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4 hours ago

陳明發·《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札記

生命話題,可以藉座右銘來表達,也可以藉一首詩來表達。所謂同一個題目,各自表達;也可以透過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來表達。我仿格雷萊(Stephen Grellet)的座右銘,寫成一首可在課室裡朗讀的詩,也是出於這樣的精神。他是基督徒,我信佛,面對的則是同一個感知:我是誰?哲學裡永遠的第一個大哉問。我們曾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一起正式或非正式學習過,探討過各種生命話題,借此和你共勉,來者可追。

我仿史蒂芬·格雷萊座右銘,在1983年寫成這首《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三年後,看到美國電影《戰火浮生》《教會》[The Mission],1986),在大銀幕上,欣賞到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赴南美傳教的故事,我很容易便聯想到,在同一個時期,格雷萊也在北美洲莽野大地上傳教的艱苦情況。後來做文創研究深一層體會到,對同一個生命議題,藝術上大有不同的表達與呼喚形式,格言、詩歌、電影、事業......,在在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在個人天分與境遇中實現自己。若能進入雅各布森透過“文學性六元素”提出的“聚合”paradigmatic理論,人生藝術詩性上這件大事,生命不可能不生機勃勃。(16.4.2025)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riday

陳明發《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

本詩原仿19世紀著名傳教士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的格言寫成。謹此註明——

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

我應該把我的所有,都獻給這世界。

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而且馬上就動手,絕不拖延,絕不推搪。

我常常警惕自己,除了我,還有誰?

除了現在,什麼時候?

因為在這僅有的一次以後,

我不能再祈望,經過這世界一次。

聲明

陳明發這首詩《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原仿19世紀著名傳教士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的格言寫成。謹此註明。


[中譯]

這世界我只會經過一次。因此,任何我能夠做的善事,或我能給予他人的關愛,就讓我現在去做吧。不要拖延,也不要忽視,因為我將不再經過此路。

(原文)

I shall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but once. Any good, therefore, that I can do or any kindness I can show to any human being, let me do it now. Let me not defer it or neglect it, for I shall not pass this way again.

—— 史蒂芬·格雷萊(Stephen Grellet,1772–1855) 著名傳教士,隸屬基督教新教派別「法國-美國貴格會」(Quaker,[直譯「顫抖者」],又名公誼會宗教協會(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23, 2025 at 12:07pm

愛墾APP:「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動理論的應用與發展:「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在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興起,強調透過情感、感官以及知覺等概念,批判過於聚焦語言的理論脈絡與研究方法。情動理論成為跨領域學科探討權力關係以及交織性身份的重要視角,進一步理解人性與身體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情感經驗

2.感官民族誌的探索:研究者關注感官經驗如何營造社會、文化和歷史面向,並透過「吃」、「喝」、「摸」、「看」等感官活動,深入體驗身體感的意識,探索感官與情動之間的關聯。

3.聲音與舞動的情動實踐:學者們透過聲音與舞動的感官實踐,探討其在認識論、社會情感以及集體記憶中的角色,強調聲音與舞動在情動研究中的重要性。

4.數位工具在田野研究中的應用:隨著生活面向的視覺化與數位化,研究者探討人類學者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田野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倫理反思,關注數位技術如何影響情動研究的方法與結果。

5.創傷與情動的關係:從「分析師」與「研究者」的視角,探討精神分析理論如何理解並處理社會運動抗爭帶來的創傷,關注創傷經驗中的情動反應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22, 2025 at 5:59pm

這些研究熱點反映了學界對情動理論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多元探索,強調情感、感官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複雜互動。

在「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領域,許多學者對情感、感官經驗與民族誌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以下是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貢獻:

1.亞當·庫帕(Adam Kuper)

研究領域:社會人類學,特別關注文化概念的使用及其意義。

主要貢獻:庫帕對文化概念持懷疑態度,強調應批判性地審視文化如何被使用及其所承載的意義,這對理解情動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表現具有啟發性。

2.皮耶·克拉斯特(Pierre Clastres)

