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周易》象法之互體之象~~《周易》中有一種象法叫「互體之象」,又名「互象」、「互卦」等。在數術類的應用中,特別是《梅花易數》中常常使用「互卦」這種象法。
一般認為,六畫卦的二至四爻組合一個經卦,與三至五爻組合的一個經卦,兩個經卦組合出新的六畫卦就是「互卦」。
「互卦」相對來源的原六畫卦,代表將來發展的趨勢,原六畫卦代表現在的狀態。
「互卦」是變化取出的一個新的六畫卦,也就是兩個經卦,這可用於代表兩個主體對象的關係,而且反應出這種關係是很緊密的關係,因為有重復使用的爻,也就是有交集的區域。
這種類似的關係,若經過延伸,就可以擴展出更多的象,易學中有個詞匯叫「連互」。連互有兩個大類型:
1. 四爻連互
2. 五爻連互
連互的變化,可以參考下圖:
四爻連互是反應兩個主體的關係的象,五爻連互是反應三個主體的象,通過這種象法,就可以將事物分解出更為詳盡的內部關係,反應事物發展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聯系。
多方位的看待問題,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觀察事物的一種好的思維,通過變化觀察角度,就可以更詳盡的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事物內部的複雜關係,進而把握規律,指導實踐。(知乎:厚樸易學)
延續:
Trail by Dongyup Shim
陳明發〈濾思場〉209
陳明發〈濾思場〉210
丹納·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藝術不在於過分正確的模仿。
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我們要辨別出這個需要模仿的部分;我可以預先回答,那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其次要注意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要表現出一句話是另外一句引起的,一種感情,一種思想,一種決定,是另一種感情,另一種思想,另一種決定促發的,也是人物當時的處境促發的,也是你認為他所具備的總的性格促發的。總之,文學作品像繪畫一樣,不是要寫人物和事故的外部表象,而是要寫人物與事故的整個關係和主客的性質,就是說邏輯。因此,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
可見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的特徵,表現得越佔主導地位越好,越顯明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特徵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把實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顯明的印記。人感覺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引自[法]丹納《藝術哲學》 〈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篇章]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法國史學家兼文學評論家。出生於一於律師家庭。自幼博聞強記,二十歲時以第一名考入國立高等師范,專攻哲學。曾任巴黎美術學校美術史和美學教授。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論智力》、《現代法蘭西淵源》、《意大利游記》、《藝術哲學》等。
《藝術哲學》屬於現代藝術社會學:實用植物學,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種族、環境、時代三種力量作用揭示藝術的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而是以淵博精深之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
丹納主張研究學問,應「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他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從這原則出發,闡揚了意大利、尼德蘭和古的藝術流派。最後一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的美學。全書不但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色彩富麗,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
《藝術哲學》插圖珍藏本分圖本與文本兩卷,圖本共精選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圖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輩攝影家,八十高齡的陳淵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譯者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藝術欣賞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是有客觀標准的。但是丹納挖掘的因素只在上層建築(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風俗人情),而沒有考察經濟生活基礎。
