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兩條絲綢之路,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環境,經歷過國號的改變,國界的改變。
可是,文化商貿和友好情誼,還是越久越醇實的那個傳統。
在新的紀元里,我們要增添什麼新的內容?
高期待、高關注度的背后,最現實的問題,是落實和普及的艱難。
要促進沿線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共識,如何來對話談合作? 如何來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
要講“文化先行”的優勢,文化產業在提升文化互動方面,可扮演怎樣的角色?
(攝影:鄧福恒遺作·沙巴日落)
Tags:
Albums: 沉思·海上絲綢之路
Favorite of 1 person
Location: Sabah Maritime Silk Road
Comment
愛墾APP:注意力碎片與傳統舞台呈現藝術~~戲劇、話劇、相聲、評書與脫口秀等表演藝術文創活動,都是面對觀眾、即時傳遞信息並保持注意力的技藝。它們的技巧,正好可以為現代知識傳播提供啟發,特別是在口述-演說藝術中,我們可以借鑑以下五大核心技能:
1. 「場域控制」:構建「注意力磁場」~在現代碎片化注意力的挑戰下,演講者需要有強大的「場域控制力」,讓觀眾的目光和注意力始終聚焦在自己身上。以下是傳統藝術中的三種方法:
戲劇與話劇的「定點定勢」技巧
演講時,可以借鑑戲劇中的「定點站立」,讓自己的存在感穩定,不要四處游移,讓觀眾有視覺錨點。適時的肢體動作(如手勢強調)可以引導聽眾注意重要的概念,而非無謂的手部擺動。
相聲與評書的「眼神交流」
評書大師單田芳說:「說書人要盯著觀眾的眼睛,讓他們的心被我們吸住。」現代演講者應該有意識地輪流與不同觀眾建立短暫的眼神接觸,制造互動感,避免視線漂移。
脫口秀的「節奏感」
關鍵觀點要有停頓,給觀眾消化時間,就像喜劇演員在「包袱」前後會留白,讓觀眾思考並共鳴。→ 應用於演講時,我們需要像舞台表演者一樣,掌控自己的站姿、眼神和節奏,使自己成為整個空間的中心。
2. 「敘事節奏」:讓信息流動如同戲劇~碎片化時代,人們更容易吸收「敘事性」的信息,而不是單調的邏輯推演。因此,我們可以學習戲劇、評書等藝術的「起承轉合」與節奏控制。
評書的「懸念」技巧
說書人通常用「欲言又止」的方式吊足胃口,如:「我們猜後來怎麼著?這事兒啊,不簡單!」在演講中,也可以在拋出問題後故意停頓,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增強情境張力。
戲劇的「衝突沖突」設計
好戲劇往往從衝突展開,而不是從定義開始。例如,講 AI 影響社會,可以這樣開場:「你相信嗎?5 年後,我們可能會被 AI 取代! 但……是全部嗎?」這個對比讓觀眾產生期待。
脫口秀的「笑點邏輯」
笑點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setup & punchline)。在演講時,我們可以利用「反轉」結構,例如:「大家以為 AI 讓我們更聰明,但事實呢?每天被推薦視頻刷到凌晨三點……」這樣的反差,能讓聽眾更容易記住我們的觀點。
→ 現代演講者應像編劇一樣,把觀點嵌入戲劇性的敘事節奏中,讓聽眾「追隨我們的情緒」走完整場演講。
3. 「語音韻律」:讓聲音成為引導觀眾思考的樂器
傳統戲曲、相聲、評書都非常講究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變化,而不是單調朗讀。演講者也可以學習如何用聲音抓住聽眾的耳朵。
戲劇的「音色變化」
戲劇演員會在不同角色之間切換音色,例如《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柔聲和段小樓的陽剛對比。演講時,也可以在描述不同概念時微調音色,如低聲講秘密、高聲強調結論,讓信息更具層次感。
評書的「快慢結合」
說書人講高潮部分會加快語速,講深思部分則放慢語速。在演講時,我們可以用快節奏制造興奮感,用慢節奏引發深思,例如:「AI 正在重塑未來……(加快語速)但它真的在幫我們,還是取代我們?」(放慢語速,留白)
相聲的「押韻與重復」
相聲大師侯寶林擅長押韻,例如「說學逗唱」,增強聽覺記憶。我們可以在演講中巧妙地押韻或重復關鍵詞,讓聽眾更容易記住觀點,例如:「碎片化,不等於膚淺化;短時間,不代表短視。」
→ 讓我們的聲音成為「動態的信息傳輸載體」,而不是單調的朗讀機器。
4. 「觀眾互動」:借鑑即興表演的「共情能力」~在現代演講中,我們可以學習脫口秀、相聲、評書等藝術的觀眾互動技巧,讓演講變得有機、靈活,而非機械。
脫口秀的「即興反應」
觀眾的反應會影響演講效果,好的演講者懂得「察言觀色」,靈活調整語氣和內容。例如:如果觀眾聽到某個話題時表現冷漠,我們可以即時改變切入方式,增加一個輕鬆的例子。
