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31.08.1963 沙巴從英國殖民地政府手中取得獨立,16‧09‧1963,聯合砂拉越、新加坡和馬來亞成立一個新的國家叫:馬來西亞。算起來,馬來西亞今年才成立49年;不是聯邦政府說的55年。
55年前,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叫馬來西亞的國家,何來獨立?只有在49年前,一個由當時在政治上毫無相關的四個獨立國家(Negara):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和擁有11個州(Negeri)的馬來亞組成了馬來西亞。
Tags:
Albums: 2012, 馬來西亞才成立49年。
Location: Padang Merdeka, Sabah, Malaysian Borneo
Comment
此外,她還指出,該案件的核心問題是聯邦政府未能審查和支付沙巴的「特別撥款」是否違反了《聯邦憲法》相關條款,以及沙巴是否有權獲得1974年至2021年間的財政損失賠償。
她強調:「這不是聯邦政府所辯稱的政策問題。因此,不應批准上訴請求,此案應在哥打京那巴魯高等法院依據實體法進行審理。」 聯邦政府向聯邦法院提出了四項法律問題供裁決,但均被駁回。
2022年司法審查訴求:追討「失落的歲月」 SLS於2022年提出司法審查申請,要求推翻聯邦政府當年頒佈的《2022年審查令》,該法令規定沙巴僅能獲得1.256億令吉的年度撥款。SLS認為,這一撥款標准嚴重違反了《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中沙巴應獲得40%稅收返還的權利。 SLS主張,自1974年起,聯邦政府未能履行應有的審查責任,並在《2022年審查令》中未能采取措施彌補沙巴在1974年至2021年期間錯失的40%稅收返還,這一時期被SLS稱為「失落的歲月」(Lost Years)。
最初,沙巴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一同反對SLS的司法審查申請。然而,在州檢察總長更換後,沙巴州政府撤回了在聯邦法院的上訴。 2023年6月18日,上訴法院駁回了聯邦政府針對SLS司法審查許可的上訴。 此前,聯邦政府曾就2022年11月11日哥打京那巴魯高等法院的裁決提出上訴,該裁決允許SLS提起司法審查,並認定其具有法律訴訟資格。
司法審查程序進展 在2022年11月11日的判決中,高等法院法官伊斯邁·布拉欣(Ismail Brahim)批准了SLS的司法審查申請,認定其具備法律訴訟資格,並認為該案件涉及公共利益。
然而,聯邦總檢察署(AGC)隨後申請暫停高等法院對該案件實體內容的審理,等待上訴法院的裁決。 在上訴法院的裁決中,法官拿督P·拉文德蘭(Datuk P. Ravinthran)表示,SLS至少已確立其司法審查的法律訴訟資格,因為此案明顯屬於公共利益訴訟,旨在為公眾爭取權益,而非SLS自身的私人訴求。 此次司法審查的重點在於《2022年審查令》未能涵蓋「失落的歲月」所導致的財政損失問題。該案件接下來將在哥打京那巴魯高等法院依據實體法進行審理。(The Edge Malaysia 17 Oct 2024, 07:08 pm)[AI 翻譯]
Merits of Sabah Law Society‘s fight for 40% revenue return to state to be heard at High Court By Hafiz Yatim
KOTA KINABALU (Oct 17): The merits of the Sabah Law Society‘s (SLS) challenge, to ensure that Sabah's entitlement to compel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 return of 40% of federal revenue earned from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Malaysia Agreement (1963) and a review of revenue that was lost for 48 years, will be heard at the High Court.
This follows the Federal Court on Thursday refusing to grant permission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appeal the Kota Kinabalu High Court's decision to allow SLS' challenge, which was upheld by the Court of Appeal. (Cont‘ Below)
A three-member bench led by Federal Court judge Tan Sri Nallini Pathmanathan, in dismiss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appeal, said it was not necessary for the apex court to decide on the matter as argued by the government.