研究領域:政治人類學,特別是無國家社會的權力結構。

主要貢獻:克拉斯特在南美原住民社會中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在無國家社會中,權力並非透過強制力運作,這為理解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運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3.湯瑪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

研究領域:心靈哲學、神經科學哲學及神經倫理學。

主要貢獻:梅辛革提出的「自我模型」理論,探討了意識經驗中的自我現象,這對理解個體如何感知和表達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4.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研究領域: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

主要貢獻:平克廣泛宣傳演化心理學和心智計算理論,探討語言與人類本性的關聯,這對理解情感的表達和傳遞提供了科學基礎。

5.斯特凡·貝格爾(Stefan Berger)

研究領域:現代、當代歐洲歷史,特別是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研究。

主要貢獻:貝格爾的研究關注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這對理解集體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6.楊國樞

研究領域: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專注於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主要貢獻:楊國樞推動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強調在地文化對情感和行為的影響,這對情動研究具有啟發性。

這些學者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深化了對情感、感官經驗及其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理解,推動了「情動-呼喚性民族誌」領域的發展。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26, 2025 at 12:14pm

陳明發:從歐陽修的「擬歌先斂」,談「情動時刻」~~「擬歌先斂」源於宋代歐陽修的《訴衷情·清晨簾幕卷輕霜》: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明明“惜流芳”,偏偏畫作遠山長。“惜流芳”是呼唤;“畫作遠山長”是湧現。這中間的落差,是「擬歌先斂」欲笑還顰」的情動發生時刻。歐陽修體會到的情動,是「斷人腸

呼唤與湧現的興發現象,也可見于以下两首古詩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詩經·小雅·鹿鳴》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擬歌先斂」可理解為開唱之前先收斂聲勢、醞釀情感,體現出一種蓄勢待發、含蓄內斂的藝術美感。再来,就是引申為行動前的凖備備、情感表達的鋪墊或表現的收斂與節制,常用於藝術、禮儀、社交等場景。

「社交」項考量,結合上雅各布森,肯定非常有趣。

根據這一意涵,接近其內涵的中文詞語有以下幾類: 

表示「先收後放」的藝術與情感表達(與「擬歌先斂」最接近的語境)


- 含蓄待發:先隱忍情感,等待適時釋放。 

- 蓄勢待發:積蓄力量,准備出擊,強調力量與行動的准備。 

- 張弛有度:強調情感與表達的節奏,先斂後放,鬆緊結合。 

- 未雨綢繆:事先做好准備,以便應對後續發展。 

- 厚積薄發:經過長期積累,在適當時刻展現實力。  

文創演講人語境:「這場演講,他先以沉靜的開場擬歌先斂,隨後逐漸加重語氣,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 重點在:含蓄待發、蓄勢待發、欲揚先抑、厚積薄發。 


強調「內斂、節制」的藝術與文化美學

- 韜光養晦:隱忍鋒芒,等待時機。 

- 收斂鋒芒:暫時隱藏才華或意見,保持低調。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長期沉默,但一旦行動便震撼人心。 

- 克制含蓄:情感表達不過分張揚,保留分寸感。 

文創演講人語境::  「古典音樂的魅力,在於旋律的克制含蓄與情感的擬歌先斂,令人在漸進的鋪陳中獲得共鳴。」重點在: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適用於文化創作與表演藝術的相關表達

- 欲揚先抑:敘事或表達先壓低情感,再逐步升華,產生更大張力。 

- 鋪陳渲染:逐步展開情節或氛圍,為高潮作准備。 

- 漸入佳境:由平淡到精彩,逐步進入情感或藝術的最佳狀態。 

- 以靜制動:用靜態或收斂來襯托後續的動態與爆發。 

文創演講人語境: 「戲曲講求欲揚先抑,如同擬歌先斂,在低回婉轉中引導觀眾進入角色情感,再在高潮處迸發出極致的張力。」重點在:張弛有度、以靜制動、漸入佳境。(6.2.2025)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16, 2025 at 12:35pm

陳明發〈濾思場〉232

把生命活成原材料,甚至是廢料,而不是原電影,是因為缺了心靈意識的編導、剪輯與後制。自然、社會與人文三領域的交融,是這原電影最關鍵的動能。

A life that ends up as mere raw material, or even as waste, rather than an original film, is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nscious directing, editing, and post-production of the soul. The interplay of nature, society, and the humanities is the crucial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original film."