摘要
1.1 藝術品的本質
藝術品:
從屬於藝術家的所有作品。
從屬於「藝術家庭」(同時代、流派的藝術家們)。
從屬於時代精神、風俗環境——周圍的趣味一致的社會。
「美學」,(不是建立在預設概念之上的分析),把人的事業(尤其是藝術品)看做實事和產品,指出它們的特徵,探求他們的原因。以價值中立的,自然科學的態度,檢定和說明。
藝術:
模仿:「一切宗派,都是在忘掉正確的模仿,拋棄活的模型的時候衰落的。」但是正確和完全的模仿不等於藝術。
關係(和諧):需要模仿的是某些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但是不是複製關係,藝術家會改變關係。
本質——「主要特徵」:改變關係的目的在於:「使對象的某一個『主要特徵』也就是藝術家對那個對象所抱的主要觀念,顯得特別清楚」。不是抽象的本質,而是作為物質環境基礎的本質。
現實無法完成這個目的,因此需要藝術。
藝術家:需要靈感,不僅僅是工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主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音樂與建築(也符合上面的定義):
結構和精神的聯系。
數學的關係,建築:距離、比例;音樂:旋律、和聲、情感共鳴。
以達到靜觀默想的兩條路:科學與藝術。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以保存個人為目標的自私行動。
以保存團體種族為目的的社會行動。
以觀察原因與要素為目的的無功利行動。
1.2 藝術品的產生
「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自然氣候與精神氣候:淘汰和自然選擇——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他的品種。
經驗證據。考察四個時期:古希臘古羅馬;封建和基督教時期;正規的貴族君主政體時期;受科學支配的工業化的民主政體時期。
推理證據。(1)客觀形勢 -> (2)引起人的特殊「需要」、「才能」、「感情」 -> (3)造成中心人物 -> (4)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和才能。
歐洲文化的兩組文明:
拉丁民族中的意大利人。
日耳曼民族中的法蘭德斯人與荷蘭人。
2.1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完美的、古典的、人體的。
主要的題材是人,瞧不起風景,風景只是附屬品。
中心理想人物的精神不佔主要地位,以天然的理想的人體為主。不為了關切精神生活而犧牲肉體生活。
2.2 形勢
基本形勢:意大利人的特點。
(1)精神修養:人從封建時期的風俗習慣過渡到了近代精神。
(2)自發的形象。由物質基礎塑造的意大利人的形象。
(3)促使藝術表現人體的環境
3.尼德蘭的繪畫
尼德蘭(低地):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蘭德斯地區
4希臘的雕
5.藝術中的理想
5.1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似乎所有的特徵都價值相等——一切重要的特徵有絕對的價值。
但是對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大眾(是時代觀念的平均)對作品的評價有客觀性。評價的標准在於作品的條件(特徵必須顯著、而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5.2 特徵重要的程度
自然科學的「特徵從屬原理」(動植物學的分類原理)——最重要的特徵最不容易變化(具有更大的力量所以不易變化)。
把這個原則運用與人的精神生活。用歷史來衡量特徵變化的程度。 (1)最表面的,流行的風氣;(2)能夠持續一代人的感情思想;(3)存在一個歷史時期;(4)同一根源的民族共有的特徵;(5)一切高等人類共有的特徵。
原理的應用:
文學的價值相當於它所表達的精神生活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價值相當於肉體價值的等級。人體藝術的價值也相當於它所表達的人身上特徵的穩定程度。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重要程度。
5.3 特徵有益的程度
兩個方式(特徵——力量):
一種特徵和別的特徵的關係。考察不同特徵受到同樣破壞因素的影響的反應。
特徵對本身的關係(加強或減弱自身)。考察特徵本身的發展。走向構成事物的目標的高級形勢,藝術與道德相關。(~黑格爾「絕對精神」)
原理的應用:
文學作品的等級相當於精神特徵的有益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等級相當於肉體特徵有益的等級。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有益程度。重要和有益是一體兩面。 (~功利的)
5.4 效果集中的程度
特徵的支配程度。用效果集中的程度再為藝術作品增加一個等級。
目錄
初譯本《譯者弁言》
譯者序
序
第一編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第一章 藝術品的本質
一
1、研究的目的
2、這些總體決定藝術品出現及其特徵
3、美學的目的與方法
二
1、藝術的目的是什麼?