相聲的「拋包袱」
「包袱」就是笑點,好的相聲演員知道什麼時候該放鬆,什麼時候該加緊。 在演講中,我們可以用對比結構來制造包袱,例如:「有人說碎片化時代大家不讀書了?可我們看看朋友圈裡,那些『讀書筆記』可是轉得最火的!」
評書的「帶入感」
評書演員擅長讓觀眾「進入情境」,比如說:「我們們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比如:「假設我們是古代的說書人,我們會如何向現代人講 AI?」
→ 觀眾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我們的對話伙伴。學會觀察並適時調整,讓他們真正「在場」。
5. 「收尾升華」:讓結尾成為「思想的回聲」~好的傳統表演不會讓觀眾突然脫離情境,而是用強有力的方式收尾,讓思考繼續延續。
話劇的「回環結構」
結尾呼應開頭,讓觀眾形成完整的閉環印象。例如:如果我們一開始問觀眾「AI 是人類的助手,還是主宰?」結尾時可以說:「我們終究要決定——我們想成為 AI 的主人,還是 AI 的工具?」
相聲的「點題」
經典相聲最後會再拋出一個幽默的「總結性包袱」,讓觀眾印象深刻。我們可以在結尾用一句短而有力的金句,如:「AI 不會取代人,但不懂 AI 的人會被取代!」
→ 結尾不是終點,而是讓觀眾把思考帶出會場的起點。
讓我們的演講成為「知識的戲劇」
現代演講者可以從戲劇、相聲、評書、脫口秀中學習場域控制、敘事節奏、聲音韻律、觀眾互動、收尾升華,讓知識傳播變得更生動、沉浸、深刻。
我們的演講,不只是傳遞信息,而是一場智慧的戲劇,一次思想的旅程。
神山傳說
很久以前,沙巴神山的山峰上盤踞著一隻有著金色長鬚的巨龍。它擁有一顆異常漂亮的龍珠。中國的皇帝想要擁有這顆龍珠,他便下旨讓魏秉和魏善兩位皇子去取龍珠。
「誰若成功把龍珠給朕帶回來,這皇位就是誰的。」皇帝說。
魏秉和魏善帶領艦隊就此啟程橫跨南中國海。歷經數月航程,他們抵達了神山的山腳。不幸的是,許多將士在攀登神山時不慎滑墜陣亡。魏秉和魏善並沒有放棄,總算抵達了山峰。他們得知巨龍棲息在一個巢穴裡。
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巨龍攻擊。
「我們不可能打敗這巨龍。」 魏秉說。
「我有個建議。」 魏善回答。
「說。」
「我發現那巨龍在中午會外出覓食到傍晚才回來,我們要在它離開時潛入洞穴。」 魏善說。
說罷魏善便讓將士們制作了一個巨大的風箏和一顆假的珍珠。
當一切准備妥當,魏善把假珍珠放進包裡。待巨龍離開洞穴後,便立馬爬上巨風箏。魏秉和將士們放開繩子。魏善隨著風箏飛向洞穴。他飛抵洞穴後馬上拿出假珍珠換掉了龍珠。隨後魏善重新爬上風箏,並要求魏秉收攏風箏的繩子。
他們計劃成功了。
他們趕緊下山往船的方向趕。與此同時巨龍回到了洞穴,它發現龍珠已經被換成了假珍珠。巨龍勃然大怒沖冠眥裂到處噴火。它的怒吼聲震耳欲聾,令人害怕。
「我們該怎麼辦?」 魏秉問。
「快!點燃砲彈,射向巨龍。」 魏善命令將士們。
大家趕緊點燃砲彈瞄准巨龍並向它射去。
巨龍以為砲彈是龍珠,它張開大口。
它的身體被炸得粉碎沉入海底。
魏善、魏秉和將士們捬操踴躍、高聲歡呼。而後大家便踏上歸程。
「皇弟啊,身為長兄我更有資格當上皇帝吧。」 魏秉突然說道。
「皇兄,你這是什麼意思?」 魏善問道。
「如果不是我拉著風箏的繩子,你不可能拿到龍珠。」 魏秉回答。
魏善疾首痛心,決定離開艦隊回到神山的山腳。村民們都簞食壺漿,熱情地歡迎魏善。
他遇見一位名叫京娜的杜順族姑娘,和她結婚後過著幸福的日子。同時,在中國的魏秉對弟弟感到愧歉。他下令讓艦隊尋找魏善並指示他回到中國。雖然魏善對哥哥心灰意冷但還是答應回去。他向京娜承諾會回來找她。
可惜過了好久,魏善都不曾回來。京娜爬上神山山頂眺望丈夫的船艦,窮極一生卻得到了丈夫逝世的消息。京娜悲痛欲絕,最終她的名字成了神山的名字 —— 京那巴魯山。(原題:Legenda Kinabalu;作者:Ade Hairunee Zulkarnain,譯者:吳明倪,見:星洲日報星雲版 17.4.2021)
馬来西亞新商會
1.馬来西亞福建總商會
2.馬来西亞廣東總商會
3.馬来西亞海南總商會
4.馬来西亞桂商總會
5.馬来西亞河北總商會
6.馬来西亞陝西總商會
7.馬来西亞林氏總商會
8.馬来西亞張氏總商會
9.馬来西亞邱氏總商會
10.馬来西亞永春總商會
11.馬来西亞葉氏總商會
12.馬来西亞中廣東茂名總商會
13.馬来西亞何氏全球總商會
14.馬来西亞陳氏總商會
15.馬来西亞王氏總商會
16.馬来西亞黃氏總商會
17.馬来西亞沈氏總商會
18.馬来西亞惠安總商會
19.馬来西亞吳氏總商會
20.馬来西亞蘇氏總商會
21.馬来西亞全球楊氏總商會
22.馬来西亞中龍岩工商會
23.馬来西亞惠客總商會
24.馬来西亞劉氏總商會
25.馬来西亞中工商協會
26.馬来西亞德化總商會
27.馬来西亞蕭氏總商會