「There is no prima facie case at this juncture to justify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matter falls within the exclusive jurisdiction of the Federal Court under Article 128(1)(b) and, as SLS has threshold locus standi (legal standing) to bring this judicial review application,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the grant of leave.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as the issue of substantive locus standi may, if necessary, be conside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substantive judicial review on the merits,」 she said.
Nallini sat with fellow Federal Court judges Datuk Zabariah Mohd Yusoff and Datuk Rhodzhariah Bujang.
The apex court judge added that this matter deals with whether the failure to review and provide Sabah‘s Special Grant amounts to a breach of the relevant Articles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and whether Sabah was entitled to damages for the period from 1974 until 2021.
「That is not a matter of policy (as argu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grant of leave is not warranted, and the matter should proceed to be heard on its substantive merits (at the KK High Court),」 Nalini sai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posted four questions of law for determination by the apex court, and all of them were dismissed.
Judicial review filed in 2022 seeking return of “lost years”
SLS had filed the judicial review application in 2022 to overturn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gazette of a RM125.6 million annual grant for Sabah that year, claim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state's revenue rights under the Malaysia Agreement 1963 (MA63) to have 40% returned.
After having failed to conduct a review by the end of 1974, the federation allegedly 「failed to remedy Sabah's 40% entitlement for the annual payments for the period from 1974 to 2021 in its decision, action, and omission under the Review Order 2022」. This is referred to by SLS as the 「Lost Years」.
Initially, the Sabah state government, along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challenged SLS‘ judicial review, only for the Sabah government to drop its appeal at the apex court level following a change in the state attorney general.
On June 18, the Court of Appeal dismissed the government‘s appeal against SLS‘ leave bid for judicial review.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as appealing against the Kota Kinabalu High Court‘s decision on November 11, 2022, to grant SLS leave (permission) to seek a judicial review be heard on its merits.
Challenges to government decisions may only be done via judicial reviews.
On Nov 11, 2022, High Court judge Ismail Brahim granted SLS‘ application for leave for the judicial review, ruling that SLS had locus standi for a judicial review as it was a public interest matter.