2、藝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繪畫,雕塑,詩歌;一類是建築與音樂
三
1、絕對正確的模仿並非藝術的目的
四
1、藝術品模仿實物各部分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五
1、藝術品不限於再現部分之間的關係
2、主要特徵的定義
3、主要特徵的重要
4、藝術家的想象與藝術的定義相符
5、回顧以前走過的路
六
1、中世紀文化與哥德工建築
2、古代世界的衰落,城邦的毀滅,羅馬帝國
3、對精神的影響
4、哥德式建築的誕生
七
1、十七世紀的法國文化與古典悲劇
2、正規君主政體的形成
3、出入宮廷的貴族成為模范人物
4、當時人的特性與時行的趣味--普遍的講究端整與高尚
八
1、現代文化與音樂
2、法國大革命
3、這種客觀形勢對精神的影響
4、這種時代精神地藝術品的影響
5、音樂的起源,德國與意大利
九
1、藝術品產生的規律
十
1、以這個規律應用於現代
第二編 意大利文藝復興斯的繪畫
第一章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1、古典時代的范圍與界限
2、古典繪畫的特徵
第二章 基本形勢
1、產生這種繪畫的形勢
2、意大利人的天賦與歷史環境一致
第三章 次要形勢
1、出現第一流繪畫的必要條件
2、近代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出現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同時期的英國,德國,法國比較
4、巴大薩·卡斯蒂裡奧納的〈侍臣典范〉
第四章 次要形勢(續)
1、出現第一流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2、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
4、形象與觀念的平衡被文明破壞
5、以服裝與風俗為證
6、追求眼睛的享受,追求一般感官的享受
第五章 次要形勢(續)
第六章 次要形勢(續)
第三編 尼德蘭的繪畫
第一章 永久原因
第二章 歷史時期
第四編 希臘的雕塑
第一章 種族
第二章 時代
第三章 制度
第五編 藝術中的理想
第一章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第二章 特徵重要的程度
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
[摘錄: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
為著舉例說明情動的視角——到現在為止,我對此只是以哲學術語來加以闡述的——是如何有益於社會科學研究的,請允許我簡要說明,我自己是如何運用這一視角來理解在勞動和生產的主導形式中的新近變化的。作為擴展兩種相當不同的研究潮流的一種方式,我使用「情動勞動」(affective labor)這一術語。
第一種研究潮流,是由美國的女性主義者所發展出來的研究組成的,這關乎社會性別化的勞動形式,這些勞動形式以一種核心性的方式涉及情動——比如感情勞動(emotional labor)、關愛、親屬工作(kin work),或者母性工作(maternal work);這些研究同時考量在薪資經濟和非薪資經濟中此種活動的性質和價值。
第二個潮流主要涉及法國和意大利經濟學家和勞工社會學家的寫作,他們運用認知勞動(cognitive labor)和新的知識無產階級(new cognitariat)這樣的概念,試圖去理解生產實踐和勞動市場整體所不斷增強的知識特質。「情動勞動」這一術語旨在將源於這兩種不同的潮流的元素結合起來,同時去理解新的生產形式的物質性和知識性的方面,認識到此類勞動同時涉及理性智能和激情或感覺。
僅僅為著說明被這一情動范疇所認定的活動之范圍,讓我們舉些例子:想想醫護人員、空服人員、快餐食品工人以及性工作者——所有這一切都是被強烈地社會性別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都生產情動。將這些活動認定為情動勞動的形式,不僅突出了其產品所共享的共通品質,也突出了這一事實:在所有這些活動中,都同時牽涉到身體和心靈;類似地,理性和激情,智能和感情也一起被運用。如同我先前所說,就這些勞動形式而言,情動視角要求我們將跨越兩種分野之間的,亦即跨越心靈與身體之間,和跨越理性和激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問題提出。再者,對這樣的、從概念上集合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勞動范疇的認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例如廓清這一勞動范疇和其他東西的區別,以及闡明這一范疇之中的各種分野和層級。
最後,對情動勞動范疇的認定使得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它與各種其他的、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性的東西的勞動形式一起加以考量,也就是說,將情動的生產與符碼、信息、理念、意象等此類東西的生產一起加以考量。這一分析性的認可意味著新的政治可能性,揭示了在一系列的勞動活動中所共有的新的和被強化的剝削形式;最重要的,是開啟了拒絕和解放的政治組織和集體性實踐的道路。我舉關於情動勞動概念的例子的目的,只是為了指出情動視角在一個研究領域中的潛在功用,表明它是如何迫使我們聚焦於這種問題式的對應,這種對應跨越了其兩個基本的分野,也即心靈與身體之間、理性和激情之間的分野,同時表明它所揭示的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直接影響政治的。