28.馬来西亞義烏總商會
29.馬来西亞女企業家總商會
30.馬来西亞電動微車總商會
31.馬来西亞蔡氏總商會
32.全球華人總商會
33.馬来西亞泉州總商會
34.馬来西亞程氏總商會
35.馬来西亞無人機發展協會
36.馬来西亞浙江華僑華人總會
37.馬来西亞李氏總商會
38.馬来西亞東山商會
39.馬来西亞國際文化藝術商務促進會
40.馬来西亞山東商會
41.馬来西亞肖蛇總商會
42.馬来西亞高州總會
43.馬来西亞國際文化企業促進會
44.馬来西亞周氏總商會
45.馬来西亞專業技能發展教育公會
46.馬来西亞寶島婦女協會
47.馬来西亞華裔女企業家總會
48.馬来西亞貿工商會
49.馬来西亞-印度支那華商會
50.馬来西亞燕窩總商會
51.馬来西亞柬埔寨總商會
52.馬来西亞安溪總商會
53.馬来西亞南寧總商會
54.馬来西亞成功女性品牌協會
55.馬来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
56.馬来西亞數碼商會
57.馬来西亞澳門總商會
56. 世界和諧經貿文化藝術總會
延續閱讀:會中會:華裔商團進軍中國
脫口秀回歸「新人」勢頭猛~~近期,由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分別推出的《喜劇之王·單口季》和《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同期「對決」,伴隨著「賽程」過半,脫口秀節目一直被詬病的人才危機似乎不復存在,新人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實力碾壓「老人」的場面,曾經的脫口秀綜藝格局也就此改變。
■競爭
從一家獨大到兩家平台「對打」
脫口秀綜藝過去一直是以騰訊視頻一家獨大,以《脫口秀大會》為代表的脫口秀綜藝,多年來塑造並培養了一批觀眾耳熟能詳的脫口秀藝人,其中李雪琴、徐志勝、龐博等人更是走出了脫口秀的舒適區,廣泛出現在各類綜藝節目中。今年年初,龐博、楊笠、王建國等人陸續離開了當初的公司,《脫口秀大會》的幕後創作團隊也同期加入愛奇藝成立了工作室,由此才誕生了此次愛奇藝的《喜劇之王·單口季》。
看上去更有「傳承」的騰訊視頻推出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選擇了從內容和陣容上出招。嘉賓陣容請回了張雨綺、大張偉和張紹剛,演員陣容則保留了呼蘭、張博洋、徐志勝、何廣智、小佳等脫口秀「老人」。節目將首期內容的特色定位於「重聚」,不少演員的表演內容也聚焦在脫口秀節目的回歸上,打出了一手情懷牌。
從賽制來看,《喜劇之王·單口季》延續了《脫口秀大會》的核心理念,增加了「魔王」挑戰賽,更強調了新老對決的沖突感。與之相比,《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在賽制上的創新也大同小異,比賽將選手分為三個賽區,同時延續了車輪戰和搶麥的賽制。
有趣的是,首播節目中兩檔節目的賽點都出現在「魔王」被挑戰成功的時刻,知名選手如小佳、哈瑞、繼業都意外在首輪落選,而當強大實力的線下選手「殺到」線上,久未被撼動的老選手和「魔王」們也終於感受到了一些危機。
兩檔節目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新人上桌」「老人慘敗」的局面,《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先的「四大魔王」在首輪挑戰賽中悉數落敗,第二賽段甚至直接被拿掉了比賽資格,轉而坐鎮嘉賓席。能夠「出圈」傳播的脫口秀片段也大多來自新人,如東北慢性子史妍的「結婚戀愛故事」,在社交網絡引起熱烈反響。與之相比,過去屹立在脫口秀舞台上的脫口秀「老人」則顯得普遍失去了斗志,包袱不響,抑或表達趨於保守而顯得平庸。
■破局
線下輸送新人緩解發展困境
自脫口秀節目在國內網絡綜藝市場誕生以來,過去一直圍繞該類型的困惑便是人才的接替。以《脫口秀大會》為 例,該節目最早於2017年首播,延續至第五季時已被批評為「江郎才盡」。重復的演員陣容、難堪大任的新人,在最近幾年已成為脫口秀綜藝的瓶頸。歷經一年的「停業整頓」,相對繁華的線下脫口秀市場,反而為綜藝節目輸送了不少新鮮血液。
在《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本久經沙場的各位「魔王」先後被打敗,來自線下脫口秀市場實力雄厚的新人「來勢洶洶」。這一季節目強化了地方脫口秀廠牌(注:即演出團體)的概念,將脫口秀節目的選人標准擴大到全國范圍,比如一直為脫口秀節目輸送優秀選手的單立人喜劇,就帶來了已經通過喜劇類節目走紅的「劉暘教主」,而小鹿、黑燈、鑫仔等已在線下積累了足夠人氣和能力的實力派選手,成了這屆脫口秀節目「老人」們最直接的威脅。與此同時,來自貓頭鷹、喜番、來瘋等各種線下單口喜劇的寶藏級演員,借助綜藝節目從線下來到線上,已播出的節目中,付航的「passion脫口秀」、哈哈曹講述的「哈圈」那些事兒,都已成為今年脫口秀節目的高光時刻。