The Attorney General‘s Chambers (AGC) obtained a stay order to stop the High Court from hearing the merits of the case pending the appeal at the Court of Appeal.
In the Court of Appeal‘s decision, which was unanimous, COA judge Datuk P Ravinthran said that SLS had at the very least established locus standi for a judicial review as it was clearly a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ake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ublic.
He said it was not taken to seek redress for a personal wrong or grievance of the SLS.
The focus of the judicial review application is the alleged omission in the Review Order 2022 to account for the missing “lost years"
The “lost years” is referred to by Sabahans as a 48-year period of a second mandatory review of the state’s 40% revenue grant originally due by 1974, but only undertaken in 2022.
(The Edge Malaysia 17 Oct 2024, 07:08 pm)
愛墾APP:Affect(情動)文化體驗與共鳴~~
Affect(情動)—— 文化意識的情感驅動,影響地方認同。
情感(affect)在地方文化意識中扮演核心角色,因為文化並不僅僅是知識或規範,更是一種「感覺」與「體驗」。情動的意義在於:
在地民眾透過情感共鳴建立文化歸屬感,而非僅靠理性認知文化的存在。
通過儀式、故事、藝術等方式,讓文化「被感受到」,而不僅僅「被知曉」。
激發對家園的深層依戀,使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在節慶或展演中被動再現。
Autonomy(自主性)—— 文化自主權與在地決策
自主性(autonomy)不僅是政治上的自決權,更是文化認同上的主體意識。在地民眾若缺乏文化自主性,地方文化將受到外部力量主導,失去原生意義。文化自主性的關鍵在於:
在地群體能夠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而非由市場或外來政策強行塑造。
賦權給社區,讓文化的創造、傳播與管理權回到民眾手中。
避免「被消費化」或「被博物館化」,而是讓文化真實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Agency (能動性)—— 促進地方群體對自身文化的主動參與與塑造
Autonomy(自主性)—— 強調地方群體在文化再生產中的自決能力
Activation(激活)—— 側重於文化意識的喚醒和實踐行動
Advocacy(倡導)—— 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
Animacy(活力、生機)—— 源自「animate」,隱喻文化的活化與傳承(下續)
Agency(能動性);Autonomy(自主性);Activation(激活);Advocacy(倡導);Animacy(活力、生機)——
這五個「A」字母的關鍵詞(Agency, Autonomy, Activation, Advocacy, Animacy)可以與前述五大-六大概念形成深層關聯,構成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行動架構;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以下是它們的對應關係及在地方文化運動中的作用: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地方文化運動的責任意識與主動實踐
Agency(能動性)意味著個體或社群擁有行動能力,能夠選擇並推動文化變革。
這與Obligation(誓約)緊密相關,地方文化意識往往建立在集體責任感之上,例如長者傳承文化的使命感,或社群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而采取行動。
應用情境:地方語言復興運動:許多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依賴於社群的能動性(Agency),例如台灣的客語復興運動;原住民土地權運動:社區基於祖先誓約,主動要求政府歸還土地,如婆羅洲達雅族的土地抗爭。
Autonomy(自主性) → Entirety(總體)文化的整體性與地方自主權
Autonomy(自主性)意味著社群擁有獨立決定自身文化發展的權利,這與Entirety(總體)密切相關,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語言、習俗、經濟模式)需要自主權來維持;當地方文化被全球化或國家中心化政策侵蝕時,社群往往訴求更多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自主權。
沙巴與 砂拉越的文化自治權運動:這兩個州強調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要求中央政府尊重地方治理權。主張分别在20條款與18條款保障下,維持政治、宗教、文化、語言與法律體系的自主性。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透過情感動員激活社群文化意識
