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序(上)

在黑夜中存在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表述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喬治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海德格爾是尼采最重要的繼承者,這兩個人,是尼采通往法國後現代思想的兩個必經之道。

「我曾有一刻屬於我所使用的對象的領域並始終陌異於我所寫的東西。在黑夜中存在,淪入黑夜,而沒有足夠的力量看到它,知道自己就在這封閉的黑暗里,且無論如何要看清,我仍可以承受這樣的考驗,當我閉著眼睛,嘲笑我的「孩子氣」。——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


喬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國20世紀上半期著名哲學家、評論家、小說家。其思想上續尼采、克爾凱郭爾、薩德的批判傾向,下啟20世紀後期法國諸家思潮,對福柯、德里達、波德里亞等人的影響尤深。《內在體驗》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出版於二戰期間,他的主要哲學概念,他有關生命、死亡與內在體驗的沉思,均賴此書得以深刻展示,其觀點曾令薩特大為驚愕,著文批判。

對於我的書,我多麼想重複尼采就《快樂的科學》所說的:「書中幾乎每一句話都把深刻的思想和戲謔親切地結合起來。」

尼采在《瞧,這個人》里寫道:「另一種怪異、迷惑、危險的理想又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不會勸告任何人去追求它的,因為我們不會送給任何人追求它的權利,這理想只屬於這些人:他們純真地同迄今一切被稱為聖潔、善良、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同流合污,他們認為是『至高至上』的東西——民眾自然也以此為價值標准——實則是危險、衰敗、卑下,至少是鬆懈、盲目、暫時的忘記自我。這看似一種符合人性甚至超人性的、善意的理想,可是它又常常顯出不符合人性,比如,它同世間的真情相比,與一切莊重的表情、言詞、聲調、眼神、道德和使命相比,就顯露出它的不符合人之常情。然而,也許正因為存在這種理想,世間才出現偉大的真情,人們才打上問號,心靈的命運才現轉機,時針才移動,悲劇才開始……

我再次援引了這些話(1882—1884年的筆記):「看著具有悲劇天性的人毀滅並且仍然能夠笑,超越深刻的理解、感受和對他們的同情,——這是神聖的。」

在這本書中,唯一出於必要性而寫下的部分——與我的生命相符合的部分——是第二部分「刑苦」和最後一部分。其他部分是我帶著一種著書的值得贊嘆的專注而寫下的。

一個人在他人面前問自己:他將以何種方式讓自己體內想要成為一切的欲望平息?獻祭,遵奉,詭計,詩歌,道德說教,勢利,英雄氣概,宗教,反叛,虛榮,金錢?或數種方式並行?或所有方式齊聚?一次帶有些許惡意的眨眼,一個憂郁的微笑,一個疲倦的鬼臉,洩露了那種驚異所給予我們的喬裝打扮的痛楚,即驚異於不是一切,驚異於有短小的限制。一種如此難以承認的痛楚把我們引向了內在的虛偽,引向了遙遠而嚴肅的要求(例如康德的道德)。

另一方面,不再想要成為一切就是質問一切。任何一個狡猾地想要避免痛楚的人都把他自己和宇宙之全體相混同,審判著每一個事物仿佛他就是它們,正如他想像自己在根本上不會死去。我們把這些朦朧的幻覺,作為一種承受生命的必要的麻醉劑,同生命一起接受了。但當我們從麻醉中醒來,得知我們之所是的時候,我們又遭遇了什麼?在一個黑夜里迷失於一群絮叨之人,我們只能仇恨那來自胡言亂語的光明表象。醉醒之後自身承認的痛楚就就是本書的目的。(原見:喬治·巴塔耶著,尉光吉譯;選自《內在體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