兩檔節目同時強調線下廠牌,背後也隱藏著綜藝節目未來,將打通線上線下聯動的可能。其中,《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就已經和不同城市的俱樂部聯合開展線下點映活動,打通線上線下的營業空間。《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項目監制白洪羽表示:「脫口秀從小眾賽道到爆款節目,再到現在成為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流行文化,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在他看來,資深的行業從業者一定都會為今天的「對打」感到高興,「隨著流行文化的推廣,如果一個賽道能逐漸被觀眾認可,並有許多後來者入局,反而佐證了我們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大家都希望這個行業越來越好。」(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2024-09-09 来源:北京晚报 )
從2024年度流行語中感受時代脈動
據12月2日澎湃新聞報道,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在滬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松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10條入選。
每到歲末年終,評選年度流行語都是熱點事件。作為漢字研究權威期刊,《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年度流行語較具代表性,總能引發廣泛關注,今年也不例外,值得好好品咂。
比如,站在「數智化」「未來產業」背後的,是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能激活科技創新的時代偉力,可見一些流行語本身便是時代的「腳印」。一些流行語還發揮著引領時代步伐的作用,比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如使用不當,可能帶來「雙刃劍」效應,而「智能向善」就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要「以人為本」,明確劃清應用邊界,從而更好防范「雙刃劍效應」。
「city不city」「硬控」等流行語,則突出一個「新」字,或豐富了漢語詞庫,或拓展了原詞內涵。這些流行語多流行於互聯網,也體現了「互聯網輿論場」的活力和創新力。
「班味」「鬆弛感」看似相互對立,實則是一體兩面。「班味」體現了不少「打工人」的職場焦慮、工作焦慮。近年來,一些勞動者工作壓力大,甚至遭遇強制加班、隱形加班等,「班味」一詞引發了相關群體的強烈共鳴。而「鬆弛感」則更多體現了人們渴望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美好期待。這兩個詞一同成為年度流行語,也提示人們要更加重視國人的心理健康,維護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如今,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銀髮力量」成了社會多個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善待老年人,充分挖掘、用好「銀髮力量」,讓銀髮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正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相關工作的重點。
光陰何太疾,如白駒過隙。年度流行語如同被「似水流年」打磨後的「鵝卵石」,閃耀著時代光芒。它們雖不能囊括所有時代熱詞,卻較具代表性,能夠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對時代發展、對國人的生活狀態有個粗淺的了解與觀照,從而幫助人們「讀懂中國」,感受時代脈動。2024年即將過去,盤點年度流行語也算是一種「年終總結」。回顧過去,保存「時代標本」,也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堅定前行。(作者:戴先任;來源:工人日報 2024-12-04 原載:新華社)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愛墾APP: 詩性思維與情動模態的創新性發現路徑~~為海外華團的文化資產驅動的教育功能,提供了一些深刻的啟示。這種路徑強調情感、文化、語言、符號和身體的交織,創造出一種跨文化、跨領域的教育框架,有助於華團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來推動文化傳承和教育功能。具體的啟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文化資產與情感教育的聯結