Activation(激活)代表喚醒社群對文化的感知,使之產生認同,並願意投入行動。
這與Nurture(情動)相關,地方文化運動通常依賴情感共鳴(如鄉愁、歸屬感、文化自豪)來激活社群的文化意識。
傳統節慶與文化記憶重建:透過地方節慶(如豐收節、土著慶典),讓年輕一代重新接觸文化,從而激活認同;地方文創產業:運用地方神話、民俗故事設計文創商品,使文化意識深入日常生活。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文化倡導與政策影響力
Advocacy(倡導)代表文化運動的公共影響力,通過游說、傳播、政策倡議等手段,促成文化保護與再生。這與Renewal(再生產)相關,文化的再生產往往需要公共倡導推動政策支持,使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立法保護: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文化遺產,往往是文化倡導者推動政府立法保護的成果。地方文化經濟模式:例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工藝、手作技藝)進入市場,以確保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Animacy(活力、生機) → Belonging(尊嚴) & Origin(價值)文化活力如何賦予社群尊嚴感與價值感
Animacy(活力、生機)強調文化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傳統的承繼,更是不斷自我更新的動態過程。這與Belonging(尊嚴)和Origin(價值)相關,文化只有保持生機,才能確保社群的認同感、尊嚴感,並成為其價值來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化:例如日本能劇、琉璃工藝在當代藝術中的新應用,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地方生態文化:婆羅洲原住民的「森林文化」,通過生態保護行動維持社群與自然的動態關係,使文化不會成為死記硬背的傳統,而是活生生的實踐。
整體關係:從文化意識到社會行動
這五個"A"字母概念共同構成了推動地方文化運動的核心力量
| A 關鍵 | OENROB 對應概念 | 文化行動層面 |
|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 | 文化行動的道德責任 |
| Autonomy(自主性)| Entirety(總體) | 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與自主權 |
|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 | 文化情感動員 |
|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 | 文化倡導、政策影響 |
| Animacy(生機) | Belonging(尊嚴) | 文化的持續活力 |
& Origin(價值)
這五個行動向度可以構成文化運動的策略框架:
從意識到行動(Agency & Activation):通過喚起社群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文化保護。
從保護到自主(Autonomy):強調地方文化的獨立性,避免被全球化或中央集權政策吞噬。
從行動到影響(Advocacy):借助倡導策略,使文化運動獲得法律或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化保障。
從傳統到未來(Animacy):確保文化不會停滯於傳統,而能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結論:地方文化運動的政治與社會影響
這五個概念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文化如何被實踐,還展示了文化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作用。它們賦予地方社群:
政治權利(如文化自治)
經濟模式(如文化產業)
社群認同(如文化教育)
全球影響(如文化外交)
透過這種框架,地方文化意識可以被有效動員,並在全球化時代找到自身的位置。
格局:文化感受的差異
馬來西亞領導人的格局很大,已顯然有美國總統的水平。但對泡在大水中過農曆乙巳年新年的沙巴、砂拉越邦人,救災才是最實在的事。看不出這兩者不同的意義在哪裡,主要是文化感受的差異;看得清這差異的挑戰與契機,沙巴、砂拉越邦人,或任何被邊緣者,才可能做出決然毅然的明確決定。(愛墾APP 5.2.2025)
蛇年說蛇
規范穆徒參與非穆慶典
鬥争性質:政治·文化·經濟一體
鬥争精神:反帝反殖
鬥争方向:鋸子與蛇
終結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
夏娃與蛇
女娲補天:人首蛇身的祖先
根地咬宣誓石(馬來語:Batu Sumpah Keningau)是位於馬來西亞沙巴根地咬的一座紀念碑,專門為紀念北婆羅洲(現稱沙巴)英國殖民地(英文:Crown colony,又譯皇家殖民地或皇室殖民地)與前殖民地砂拉越、以及馬來亞聯邦合并,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而建立。
對馬來西亞成立的保留態度
關於組成包括馬來亞聯邦、英屬保護國文萊,以及北婆羅洲、砂拉越和新加坡皇冠殖民地在內的大馬聯邦的提議,最初在各地有影響力的社區領袖中遭遇了一些反對意見。
北婆羅洲立法議會最終於1962年9月12日同意加入《馬來西亞協議》。這一決定是在談判期間,根據唐納德·史蒂芬斯(Donald Stephens)起草的《20點協議》基礎上做出的。然而,即使在這一進展之後,沙巴傳統的原住民首領(被稱為Orang Kaya-Kaya)仍然對加入新聯邦後的州權保障抱有相當大的疑慮。
石碑上的保障
其中一名最初負責尋找宣誓石的人指出,石碑的來源需更正:這塊石碑應來源於Senagang河,而非當前資料中提到的Pegalan河。