Dr Tan Beng HuatDistilled Reflections (23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27, 2025 at 8:24pm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五象~~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這麼的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徴,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現把概念整理、補充如下——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竅:鼻、目、耳、舌、口、


在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互象)框架下,「五行學說」的「五志」(怒、喜、思、憂、恐),與中國傳統詩學的「興觀群怨」訴求取得了有意義的契合。
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探索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理論視野,從而揭示詩歌創作、情感表達和文化體驗的深層機制。

1. 五志與「興觀群怨」情感功能的對應關係

五志作為情感的五種基礎狀態,與「興觀群怨」的情感訴求在功能上具有直接的對應:


:對應於「怨」,體現不滿、反抗、批判的情感功能。

:對應於「群」,表達歡愉、認同與和諧的集體感受。
:對應於「觀」,通過思索和審視帶來內在感悟與認知提升。
:對應於「怨」,既有個體化的哀傷,也可能包含群體性的感懷。
:對應於「興」,通過震撼與敬畏激發靈感,開啟聯想的詩性智慧。


契合點

五志為情感的自然狀態提供了一種動態性,而「興觀群怨」則是將這些情感狀態升華為社會價值的文化實踐,二者在個人體驗到集體價值的轉化中形成意義上的契合。

2. 意象間性對五志與「興觀群怨」互動的調和作用

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強調意象(象)之間的動態關係,而五志本身作為情感與身體、感官的像徵,可以在「意象」的互動中融入詩學的實踐:

興(感發意象):五志中的「恐」最能激發意象間的互相喚起。例如,雷雨或大山等自然意象引發敬畏之情,與恐懼(腎)相關。


觀(審美體驗):五志中的「思」通過深層聯想,使詩人能夠在意象的互動中完成情感與認知的升華。


群(情感共享):五志中的「喜」在意象的交織中表達群體的和諧和共鳴。


怨(批判表達):五志中的「怒」和「憂」通過意象的對比(如枯木與新生、風雨與日光)表現個體或社會的不滿,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契合點

意象間性提供了一種中介,將五志與「興觀群怨」的詩學功能結合起來,通過象的交互表達情志的動態變化,形成更複雜的情感結構。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19, 2025 at 4:01pm

3.五志的情志調節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

五志不僅是個體情感的生理基礎,還涉及情志的調節功能,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感發、觀察、共情、批判)形成補充:


個體維度:五志對應詩人對自身情感的調節與表達(「我」如何感發、反思、抒懷)。

集體維度:詩歌通過五志的情感映射,與讀者形成情感聯結,激發「群」與「怨」的社會性功能(「我們」如何共鳴、批評、建構價值觀)。

契合點

五志強調情感的平衡與調和,而「興觀群怨」則通過詩歌實現個體與社會情感的協調,使二者共同作用於**個體情感的修復與社會文化的重塑**。

4. 五志與「意象間性」的多感官體驗與審美實踐

五志的情感功能通過五行(木、火、土、金、水)聯系到五象(視、聲、觸、嗅、味),為詩歌提供了多感官體驗的框架:


怒(木-視象):通過視覺意象的強烈對比激發憤怒,如詩中對山河破碎或戰爭場景的描繪。


喜(火-聲象):通過聲音的律動表現歡愉,如鳥鳴或琴瑟和鳴的意象。


思(土-觸象):通過觸覺隱喻(如風拂面)喚起內在思索。


憂(金-嗅象):通過氣味(如花的衰敗)引發感傷。


恐(水-味象):通過味覺(如苦澀)表現敬畏或恐懼。

契合點

意象間性的多感官互動豐富了五志的表現形式,與「興觀群怨」在詩歌中的感官表達相呼應,使情感體驗更具象化和沉浸感。

5. 五志與「興觀群怨」的文化與倫理維度

五志不僅是情感狀態,也具有倫理與價值取向。例如:


怒:對不公的批判,是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喜:對美好與和諧的追求,是一種社會倫理的承諾。


思:對內在價值的反思,是自我修養的重要維度。


憂:對社會或自然的擔憂,體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恐:對宇宙或命運的敬畏,是倫理秩序的基礎。

在「興觀群怨」中,這些倫理維度通過詩歌的審美表達得以深化。例如:

「興」可以傳遞敬畏(恐)與感動(喜)的倫理啟示。

「觀」可以通過反思(思)揭示個體和社會的問題。
「群」「怨」則平衡了對和諧與批判的追求。

契合點

五志的倫理內涵使「興觀群怨」不只是審美活動,而是深刻的文化倫理實踐。詩歌在此不僅是感發情志的工具,更是文化價值和倫理意義的傳播媒介。


詩學的跨學科整合

通過將五志融入「興觀群怨」的詩學框架,並借助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可以構建一種跨學科的情感美學模型。這個模型不僅:

提供了傳統中醫學與詩學的全新解讀,
還能為現代情感研究、多感官設計、文化倫理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詩言志,而志本情,情動交互,意象共鳴——這一整體觀念構成了中國詩學與五行學說、情動研究交匯的深刻意義。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14, 2025 at 12:26pm

陳明發〈藝術創作的CPU-GPU〉~~你的挑戰,允許我做一個這樣的類比:你的創作是GPU的維度,而目前人們接觸藝術的方式,是CPU。不是跟不跟得上的事,而是創作人的平行創作思維與欣赏者串行思維的分別,這裡便產生了彼此共鳴所需要的互相理解。文創的學習體驗價值

我從你的帖文與畫作,大致理解你的努力方向與成果。單看成品,人們一時可能抓不到你的真髓;你的創作價值,照我想是體驗過程的成分更高。你若能把它當成「行為藝術」,把你創作的過程拍下來,過後再加上旁白說明那狀態與故事,你所迎來的,就不是「告別的年代」,而是一份重生。懷舊的情懷固然可貴,但人們從今刻起所面對的,畢竟是每一分每一秒新的人生。


你在沉淀中,已經不需要旁人的肯定與看法;藝術家都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技法與創想,一再的修煉。我在巴黎的畢加索紀念館,看見他同一個意念在舊報紙上一再的嘗試、探索、變化的情景。我不懂繪畫或書法,但感覺得到所有的藝術創作過程都是這樣折磨過來的。
(14.01.2025 回覆一網友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1, 2025 at 2:36pm

陳明發〈濾思場〉214

這一年,讀的書少了,因此可以反覆多想幾回;去的地方少了,去了就多待久一點、多看幾眼;文字倒寫得不少,完結的沒幾篇,有的部分還須要沉淀。2025年,大概也是這樣子。不能預料的,只有窗外樹姿霞色每一回的構圖。31.12.2024 臉書

許心倫對〈濾思場 214〉的回應

文字可以拉到了另一年,

因為文字是長長的棉線,

還在編制著精致的圖案,

不懂何時才能打個美麗的結。

文字仿佛很需要跟時間做朋友。

 

我的回答:

海德格爾的時間觀,不以日曆或鐘表結算。而以存在的澄明、敞開;如何澄明、敞開,他的建議是用詩。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這裡的詩,是所有帶詩性的藝術創作,包括心倫的本行:繪畫。海德格爾的詮釋學,就曾深入探討如何從一幅畫看見存在。


早上欣賞台灣詩人葉莎新作〈水浮蓮〉,我也是如是觀。


語言有力,否則幼蟲如何蠕動?

語言非刀劍,它是幼蟲的繭

興觀交織成詩性的網

留住千樣的美

濾掉萬般羞愧

(1.1.2024 陳明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