詩性思維中的象征和符號維度,揭示了文化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載體,更是情感體驗的生成場域。通過情動模態的啟發,文化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播層面,還應通過文化符號的體驗激發情感共鳴。
華團文化資產不僅包括歷史、語言和傳統習俗,更包括這些文化資源所承載的情感記憶。借鑑維柯的詩性智慧,可以通過文化符號(如節慶、宗教儀式、民間故事)的再創造,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情感教育的工具。通過寓言、象征的方式,幫助年輕一代與祖輩的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同感。
啟示:通過情感敘事傳承文化: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於情感共鳴,華團可以通過文化活動、故事和儀式,讓年輕一代在體驗中感受文化的情感維度。
儀式與象征作為教育工具:傳統節慶、宗教儀式可以被重新賦予象征意義,通過情動模態激發年輕一代對文化身份的深層認同。
跨文化教育中的詩性功能: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提示我們,語言和符號不僅是信息的載體,還通過其形式結構影響受眾的情感體驗。這對於華團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跨文化語境中,語言的形式美學和象征性可以成為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
華團可以在其教育過程中重視語言的詩性功能,通過形式上的美感(如華語詩歌、書法藝術、傳統韻律等)來增強文化的傳遞力。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情感的表達方式,教育應該通過詩性功能喚起受眾對華人文化的情感認同。
啟示:語言作為文化教育的核心:詩歌、文學、書法等藝術形式不僅是語言教育的一部分,還應被視為情感教育的工具,通過語言的形式美學增強文化認同感。
多感官體驗與情感互動:華團可以通過跨文化教育,設計語言和符號的多感官體驗,利用傳統文化的形式美學(如戲曲、民樂、書法等)喚起情感共鳴,增強教育效果。
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互動:文化傳承的心理深度~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理論強調了情感的身體性和語言的理性表達之間的互動。這為海外華團的教育功能提供了一種結合情感體驗和理性文化學習的綜合方法。文化傳承不僅在於理性知識的傳授,還需要通過身體性體驗來生成情感共鳴。
比如,通過舞蹈、音樂、傳統工藝等符號界的非語言形式,年輕一代可以體驗到文化的情感深度。這種身體性體驗通過符號界進入文化教育,而象征界的語言化表達則幫助他們將這些體驗理性化、語言化。這樣,文化傳承不僅僅停留在理性知識的傳遞層面,而是通過身體和情感的深度互動生成更具力量的文化認同。
啟示·身體性文化體驗的融入:華團的教育應結合符號界的身體性體驗,利用舞蹈、工藝、音樂等非語言文化資產,讓年輕人通過身體感知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象征界的理性化表達:將身體體驗與象征界的語言表達結合,幫助年輕一代通過理性語言反思和闡述自己的文化體驗,從而實現文化與情感的雙重教育。
情動模態與文化創意教育的結合
德勒茲的情動模態與文化創意的結合,為華團的文化資產驅動的教育功能提供了一個創造性框架。情動模態強調通過感官和體驗生成情感,而文化創意則可以通過設計、藝術、科技等多元手段增強文化的傳遞力。華團可以將傳統文化轉化為一種創新體驗,利用情動模態激發年輕人的情感參與,進而推動文化教育的深入。
例如,通過現代化的數字媒體、互動藝術或虛擬現實,華團可以將傳統的文化資產(如節慶、神話、傳統手工藝)重新包裝成一種創意體驗,使年輕人通過情動體驗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啟示