經過一系列的討論與咨詢,時任州立法會議反對黨領袖兼傳統原住民領袖的G.S. Sundang以及他哥哥、Pasok-Momogun卡達山團結組織(後來改組為Pasok Nunukragang全國團結組織)的拿督OKK Sedomon,提出了設立宣誓石的提議。這塊宣誓石旨在總結馬來西亞政府對沙巴的承諾,同時重申沙巴內陸人民對馬來西亞的忠誠。
然而,據沙巴歷史學家扎伊納爾·阿加曼(Zainnal Ajamain)稱,G.S. Sundang並未支持關於沙巴加入聯邦的「最低保障」,而是主張沙巴應像檳城和馬六甲等其他州一樣享有完整的州權。Sundang帶著失望之情雕刻了這塊石碑。
在根地咬周邊地區(如Bandukan、Bayayo、Dangulad、Senagang、Tuarid和Ulu Liawan)收集了許多石頭,但它們均因不適合或容易破裂而被淘汰。根地咬地區專員理查德·林德(Richard Lind,後來成為沙巴州秘書)負責監督宣誓石的豎立工作。最終,從靠近根地咬的小村莊Dangulad的Pegalan河中挑選出一塊合適的巨石,由曾任北婆羅洲傳奇警隊(North Borneo Constabulary)的中士長Garukon Gurun雕刻完成。一塊由新加坡Thornycroft造船廠制作的銘牌也被安裝在這塊石碑上。
宣誓石揭幕
根地咬宣誓石於1964年8月31日在舊根地咬地區辦公室的院子內正式揭幕。揭幕儀式由聯邦勞工部長V. Manickavasagam主持,出席儀式的還有州政府官員和社區領袖,包括首席部長穆罕默德·富阿德·史蒂芬斯(Muhammad Fuad Stephens)、Pasokmomogun團結組織領導人G. S. Sundang、根地咬警區主任阿加曼·杜拉曼(Ajamain Duraman)以及其他傳統原住民首領。
為表明對誓言的承諾,根據杜順族(Dusun)傳統信仰,由一位傳統祭司(Bobolian)主持了Maningolig儀式,並進行了動物獻祭。
2010年馬來西亞日
為紀念2010年的馬來西亞日,人民公正黨(Parti Keadilan Rakyat)州黨領袖傑弗里·吉丁岸(Jeffrey Kitingan)帶領團隊在紀念碑前重新舉行了Maningolig儀式。然而,在儀式中,盡管儀式上的公雞已經被割頸,但後來發現它仍然活著。吉丁岸表示,這或許象征性地提醒人們,《馬來西亞協議》的部分條款尚未被完全履行。
宣誓石遷移與銘牌修復
2014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日慶祝活動期間,人們發現宣誓石的銘文遭到了篡改,銘文標題「Batu Sumpah Peringatan Mengikut Parlambaga'an」(「依據憲法的紀念宣誓石」)下的字句「Kerajaan Malaysia Jamin」(「馬來西亞政府保證」)被移除。
2015年7月6日,有報道指出一名位於阿賓-阿賓村(Kampung Apin-Apin)的居民找到了原始銘牌。該銘牌隨後被交給沙巴州議員傑弗里·吉丁岸。吉丁岸表示,他計劃在下一次沙巴州立法議會會議期間將銘牌交給沙巴首席部長穆薩·阿曼(Musa Aman)。
然而,沙巴博物館館長喬安娜·吉丁岸(Joanna Kitingan,傑弗里的妹妹)對新發現的銘牌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宣誓石遷移與修復
2015年1月30日,有人提議將宣誓石遷移到根地咬土地與測量局的院內,並恢復被移除的字句。到2016年2月,又提出將宣誓石遷移至根地咬遺產博物館(Keningau Heritage Museum),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然而,遷移過程的不斷拖延以及聯邦政府以高昂修復成本為由的解釋,引起了沙巴政治人士的不滿。他們認為,這顯示出聯邦政府無意履行其承諾。不過,盡管一再推遲,首相署部長約瑟夫·庫魯普(Joseph Kurup)承諾宣誓石將被修復並遷移,同時恢復缺失的「Kerajaan Malaysia Jamin」(「馬來西亞政府保證」)字句。聯邦政府為此次遷移撥款約102.5萬令吉,遷移地點選定為靠近根地咬遺產博物館的一處地點。馬來西亞旅游與文化部長納茲里·阿齊茲(Mohamed Nazri Abdul Aziz)表示,遷移後的宣誓石將吸引更多人和游客前來,了解宣誓石背後的歷史故事,並將在遷移後依據《1997年州文化遺產法令》(保存條款)正式列入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9月,宣誓石被遷移至根地咬遺產博物館,並恢復了缺失的三字銘文。
銘牌上的銘文
根地咬宣誓石的銘牌以馬來語書寫,使用的是1972年拼寫改革前的舊拼寫系統:
Batu Sumpah Peringatan Mengikut Parlambaga'an
Ugama Bebas Dalam Sabah
Tanah2 Dalam Sabah Di-Kuasa Oleh Kerajaan Sabah
Adat Istiadat Anak Rayat Sabah Di-hormatkan dan Di-pelihara Oleh Kerajaan
Sebalek Pula Rayat2 Sabah di Interior Bersumpah Ta'at Setia Kapada Kerajaan Malaysia
翻譯
依據憲法的紀念宣誓石
沙巴的宗教信仰自由
沙巴土地由沙巴政府管理
沙巴原住民的習俗與傳統將受到政府的尊重與維護
作為回報,沙巴內陸的人民宣誓效忠馬來西亞政府
(譯自:维基百科)
延續閱讀
Sabah rights: Story so far and what next by Anuar Ghani
Open letter to heads of Sabah Parties
吳健南‧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要素
在蘇格蘭人通過公投是否要脫離英國的同時,探討最近東馬部份國民(我認為還不至於是分離分子)所鼓吹的脫離大馬、獨立自主主張,主要是希望大家以更客觀和宏觀的角度看待有關問題。
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大馬子民,相信每個人聽到了上述言論,都會感到氣憤和不滿,有種國家和自己被背叛的難受感覺。
這種心情是絕對可以理解的。
但是,除了一味把嚴厲的口吻和沉重的苛責訴諸於這些提出獨立意願的國民身上以外,我們,尤其是作為領袖的,有否虛心聆聽這些異議分子背後的訴求和理由?