本書頗具創見性的文章提供了一系列其他的例子,表明情動視角在范圍廣泛的領域中,以種種研究方法來進行研討時所具有的力量。例如,一些文章的作者在有組織的性工作者、醫護人員,以及模特從業人員中,使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對情動的功用進行調查。另外一些文章利用微生物學、熱力學、信息科學以及電影研究的話語,從技術的角度來重新思考身體和情動。還有一些文章在移民和戰爭的語境中探討了創傷之情動。
所有這些文章,都貫穿著對情動的力量和情動為研究和實踐所提出的政治可能性的嚴肅理論反思。這些文章的原創性由此為未來的工作開辟了一些道路。總體而言,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使得我們相信,在學術研究領域,確實存在著一種值得人們將其稱為情動轉向的重要趨勢。
〇本文選自《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汪民安、郭曉彥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部分注釋與參考文獻,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詳見]
漢斯·羅伯特·堯斯:接受理論~~漢斯·羅伯特·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論(reception theory),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強調文學作品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如何被讀者接收和詮釋。他認為文學的意義不止於作品本身,而是在讀者的理解與反應中得以顯現。因此,文學作品的價值隨著讀者的審美經驗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而不斷重構。堯斯的理論突破了以往文學批評中「作者—文本—讀者」單向性的理解,賦予了讀者更為重要的地位。
接受理論的核心概念
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堯斯提出每個作品都有它的期待視野,即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預設認知和審美期待。期待視野形成於讀者的文化背景、閱讀習慣以及文學傳統等方面,因此會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變化。作品是否突破或滿足讀者的期待會影響它在當時的接受度。
例如,十九世紀初的讀者對文學的「期待視野」可能是道德教育或啟蒙,而現代文學則更重視自我意識和內心矛盾的表達。比如,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初版時,因打破傳統的敘事模式而引發爭議,但現代讀者在後現代語境下可能更能欣賞其創新性。
美學距離(Aesthetic Distance)
美學距離指的是作品和讀者之間在理解和審美上的差距。作品可能會因其觀念或表達方式的前衛性而產生與讀者的距離,進而挑戰甚至改變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在接受過程中逐漸拉近或彌合這種距離,推動審美經驗的提升。
例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櫻桃園》在當時引起了觀眾的分歧,因為它的悲喜劇混合形式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清晰分類。觀眾一開始對這種形式感到距離,但後來逐漸接受並欣賞這種創新性,從而使契訶夫的作品成為經典。
視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堯斯借用伽達默爾的「視野融合」概念,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視野與文本的歷史視野相互碰撞、對話,形成新的理解。這個過程意味著讀者並非單向地接受文本,而是通過自我視野與文本視野的互動來生成新的意義。
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不同時代的解讀有顯著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讀者可能更多關注哈姆雷特的倫理衝突,而現代讀者則可能關注角色的心理深度和現代性危機。這種視野融合使得經典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文學經驗的歷史性(Historical Nature of Literary Experience)
堯斯認為文學體驗是歷史性的,強調讀者在不同歷史情境下對同一作品的接受會不同,且文學的社會功能在不同時期也不同。例如,作品在社會動蕩時期可能被解讀為對現狀的批判,而在和平時期則被視為純粹的美學享受。
比如,喬治·奧威爾的《1984》在冷戰時期被解讀為對極權主義的批判,而在當代,許多讀者則將其視為對現代數字監控社會的警示。這種歷史性變化使得作品的解讀在不同時期各具特色。