文化創意與情感教育的融合:華團可以通過文化創意項目設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增強文化傳遞的情感體驗。
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利用互動科技(如VR、AR)和數字媒體手段,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年輕一代更易感知的創新性體驗。
文化資產與「集體記憶」的激發
維柯、雅各布森、克里斯蒂瓦等思想家提出的詩性思維中,象征和符號不僅傳達情感,還能夠幫助個體與集體記憶產生共鳴。對於海外華團而言,其文化資產承載著集體記憶,而教育功能不僅是將這些記憶傳承下去,更要激發年輕一代與這些記憶的情感互動。
通過情動模態,教育不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一個互動的、情感共鳴的過程。華團可以設計集體敘事和記憶再現的教育活動,讓年輕一代通過參與、體驗來感受和重溫集體記憶中的情感片段,從而建立對華人文化的深層認同。
啟示
集體記憶的情感再現:通過集體記憶的敘事和再現活動,讓年輕人通過參與性的方式感受文化歷史中的情感維度,增強集體認同。
文化資產作為情感載體:華團的文化資產(如傳統建築、工藝、歷史事件等)可以通過情感的角度進行再解釋和呈現,使其成為傳遞集體記憶的情感載體。
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通過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的情動模態,為海外華團的文化資產驅動的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啟示。這種啟示不僅關乎文化的知識傳承,更強調文化與情感、符號、身體之間的複雜互動。通過情動模態的啟發,海外華團可以將文化教育轉化為一種多層次的體驗式、情感化的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年輕一代對華人文化的認同感與情感共鳴。
爱垦APP: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理論對海外華人社群的文創活動具有深遠的啟示,尤其在文化認同、情感表達與市場化的交匯處。結合這些理論視角,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在海外華人文化創意活動中的作用,並為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以及全球華人社群的跨文化互動提供啟示——
情感聯結與文化認同的再生產:情動轉折特別關注情感作為社會凝聚力,而對於海外華人社群,情感在維持和構建文化認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文創活動,海外華人可以重新聯結故鄉情感、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從而在異鄉建立起情感認同的紐帶。
例如:傳統節慶、儀式和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情感的共鳴,讓不同代際的華人感受到文化歸屬感和身份認同。地方美食、手工藝品等文創產品不僅是商品,也是文化記憶和情感傳承的載體,能夠喚起集體記憶和情感共鳴,增進社群的凝聚力。
情感作為文化創意的核心驅動力:情緒經濟學在文創活動中的應用,意味著情感不再是單純的內在體驗,而是成為可以市場化和商品化的創意資源。對於海外華人社群,這種情感的商品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挑戰:情感商品化可能會將文化傳統簡化為符號化的消費品,削弱其深層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例如,某些海外華人社區的節日或傳統可能被商業化,成為一種表面化的慶祝,而忽略了背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
機會:文創工作者可以通過情感設計和體驗經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設計具有強烈情感共鳴的文創商品,如具有懷舊元素的產品、以鄉愁為主題的文化故事等,能夠吸引廣泛的受眾,包括本地的非華人群體以及年輕一代的華人。
