光。它們絲毫不在乎我的存在,現出我打擾了它們正常生活秩序的模樣。在家里,一星期當中我只有幾秒鐘聽見我的掛鐘走動,那就是我從沉思默想中走出來的時候。旅館里這隻掛鐘則一刻不停地用一種陌生的語言連續說著可能使我極為不快的話語,因為寬大的紫色窗簾默默傾聽,不作回答,但是那種態度,與人聳聳肩膀用以表達看見一個第三者使他們很惱火極為相似。
[不習慣的新氣味]
庫斯草的氣味將其攻勢一直推進到比我們看得見和聽得見的更為幽密的地方,推進到我們感受到各種氣味的特點的地方,推進到我最後的戰壕,幾乎推進到了我的內心。
[早晨,屋頂上的陽光]
在旅館前突的附屬建築物上,陽光已經在屋頂上安身,就像早起的蓋屋頂工人早早就開始幹活,默默地幹完活計以免吵醒還在沉睡的城市,而城市一動不動使他顯得更加心靈手巧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O2O策略在新消費時代的創新應用
在新消費時代,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成為推動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短視頻平台,實體零售商可以借助生動、直觀的內容展示產品和品牌,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消費,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連接。這種創新的O2O策略不僅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體驗,還為實體零售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一、短視頻與O2O的融合優勢
1.1 沉浸式產品體驗
短視頻能夠通過生動的視覺和音效呈現產品,帶來遠比靜態圖片更具吸引力的體驗,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2 實時互動與用戶參與
實體零售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可以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解答疑問,提供即時反饋,建立更緊密的用戶關係。
1.3 增強品牌曝光
短視頻平台的算法推薦機制,能夠讓更多潛在用戶看到實體店的產品或活動信息,從而增加品牌曝光率。
二、O2O策略的創新應用
2.1 短視頻廣告引流
實體零售商可以通過制作吸引人的短視頻廣告,引導線上流量進入線下門店,增加實體店的客流量。
2.2 短視頻導購
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商品使用場景、產品細節等,替代傳統導購模式,方便消費者進行快速決策,並直接在線預約到店服務。
2.3 短視頻+社交分享
利用短視頻的社交屬性,促使顧客通過視頻分享購物體驗和產品推薦,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線下流量。
三、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成功案例
盒馬鮮生的短視頻推廣:盒馬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其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便捷服務,引發消費者對新零售模式的興趣,並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消費。
優衣庫(Uniqlo)的O2O策略:優衣庫通過短視頻介紹店內新品及搭配建議,並在視頻中附加線下優惠活動鏈接,吸引用戶到店體驗和購買。
四、O2O模式對實體零售的未來影響
線上線下融合趨勢:隨著短視頻內容與實體零售的進一步融合,O2O模式將不斷完善,線上互動將成為消費者線下購物體驗的前奏。
數據驅動的精准營銷:通過短視頻平台獲取的用戶數據,實體零售商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進行精准營銷,提高銷售轉化率。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正成為O2O模式發展的新引擎。在新消費時代,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與消費者建立互動、增強品牌曝光,並借助創新的O2O策略,提升顧客的線下購物體驗,創造更多商業機會。未來,短視頻將繼續引領實體零售的新趨勢,推動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原載:Omni Growth,19 September 2024)
文化會:中國文化創意行業市場~~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它指的是在文化領域創出新意,或指文化創新的成果。其核心在於「創造力」,即「人的創造力」以及「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這些創意必須是獨特的、原創的以及有意義的。
文化創意產業鏈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的複雜系統。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其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創意、加工和提供。
創意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將文化元素、知識、技術等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概念、方案、設計等。這個環節需要豐富的創意資源和創意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加工環節:這一環節將創意環節形成的概念、方案、設計等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或數字形態的產品。這可能包括設計、制作、生產、包裝等過程,需要專業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加工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提供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下游,主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平台將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提供環節需要考慮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銷售渠道等多種因素,以實現產品的市場化和商業化。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鏈還涉及到多個相關領域,如版權產業、文化產業、休閒產業、體驗經濟等。這些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已經將文化創意產業放在文化創新的高度進行了整體佈局,並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文化創意行業現狀分析
市場規模與增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和消費者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穩步上漲。到2023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也從2020年的10.67%上升至2023年的11.56%。這一增長趨勢預計將在2024年繼續保持。
行業發展亮點:國潮崛起、非遺煥新以及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創行業的三大亮點。國潮風的興起是民族自信提升的具體表現,非遺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文旅作為文化傳播的渠道,三者共同推動文創產品市場的發展,對弘揚中華文明、凝聚思想共識具有正向激勵作用。
與數字時代的融合:中國文創行業與數字時代同頻共振,釋放文化、經濟與社會價值。近年來,文創產品在品質和設計上顯著提升,與國際品牌的距離逐漸拉近,這主要得益於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提升、市場需求釋放、技術進步、文化自信、國貨崛起等因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