具體例子:堯斯的接受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唐吉訶德》的不同時代接受: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在最初問世時,主要被看作對騎士小說的諷刺。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讀者開始欣賞其中的理想主義元素,認為唐吉訶德是追求理想的英雄。而在現代語境下,《唐吉訶德》則被解讀為探討人類存在和自我認同的經典。這種多重接受反映了作品的視野融合和期待視野的歷史變遷。
《紅樓夢》中的審美距離:在清代,許多讀者視《紅樓夢》為一種道德教化作品,關注於家族興衰和因果報應;但現代讀者可能更傾向於解讀其中的心理描寫和愛情故事。這種美學距離逐漸彌合,使《紅樓夢》成為探討中國文化和人性的寶貴文本。
堯斯的接受理論為理解讀者與文本的關係提供了深刻的洞見,通過期待視野、美學距離、視野融合和文學經驗的歷史性等概念,使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生命力。這種理論使得讀者成為文本的活躍參與者,說明了文學作品在不同情境中的再創造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不斷被接受和解讀來獲得新的意義。
愛墾APP:夢的情動現象~~在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理論家中,雖然直接討論海德格爾或柏格森的「夢」現象研究並不多見,但一些學者的理論涉及情感、時間、記憶與像徵等相關主題,間接或部分關聯到他們對夢境的理解。這些理論家通常結合情感與存在、身體體驗等方面的研究,討論夢作為一種情動體驗的像徵或媒介。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
關聯柏格森:馬蘇米是情動理論中重要的聲音,尤其強調柏格森的「綿延」(durée)概念。馬蘇米基於柏格森的時間哲學,探討情感和身體體驗的流動性。他討論了感知、情感和事件的非線性時間,間接涉及到夢境的時間流動體驗。他的工作並未直接探討柏格森的「夢」,但其對「情感時間」的分析與柏格森對夢的非線性時間性理解相關。
情動轉折的貢獻:馬蘇米提出情感是一種預感知性的力量,它無法被單一的邏輯時間線捕捉,因此夢境可以作為情感的自由流動空間,與現實時間脫離。這種對「情動的流動性」的探討與柏格森的夢中時間概念相契合。
勞倫·貝蘭特(Lauren Berlant)
關聯海德格爾:貝蘭特的研究雖然並不專注於夢的現象,但她的情動理論涉及到個體如何通過情感體驗與世界的關係展開,特別是在「情感結構」與社會現實的相互作用下。貝蘭特對「公共情感」的分析可以引申到夢境如何作為一種反映個體情感狀態的場域。在她的理論框架下,夢境可以被視為個體在面對現實情感挑戰時對「此在」的無意識反應,這與海德格爾的「本真性」追求和夢境作為存在體驗的像徵具有一定的共鳴。
情動轉折的貢獻:貝蘭特強調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夢境可以作為個體情感在非理性層面的反映,與社會現實和個體內在情感的張力相關聯。這種社會性和情感性的視角為理解夢境提供了另一種維度。
帕特里克·詹姆斯·克萊門特(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關聯柏格森:Clough的情動研究中涉及到情感、記憶和非線性時間。她受柏格森影響,強調身體與技術、情感與記憶的互動,這為夢境的討論提供了可能性。她探討了如何通過情感和身體體驗打破時間的連續性,而這種非連續性正是柏格森「夢」的重要特點之一。在Clough的分析中,夢境可以作為個體的無意識記憶與情感交織的場域,是一種情感流動的像徵。
情動轉折的貢獻:Clough的理論連接了情感、時間和身體體驗,她的研究提示了夢境可以作為身體與情感流動的一種媒介。她對柏格森時間哲學的應用與情動理論的結合,為夢境作為情感體驗的表達提供了理論背景。
米歇爾·柯克勞(Michel Foucault)
關聯海德格爾:盡管福柯不是典型的情動理論家,但他對海德格爾的「此在」有深刻理解,並且通過「生命政治」探討了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存在狀態。在夢境作為無意識的存在體驗中,福柯的「主體性」研究與海德格爾的「本真性」可以產生對話。夢境可以看作是個體在無意識層面上對現實權力結構和社會規則的反應,揭示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張力。
情動轉折的貢獻:福柯的研究為情感與權力之間的互動提供了理論框架,夢境可以被理解為個體在情感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自我表現形式,反映了海德格爾對夢中「此在」狀態的分析。
莎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
關聯海德格爾和柏格森:艾哈邁德在她的情感理論中提出,情感具有空間性和方向性,它們塑造了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她關注情感如何在個體和社會之間流動,如何形成「情感共同體」。在她的框架下,夢境可以被視為一種情感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個體通過像徵和隱喻體驗情感與記憶的交織。這種情感體驗與柏格森對夢境中的像徵性思維,以及海德格爾對情感作為「此在」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的理解,都有重合之處。