跨文化傳播中的情感橋梁:海外華人社群往往處於跨文化互動的前沿,情感在這類互動中起著橋梁作用。情動轉折的視角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流動和轉換,進而推動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跨文化文創產品:利用情感元素設計的文化產品可以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例如,通過融合華人和當地文化元素,創造出具有普世情感價值的文創產品或活動,讓非華人群體也能產生共鳴。
情感傳播與社群影響力:在數字平台上,社群能夠通過情感傳播(如分享家庭故事、移民經歷、傳統節日的慶祝),增強其影響力。情感驅動的社交媒體內容,可以跨越國界,吸引全球受眾,讓更多人了解華人文化的情感底蘊。
情感勞動與文創從業者的角色:在情動轉折的背景下,情感勞動(emotion work)在文化創意領域變得尤為重要。對於海外華人的文創從業者,如何管理和表達情感成為了文創產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創從業者需要在工作中扮演情感的傳遞者和塑造者,通過情感設計、敘事和表達,來影響消費者和受眾的情感體驗。這不僅限於傳統藝術形式,還包括數字媒體、影視和娛樂等新興文創領域。
同時,情感勞動要求文創從業者在全球化的市場中,通過情感再現來應對文化差異和身份張力。例如,在文創活動中,從業者需要不斷平衡個人的文化背景與當地的文化期望,通過情感橋梁創造出適應多重文化情境的作品。
全球華人社群的情感共創與網絡:情動轉折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情感的流動和跨空間的情感網絡。對於全球化背景下的華人社群來說,情感不僅在地方社群中流動,還通過全球華人網絡擴展。文創活動可以成為這種全球情感網絡的重要推動力:
跨國合作:全球華人文創者可以通過網絡平台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社群合作,共創基於情感體驗的文化項目。這些項目可以通過電影、音樂、視覺藝術等形式,將散居各地的華人情感聯結起來,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共鳴。
數字文創平台的情感共鳴:社交媒體和數字平台為全球華人社群提供了分享情感體驗的渠道。通過這些平台,文創活動不僅限於線下,而是通過情感傳播在線上跨越時空界限,達到更廣泛的情感共創與傳播。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研究為海外華人社群的文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情感不僅是個人體驗,也是在文化認同、商品化、跨文化傳播和社群凝聚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動力。對於海外華人而言,文創活動可以通過情感的表達、流動與設計,創造出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文化內容,並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新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转折 vs 混融哲学
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研究框架可以提供独特的新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化动态,揭示文化混融中的潜在张力与创造力。它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拼接,而是涉及情感、身份、空间、历史等多重维度的深层文化现象、象征和认知结构。
跨文化交织的情感维度
情动转折强调情感作为文化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研究者可以关注情感如何推动文化的融合或排斥。这包括:情感认同与冲突: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中,哪些情感促使了文化认同感的生成,哪些情感引发了排斥、焦虑或恐惧?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如何引发当地群体的情感反应?情感符号与象征物:哪些文化符号(如语言、艺术、节日等)承载了情感上的认同或抗拒?比如中华文化的龙、凤、书法、茶文化等如何在当地与原住民符号发生碰撞与交融?
混融的哲学维度