更重要的,在這個民主新時代,一味渲染上個世紀那些過於遙遠和不切實際的國家獨立和建國等歷史情意結,對年輕一代而言已逐漸失去了市場。
不是說歷史不重要。而是因為人不能永遠活在昨天。一個政權要取信於民,必需為國民勾勒出積極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明天。
而馬華在近兩屆大選之所以兵敗如山倒,就是因為至今還在歌頌當年作為建國功臣的塵封往事。
而從當代國際法的角度分析各國的分離主義運動,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能否維持完整性,跟民主精神和人民的意願可說息息相關。雖說各方學者還是對一些不理會母體國家而單方面宣佈獨立的個案,例如2008年科索沃之建國模式存有爭議,但至少在類似蘇格蘭或早期的蘇聯解體個案,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分離獨立的進程都是在母體國家的同意下,以民主透明的機制和精神順利完成。
而我國在這方面不也有本身的特殊經驗。就像1963年成立馬來西亞,整個過程皆符合民主精神和聯邦憲法,東馬人民當時不是有機會通過由英國和馬來亞所組成的調查委員會自由表決,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成為我國的一分子嗎?而1965年我國國會不也曾經通過修憲,把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應驗了一個國家可以合併,自然也可以分離的道理?
雖然我國憲法就像許多國家一樣,沒有明確闡明一個州屬脫離和尋求獨立的程序,但第2條款不也有註明國會有權通過其它新州屬的加入嗎?
提出上述種種論點,只是要強調,東馬部份人民所提出的看法,就像任何國民針對一些政策和施政偏差批評政府和執法者一樣,也不應動輒被當局扣上煽動或不愛國的帽子。
更重要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數年前我到東馬進行一項學術民調時就早已驚覺,某些東馬人對脫離大馬的想法絕非源自偶然的突發性念頭。鑒於本身特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他們對一些來自西馬和中央級領袖的種種極端種族主義作風和施政感到難以適從。一些標誌性的爭議性課題包括沙巴的非法移民氾濫和基督教刊物的阿拉字眼風波等,無疑也對當地社會帶來巨大的困擾和壓迫感。
更重要的,雖然理論上東馬土著也跟東馬的巫裔一樣享有特殊的憲法地位,但由於主導聯邦政權的乃以巫裔權益為核心的巫統,所以他們覺得本身在現實施政和國家資源分配的過程中,總是一再地被唾棄和邊緣化,無法處於國家發展主流。
提到這東馬的特殊法律地位,不禁讓我聯想起中國對香港的一國兩制。鄧小平當年之所以成功在與英國鐵娘子就香港回歸的談判上取得優勢,最關鍵就是因為他所秉持的務實開放精神,提出了創新和雙贏的一國兩制策略,在求同存異的情況下大度地維護了中國和香港的共同利益。
因此,同樣的,若要重新贏得東馬人對這個國體主權的信心,祭出權威性的棒子來打壓異議,絕非可取之舉。反之,應該重新回歸我國當年建國的中庸、包容和相互體諒精神,並停止做出一些破壞憲法精神的極端舉措,才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關鍵要素。(收藏自 19.9.2014 星洲日報/民主至“喪”‧作者:吳健南‧執業律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