情動轉折的貢獻:艾哈邁德將情感視為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紐帶,在夢境中,這種情感紐帶可以被轉化為像徵性表達。她的情感方向性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夢境如何作為情感的像徵性轉向,揭示個體的存在狀態。
雖然情動轉折理論家沒有直接大規模討論海德格爾和柏格森的夢境理論,但一些理論家通過探討情感、記憶、時間和像徵等相關主題,間接呼應了他們對夢的理解。布萊恩·馬蘇米、勞倫·貝蘭特、帕特里克·詹姆斯·克萊門特、米歇爾·福柯和莎拉·艾哈邁德等理論家在情動轉折中的貢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夢境作為一種情動體驗,如何與時間、記憶和像徵性思維交織在一起,成為存在體驗的一部分。這些理論為夢的情動詩性分析提供了豐富的哲學背景和多維度的解釋。
愛墾APP:意念科學·夢境同步與量子糾纏
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或稱為心智科學,探索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尤其關注心靈對物理現實的潛在影響。在意念科學的框架下,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可以被視為一種心智與宇宙間的深層關聯,揭示了人類意識可能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彼此相互影響的潛在機制。
意念科學的核心假設
意念科學認為意識不僅是個人的主觀體驗,還是一個具有實質影響的力量,可能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波函數、糾纏現象等原理相關聯。這個領域探索諸如心靈感應、遠距感知、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影響等現象。通過這種視角,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用來解釋夢境同步性與量子糾纏:
意識的非局域性:意念科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意識或心智具有非局域性特質,超越了物理空間的局限。這與量子糾纏的非局域性相似。如果兩個或多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能夠發生「糾纏」,這可能暗示意識的非局域特性允許在不同個體之間傳遞信息或能量,正如量子糾纏粒子那樣,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鏈接」。
集體意識場域:意念科學的某些理論,例如由精神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發展出的「意識場」(Noosphere)假設,認為所有個體的意識可以構成一個共享的場域。在這種場域內,個體意識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在一起。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可能是通過這種集體意識場域實現的,類似於量子場中的糾纏作用,個體在無意識狀態下能夠相互感知或互動。
夢境同步性與意念的交互
在夢境中發生的同步性現象可以從意念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夢作為意識的投射:夢境被視為意識的表達,或者說是對潛在無意識領域的探索。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同步夢境解釋為個體意識對「集體無意識」或某種更大場域的投射與感知。在這個場域中,個體的意念可以相互糾纏,類似於量子物理中的糾纏態。因此,當兩個個體在同一時間進入夢境時,他們的意念可能因為糾纏現象而同步,彼此感知到同樣的夢境內容或情感。
心靈感應的擴展形式:意念科學中提到的心靈感應現象,即個體之間通過意念傳遞信息或感知彼此思想。如果量子糾纏作用發生在夢境中,它可能表現為夢中的心靈感應。兩個人在夢中共享相同的感知、思想、場景,這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夢境體驗,而是一種通過量子糾纏和心靈感應的主動交流與共享。
時間與夢的重構
意念科學可能幫助解釋夢境中的時間結構與意識的關係:
夢中的時間超越:在夢中,時間通常以非線性的方式展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交織在一起,甚至瞬間跨越多個時間段。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意識對時間的重構能力。量子糾纏夢境中的同步性也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來解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不再受到傳統時間線性的限制,而是進入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時間狀態,意識的同步性可以在此狀態下通過量子糾纏的瞬時性來實現。
