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李曉彩:“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3)

二、故事層:時空的邊界與跨越

西方敘事學一般采用“故事”與“話語”,來指代敘事作品中所表達的對象和表達的方式兩個層次。美國敘事學家西摩·查特曼認為:“每一個敘事都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故事,即內容或事件(行動、事故)的鏈條,外加所謂實存(人物、背景的各組件);二是話語,也就是表達,是內容被傳達所經由的方式。

通俗地說,故事即被描述的敘事中的是什麽,而話語是其中的如何。”[6]6在電影敘事中,故事層就是展示在銀幕上的世界,話語層即敘事的方式和敘述行為,電影作品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源於故事和話語的相互作用。
 


就故事層而言,“‘故事事件’的緯度是時間性的,而處於故事空間中的存在物(人物與環境)則是空間性”[7]128。“中國故事”要立足本土,邁向國際,就要從故事時空中探索敘事策略。“利用風景或詩意空間,利用歷史或黃金年代。這些策略都根植於普羅大眾對空間與時間的態度,以及對家園與祖先的忠誠。”[8]

為此,我們從兩方面論述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即可延展的故事空間與可貫通的故事時間。


(一)“可延展的空間”敘事


在視覺敘事中,“故事空間”是最為直觀的敘事要素,具有重要的塑型、傳情、表意功能,內容包括場景和人物。場景不僅本身是一種視覺奇觀的藝術形象,也是事件發生的場所和地點,更為人物塑型提供了必需的背景。人物是具有鮮活外觀與內在心理活動的事件行為者,是故事空間的主體,在敘事中具有視覺聚焦和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
 

  1. 場景邊界:本界、跨界、幻界


在電影中,場景作為故事空間中的縱深背景,是具有所指性的意義空間。場景的地域性具有生化人物造型和故事邏輯的根源性,也是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中顯見又深邃的敘事方式。我們將其劃分為“本界”、“跨界、”“幻界”三種視域,來探索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

首先,作為“本界”的場景空間,指限於中國本土邊界內的故事空間。“本界”對內呈現著國人共同熟知的風景和記憶,詢喚著共情共鳴共振,對外彰顯著中國特色和異域情調,這是本土化和國際化敘事的基本條件。

被譽為“史上最強國慶檔”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故事的場景空間都集中在中國本土邊界內。《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七個主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前夜》、北京公交車里的《相遇》、上海弄堂里的《奪冠》、香港的《回歸》、鳥巢附近的《北京你好》、西北草原上的《白晝流星》、天安門上空的《護航》都鐫刻著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足跡。

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這是“小我”延展向“大我”和“共我”的可視空間,寄寓著國族認同的情感歸屬。《中國機長》刻意凸顯“四川成都”“中國邊界”的場景空間寓以獨特的意義,這是“中國故事里的中國形象”,“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責任”是中國人精神、中國人氣質的集體寫照。《攀登者》中中國對珠穆朗瑪峰的主權不容侵犯,“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土地,還有中國的主權和尊嚴。顯然,“本界”場景空間成為“中國故事”的載體,是本土形象的自我抒情,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自信表達。




原題《
“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兼論中國電影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来源:2020-07-28愛思想)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