关系诗学强调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混融既不是单方面的吸收,也不是完全的对立。研究可以探讨,哲学的共生与异化: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体系如何与当地的伊斯兰教、佛教、土著信仰等共存或对立?比如,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和菲律宾的天主教传统,如何在家庭结构、社区组织中的关系得到体现?文化实践的杂糅性:从生活习俗到节庆仪式,文化混融的具体实践有哪些形式?这些杂糅实践是如何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网络的?例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中,春节与伊斯兰节庆如何交织出新的公共仪式?
身份认同与社会张力的维度
南中国海区域各国的民族身份问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在涉及历史遗留的华人移民群体时。通过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分析,可以探讨:多重身份的生成与认同危机:南中国海地区的华人移民群体往往面临双重或多重文化身份的挑战。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如何生成新的身份认同?哪些情感或文化象征物强化或削弱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与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在一些国家被视为一种强势文化,当地文化可能因此受到威胁。如何分析这种文化霸权对当地群体的情感影响?如何通过混融哲学来看待权力关系的重组?
历史记忆与外在储存的维度
史蒂格勒的外在记忆(third retention)与德勒兹的情感机器概念,在此具有启发意义。文化的记忆和历史叙事通过外部符号(如书籍、电影、建筑等)得以存储和传承。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叙事如何交织、竞争或互补?历史叙述的对立与整合:不同的历史记忆如何被选择性地保存或被边缘化?例如,越南和中国之间关于海洋历史的争议,如何在各自的历史叙事中反映出对彼此文化的复杂态度?技术与记忆的交融:随着现代媒体和AI技术的发展,这些文化记忆如何通过新媒体被保存、再现或重新解读?例如,在数字文化中,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历史故事如何通过电影、游戏等新兴媒介传播与混融?
空间与地方感的维度
情动转折还涉及到空间和地方感的重新配置。在文化混融的过程中,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再造是至关重要的。南中国海各国如何在实际空间和象征空间上表现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存?地方感的重塑与流动:文化混融如何影响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社群是否形成了某种离散文化,在地理上游移却在情感上根植于多重文化?空间的象征性再生产:城市建筑、公共广场、宗教场所等空间如何反映出文化的混融?如新加坡的唐人街或马六甲的历史城区,如何在空间设计上展现多重文化的交错与共存?
日常生活的混合美学
最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混融现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美学。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汇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历史和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美食文化的交融:美食是文化混融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南中国海区域,中华美食与当地的马来、美食、越南菜式如何融合?这些食物文化是否传达了某种情感象征和身份认同?服饰与风格的杂糅:当地人如何在穿衣打扮、艺术风格中混合中华文化的元素?这是否反映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和审美取向?(爱垦網内部评注记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