未來感知與夢的預示功能:意念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涉及預感或預知夢現象,即個體能夠在夢中預見未來事件。如果夢境與量子糾纏相關,意識可以「感知」未來的信息,這與糾纏現象中的瞬時性信息傳遞相契合。兩個或更多個體在夢境中感知到某種未來信息,他們可能同步體驗這種信息,從而產生夢的同步性和預示功能。
情感、意念與創造力的增強
從意念科學的角度,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不僅僅是一種意識連接,它還可能增強情感共振和創造力的潛能:
情感場域的擴展:意念科學認為情感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現象,還是一種能量形式,可能會影響到他人或更大環境。如果在夢中發生了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情感體驗可能通過糾纏影響其他個體的情感場。這種同步情感體驗將強化夢中的情感共鳴,使夢成為一個高度情感化的場域,促進集體情感體驗。
創造力的激發與合作:意念科學強調,意識與意念的互動可以促進創造力的增強。通過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創造力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人的創造力相互關聯,形成一種集體創意的共振場。這種夢境中的集體合作將創造力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當無意識層面的洞見和靈感被激發時。
意念科學的未來探索
量子糾纏夢境的同步性現象為意念科學的未來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量子意識與實驗:如果意念科學可以找到夢境中量子糾纏的證據,它可能為意識與量子力學之間的聯系提供重要支持。未來的實驗可以通過腦電波監測、意識狀態跟蹤等手段,進一步探索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以及個體之間的夢境同步性。
跨學科合作:意念科學還可以與神經科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合作,進一步研究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揭示意識、情感與物質世界的深層相互作用。通過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夢境作為創造力來源的潛力,以及它如何通過同步性和量子糾纏來增強人類的意識體驗。
意念科學可以為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提供一個解釋框架。通過意識的非局域性、集體意識場、心靈感應以及時間的重構,意念科學揭示了夢境中個體之間可能發生的深層連接。這種同步夢境的現象不僅暗示了意識的廣闊潛能,還可能成為激發人類創造力、情感共鳴和意識擴展的重要途徑。意念科學結合量子物理的理論,將夢境轉變為探索人類潛意識和意識深度的橋梁,有助於進一步挖掘人類的創造力潛能。
愛墾APP: 測量“真勢力”的方法
陳明發博士嘗言,無論「軟實力」,或「硬實力」,重點都在「勢力」。「東升西降」,都升了什麼,降了什麼,加減乘除一下,才來結算真勢力。
真勢力一事,由不得單方面宣佈,而忽略了人的情感的主體性、社會性與普遍性。
偏偏這事又不是簡單的加减乘除即可把握的。
那麽,除了傳統的定性(qualitative)與定量(quantitative)研究,「情動轉折」研究是否有第三條路子?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除了傳統的定性(qualitative)與定量(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確實提出了一條第三條研究路徑,即一種強調情感體驗和過程本身的方式,這可以稱為感性研究(sensory scholarship)或情感實踐研究(affective practice research)。這種方法更多關注情感與身體、物質性、空間性之間的互動,以及情感如何通過多感官體驗和動態的過程來生成和傳播。
以下是幾種典型的第三條路徑研究方法:
感官民族志(Sensory Ethnography)
感官民族志是一種專注於多感官體驗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的語言和文本分析,更多地關注人類的身體感知、空間互動和物質性。研究者通過參與觀察、身體實踐和情感體驗,試圖理解情感如何通過聲音、觸覺、視覺和味覺等感官方式在文化場景中流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情動轉折中的問題,因為它強調情感的身體化與感官化。
例子:研究移民群體中的情感體驗時,感官民族志可以通過參與節日慶典、觀察日常飲食文化或聆聽傳統音樂等方式,捕捉情感如何通過具體的身體體驗和物質環境得以表達和傳播。
身體表演(Performance Ethnography)
身體表演研究強調通過行動與表演來探討情感的生成與再現,研究者通過身體參與和即興表演,模擬情感的實際流動和展現。身體表演方法將研究者置於情感流動的中心,強調過程而非結果,使研究對象成為情感的共同創造者。
例子:在分析社會抗議中的情感時,研究者可以通過參與抗議活動,體驗身體在集體情緒中的角色,或者通過重新演繹社會抗議中的行為,理解憤怒、團結和恐懼如何在現場生成和演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